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语言——让文字飞扬。
态势语言——让情感绽放。
上一章,我们用很大篇幅研究了如何写好竞聘演讲稿。对于大多数的竞聘者来说,准备讲稿是最令他们头疼,也最耗时间的事。一旦稿子确定下来,就如同卸掉了一个大包袱。但是,我要给大家泼冷水了,写好稿子仅仅是完成了竞聘演讲7%的工作而已。看到这,朋友们肯定会想,少写了个“0”吧?写稿子至少也得占70%啊?我没写错。讲稿确实只占整个竞聘演讲的7%。剩下93%的重头戏是什么呢?这就是本章要研究的“两种语言”——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
可以把竞聘演讲归结为三种语言的有机组合。第一种是书面语言,即讲稿。第二种是有声语言,即声音,演讲就要出声,要开口讲。第三种是态势语言,即演讲者的表情、动作、眼神、手势等。在竞聘演讲中,讲稿只占7%,有声语言占38%,剩下的55%是态势语言。
这是目前演讲界比较通行的划分方法。我个人认为,如此划分,主要还是以表达效果为依据的。对于演讲来说,内容为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稿子内容非常好而演讲者讲得不好,那演讲的最终结果也不会太好。所以,这组数字非常直观、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要想演讲一鸣惊人,光有一篇好稿子还远远不够,还要练声音、练态势语。
有声语言——让文字飞扬
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可以把精彩的稿子演绎得异彩纷呈,甚至还可以把不太精彩的稿子讲得引人入胜。声音能使平面化的讲稿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声音如同翅膀,可以使文字飞扬。
1.关于声音的两个误区
说到声音,有必要先澄清两个误区。
(1)第一个误区——声音不好听影响演讲效果
恐怕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我认为,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每个人的音质不一样,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清脆,有的沙哑……这是天生的,是不易改变的。但是,对于演讲者来说,嗓音只是他们传递思想的一个介质,演讲者不需要像歌唱演员那样靠嗓音吃饭。声音不好听,可能会对演讲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这并非是致命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演讲者在其他方面的出色表现去弥补。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嗓音沙哑,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话口吃,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政治家和卓越的演讲家。
(2)第二个误区——不会讲普通话影响演讲效果
这个想法就更杞人忧天了。如果演讲者地方口音特别重,别人根本听不懂,那肯定会影响到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进而影响到演讲的总体效果。但是现实中,满嘴家乡话而普通话一句也不会说的人是少之又少,讲普通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确切地说,大部分人所谓的不会讲普通话,实际上指的是普通话不够标准。这是不足虑的,因为我们只是在演讲,我们不是播音员,不是主持人,更不是在参加普通话的等级考试,评委和听众主要听的是你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而不是评判你普通话是不是标准。所以,在竞聘演讲时,能说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只要保证听众听得懂就可以。只要是听众能听懂的,就是符合标准的。新东方的俞敏洪、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的普通话都不标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讲台上倾倒众生。
2.竞聘演讲对声音的五个硬性要求
竞聘演讲在有声语言方面,要做到十二个字,即“表述清楚、抑扬顿挫、感情适度”。具体来说,演讲者要做好以下五件事:
(1)第一,吐字清晰
吐字清晰是表达清楚的基础。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有一副“金嗓子”,也不可能都像播音员、主持人一样字正腔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话讲清楚。话说清楚了,客观上就可以部分抵消由音质不好、普通话不标准等瑕疵对竞聘演讲产生的不利影响。
小故事
《红楼梦》中有个小故事。有一次,凤姐偶然差遣宝玉的丫鬟小红替她去办事,小红办完事回来复命,凤姐一听这个小红说话干脆利索,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她非常高兴,说:“这个丫鬟说话对我脾气,这么着吧,你以后就跟着我吧。”小红在宝玉身边,只是一个负责打扫卫生的粗使丫鬟,到了凤姐这边,摇身一变成了深得器重的贴身丫鬟,地位扶摇直上。
小红是凭借什么脱颖而出的呢?就是凭她说话清楚明白,让人听着舒服。我曾经开玩笑说,字写得整齐的人善良,话说得清楚的人高尚。字是给别人看的,话是给别人听的,清楚明白是第一要务。
