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如何做好精益生产:JIT生产实务手册
5989800000011

第11章 加强过程管理——“四化”让生产更精益(4)

另外有时候缺料,机器闲置不用,或上游的工序发生延误,导致下游工序无事可做。

机器设备发生故障等,也会造成等待的浪费。

材料已经备齐,但是有时候制造通知单或者设计图没有送来,同样造成等待的浪费。

JIT生产的实践表明,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等待的浪费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排除或大幅度减少。

等待的浪费主要表现在:生产线的品种切换;每天的工作量变动很大,当工作量少时,便无所事事;时常因缺料而使机器闲置;因上游工序发生延误,导致下游工序无事可做;机器设备时常发生故障;生产线未能取得平衡;有劳逸不均的现象;材料虽已备齐,但制造通知单或设计图并未送来,导致等待的浪费。

(8)管理的浪费

管理的浪费是指发生问题以后管理人员想办法补救,大家坐下来讨论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事先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浪费。

科学的管理是事先有预见、有规划,在事情推进的过程中还有管理控制,这样就可以减少管理的浪费。

例如,盖一个新车间,事先仅由工程技术部作了一个规划,然后按此规划进行设备安装。等生产部门搬入后,发现设备放置处已没有足够的位置放置工作台,于是再讨论,再移动设备。若事先由工程技术部牵头,相关部门一起讨论作整体规划,规划好后,在新车间里用粉笔画出规划布局,再让车间工人讨论是否合理,让一线工人讨论自己工作岗位处的布局,有无可改进之处,集思广益后,再定稿,管理浪费就可避免了。

这八大浪费是普遍存在的。我到过很多企业去做辅导,发现很多企业,甚至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这八种浪费。有的可能多一点,有的可能少一点。而JIT就是解决这八种浪费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3.以顾客为中心的“七零”生产

JIT生产是为了满足顾客多样化(P)、高品质(Q)、低成本(C)、短交期(D)、安全(S)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比较系统的表格。

(1)零切换浪费

零切换浪费的目的是使多个品种对应,但现在存在着切换时间长、切换后不够稳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经济批量、物流方式JIT、生产计划标准化、作业管理标准化等方法来解决。

(2)零库存

所谓零库存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库存,而是尽量减少库存,保持合理库存量。目前很多企业的大量库存造成成本高、周转困难,且看不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求必要库存的原因,合理设置库存规模,实现均衡化生产和设备流水化。

(3)零浪费

零浪费目的是降低成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工厂浪费严重,很难发现,且无法消除。解决方法是加强整体协调能力,并制定合理的流程路线图。

(4)零不良

零不良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目前很多企业频频犯中低级错误,产品不良率较高,批量事故多发,经常处于忙于救火的状态。实现零不良要坚持三不主义,开展零缺陷运动,保证工作质量,动员全员改善产品质量,有效运用各种质量改善工具。

(5)零故障

零故障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故障频繁发生的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法有效率管理、TPM全面生产维护、故障分析与故障源对策,以及初期清扫与自主维护。

(6)零停滞

零停滞的目的是缩短交货期,因为很多企业存在交货期长、延迟交货导致客户投诉多等问题,不得已只能加班加点、赶工赶料,有时候会导致质量下降。要减少这种情况,就要实现同步化和均衡化,不断改善生产布局,实现设备小型化和专用化。

(7)零事故

零事故就是降低事故发生率,保证生产安全。有的企业忙于赶货疲于奔命,忽视安全,事故频发,安全意识淡薄,导致人为事故多。解决方法是要有安全第一的意识,积极开展5S活动,进行危险预知训练,定期进行巡查,开展安全教育和改善活动。

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相比,JIT生产只需要一半的人员、一半的生产场地、一半的投资、一半的生产周期、一半的产品开发时间和少得多的库存,就能生产质量更高、品种更多的产品。

JIT生产考虑的方法是一个理想的生产方式。它说的零库存可以无限接近,但是不一定达得到。我们有了“零”这个追求,“零”这个极限,就可以不断地去改进。我们降低库存就会暴露一些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解决,我们又可以降低一些库存,再暴露问题再解决。这样周而复始,不断降低库存,就可以把库存降到最低,甚至接近于零。这就是JIT的追求。

另外,JIT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企业不断地持续改善,不断地进步,最后才能达成。

JIT生产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方式。

一是因为它设置的最高标准是一种极限,就是“零”库存。生产上可以无限地接近这个极限,有了这个极限,才使得改进永无止境,而持续不断地改进正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础。

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断改进的途径,即降低库存—暴露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库存……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然后,不一定从“降低库存”开始推行JIT生产方式。国内企业大多存在一些很明显的问题,例如一天的出库次数及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要不让生产线或设备停线(停机)待料就可以。此种情况下应先明确出库次数、每次出库时间,然后考虑调整出库的前置时间(LeadTime)、出库次数、一次出库量,进一步考虑如何改进出库方式、搬运方式、使用方式,使得各处的在制品数量进一步降低。如果现存的问题很多,不去解决它,还要降低库存,会造成问题成堆,解决问题无从下手,情况严重者可能会使问题成灾,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生产,陷于瘫痪。因此“降低库存”要有计划、有准备地逐步推行,避免一次降得太多。但是,有些问题往往隐藏得很深,在生产稳定时,通过降低库存来暴露问题仍是可取的。

