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揭皮
598300000015

第15章 电视剧《走西口》走向失败的真相

电视剧《走西口》播出已经有段时间了,二十集看下来总感觉不是很圆美。这部电视剧到这里也就没有再看下去的必要了,怕越看越糟糕,越坏了印象,连前面这二十集也不好看了。说到这部电视剧(我所指的是我所看过的前二十集),总的来说,时下正遭遇金融风暴的威胁,国内的就业环境逐渐显得恶劣,需要这样有积极意义的影视文艺作品来提升人,就此一点而言,其中心思想还是值得我们肯定:无论生存困境多么严峻,又无论灾难的威胁有多么可怕,人都不要也不能丧失信心,要意识到就算身在逆境中,而我们是人类,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看成能阻挡一切艰难困苦的高贵的英雄,要将这些困境当做确证自己尊严的挑战,要把这些威胁视为考验自己高贵的人性,更要把这些困境和威胁当做赋予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以意义的新机遇。

我能耐心看完二十集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很关注苗圃,因为是好朋友,她演得角色我基本都看;其次我对大西北文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凡是有关大西北的电影电视剧我都喜欢。殷谦不喜欢的是这部电视剧制作的不成熟,多有瑕眚,确切说是瑕瑜互见,有可称道的地方,也有玷缺的地方。据说大多数观众还是对这部电视剧给了很好的评价,大概是说,即便存在一些缺点但依然是优点大于缺点,缺点也就不那么醒目,意思是瑕不掩瑜。但是《走西口》这部电视剧却不同,生活在陕北和山西北部地区的人,特别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陕北和山西大同、朔州地区的人都非常清楚这部电视剧存在多少疏漏,该剧试图以点带面或以一域而盖全邦,这分明就是错误的做法,导致原本一部很好的电视剧变成了一堆成不了罗缎的烂棉花,严格来说应该是瑜不揜瑕,《走西口》这部电视剧并没有充分尊重历史,也没有充分尊重曾经“走西口”的先辈们,更没有尊重那个年代的事实真相。

我最初了解“走西口” 是一个名为《走西口》的二人台传统剧目,讲叙的是清末一个时期山西省祁州遭灾,有个叫太春的佃农为了生计,被迫远走西口,这个剧本描写的是太春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告别时的情景,感深肺腑。零贰年在西安晚报做事,多次去过陕北农村,听到更多关于走西口的故事。就与甘、宁两地的老辈们所讲的“麦客”是一回事,都是为了吃饭。我有亲戚在甘肃平凉,也听见乡亲里道说起“麦客”去关中收割麦子的事。老人们说,大约是关中的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候就有人成群结队的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做麦客。与甘、宁的麦客属于一条根子的,关中的“刀客”也为一种职业,类似于保镖,受雇于关中和山西一些富商,为他们保驾护航,乃至看家护院,刀客也非是一些讹传中的只会打家劫舍的土匪强盗。其实经过历史的推演,“走西口”这个词逐渐变成一种代名词,“陕甘宁山”等一些地方的人去口外贸易的,或去口外打工的,皆统称为“走西口”。

电视剧《走西口》如同一个品牌,似乎把山西人及山西文化推到了全国人的眼前,山西人大概也以此为荣。其实“走西口”并不能引以为荣,更不是山西人的“专利”,所以者何?实际上最初的“走西口”是迫不得已的事,是穷人逃荒求生的一种最无奈的选择,倘若有一碗饭吃也没人去抛家弃口的去“走西口”,有多少走西口的人抛尸荒野,又有多少走西口的人客死异乡,这段令人痛入心脾的历史绝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陕北当时也有走西口的,并不是电视剧《走西口》里所反映的只有山西人才走西口,可在电视剧《走西口》里却不见一个陕北人的影子。更有将《走西口》这首歌划分为山西民歌的,其实在陕北,别说大人们,就是三岁的小孩都能把《走西口》这首歌唱得有滋有味,我认为这首歌应该是陕北民歌,而后来的发现也证实了一点,《走西口》这首歌来源于陕北榆林地区的府谷县。

再后来我在山西大同也听过走西口的故事,这些地方所讲的走西口的故事都非常相似,然而想象起来,要比电视剧《走西口》更栩栩如生,纯朴的农民兄弟将一幕幕饥荒与贫困,甚至死亡的惨境活鱍鱍地撕裂在我的眼前,多有以细节构成的先辈的个人的故事,使一次又一次因灾而被迫走西口的事迹变得具体可感。因为生存面临着威胁,逼迫要继续活下去的男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将妻儿老小留在家里,踏上了茫茫的西口之路,走草原穿戈壁越沙漠,他们一辈又一辈演绎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经历。

看电视剧《走西口》太空洞,太乏味,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走西口这个宏大的主题,轻飘飘得像空中飞舞的一片鹅毛,全然没有沉甸甸的份量。走西口是大西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虽然没有具体研究过,但走西口一直都是大西北的人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电视剧《走西口》仅仅围绕山西祁县几个人来向人们呈现过去这一“走西口”的传统文化现象,这显然是不够理智的。尽管剧中出现了很多能彰显地方风土人情的场景,但还是没有将山西文化的精髓勾勒出来。比如除了莜面馆,诸如刀削面、皮影戏,这玩意也许放在陕西可能更正统更权威一些。看完《走西口》再想想《乔家大院》,完全就是两种感觉,其实《乔家大院》更能反映出山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名震全国的晋商已经将山西文化的所有人文精神推向了极致。开句玩笑话,通过走西口打零工建造一座“田家大院”远远没有通过经商来建造一座“乔家大院”更令人信服。

我说《走西口》有缺憾,并不单指“口音”问题,大多人都把该剧的毛病指向口音的问题,其实这只是小小的一点点瑕玼,虽然说剧中的人全说的大多是普通话,只是把“我”变了“额”字,反而搞得南腔北调,不伦不类了。我想说的是电视剧《走西口》不成功的原因,这部电视剧编制的太虚假、太自私、太霸道了:虚假的是其中有很多情节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自私的是它里里外外只提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事;霸道的是它将很多原本属于陕北的文化集于山西地方文化一身,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电视剧《走西口》是央视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确切来说是山西省委宣传部打造的电视剧,其目的不言而喻了,它一开始就被套上了什么什么的枷锁,成为一个地方对外宣传的品牌,成为一个地方的身份名片。有这么一个细节,从版权信息可以看出,该剧的老大是大于制片人和导演的总策划高建民,而现在是山西省委秘书长的高建民当时正是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你说,人家山西制作的电视剧,凭什么要把外省加进来折腾?这也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文化角逐,是带有“政治”味道的,如果真的是为了电视剧而电视剧,那么这部电视剧就好看的多了。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作家,自然不会从影视的角度来评这部电视剧的好与坏,写下这些也算是杂感之类的文字,随笔而已。

2009年1月11日晚于北京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