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牛玉儒的故事
5991500000003

第3章 执政有方(1)

在包头震后重建

1996年5月3日,一场6.4级的大地震突降包头。

这是自唐山大地震后,在我国百万以上人口中心城市爆发的最大一次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包头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当时国有企业的发展也陷入僵死地带,国企改革也迫在眉睫。这个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在当时面临着两大艰巨的任务:震后重建、国有企业解困。

在这关键时刻,1996年底,牛玉儒同志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秘书长的岗位上调到包头市担任市长。灾后重建,千头万绪。百姓既要“安居”,又要“乐业”,摆在这位新任市长面前的是一道超级难题。

“要用新的理念改造、建设城市”,“5·3地震,是天灾,也是机遇。我们要在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过程中,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在牛玉儒脑海里,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延展性思路日渐清晰。在市委支持下,牛玉儒很快确立了大力实施城市供水、道路通达、安居工程、旧城改造、都市村庄拆迁和蓝天碧水绿地六大关键工程,以此切入新包头的城市建设。首批改造重建工程量就达到400万平方米,相当于包头十几年的建设规模。

“重建不是重复,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考虑科学性和美观性,避免千篇一律‘火柴盒’。”牛玉儒同志尤其强调这一点。不觉间,4年工夫,新建楼房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超过了包头建国47年来全市建房的总和。而且,房屋风格各异,意趣横生,彻底摆脱了傻、大、粗的形象。

但是建房难,拆房更难,拆“城中村”难上加难。

曹家营子、赵家营子,这两个包头有名的“城中村”恰好落在市委、市政府两侧的“龙睛”位置上,像两把钳子掐住包头的市中心。营子里鸡飞狗跳,污水横流。加之流动人口多,管理混乱,治安案件频发。政府并不是不想拆,但倘若拆迁,村民们的小卖铺、理发店、饭店共227个商业网点将消失,村民每年的3000多万元收入也将化为乌有,土生土长的村民们当然不愿意搬迁。

因此拆迁困难重重,矛盾重重,阻力重重。

牛玉儒却想方设法打破了僵局。

为做好拆迁准备,牛玉儒同志亲自主持拆迁改造规划的编制、论证和政策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决策体系。他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依法办事结合起来。一定要做好旧村拆迁后的城市建设规划和招商引资,给全市各族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他开始三番五次往村里跑,了解情况,交换意见。

一天,他走进一位老党员的家,屋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都不说话。只见他把鞋一脱,坐到炕上,笑呵呵地对主人说:“给我倒碗水喝。”一句话,大家都松了口气。

多次进村调查,牛玉儒摸清了村民们的“心病”:“补偿能不能到位”?

牛玉儒开玩笑说:“人民内部矛盾,要靠人民币来解决嘛!”

他向村民郑重承诺“三保证”:保证补偿合理,保证新村建设规划不变,保证不让村民吃亏!

资金从哪里来?不能光指望财政,还得靠市场。

一次偶然的机会,牛玉儒结识了北京锡华集团老总。牛玉儒的一番诚意打动了对方,锡华集团决定到包头建设新式住宅小区。

最后,牛玉儒总共成功融来资金5000万元,专门用于拆迁补偿。

资金到位,成效凸现。

在村中党员带动下,在工作人员耐心说服下,仅一个月,曹、赵两家营子拆迁完毕。不久,曹、赵两家营子两个新村又拔地而起,每一家分配了一栋200平方米的别墅。1705户村民高兴人住。

“现在不光住得舒服,靠政府给的地,挣得也比原先多,还买了汽车呢!”赵家营子新村村民李战雄庆幸自己搬家是搬对了。

而原来炊烟袅袅、鸡鸣狗叫、猪羊成群,下雨天泥泞不堪、刮风天灰尘漫天的“都市里的村庄”现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广场和绿地,成群的白鸽在蓝天中飞翔,众多的梅花鹿在广场的绿地上呦呦呜叫。一幅如画的风景就这样在包头市中心产生了,包头人又多了一处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1999年江泽民同志到包头视察,见到全城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欣然题词:“团结奋斗,发挥优势,把包头建设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经济强市。”

2000年6月,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城市参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几年前还是黄沙漫天的包头市竟然脱颖而出,获得该奖。继而在2002年因为“广泛地为贫困人口改善了居住环境”而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包头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更繁荣了,甚至有了“东有大连,西有包头”的说法。这座曾经在五六十年代为新中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工业名城终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牛玉儒临危受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把包头从废墟建造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

