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易经的决策智慧
5989400000005

第5章 八卦是什么(1)

八卦是创生于中国古代的一套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代表阴。用这样的符号上下排列,便可组成八种形式,即:

就将其称之为八卦。

每一种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八卦两两重叠互相搭配又形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或人事现象。古时用做占卜,成一门派。特别是到了汉代,以孟喜和京房两位学者为首,以“卦气”立论,对八卦符号的象数概念作出进一步复杂性的分析,从而对汉代占卜术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作用。传承至今,世界各地仍有为此所用者。这属易理的象数派。自古更为主要的是依据八卦的符号象征意义,思悟、分析和把握自然及人生行事之规律,支配理性思维,智慧决策,以实现优化人生质量、推动社会发展及追求事业成功之目的。这属研习八卦的义理派别,更具实际意义。

早在魏晋时代,研究《周易》的学人即以王弼为代表提出重“义”轻“象”的观点,主张研究“卦”不要单把注意力盯在卦形的符号上,应注意卦辞,特别是辞文的思想内容。可以说这对《周易》研究进一步深化,起到了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唐朝时,学人孔颖达编写出《周易正义》,李鼎祚编撰《周易集解》,均一直对后世易学义理学术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再后来,特别是明清时代,重义理、轻象数的易学体系得以稳固,对世界精神与物质易理科学性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影响。

义理,是本书重点要讲的。但占筮文化的历史意义不可否定,由其延伸至今所成的新科学内涵依然存在,这留待后叙。

01有关八卦的传说

宋太宗命以李昉为首的文史学者们,综合编纂一部集古来文化、历史、科学之大成的巨着《太平御览》。该书第九卷《王子年拾遗记》中用神话式的笔调记载:“伏羲氏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伏羲是什么人?何时人?

据历代传说,他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姓华,原义为花)所生的唯一的儿子。

在《太平御览》(卷七八)中这样写道:“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宓羲,即伏羲)而华胥氏又究竟在何处呢?古籍《列子·黄帝》中说:“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显然,这只是一神话传说。而在《云笈七虃》中又说:“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如此说,其国是在天上?实属难言!神游而已(只是一种想象罢了)。

二十年前,我曾细心拜读过在广州独自创办了“大自然奥秘研究所”的林清泉先生写下的由多卷组成的《宇宙沉思录》大作,在其卷一中,有“一个有价值的传说”提道:

早在两千年前,雅典着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提雅尤斯》一文中描述了一段美丽的传说--在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区,约在一万一千多年前,曾是一片广阔的陆地;那里的一个超高文化科学、文明发达无比的“亚特兰蒂斯帝国”凭其强大的智灵统治着全球……

我记得书中有过类似这样的陈述--该帝国为了促成居住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人群的智能得以普遍发展提高,也能靠科学技术开拓生活幸福之路,于是派伏羲氏等超级能人来治理开发这片大地。遗憾的是,当地土居民众因智商的差距无法接受。伏羲氏决定返归大西洋彼处,于是将宇宙模式的太极八卦图以及河图洛书留了下来,确信当地土民随着智力的渐次提高,总有一天会在这无字“天书”的启导下,迈入创新世界进入高层宇宙的历程。

未料,伏羲氏正欲返归大西洋国土时,高维宇宙的太勒星下落与地球相撞,使“亚特兰蒂斯帝国”沉入海底。他,从此也就留在了华夏大地上。

这传说到底是真是假?传说中的帝国是有是无?当今人类的考古活动,已为之提供了一些证据。如:在该处海底考察发现有离我们400光年远的七颗星的昂星团石块,以及在死亡三角区地带的海底有个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的金字塔。

