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23

第23章 不做自私的小气鬼,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2)

妈妈:“那你给妈妈吃一口吧!”

盈盈:“你自己去拿嘛!”

妈妈:“已经没有了,只剩下这一块了。”

盈盈:“要不明天你再买吧!”

妈妈:“你的提议很不错,但是妈妈现在饿了,妈妈现在想吃。你给我吃一点吧?”

盈盈:“要不你去厨房烧饭来吃嘛!”

妈妈:“妈妈不想吃饭,就想吃这种饼。你给妈妈吃一口吧!”

盈盈:“要不让爸爸现在去给你买吧?”

妈妈:“妈妈就想吃你手头上的那块饼。”

接下来任凭妈妈说什么,盈盈都找出各种理由搪塞。妈妈见得不出什么结果,便不出声了,做出生气的样子说:“盈盈,你这样做很不好。在家里,有好吃的大家应该一起分享,你独自吃饼,是自私的表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会高兴的。”

听了这些话,盈盈从手里掰了一小块饼递给妈妈,说:“我给你吃吧。”

妈妈接过饼,一口吃掉,然后对盈盈说:“真好吃,谢谢盈盈。”

孩子做每件事情,都希望获得父母的支持和赞许,当父母对孩子的自私行为表现出不赞同时,孩子会有一些忧虑,比如孩子可能会想:爸爸妈妈还会像以前那样疼我吗?爸爸妈妈还认为我是个好孩子吗?有了这些想法后,孩子就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改变自私的行为。

当孩子做出与他人分享的行为时,父母一定不要吝啬赞扬,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奖赏,以此告诉孩子:父母不赞同自私的行为,支持慷慨大方的分享行为。

韩寒由爷爷奶奶带大,从小养成了自私的习惯,从来不让别人碰他的玩具。有一次,隔壁家文文的爸爸给文文买了一个大飞机,韩寒看了很眼馋,就让爸爸也给他买一个。爸爸不同意,韩寒就央求爸爸去把文文的大飞机借来,让他过把瘾。爸爸说那行啊,可是得有个条件,必须先请文文来家里玩,把家里的那些玩具都拿出来让他玩个够。韩寒一听这话犹豫了半天,撅着嘴什么也没说。

几天后,韩寒忍受不了大飞机的诱惑,终于答应了爸爸给出的条件,于是把文文邀请过来玩了一整天,尽管韩寒仍有些不乐意,但还是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捧出来给文文玩。当然,第二天韩寒也被邀请到文文家玩,玩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大飞机。

不久之后,韩寒便和文文成了非常亲密的小伙伴,好吃的东西能够两人一起分享,好玩的东西也两人一起玩。

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另一个孩子分享时,父母应该肯定和赞赏孩子。要知道,孩子把他所喜欢的给了自己的朋友,那是一颗童心对另一颗童心的奉献,是慷慨大方地与人分享,这种行为理应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不能给孩子搞特殊化

如今有些孩子在家里犹如“小皇帝”、“小公主”,具有特殊的地位。家里有好吃的,要让他们先尝,如果他们感觉很好吃,那还得让他们吃个够;好玩的玩具都是为他们买的,不允许家人及其他小朋友碰。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也变得非常专制、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分享的意识。

徐霞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全家人都围着她转。徐霞要是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全家人都非常担心,问长问短;徐霞提出一个要求,就等于是“圣旨”,全家人就得乖乖照办。妈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爸爸妈妈就你这么一个女儿,你要什么我们都会尽量满足。”在这样特殊的照顾下,徐霞变得霸道无礼、自私小气。

一次,妈妈带着徐霞去舅舅家做客,中午,宴席还没开始,徐霞就喊饿。妈妈赶忙去厨房给徐霞找吃的,舅舅见状就说:“宴席马上就开始了,让徐霞忍耐一会儿。”谁知徐霞妈妈说:“让她先吃吧,她已经习惯了‘抢先’吃饭。”

宴席开始后,徐霞见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就不允许其他客人吃,而是把盘子挪到自己的面前,徐霞妈妈不但不批评女儿,反而对大家说:“请大家见谅,我女儿习惯了,她爱吃的菜别人不能吃。”其他客人只好暗自摇头。

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因为他们年龄小,所以需要特别的照顾,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把孩子在家庭里的地位特殊化,把孩子看作特殊的人物,就会把孩子教成自私自利、骄傲、任性的人。

父母给孩子搞特殊化还表现在孩子群体中,有些父母错误地要求其他孩子服从自己的孩子,为的就是讨自己孩子的欢心。父母的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毫无益处,与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所要做的是背道而驰。

