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易经的决策智慧
5989400000010

第10章 有关解卦的基础知识(2)

道,指的是阴阳双方的交变运动。即其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规律。世界万物万象的运动变化都离不开这一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孔子《系辞传》作出的结论。《黄帝内经》将之概括得更为具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说这些的意思是,在后面一章对卦辞、爻辞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时,也需要放宽思路,从位、时、中、道全方位联合的角度做综合搜索。

07“趋时说”及“往来说”

(1)趋时: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已经发生了的时间;或人事行为已经开始了的时间。

前面谈过“时中”关系,是指人们在行事过程中要自控准确,认定目标,把握时机,以求成功。

趋时则不然,是指所事行为未加“时”与“中”的考虑,则随时间、机遇的不同,导致结果不一样的情况出现。人们常以“时也、运也、命也”做形容。从而告诫大家,千万莫把偶然当必然,莫把巧合当准规。要从偶然中找规律,从巧合中找经验,真理由总结来。

人生机会难得,机会往往决定命运。抓住时机即交好运,失掉时机则丢好运,所以主动地捕捉时机很重要。“趋时说”是启示大家,求好运,要变被动为主动。

(2)往来:不是指人际间的往来关系。“往”,指的是“往昔”(即从前);“来”,指的是未来、将来。

“往来”概念的本义在于告诫人们,人生处世求成,必须不断回顾往昔的经验教训,从自身和他人的或正确与成功、或错误与失败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或教训,以为个人目前以及日后处事行为的动向找准目标、规划策略,奠定认知的基础。俗话说:“英雄不打无准备之仗。”“趋时”与“往来”联合互参,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掌控正确的而避脱错误的思路与动向,这是求成必备的条件。

08变卦--两卦之间的错、综、交互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往往会存有内在矛盾,或与其他事物的存在有着联系和相互影响。总而言之,无论从里、从外而论,一切事物关系及现象的形成都是错综复杂的。

《易经》则利用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错综交互复杂关系的象征性,启示人们谈事情、看问题,不可过于绝对,不要只谈一面、只看一点,要全面看,全方位思索,为谈话留有余地。要时刻注意,做人、成事并非如同想象的那么容易。这就如同“错卦”、“综卦”、“交互卦”所展示出的道理一样。

(1)错卦:又称“对卦”和“旁通卦”。具体说,就是两个卦的卦象,恰是以同序列阴阳互为相反(即A卦是阳爻,B卦是阴爻;A卦是阴爻位,B卦是阳爻位)。

可见,每一卦都有与之相错的一卦。六十四卦中共有错卦三十二组。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论,由于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往往会形成从根到梢的对立局面。在立场相同、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谁是谁非也都一时难评断。立场不同、目标相反时就更是如此。因此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对方的观点,借以全面对照,便于充实自我、修正自我所思,取得求成的坚固性和可靠性。

人生处世得与失、对与错、正与反、进与退,往往随时相伴,甚至难分难解。易理告诉我们,做人处事,时时都会有问题摆在面前,A有A的想法,B有B的想法;也很可能今天想的是A,明天想的是B。因此,何是何非,何去何从,要全面思考。“一分为二”是宇宙万象运动变化的规律,人生处世考虑问题,也离不开这个大原则。这里并非是提倡和鼓励处事犹疑寡断,而是应在成熟思考的基础上,当机立断。

(2)综卦:又称覆卦。从卦象而言,凡两个卦的卦象互成反象或倒置的体象,就互称综卦。

在六十四卦中,有八个卦(乾、坤、坎、离、颐、大过、小过、中孚)的卦象,将六爻颠倒过来,仍成原来的卦象。也就是说,正看是它,反看还是它。这八个卦叫“正卦”,它们没有综卦。余下的五十六卦共组成二十八对综卦。

综卦启示我们,考虑问题不要只注意自体形象,处处以个人的标准来衡量,应当颠倒一下位置,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想想对方会如何思考,判断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孰对孰错,从而求正舍负,以维护真理的威严。如果是自己失误,不要怕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表面上看是把自我形象颠倒了,但事实上会重塑起新的更加美好的形象。

这并非提倡“朝三暮四”,但如果朝三暮四可成好事,又何乐而不为。

《庄子·齐物论》里有一段故事: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猴子每吃一个他扔出的橡子,便用眼瞅着他。他对猴子们说:“别尽等待了,每天早上只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不但呲牙咧嘴,而且彼此争抢着撕咬起来。见此情形,他改口说:“别争了!要不就这样吧,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但你们得讲文明,别撕抢。”猴子们听了,特别的高兴,彼此对着脸笑。

领会到这一点,也就能够明白综卦的意义了。

(3)交互卦:每卦的六爻之间,除了内、外的初爻、上爻之外,中间的四个爻(即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或由下往上,或由上往下,按其原位,又可形成两个三爻的经卦。即:二爻、三爻、四爻组成一经卦;三爻、四爻、五爻组成另一经卦。

