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24

第24章 超越狭隘,培养孩子豁达宽容的性格(1)

爱默生说过:“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让孩子宽容大度一些,他的机会便多了,他的世界也大了;如果他狭隘偏执,机会便少了,世界也小了。

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斯达尔说过:“理解是为了宽恕,理解一切也就是为了宽恕一切。”因此,培养孩子宽容豁达的性格,应该从培养孩子理解他人的能力开始。当孩子学会了理解他人,才能明白对方所有行为的本意,才可以更好地避免误解和嫉恨,也就容易宽容别人了。

周五晚上吃饭时,儿子向妈妈“告状”:“妈,今天真气人!”

“哦?谁让我家小帅哥生气了?”看着满脸委屈的儿子,妈妈调侃道。

儿子说:“今天考试时,一位同学交卷后站在我的桌子旁边等我。老师看见了就说‘抄袭就要判零分’……”

妈妈听后轻描淡写地说:“那又怎么啦?老师说的也没错呀!”

儿子非常不解,他说:“你还是我妈妈吗?怎么胳膊肘往外拐呀?”

妈妈笑着说:“当然是你妈妈啦!我是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说实话的呀!”

“可是,我并没有抄袭呀!那位同学站在我身旁,我在检查试卷,根本没说话呀!”儿子解释道。

“就是呀!老师没有说你抄袭,只是提醒你一下,这不过分吧?只要你没抄袭,随便老师怎么说呢!”妈妈似乎很理解老师当时的心情,但为了消除儿子的不满情绪,妈妈还是接着说:“如果是我遇到那种情况,也会那么提醒你的,好让你静心思考!所以,老师提醒你是为你好,你应该感谢老师,最起码也不能生老师的气呀。”

看着儿子慢慢舒展的眉头,妈妈知道他的心情已雨过天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个道理,让孩子和同学交往、和朋友相处时不要对别人求全责备,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应教孩子学会宽容,学会忘记。让孩子明白多原谅他人,多给他人宽容和理解,也就等于给自己多添一份好心情。

父母还应该告诉孩子,宽容不是软弱怕人、“胆小鬼”的表现,因此,让孩子不必担心和顾虑。这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有时候寸土不让、斤斤计较并不是勇敢的表现。

刘先生身为教师,也有自己的孩子。一天中午,他正准备休息时,接到了一个家长的“投诉”电话。原来放学排队时,后面的孩子不小心踩了前面同学一下,结果两人互不相让,打了起来。回家之后,双方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于是找老师告状来了。

刘先生努力调解,他对孩子的家长说:“孩子之间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情,没有必要太计较。作为家长,我要批评你们,因为我也是家长,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理解他人,而不是教育孩子斤斤计较,这样孩子才会懂得宽容。不就是不小心踩了同学一脚吗?让孩子真诚地道个歉,大度一点,这件事情就过去了,孩子依然是好朋友。这样多好啊!”

最终,刘先生还是说服了双方家长,他们也表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决心改正。

这件事情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作为父母,自己有时候是不是过分在乎、过分偏袒孩子了呢?如果家长经常教育孩子不能吃亏,时间一长,孩子的行为就会变得过激,不懂得理解、宽恕别人。有些家长说要维护孩子所谓的自尊,不允许老师和同学说孩子的“坏话”,生怕孩子受到一点委屈。表面看起来,家长对孩子非常关爱,但实际上是在纵容孩子,使孩子变得自私和小气。

作为家长,在孩子受到委屈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一定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首先了解事情的原委,进行换位思考,然后从理解的角度去开导孩子,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宽容,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火上浇油,让他的怨恨更深。

理解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智慧,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孩子才会少一点不满和怨气,多一点善良和快乐。

你的宽容会传给孩子

我们常说,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大人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宽容、学会宽容,那么你就要懂得宽容自己的孩子,同时在对待身边的人时,也应学会宽容。这样,孩子就会把父母当做一个榜样,继承父母优秀的性格。

印度有一位着名的政治领袖,出生在一个小藩王国的宰相之家,他从小喜欢撒娇,性格也不开朗。他对父母十分顺从,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只要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如果老师批评他,他会难受得不得了。

由于好奇,这个孩子在少年时期染上了烟瘾,后来发展到偷兄长和家里的钱买烟抽,而且越陷越深。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偷别人钱、背着父母买烟抽的行为是可耻的,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脸见人,内心十分惭愧和痛苦,甚至还想过自杀。

当他难以忍受内心痛苦的折磨时,他就把自己的堕落过程写在笔记本上,并鼓足勇气向父亲承认错误。本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可能惩罚他。但是,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父亲看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不但没有责备孩子,反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看到父亲这么宽容地对待自己,看到父亲痛心的样子,这个孩子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从此走上了正道。