4.努力提高产品品质

(1)传统生产的品质问题

JIT生产的一个目标就是零不良,而品质控制是零不良的关键,这也是JIT生产的关键。品质控制应该注重于预防,而不是在于事后检验。

如果品质出了问题,JIT是没法进行的,因为JIT是按需求量生产,如果品质出了问题,量就会少了,这时候后工序就达不到需要的量。

传统的品质管理是这样的,先加工零件或者生产产品,然后检查挑出合格品,把合格品交给用户,不良品能返修的就进行返修,不能返修的就报废。

我曾经去给一个做彩印的企业上课,这个企业是印刷一些彩色塑料制品的,它没法控制中间的不良。其管理者对我说他们的不良品一般都会达到10%左右。我问他们下料的时候下多少,例如客户要10万个袋子,第一道工序下多少料呢?他们说大概下11万个原材料,11万生产到最后,如果有1万个不良品还可以交10万个,有时甚至不良品还会超过1万个,11万个原料最后只生产出9.5万个产品,还缺5000个。这5000个又要重新去订材料,再走一遍流程,这样就造成浪费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质量控制得比较好,11万个原材料做出10.8万个产品,那8000个多出的产品又只能扔掉了。这就是传统生产因为不良率造成的一些麻烦。下料的时候不知道要下多少,下多了浪费,下少了又怕到时候出现不良品不够出货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用JIT的要求,不要出现不良品,下多少料就做多少产品。用这种方式才能保证我们的品质。

(2)JIT生产的品质管理

如果对产品进行检验,而产品的数量又很多,像上面提到的10万个,企业不可能全检,只能抽检,抽检就不能保证100%的合格率,所以抽检的产品可能还有不良品。

现在有的厂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我曾在一家企业做制造部经理,那个企业帮惠普公司生产打印机与电脑之间的连接线。惠普公司每年下单300万条连接线,他们给我们提了一个要求:零不良。因为我们给他们的连接线不可能再去测试了,连接线都已经包装好,每一台打印机放一条我们的连接线进去,如果连接线质量不行,客户买回去装上打印机就不能工作,这时候客户就会说惠普公司的打印机有问题。所以,惠普公司要求连接线的合格率是100%。

我们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开始我们没有实施JIT,但有五道检验——五个人来检验,最后还是出现了万分之几的纰漏。后来我们推行了JIT,一年以后,一直保证100%品质。

传统观念与JIT品质观念的不同之处是:传统观念认为不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检验。JIT的观念是不良是可以避免的,检验是多余的。

一个优秀的、JIT做得很好的厂家,企业内部品管工人数量都会减少,企业都是自己做自己检查,自己对品质负责。

说到这里我还想到曾经在一条流水线上,为了保证不良率的降低,我们有三个人检验,但三个人检验后的产品还是有问题。后来我们检讨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因为三个人检验,第一个检验的人想没关系,我检验不出问题,还有他们两个,所以他比较马虎。第二个检验的认为前面有一个,后面有一个,我马虎一点没关系,又把不良品放出去了。最后一个检验的人认为前面有两个人都检验过了,我再检验也没什么用了,他也马虎。

后来我们把做检验的三个人变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最终责任人,这条线过他那里以后就没有人检查了。这时候他反而很认真地按操作要求做,最后出货的不良率反而降低了。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其他方法。除了改变观念以外,JIT强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从中间检查、后面检查来解决问题。

品质是实行JIT生产的保证

传统的品质管理方法是:加工零件或生产产品—检查—挑出合格品或合格批—交给用户。对于能返修的不良品要进行返修来保证使用;对于不能返修的不良品,则报废。这种方法主要依靠事后把关合格品(批),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合格。且采用抽样检查得出的合格品(批)中通常都包含一定数量的不良品。

与传统品质管理不同,JIT生产的品质管理强调事前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要从操作者、机器、工具、材料和生产过程等方面保证不出现不良品。它强调从根源上保证品质。

(3)4M1I的生产要求

如果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们要考虑什么呢?必须考虑4M1I的生产要求。

4M1I:

1.人(Man)

2.材料(Material)

3.设备(Machine)

4.方法(Method)

5.信息(Information)

第一,人(Man)。

第一个要素M指的就是人,即员工,包括各生产线上的作业人员和采购人员等。我们要做到不良品为零,就要确保各岗位的员工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和操作技能。如果员工的素养和操作技能不达标,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质量意识培训和相应的岗位培训,并且注意培养员工的多种技能,让员工成为能够适合多个岗位的多能工。

同时,我们还要改善员工的观念,让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归属感。

这样人就没有问题了。

第二,材料(Material)。

人没有问题了,我们就来看第二个要素。

这第二个M指的就是材料。对材料我们要做源流管理,采购来的每一种原材料都要把好质量关。这可以通过选择较少的、合格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提高供应商的品质与信任度,加强对供应商的长期投入等方法实现。

能够保证及时获得的原材料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第二个M也就没有问题了。

第三,设备(Machine)。

第三个M指的是设备。设备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提高产品品质的最重要的一环。

这里我们就要做TPM了,即全员生产维推护或者全面设备保养。我们要保证设备不出问题,这样产品才不会出问题。

另外,我们可以在设备上安装一些防错装置,如果出错设备就停机,就不再生产产品出来,然后我们就可以马上解决问题。

第四,方法(Method)。

设备没问题了,再看第四个M,即方法。方法指我们的生产是不是同步化,作业是不是标准化,依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能不能制造出品质优良的产品。我们要确定一种制造产品的良好的作业制度,从而保证生产的优良品质。

第五,信息(Information)。

最后一个I指的就是信息,也就是我们的目视管理、看板是不是到位。

企业应有专门的信息管理软件,记录企业员工的基本信息、设备和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等信息,最好把公司所有的信息都电子化,这样易于管理。对于没有信息电子化的公司,这些数据也要统计得清清楚楚。

我们把人、材料、设备、方法、信息这五个方面都检查好以后,就能保证我们生产出来的品质是稳定的,就能够保证不良率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