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21

第21章 拖延是进步的大敌,培养孩子果断行动的性格(3)

杨帆不愿意踢足球,爸爸就强迫儿子和他一起去足球场练球,弄得杨帆总是不开心。

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女儿想学长笛,妈妈却要求女儿学钢琴;儿子喜欢文科,爸爸却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借口,要求他选择理科……如果父母长期左右孩子的决定,会让孩子感到很痛苦,而且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决断力。

没有主见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别人说什么他都觉得有道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面对事情时没有自己的想法。

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准备盖房子,一个邻居说要把房子盖成方的,他就盖成方的;刚盖好时,另一个邻居说要把房子盖成圆的,于是他把房子拆了盖成圆的;接着,又有一个邻居说应该把房子盖成方的,他又再次拆掉房子,盖成方的。结果把材料全弄坏了,最后什么也没盖起来。

没有主见是可怕的,没有主见就会活在别人的意见中,在不同的意见之间徘徊、犹豫,这不但让人心力交瘁,而且无法把事情做好。因此,父母不能太让孩子依赖自己,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做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赵雪是一名初一学生。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赵雪告诉妈妈:“老师想让我参加朗诵比赛。”

妈妈说:“这是一件好事。你去报名了吗?”

赵雪说:“还没有。”

“为什么?”妈妈问。

赵雪说:“听同学说朗诵比赛只是一个形式,并不能真正锻炼人。还有的同学说到时候现场会有很多人,在台上的人会很紧张的。我有点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赵雪很想参加,毕竟老师对她寄予厚望,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集体竞赛活动。

“如果能参加竞赛,肯定可以锻炼锻炼自己,不过这件事应该由你自己决定,我只是告诉你我的想法,而且我希望你不要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妈妈鼓励道。

后来,赵雪参加了这次全校的朗诵比赛,并且克服了比赛时的紧张,取得了好成绩。

当孩子面临一些难以选择的问题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你应该自己来拿主意。”父母把选择权和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是信任孩子的表现,这会给孩子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当然,这并不妨碍父母为孩子提出建议,使孩子更好地做决定。

在一些西方国家,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上课内容,学生完全凭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也是学校和家庭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尽管孩子思想还不成熟,但他们也有自己决定事情的愿望。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孩子缺少自主意识呢?原因在于父母。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过分包办,孩子的任何事情都由父母来决定,孩子失去了自己拿主意的权力,也就没有自己做主的意识;有的父母总认为孩子不懂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他们很不放心,孩子的事情都是由父母说了算,要孩子按大人的意思去做。导致孩子有什么新想法,不敢对父母说,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畏缩,没有主见。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没有理由要求孩子按父母的决定去做。因为孩子需要成长,如果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会永远活在父母及他人的决定中。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在作决定的时候,总是征求他人的意见,总是受别人的意见左右。因此,教育孩子自己拿主意,培养孩子的决断力是父母不可忽视的。

首先,父母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孩子想发表意见时,不管父母觉得他的意见和想法多么荒唐,都要耐心地听他讲完,同时给予适当的反馈意见。孩子的意见对,就要表扬,要是不对,也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对。

其次,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置之不理或显示出根本不关心的样子。对孩子的问题要认真回答,还要适当加以引导,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某些问题。父母回答不出,也不要搪塞。

再次,当孩子被多个意见困扰时,应该提醒孩子自己拿主意。既是让孩子从多个意见中选择最佳意见,也是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这是培养孩子决断力的重要举措。

最后,支持孩子自己做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支持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并提醒他界限何在。当孩子做选择时,他觉得自己的确享有主导权,这一点会令他开心。

想好了就去做,让孩子学会当机立断

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果断的性格和把握机遇的能力,现如今不少孩子做事懒于思考;要不犹豫不决,要不冒失轻率。

童年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强的,父母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果断的性格。否则,孩子以后就会因为优柔寡断错失成功的机会。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一只小鸟在嗷嗷地惨叫。小男孩心生怜悯,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当他托着小鸟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犹豫起来,心想:妈妈不允许我在家里养小动物,这可怎么办?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鸟放在门口,然后进屋向妈妈说明此事。

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答应让他养小鸟。可是当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时,却发现小鸟成了黑猫的美餐。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也得到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定要做的事情,决不可优柔寡断。

人们常说:“成功始于想法。”但仅是始于,而不是终于,这就是说如果只有想法,却没有付出果断的行动,想法永远都可能沉睡。比尔·盖茨曾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刻动手去做,空谈无济于事!”人们每一次成功都依靠立即行动,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果断行动的能力,让孩子想好了就马上去做。

想好了是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做出决定,而不是随意做决定,否则果断的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想好了就去做”可以影响到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部分。

当然,有时候机会转瞬即逝,不容许孩子仔细思考,这就考验孩子的综合能力,如判断力、自信、勇气等,一旦犹豫,就会与机会擦肩而过。

章先生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意在告诉他做事要学会当机立断、果断行动。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青年靠在一块儿大石头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个高僧。

“年轻人,你在做什么?”高僧问。

“我在这儿等待机会。”他回答。

“等待机会?哈哈,机会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吗?”高僧问。

“不知道。不过,听说机会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只要它来到你身边,你就会走运,或者当上了官,或者发了财,或者……反正,美极了。”

“嗨!你连机会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还在这里等待什么?还是跟我走吧,我可以帮助你做几件对你有益的事情!”高僧说。

“去去去!少来添乱!我才不跟你走呢!”青年人不耐烦地说。

高僧叹息着离去了。

过了一会儿,一位老人来到年轻人面前问道:“你抓住它了吗?”

“抓住它?它是什么东西?”青年人问。

“它就是机会呀!”

想好了就去做吧,不要苦苦等待,不要无谓拖延,否则,再好的机会也不会被抓住。

事情想好了但不去做,而是继续找出反面例子推翻自己的决策,人的这种心理现象很常见。这就是优柔寡断最常见的表现,反复揣测、斟酌是有助于谨慎地决策,但这也是拖延的表现,而拖延很可能导致机会尽失。因此,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机遇稍纵即逝,若想把握住,就必须学会果断决策、立即行动。

当孩子能够长期这样去做的时候,他便养成了一种强而有力的习惯,在紧要关头或有机会时便会“立刻行动”。同时想好了就去做可以改变孩子的态度,使他由消极转为积极,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顶的一天变成愉快的一天。

培养孩子的果断性,父母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如果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事事包办代替,势必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性格。因此,父母对孩子要爱而有度。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孩子从小学会当机立断地做决定并果断地执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