这份宽容和豁达来自父亲的爱,因此拯救了孩子。爱虽无界,但是却需要讲究方法,打骂孩子是爱,宽容孩子也是爱。可是生活中,不少父母见孩子犯错了,轻则斥责,重则打骂,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表现出父母的“计较”,即对孩子的过错没有宽容的态度。结果不但难以让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使孩子的错误愈演愈烈。

一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儿子总是舔手指头,非常生气。她对儿子说:“你从哪里学来的坏毛病?以后不要再舔了,听到没有?”“我跟幼儿园一个小朋友学的,我只是学着玩的,没想到现在忍不住了。”儿子委屈地对妈妈说。“你看手多脏啊!怎么不学好呢,偏要学这些坏毛病,以后改不了就打你!”妈妈越说越气,这时儿子又不自觉地舔了自己的手指,妈妈顿时火冒三丈,重重地打了儿子一巴掌,儿子痛哭起来,但是,他的毛病不但没有改,反而却越来越严重。

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身上多少都会有一些毛病,对此,父母不应该用粗暴的方式教训孩子,而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孩子改掉毛病。当然,宽容不是不理睬、不管教,而是态度上要宽容,方式方法要适当。如果见孩子犯错了,就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不仅难以让孩子改掉坏习惯而且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张先生是个汽车迷,他花费了8年的积蓄买了一辆银白色的汽车,并把它当成宝贝一样对待。

一天,张先生在院子里为爱车“洗澡”。突然,屋子里的电话响了,他就匆忙回屋里接电话。

这时,张先生7岁的儿子刚从学校回来,看到爸爸的汽车,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把今天在幼儿园学的画画到爸爸的汽车上,作为送给爸爸的礼物。于是,他拿起一块小石头,在爸爸的汽车上认真地画了起来。

等张先生接完电话回到院子里时,汽车已经被画得乱七八糟了。愤怒让张先生失去了理智,他拿起旁边的榔头,狠狠地向儿子的右手砸去。

后来,儿子被送进了医院,右手受了重伤。当儿子醒来之后,他还可怜巴巴地望着爸爸,说:“我知道错了,我想把那幅画送给你作为礼物,我以后不在你的汽车上画画了!”

这时,张先生感觉痛不欲生,心里只有无尽的悔恨。

张先生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本意,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就不会冲动地惩罚孩子,也就不会酿成悲剧。这也教育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解孩子,懂得宽容孩子的过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坏东西、损坏东西的事情常常发生,对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坏”,孩子其实也非常后悔和难过,甚至感到恐惧。这时,父母若能理解地宽慰孩子,和颜悦色地指出孩子的错,而不是指责和批评,不但能使孩子产生更深刻的悔意以便及时改正错误,而且能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宽容,今后孩子就懂得宽容别人,继而形成宽容豁达的性格。

不要将孩子引入大人的纠纷中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些成人之间有矛盾了,他们就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跟某某家的孩子玩,不要理他们一家,他们家的人可坏了。”成人们可能觉得这样教育孩子是人之常情,因为一家人就要站在统一战线上。这样的观点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是荒谬的。

孩子是善良的、友爱的、单纯的、天真的,大人之间有了矛盾,如果把孩子也卷入其中,无疑就是把一些不良的世俗观念传播给孩子,使孩子内心充满仇恨和矛盾,这对孩子的成长、优秀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嫉妒、仇视,拉帮结派地欺负别的小孩,或许就是受到父母世俗观念的影响。

赵峰和赵贤是邻居,但总因为一些小事磕磕碰碰,矛盾和冲突不断。

一天,赵峰看到自己的儿子聪聪和赵贤的儿子林林放学一起回来,不由得很生气,于是当场叫住儿子:“我不是跟你说了吗,叫你不要跟赵贤家的人来往,你怎么一点也不听话呢?”儿子说:“我们玩得很开心呀,林林还和我分享好吃的呢!”聪聪的话惹怒了赵峰,不但被扇了一个耳光,而且被赵峰拖回了家。

回家后,赵峰依然怒气未消,对儿子说:“你真是给我们丢脸!竟然和我们家的死对头来往……”刚好那天赵峰的大哥,也就是聪聪的大伯在赵峰家,他及时制止了赵峰,并劝说:“算了,算了,这不是孩子的错,不要批评他了。”赵峰说:“我们早就叫他不要和林林玩,他就是不听话,这怎么不是他的错呢?”