由下往上取者为“互”;由上往下取者为“交”。如此上交、下互所成两个三爻经卦合在一起又组成一个六爻新卦象,即称之谓原卦的“交互卦”。

下图示例只是表明交互卦成立的过程。由此可见,每一卦都有其纵深的内在。万般事物,只观察其一面、一体、一象是不会完备的;看其两面、四面、八面,也不一定会看透彻。因为事事、物物还有其藏于深处的内在变化。内在变化就卦的本身而言,即生出一个新卦,又有着新的哲理可释。若寓意为事、人,说明其复杂性很难一锤定音。真是说多复杂,就有多复杂。

人生处世如同上述几种“变卦”的道理一样,必须将“变”与“不变”联系起来思考周全,顾局部而不失大局,顾主体而不忽旁观,如此交互错综全心关注,一分为二时刻用心,才会求成在握,少过错,多圆满。

人际交往也是如此。交友之始,看到的全是对方的优点、长处,日子久了,不顺心的感觉便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三国时代,蜀国的名相诸葛亮有句名言:“水清无鱼;至察无朋。”的确如此,谁若持“求全”的心态寻友,是一个朋友也找不到的。因为“人无完人”。

总之,“易”本身即是常与变的统一。宇宙万象永远处在一种开放性的过程中,天、地、人间一切事物总是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变与不变是时刻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易经》成卦依据的基本原则。另有诸多与“变”相关的概念,在后面谈卦时,再结合相关内容做具体论述,会更容易明白些。

09关于卦位的“三才”说

所谓“三才”,指的是八卦中天、地、人三级位次的统称。具体说,八卦的三个爻位分别象征上、中、下三种级别的位序层次。即:上爻象征天位,中爻象征人位,下爻象征地位,合称三才。若就六十四卦而言,将六爻的位序依次两两并列,则初爻、二爻属地位;三爻、四爻属人位;五爻、上爻属天位,也合称三才。如:

《说卦传》指出:“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在六爻卦中每一奇位爻与一偶位爻依次相合代表三才之道,奇位为阳,偶位为阴,反映了三才之道恒常不变的模式。

关于三才之道的象征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名着《周易本义》中有言:“人之与物,本天地之一炁(qì),同天地之一体也,故能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神统于心。”

人类从诞生那一刻起,就随同依之生存的地球以每秒4548米的速度自转的同时,又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在近于太阳赤道面的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并在更大的轨道上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朝向长蛇座飞驰……如此这般不自主、无知觉地一直处在若干不同层次的天地复合运动之中。  这运动的推动力则是来自于某种既无形、又无体的“暗物质”的做功能力(用物理学概念而论,应称之为“暗能量”)。

2006年11月16日美联社纽约电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察显示,一种神秘的……‘暗能量’至少已经推动宇宙向外扩张了90亿年。”

朱子所说的“炁”指的就是这既看不见又摸不到的暗能量。在形成已有46亿年的地球上,诞生至今不过才5~7万年的人类,其生存过程、生命活动,以及一切物象,能被中国古人凭借悟性发表出认为天地人合一相应的悟道之言,即“人之与物,本天地之一炁,同天地之一体”,可以说太了不起了。

地球人一直认为自己的头上是天、足下是地、人在中间,所以“能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才,古时往往与“材”字通用,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材不足。”(古时男子谦称自己为“仆”,说:“我的才能太低。”)

“三才”则说明人是与天、地并立,构成大自然具有专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代着名医学家滑伯仁即曾在其着作《撄宁生卮言》中写道:“天地非大炁鼓……则寒暑不能以时,潮汐不能以讯,霜露冰雪不能以其候;人身非此炁鼓……则津液不得行,呼吸不得息,血脉不得流通,糟粕不得传送也。”意思是说,天地若不是由极大的暗物质能量在鼓动,寒冷及暑热即不会适时而至,海水的早潮、晚潮也不会按时涨落;人的身体若不靠这炁的鼓动,津液(泛指体内滋润生理组织的液体物质及血液、水液等)即不能通行了,气也不喘了,血也不能流动了,代谢物也排泄不出来了。

如果加以引申领会,人与天地的生存、运动规律,无不以“炁”的能源为基础。同时,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身之内当然蕴含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种“成分”。朱子所言:“神统于心。”“神”,指人的精神及思维活动;“心”,指的大脑(中医理论:“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可以引申理解为,人的思维活动以及在思维意识支配下的行为举动,完全受大脑的统辖。而人的大脑思维意识有两种,一是主动意识,也叫“专注意识”,是指有目的、有目标、有要求、有路径地把心理活动集中于某一思维焦点,支配所行举动。另一类是非主动意识,又称“漫游意识”。这种意识无特定性,随时都在出现。人在无事可做时,思维则随意漫游,从一个想法流动至另一个想法,甚至可能突变非主动为主动。

所以,六爻卦中“三才”的每一才,均含双爻位,一个阴位、一个阳位,象征其运动变化的双向性。对人而言,表明思维意识总是会起趋向性的变化。行为的动向,也会有正、负向的更改。才智能力的发挥,也可能产生优劣不同的作用。地位的处居,也会有上下的变化。这就告诫人们,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别人,都不可做定型的人生结论和人性的估量。必须一分为二地把握自我漫游意识的正向准绳,分清善恶利弊,遵循人才得善的中正之道,永远充当顶天立地的正人君子,使易理的根基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