林清泉先生认为,这可引发我们联想:《易经》的真正原作者以“神人”相称是极为恰当的,非具超级智慧生命者无能为其成。

又一说法--据史学考究,在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中最早的一个时代,从有人类起到青铜器的出现,共二三百万年。这期间人类主要用石头制造劳动工具,还不知道利用金属)的晚期,人类已经能磨制石器,制造陶器而跨入新石器时代,并渐次有了陶器、网罟(捕渔的网),以及开始有农业、畜牧业;结绳记事等文明也在初萌之中。从那时起的一段神话般的传说,不知从何时开始流传下来--在新石器时代的最后期,伏羲发明出一种可以代替结绳记事的更为简单的八卦符号,便构成了最早的华夏文字起源。这对后来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堪称有着无可形容的伟大贡献。所以华夏历史上伏羲一直被尊誉为“上古之圣”。

的确,华夏的“上古之圣”诞生过,这谁都否定不了。但其真实名字不是伏羲,究竟叫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自从有文字史料以来,伏羲一直以神话形象出现。

唐·司马贞在其着作《史记·三皇本纪》中称:伏羲是“蛇身人首有圣德”。另在《山海经·海内东经》里对伏羲形象的描述是:“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古文献《太平寰宇记》卷四三引《帝王世纪》记述:“伏羲风姓,蛇身人首……”《淮南子》又说:“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乃其神职。”可见此类相关的诸多记述,只不过是你说我云,凭借传说式的想象继承下来的。若说他是生活在公元前约五千年甚至更远的时期,那时尚无文字,又无具体史料记载,八卦若真的出自其手,后人又怎能对其所行的经过知详呢?臆度,纯属臆度。

我判断,伏羲这名字可能是出自夏代人们的想象,但八卦符号产生于上古无疑。

02说说八卦的内涵

其实,八卦的创绘在初始时只有图式符号而并无文字说明。

因为时处原始公社年代,在尚无文字的环境里,能够出现智灵人士采用“观物取象”的方法,思悟得出表达构成宇宙万象一分为二的阴阳规律,并绘制出相关标记符号,对可触可见的事物形象作出抽象性的变化分析,这已是非常令人叹服。

在八卦符号诞生之初尚无文字产生,究竟其代表何义?直到三《易》问世,才有了卦象各自的定义。也就是说,卦的八种符号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出的命名,以及其象征意义的归属,乃是在文字出现之后,经神农氏、轩辕氏、周文王等文化圣人仔细分析,深刻思悟而认定,并俗称之谓“八卦”。

“卦”在古文里是由会意字“圭”和象形字“卜”组合而成的。“圭”中的两个“土”,代表两块挨近的土地,其田界相邻并接在一起;既对立,又互依。“卜”象征在龟甲上烧烤出的裂缝,通常可据以推测龟的年龄。二者结合成“卦”,则寓意为推测判断事物间的界限区别及相互联系与影响。于是乎古人便最先以八卦符号作为推断吉、凶的标志。又渐次随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再与宇宙大自然界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属性及物象变化相联系,借以推演万般事物现象更高一层的动、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模拟八卦形象以预见未来。

八卦中的每一卦的符号(俗称卦象)是由三个“爻”的符号组成。即为阳爻;为阴爻。

“爻”是什么意思?

爻是一个象形文字,表示其形如织网一般的层层交叉,象征事物性质、现象错综复杂。即如孔子所说:“爻者,言乎变者也。”提示人们在观察与思考问题时,要注意变化的双向性,一定要双向思考,即如网线交织互缠,A中有B,B中有A,错综复杂,变化无穷。观察处理任何问题,均不可被单一现象迷惑。这是古圣人通过八卦的形象及其内涵哲理对各类人士指出的重要告诫。

伏羲氏绘制的八卦图,其原本式样如下:

其中央的由黑白两个类鱼形组成的一个“太极圆”(宇宙的缩影)是后人加上的。统称先天八卦图。

孔子根据八卦的含义对宇宙太极形成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子的这一论断,是对宇宙万般物、象的生成过程及易变原理的明示。

中国的大众可能都听说过“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的说法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中更为形象的说法是:“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如此之类颇多相关盘古开天的神话传说是大有哲理化意味的。神话本来就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可反映出中华先祖的超高智慧和超强思维能力。不仅在中国,就连全世界的后来人也都借助神话般易理的启迪,对大自然认知的思路日渐开阔,理性思维能力也日渐精进。