大伯说:“你叫他不要和林林玩,就是你的错了。你们大人之间有矛盾,怎么能让单纯的孩子卷进去呢?难道你想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内心充满仇恨吗?没有你这样做父亲的。”

成人之间有矛盾时,需要依靠理解和宽容来化解,如果父母做不到这点,还把矛盾和仇恨灌输给孩子,就大错特错了。这不仅表现出父母思想的狭隘,也表现出父母教育手段的愚蠢。成人不懂得宽容他人不说,却有意无意地把孩子教育成不懂宽容的人,实在是一种错误。

孩子是善良而单纯的,他们并不理解成人之间为什么会长期敌视、发生冲突。虽然孩子之间有时候也有矛盾,但是他们很快就会淡忘,而成人间的矛盾却是难以消除的。因此,把孩子牵扯其中会给孩子造成困惑和不安全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对培养孩子宽容豁达的性格也是不利的。

所以,父母最好“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要找孩子做“帮凶”。不仅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那些与自己有矛盾的人,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评论对方的家人,以免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父母要尽可能表扬其他小朋友,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如果家长做不到鼓励孩子与自己有矛盾的人的孩子交往,那也不要强行阻止,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一天,萍萍的妈妈和婷婷的奶奶争吵了几句,萍萍和婷婷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她们依然是亲密的小伙伴。过了几天,萍萍邀请婷婷到自己家里玩,婷婷的奶奶得知此事后非常担心孙女会遭到萍萍妈妈的冷遇。

等到婷婷一回家,奶奶就迫不及待地问:“萍萍妈妈和家人对你好吗?有没有欺负你?”婷婷奇怪地问:“为什么会欺负我呢?他们对我可好了。您看,萍萍的妈妈还给我一个大苹果呢!”

奶奶忙说:“小心苹果有毒,说不定他们会害你呢?”婷婷一听觉得又生气又无奈,就当着奶奶的面大口大口地吃苹果。几分钟后,婷婷对奶奶说:“您看您真是太多虑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孙女的话让奶奶感到惭愧不已,此后也改变了对萍萍家人的态度。

这位奶奶的行为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她错误地去理解别人的行为,但结果却令她惭愧不已。这就告诉我们,家长不能因为和别人有矛盾就对人家一家人产生偏见。当人家的孩子来自己家里时,家长应该像对待别的客人一样对待他,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在尊重自己的孩子。

总而言之,两家大人之间的恩怨不能和孩子扯上关系,大人结怨时不要让各自的孩子受到牵连。这是培养孩子宽容豁达的性格最起码的要求。

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行事、这样说话。如果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他就能够理解对方,体会对方的感受,这不仅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还能使孩子变得善解人意,有助于形成宽容豁达的性格。

一次女儿告诉了妈妈一件事情,说在学校里,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一台复印机12分钟复印文件360页,照这样计算,复印720页,需要多少时间?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做的:先用360÷12=30(页),再用720÷30=24(分钟)。

女儿说老师给这样计算的同学打了一个红勾,还加上一颗星。可是她不是这样想的:她直接这样列式12×2=24(分钟),可是老师告诉她步骤太少。虽然答案是对的,但老师只给她批了一个红勾,没有给她加上一颗星。这让女儿觉得非常委屈和不满。

妈妈说:“这样的事你可以跟老师说清楚呀。”为了防止女儿说谎,妈妈看了女儿的作业本,果真如此。妈妈想了一下,对女儿说:“你很聪明,你的解法的确是最简便的,但是少了一步,你应该理解老师为何没有给你加一颗星,试着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想,老师也有可能粗心了呀,所以你应该原谅老师!这样吧,你给老师写一张纸条,明天交给他。写什么呢,你想一想,要有充足的理由让老师相信你的解法是好的。你不妨自我推荐一下,但要注意语气,要让老师感觉你是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于是孩子动笔写了起来,之后妈妈帮忙稍作修改。

第二天,孩子把这张纸条放在作业本里给了老师,老师看到后给她写了这样几句话:“谢谢你提醒了老师,昨天是老师太粗心了。原谅老师,好吗?相信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后来,老师把这个习题拿到课堂上讲了,并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那一天,女儿很开心,灿烂的笑容全都写在脸上。她觉得老师在她的心中更加神圣了。与此同时,她也学会了一个道理——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处理问题会更妥当。

这位母亲成功地教会了孩子换位思考,并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心理换位”的好处。但现如今还有不少孩子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因此,父母应该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认识到“心理换位”的重要性,否则,孩子只知道以自己为偶像,遇到一点委屈就怨恨别人,这样又怎么和同学、老师、朋友相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