一群孩子在各自父母的陪伴下在社区的游乐场上玩,孩子玩耍的时候父母在一旁聊天。突然孩子中间传来一阵哭声,家长们过去一看,发现利利正在抢圆圆手上的玩具熊。圆圆的爸爸得知情况后批评了利利,他说:“如果你想玩圆圆手上的玩具熊,你可以和她商量,不应该抢,这样做是很无礼的表现。”

利利的妈妈听见别人这样说自己的儿子,非常不满,马上回应:“你家圆圆是个小气鬼,有玩具不肯借给利利玩。”圆圆说:“利利根本就没有向我借,他直接过来抢的。”利利的妈妈又说:“哥哥抢你的玩具,你就给他嘛。”圆圆的爸爸听了也很不满,心想:你家的孩子是什么人,别人都要围着他转吗?然后带着圆圆愤愤地离去。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对自己的孩子特殊化可以理解,但是强行要求别人家的孩子服从自己的孩子,未免太过无理了。作为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谦让、讲礼貌,而不是教育孩子学霸道、学不讲理。

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真正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人,就应该让孩子在家庭中、孩子的群体中,以一个平常的角色出现,不能搞特殊化,通过从小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

助人为乐的孩子,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不会袖手旁观,而是积极主动地伸出慷慨相助之手,助人于危难之时。

下午放学时,刘志超路过社区的院子,几个比他小的孩子叫住他:“志超哥哥,帮帮我们吧。”刘志超停住脚步,问明原因,才知道几个小朋友踢毽子玩,一不小心把毽子踢到了树杈里,死死地卡住了。他们几人找不到竹竿,又不敢爬树,因此折腾了半天也没把毽子取下来。

刘志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把书包交给一个小朋友,然后敏捷地爬上了树,把毽子取了下来,获得了在场小朋友的欢呼和感谢,大家都称他为“英雄”。

帮助他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因为帮助他人解决了难题,让别人感到了快乐,这种快乐会传给你。帮助他人还可以赢得他人好感,加深与他人之间的友谊。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奉献自己的行为,实际上蕴藏着很多收获。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有些孩子的助人意识淡薄,他们有这种心理:“我帮助别人,我能获得了什么?”这就要求父母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思想,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将来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有一次,张颖和隔壁家的刘云在张颖家一起做作业。一会儿,刘云被一道题难住了,她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这时,张颖已经做出了那道题,她看出了刘云的心思:想让自己给她讲解,但又不好意思开口。

晚上吃饭的时候,张颖得意地说:“爸爸妈妈,刘云今天有道题不会做,但我会,哈哈哈!”

妈妈笑着问她:“真不错,但是你有没有告诉刘云你是怎么做的呢?”

张颖说:“没有,她没有问我。”

妈妈说:“那你有没有主动问她需不需要帮助呢?

张颖疑惑地问:“没有。我为什么要问她呢?就算帮她也没有好处啊。”

这时爸爸开口了,他认真地说:“女儿,你这样想可不对哟!你主动告诉刘云你的解题思路,就是主动帮助她,而当你以后有不会的题时,她也会帮助你。这就叫帮人就是帮自己。”

有些孩子因担心帮助别人会给自己造成损失,而不去帮助别人。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往往因为顾虑太多,而不能果断地做出助人的决定。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帮助他人不会给自己造成损失,就像用一只点燃的蜡烛去点亮其他的蜡烛,丝毫不会影响这只蜡烛的光亮。当然,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帮助别人需要理智,即在孩子有能力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别人。无能为力的时候帮助别人,对自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就失去了助人的意义;在他人并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别人,有时会让人误解,反而会“好心办坏事”。

让孩子从小学会帮助他人,将来孩子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就不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而是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

让孩子体验“给予”的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奉能得到多少,就付出多少,自己不吃亏,不占便宜;有的人想着“人人为我”,却做不到“我为人人”;而有的人却感受到了真诚“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并将这种获得快乐的方式教给孩子,让孩子变成一个有爱心、慷慨大方、懂得分享的人。

女儿快满6周岁了,但妈妈发觉她与小朋友相处时,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当妈妈给舅舅家的孩子买新衣服时,女儿就会唠叨:“妈妈不疼我,只给妹妹买衣服。”当邻居家的叔叔带着孩子来家里串门,妈妈把女儿的“蹦青蛙”拿给小客人玩时,女儿会一脸不高兴的样子……

爸爸和妈妈反思了一下,决定在生活中用行为训练的方法,使女儿体验到给予的快乐,促成女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一次,全家人去连云港玩,买了5条贝壳项链。回到家里,爸爸提议送一条项链给前院的朋朋。女儿嘟哝着小嘴不愿意,爸爸对女儿说:“爸爸不是买了5条吗?而且朋朋是你的好朋友,你们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玩。”