说到吐字清晰,是不是还得练练“嘴皮子”啊?从长远的角度看,多练练嘴上功夫,比如练绕口令、练朗诵、练发声等,对我们演讲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持之以恒勤加练习,肯定会有巨大的收获。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竞聘演讲的朋友来说,竞聘前的准备时间就像我们口袋里的钱一样总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练绕口令啊?再说练一两次也未必管用。所以,如果单从应付眼前竞聘演讲的角度讲,练“嘴皮子”就有点远水不解近渴了。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吐字清晰呢?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控制好语速,尤其是不能讲得太快
如果说得太快,就会自己赶自己,上气不接下气,这样就很难保证把每个字都说清楚。关于语速问题,后面将重点讲解。
其次,放开音量
为什么凤姐爱听小红说话,因为她的声音响亮清脆,而其他丫鬟说话多半声音太小,就连凤姐的贴身大丫鬟平儿也有这个毛病,为此凤姐还“训”平儿:“难道只有装蚊子哼哼才算美人吗?”说话声音小,不仅别人很难听清楚,而且也显得说话者没有自信,这也是竞聘演讲中最要不得的。关于音量问题,后面也会详细讲解。
最后,杜绝“吃字”现象
什么是“吃字”?简单讲,“吃字”就是在讲话(当然包括演讲)的过程中个别字发音不完全,还未出口就一带而过,形成了一种似有似无的发音。比如,不少人在说“我们大家”这个词组的时候,“我们大”三个字发音是完全的,而“家”字只吐出一半。诸如此类的“吃字”现象还有很多。或许有人认为演讲中“吃字”无所谓,甚至有的朋友还把“吃字”作为一种讲话时尚而效仿。其实,“吃字”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语言习惯,会给人留下说话随意、含混、不稳重的印象。和不自信一样,不稳重同样是竞聘演讲的大忌。特别是如果演讲者频繁地“吃字”,势必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第二,放开音量
放开音量的两个误解
第一,放开音量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声嘶力竭地喊。以“喊”的方式完成演讲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喊出来的声音比较尖利、刺耳,听着很不舒服。并且,演讲者是会疲劳的,喊着喊着就累了,没有底气了,后面的演讲就不好维系了。
第二,放开音量也不等于使声音永远“飘浮”在高音区域。很多人在演讲时常犯一个错误——把握不好自己的音域,声音沉不下来。他们的演讲像背书、像朗诵、像演话剧,就是不像演讲。为什么会给人拿腔拿调的感觉?就是因为声音太“飘”了,声音太“飘”就显得做作。所以,在演讲的时候,一定要把声音沉下来。把声音沉下来和放开音量并不矛盾,不是说把声音沉下来就是轻声细语,而是把声音维持在中音的音域,这样才更显沉稳。
音量多大合适
40~60分贝是竞聘演讲应维持的音量。在日常生活中用“分贝”表示音量的大小。1分贝是耳朵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喜欢周杰伦的朋友对他《青花瓷》中“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的歌词应该不陌生,“绣花针落地”的声音应该算是1分贝了。20~40分贝是情侣们说悄悄话的喃喃细语。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常交谈时的音量,这也是竞聘演讲时应该维持的音量。
根据听众反应判断音量。以上是关于音量的数字化标准,演讲者还可以根据听众的反应判断音量的大小。在竞聘演讲中,如果对自己的音量把握不好,可以观察一下听众。不要看近处的听众,要看最后几排的听众,如果他们一脸茫然,甚至有人在示意听不清楚,那就说明声音太小了,需要提高音量,以保证会场内所有听众都能听清楚。
避免在演讲过程中出现杂音。在演讲的过程中,嘴巴不要紧贴话筒,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离话筒太近容易发出“扑扑”的杂音,非常刺耳。而且,有的朋友在演讲中会不自觉地轻轻敲击讲桌,或者翻动稿纸,或者清嗓子、咽唾沫等,这些声音演讲者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但会通过麦克风传出去,也会对整个演讲造成干扰。因此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一定要有意识地杜绝这些小动作。但是,有的时候习惯成自然的动作会不请自来,防不胜防,所以,比较保险的做法就是适度地远离话筒,以防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音量是随着内容和情感需要而动态变化的。音量(包括接下来要谈的语速、语调等)在演讲的过程中绝对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而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你在演讲中始终保持一个音量、一个语速,甚至一个语调,那肯定会把听众讲困了。演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动态之中,演讲者的情感情绪才能得以充分宣泄。所以,音量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比如,当你讲到慷慨激昂的内容时,就要提高音量,这样才能表现出你的激情与投入,也才能用你的热情去感染听众。如果你在音量上没有变化,那就不可能有足够强大的气场去影响听众。
在竞聘演讲中,音量是围绕着基准音而波动变化的。一篇演讲下来,演讲者的音量呈现出的应该是上下起伏的波浪线,而不应该是一条直线。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死亡时,心脏停止跳动,在心电图上反映出来的是一条直线。如果在竞聘演讲中,演讲者的音量也是一条直线,那么,这个演讲就该被“宣告死亡”了。