焕然一新的包头忘不了牛玉儒同志,是他的聪明才智和心血换来了包头今天如诗画般美丽的春天。现在,可亲可敬的牛玉儒同志已经悄然远去了,然而他带给包头这座城市的美丽小区还在,宽敞的马路还在。牛玉儒这个名字,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引领着包头继续前进。

企业的贴心人

面对市场,牛玉儒积极地利用种种市场手段,引进外来资产改造老企业,并组合了新的企业集团,成功运作上市,使包头、呼和浩特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挺立潮头,判明航向,把握关键,是一个优秀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在汹涌的经济大潮面前,牛玉儒同志是个掌控经济大盘的高手。

包头是重工业基地,国企众多,如同老者负重前行,活力欠缺。

牛玉儒恰好正在包头国企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来到了这里。他心里清楚,国企改革是抓好包头工业的“牛鼻子”,成败与否,在此一役。

经过反复调研,牛玉儒同志有了底:“第一斧”就是“扶优扶强”。

“捏起拳头才有力”,在市委支持下,牛玉儒带领政府各路人马确立了“抓大放小”战略,推动组建钢铁、稀土、铝业等10大企业集团,把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他亲自挂帅,督导改革,将“明天科技”、“稀土高科”、“华资实业”等一批国企成功运作上市,募集资金近50亿元。包头的雪鹿啤酒、包头精胶厂、包头稀土高科等一批企业都成为牛玉儒经济改制的受益者。

雪鹿啤酒厂改制模式的成功,证明了牛玉儒的超前思维和融资的高超技巧。

当时,市属企业大多瘫痪,但雪鹿啤酒厂却一枝独秀,每年上缴几万元税金。可牛玉儒仍提出:雪鹿要与区外大企业联合。

消息传出,不仅企业反对,市领导班子内部也多有分歧。

老职工们至今还记得牛玉儒同志进厂视察时那番语重心长的讲话:“厂子虽然现在还能生存,但设备老化,产量停滞,市场范围很窄。就像大风大浪中的小舢板,再不尽快挂靠大船,迟早要被大浪吞没。”“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借大船出海!”

牛玉儒同志亲自出马,数次率企业负责人赴京为雪鹿找“婆家”,与当时已上市、正欲进军世界啤酒十强的燕京啤酒集团主动接洽,终于促成联合。燕京控股后,立即斥资7000万元对雪鹿啤酒厂的老化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结果,“燕京雪鹿”的销量直线飙升,迅速成为内蒙古啤酒行业的“老大”。

“如果不是牛市长力主‘借船’,‘雪鹿’早就破产了!”雪鹿人如今对牛玉儒同志心存感激。

包头精胶厂是1960年建成的老国有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竞争力,濒临破产,上千名职工面临下岗困境。为此,牛玉儒落泪了。“让能够救活企业的人去收购精胶厂。”牛玉儒同志说。

“当时,领导班子内部也出现了不同意见,阻力很大,为了使企业职工能够得到妥善安置,牛市长硬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果断拍板让东宝集团收购了企业。”包头市副市长程刚现在回忆往事仍清楚记得当年那感人的一幕。如今,重组后的东宝明胶公司已成为包头市的一个利税大户,是中国明胶行业的骨干企业。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成立近十年中,由于体制不合理、政策难以落实等原因,该开发区不能够很好地推动产业升级和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牛玉儒同志上任以后,曾多次到开发区进行调研,对当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表示一定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2000年,牛玉儒同志与市委主要领导一同率包头党政代表团赴辽宁学习考察大连等高新区的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稀土高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意见。

2001年,出台了对稀土高新区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文件。该文件凝聚了牛玉儒同志的心血,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现代领导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文件的主要内容有:一、由稀土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封闭区内的党务、行政、经济、社会事务等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二、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一套精简高效的工作机构,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三、除高新区管委会外,任何单位不得在稀土高新区对区内企业进行任何形式的收费、罚款、摊派。

从那之后三年,稀土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三年迈出三大步”,分别达到30%、40%、50%,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1亿元。其固定资产投资也达6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1/3。