听了爸爸的话,女儿拿着项链向前院走去。到了前院,女儿把项链送给朋朋时,朋朋的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不停地夸奖她。朋朋也非常激动,送给女儿两张彩纸作为回赠。女儿满脸高兴地跑回家,还没进门就对爸爸说:“爸爸,我要送一条项链给舅舅家的小妹妹,送一条给大爷家的姐姐……”

给予是快乐的,有位哲人说过:“人并非为了获取而给予。”让孩子在对他人的给予中体验快乐,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孩子才能形成慷慨大方的性格。

常言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永远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源于接受者的一丝微笑、一个点头、一次拥抱、一声谢谢或者一些祝福。

父母给孩子讲再多的给予和分享的道理,也抵不上让孩子通过实践去感受快乐来得有效。当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美食分享给小朋友时,从对方的脸上孩子可以感受到快乐和谢意。这样一来,爱心就在孩子之间传递,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就形成了。

嘉瑞4岁时,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个小朋友。由于天气很热,嘉瑞妈妈就给孩子们买来半个西瓜,嘉瑞看到后立马把西瓜抱在手里,然后用勺子舀着吃。妈妈告诉儿子:“小朋友每天陪你一起玩,你应该让他们都尝尝西瓜。”嘉瑞听了,点点头,用勺子舀了一块西瓜让一个小朋友尝尝。妈妈又告诉他:“这样还不够,应该把西瓜切成若干小块,每人吃一块。”嘉瑞答应了。

每个小朋友都吃到了西瓜,他们很高兴地谢谢嘉瑞。这时妈妈趁机夸奖了嘉瑞几句,说:“你看小朋友们多开心呀,因为你和他们分享西瓜,你是不是也很开心呢?”嘉瑞连连点头,表示以后有好吃的还会和小朋友们分享。

在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学会大方地分享的时候,很多孩子确实变得大方了许多,甚至可以说是出手阔绰,这又不由得让父母担忧:孩子不知心疼自己的东西,动不动就送人,似乎超出了正常情况下的分享界限。

专家表示,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适当提醒孩子,如果出手太阔绰就是不懂得珍惜了。告诉孩子,给予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也可以表现在语言上,例如几句赞赏他人的话,同样能够赢得他人的好感,让孩子体验到快乐。

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分享

拥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会抓住机会表达感恩之情。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体谅父母的辛苦,懂得与父母分享快乐;在与同伴的相处中,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牢记伙伴所带来的快乐,懂得把自己的好东西给伙伴分享。

分享是感恩的一种表现,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从而使孩子变得慷慨大方、无私。

一位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从孩子上小学开始,他就让孩子学会写日记,专门把生活中的美好事情记下来。

孩子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我的爸爸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每天早起晚归地工作着。我的爸爸多么好啊!”“妈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给我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今天终于穿上了。”“今天,爸爸带我去外婆家,外婆准备了好多水果。另外,我很喜欢外婆家的大花狗。爸爸说,以后经常带我去外婆家。”

由于孩子牢记父母的好,懂得感谢父母,因此每天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他都会给爸爸妈妈讲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好心情,并给爸爸妈妈捶背,通过这些分享与付出,让爸爸妈妈更快乐。

在小朋友之间,这个孩子因为懂得感恩而学会了分享,有好玩的好吃的会给小朋友,因此深受大家的喜欢。

自私小气的孩子,基本上都缺少感恩之心。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是一切美德之源,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孩子与人为善、乐于分享、乐于奉献的品德,还能促进孩子形成慷慨大方的性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有了伙伴的陪伴而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如果没有伙伴的陪伴,你将变得孤独寂寞,失去很多快乐。因此,你是不是要感谢伙伴呢?”接着再引导孩子:“感谢伙伴的方式有哪些呢?”这样就很自然地让孩子学会分享。

作为父母,还应该告诉孩子:“即使没有帮助过你的同学,也需要你和他们分享美好事物和心情,因为在你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相聚一起,彼此默默陪伴,这也需要感恩。”

吴珍珍和邓玲玲是同桌,两人彼此互相帮助,有着深厚的友情。两人之间关系很好,需要帮忙只要说一声,有好吃的好玩的两人共享。但是,在其他同学的眼中,这两人对其他同学可不是这么大方。

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找到这两位同学的家长,希望父母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慷慨地对待每个同学,与每个同学友好相处。经过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开导,吴珍珍和邓玲玲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懂得感恩,孩子才不会变得冷漠无情,而是对身边的人充满热情;懂得感恩,孩子才不会变得自私自利,而是学会分享、乐于奉献。懂得感恩,学会分享,孩子才能拥有美好的亲情、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