孔子是我们伟大的祖先,最早代表人类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太空,着眼于揭开浩瀚宇宙之谜,并以超绝出奇的灵感领悟出“天地开辟”的始因是源于“盘古氏”这宇宙能量的大爆炸,和由此引起的宇宙物质的生成及不断扩张,以此思路为前提,才作出了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上述论断。

若用半个多世纪以前近代天文物理学家几乎倾向一致的“宇宙大爆炸”观点来解释,即他们推测,在200亿年前,宇宙间构成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物之“母”全部聚集在一起,以高达100亿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熔融成一个形体未分、密度极高的原始“大火球”。那时,太空中充满辐射,并无恒星和星系。可是,后来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一种巨大能量(说明其思维深度远不如中国古代先人;他们不知暗物质能量体“盘古氏”蕴居在原始宇宙里)引起原始宇宙大爆炸,从而使原来组成大火球的物质散至四面八方,直到高温物质渐渐地冷却,密度随之降低,原先100亿摄氏度高温下产生的质子和中子衰变很快形成重元素的原子核;又经一万年,产生出氢原子和氦原子。在这一万年时间里,散落在太空四处的物质开始局部联合,凝聚成星云、星系的恒星。继而在星云不断地运动与发展中,大部分物质又在星体引力的作用下,变成各种各样的星际介质(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的内部,后者即是前者的介质)。

天地就这样形成了。天阳、地阴就这样出现了。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太极生两仪”。

这太极圆的象征性内涵同时又反映出,我们华夏祖先超前于现代广义相对论物理学研究数千年,即已清楚认识到,太极宇宙时空不是平面的,而是弯曲的,循环的,是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有终,无始无终地循环往复,无止无息。如同引力场与弯曲的空间结构无法分离一般,物质与空间是一个相依互动而脱离不开的和谐统一体。这整体性的统一与和谐,依仗的是天地间万象万物阴阳对立的属性互依互存,彼此消长,互为交变保证的结果。

“阴”和“阳”是代表物象对立的哲学概念,而不是指的固定性实体物质。是古代借以认识和分析事物、比对事物矛盾两方面的代名词。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精通医术、天文和《易经》,在其着作《类经图翼》中写道:“所谓一分为二者,是生两仪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以体而言为天地,以用而言为乾坤,以道而言为阴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意思是说,阴、阳都不能独立存在,阳必须以阴为基础,得阴而后才能立;阴必须以阳为伴,才能得以出生和显现。

又说:“是为有象之始,因形以寓气,因气以化神,而为后天体象之祖也。”意思是说,宇宙太极是万物万象产生的开始,在阴阳两仪形成之初,当有形的物质出现之后,其能量(气)也就蕴含于内。凭借这能量流动而产生的推动作用,则又使各种有形的物质产生出功能,即物质功能活动能量的本源。(其语中所谓的“气”,指的即是物质的功能活动和做功的能量。)

这也就是原本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八卦太极圆的阴、阳类鱼图形内又各有一个色泽相反的类鱼眼,这象征寓意:事物阴、阳对立的任何一方,都不是孤立的、独生的,而是相对的。互存是绝对的。黑“鱼”中的白“眼”象征阴中有阳;白“鱼”中的黑“眼”象征阳中有阴。

依照阴阳学说理论共认的度量标准,超高、超大谓之“太”;超低、超小谓之“少”。

“太极”的意思则是指既大又无边无际的宇宙。在这大而无极限的宇宙里的一切物质现象均有阴、阳两方面反映。阴中有“太阴”、“少阴”之分;阳中有“太阳”、“少阳”之别。同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两仪生四象”。每象以两个单爻合成符号如下:

一极阳爻上再生一阳,为“太阳”,象征强大,老道,久恒,宽广。

一极阴爻上再生一阴,为“太阴”,象征阴与阴合成重阴,为阴势显盛,又称“老阴”。

一极阳爻上生出一阴,为“少阳”,象征阴依附于阳,使阳柔而不烈,相顺相和。

一极阴爻上生出一阳,为“少阴”,象征阴被阳暖,使寒气不盛,凉温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