1999年底,内蒙古骆驼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包头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基本建立公司制——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牛玉儒同志的直接指挥下,包头市23家大中型国企中15家完成股份制改造,8家或剥离、或破产。随后,牛玉儒同志又亲自督导,对83家困难企业实施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增资减债。很快,包头市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骤降20%。一时间,包头的优化资本结构方案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引得外地官员纷纷前来“取经”。

紧接着,牛玉儒同志在包头推行企业上网工程,实施统贷统还,成立产权交易中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大促进了包头的经济建设。在牛玉儒同志变戏法似的双手推动下,包头工业面貌焕然一新,到2000年末,牛玉儒离开包头时,全市大小规模的工业企业增加产值达81亿多元,同比增长一成多;实现净利润近9亿元,同比增长四成多。工业终于摆脱了困境,步入了健康快车道。

在包头,牛玉儒同志是这样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需要的;在呼和浩特市,牛玉儒同志仍然如此。

牛玉儒同志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493天里,始终把加快首府的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他在市委全委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产业发展是工业经济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集中体现,要下大力气抓好优势企业的培育和壮大。

作为市委的主要领导,他不仅胸怀全局,善于从宏观方面、战略高度来指导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及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方面亲力亲为,过问和解决了很多具体的的大事和难事。呼市的乳业产业集群得以顺利推进,与牛玉儒同志和他领导的呼市市委、市政府的关心、爱护、支持是分不开的。

由于工作接触,熟悉牛玉儒同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办事果断、雷厉风行却又平易近人的人,企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总是找牛玉儒同志。2002年,伊利集团正在和一家跨国公司谈合作,需要请一位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出面促成此事。

当时牛玉儒同志在自治区任副主席并分管外经贸工作,非常忙。

尽管这样,牛玉儒同志听完汇报后就表示非常支持企业的合作项目。他重新安排了当日的工作日程,特意调整时间赶到洽谈会场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内蒙古的发展情况,代表自治区政府明确表态支持龙头企业及其合作项目,并热情地陪客人参加了有关活动。

合作者被这番诚意深深感动,增加了合作的信心,合作因此得以顺利推进。而他自己为此却不得不把本已紧张的工作节奏调得更快。所有在牛玉儒同志身边工作过的同事都深深受他感染。他们知道,只要是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龙头企业的事,再忙、再累,牛玉儒同志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做。

2003年4月,“非典”肆虐,呼市的企业也面临着很大困难,特别是与人民的饮食有密切关系的乳品企业。刚刚赴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牛玉儒同志不仅经常主动询问、了解伊利集团防控“非典”及生产经营的情况,还亲自来企业实地视察多次,指导工作,热情激励员工众志成城赢得抗“非典”和生产经营的双胜利。

领导的亲切关怀使工人们深受鼓舞。

当时实行车辆出人检查制,伊利产品外运受到很大影响,要办理有关通行证很困难。当工人们向牛玉儒同志汇报后,他马上进行协调,最终使伊利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在“非典”特殊时期也能够及时地送到用户家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牛玉儒同志对首府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精力和心血,特别是把加快优势产业集团发展提到了重要位置。他不仅善于以各种方式学习、研究农牧业产业化的深层次问题,而且主动抽出时间听取汇报并和业界人士一起研究产业化发展的问题,虚心征求大家的意见。

牛玉儒同志把企业放在心里,时时刻刻为企业的发展着想。他特别关心市场,只要外出考察,他总是留意当地乳品消费及市场竞争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当地企业,有时甚至收集最新的一些动态信息让秘书传给企业的领导们。

2004年,为了使伊利集团做大做强,牛玉儒同志主动把在国内寻求合作伙伴的西班牙最大的乳业集团介绍过来,并促成了伊利公司与之进行在共同开发较高档次乳制品项目上的合作。

对企业问题牛玉儒同志全力付出;对三农问题,牛玉儒同志也是呕心沥血。

他对三农问题有着太深切的关注。牛玉儒同志谈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都要依靠农牧业产业化,关键是要以市场为龙头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样龙头企业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他还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呼市乳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奶牛疫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对乳业的做大做强竭心尽力。

他太累了!

他心里装的全是百姓而惟独没有自己!

牛玉儒同志为党的事业、为地区发展奉献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一切。

抗击SARS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席卷了中国。刚刚就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牛玉儒又一次面对重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坚守40多天后终于击退了“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