(3)第三,控制语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几句我特别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如狂风暴雨,一会儿如窃窃低语,或急或徐,节奏变幻,妙不可言。诗人虽然描写的是音乐,但这也是竞聘演讲中把握语速的绝好范本。
变换语速是使演讲引人入胜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些演讲高手之所以能感染成千上万的听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很好地驾驭语速,能通过语速快与慢的巧妙变化和完美衔接,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引爆听众的情绪。我认为,只要演讲者配合着演讲稿的感情色彩,稍微注意一下语速的变换,演讲的实际效果和感染力就能上一个台阶。
如何判断自己的语速是快还是慢
所谓语速,就是人们讲话的速度,语速通常用平均一分钟内所讲的字数来表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语速是平均每分钟180~220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据测算,《新闻联播》老一代播音员的平均语速一般是每分钟220~240个字,现在一般是每分钟300字左右。有了这个参照,大家对语速就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了。
小测试
找一篇议论性的稿件或者找一篇新闻稿,不需要太长,一般2000字左右就可以。然后用自己习惯的语速开始朗读这篇文章,并计时。一定要注意,在朗读的时候越自然越好,千万不要有意识地去加快或者放慢语速。读完以后,用所朗读文章的总字数除以所用的时间,得出来的就是平均语速。
做完这个小测试,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非常高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测试语速,绝大多数人得出的数值都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但是,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这只是在常态下的正常语速,好多人一走上演讲台,从开口说第一个字开始,就不是这个语速了。
演讲状态下的实际语速
一种可能是:演讲语速明显快于正常语速。这个“快”,并非前面讲的有快有慢的那个“快”,而是一味地快,从始至终都是快速度。甚至有的人在开始演讲时语速本来已经很快了,随着演讲的推进越说越快,都不给自己留喘气的机会。初次登台演讲或者登台次数不多、演讲经验不足的朋友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由于紧张、不自信,恨不得快点讲完快点下台,所以他们的演讲就像机枪扫射一样铺天盖地,听众还没缓过神来,他们已经讲完了。可竞聘演讲毕竟不是百米赛跑,不是谁讲得快谁就能获胜。讲得越快,听众越不容易听清楚,演讲的效果越不好,演讲者可谓受累不讨好。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语速过快的尴尬呢?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心理层面入手,克服对于竞聘演讲的紧张恐惧心理。当我们站在台上不再紧张害怕的时候,呼吸就会平稳,心跳就会正常,潜意识里也就不会再有“快讲完、快结束这种折磨和煎熬”的声音,语速自然而然也就能慢下来。而语速一旦慢下来,又会反过来促使演讲者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形成良性循环,以良好的状态完成演讲。
另一种可能是:演讲语速明显慢于正常语速。同样的道理,这个“慢”也不是语速快慢变化的“慢”,而是贯穿始终的“慢”。当然,就概率而言,在竞聘演讲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要明显低于第一种可能。语速过快是由于紧张,语速过慢又何尝不是由于紧张呢?因为紧张,一上台脑子就蒙了,一片空白,准备好的讲稿也忘了一大半了,只能临场发挥,边想边说,语速自然就慢下来了。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仍要从克服竞聘演讲紧张恐惧心理入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当然,也有的朋友不完全是由于紧张,他们之所以语速过慢,是由于有不良的语言习惯,比如,爱拖长音、打官腔,爱重复,“这个”、“那个”、“然后”等口头禅一大堆,这些也都会使语速减慢,造成听众长时间的听觉空白和等待。这样一来,整个演讲就会显得拖泥带水,这就需要演讲者刻意纠正和杜绝这些不良的语言习惯。至于怎样去纠正,我在后面会讲到。
语速也是随着内容和情感需要而动态变化的
即使我们用正常的语速演讲,不快也不慢,也没有不良的语言习惯,那么还是不合格的,因为它太过平淡。在演讲中音量不应该是一个恒定值,同样,语速也不应该是一个恒定值,它应该是以一个基准语速为轴心,根据演讲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需要而上下波动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语速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当演讲者情绪激动、慷慨激昂的时候,势必要提高音量,与此同时很自然地会加快语速;当演讲者陈述事实,情绪比较舒缓的时候,语速多半会维持在平均值范围之内,相应的音量也不可能太高。因此,和音量一样,竞聘演讲中的语速也应该是一条波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