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牛玉儒的故事
5991500000009

第9章 书记和他的人民

2004年8月19日凌晨4点钟,呼市回民区环卫局的高银春早早来到了中山路,认真地清扫着路面。工作完毕,她放下扫帚,静静地站在路边,她在等一个人。今天是牛玉儒书记的骨灰送抵呼和浩特市的日子,她要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让牛书记最后看看整洁漂亮的中山路。

她是牛玉儒书记重点解决的下岗再就业人员之一。她知道,为了解决员工的下岗再就业问题,牛玉儒同志无数次进社区、进企业为她们寻找出路,并要求呼和浩特市的公共服务部门尽最大努力优先安排下岗人员。

在他的重视下,呼和浩特的下岗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仅去年就安排下岗再就业人员2.76万人。在牛玉儒同志的主持下,2003年全市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提高全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从170元提高到190元。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对象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

“下岗职工,弱势群众的社会保障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天大的事,也是我最担心的事。你这个市长助理就把这天大的事管好。”曾在包头担任牛玉儒市长助理的道尔吉回忆着牛玉儒同志对他的交代。

当时国企改革和社保事业发展进入关键攻坚时期,包头有很多的企业不愿意交社保金、养老金。牛玉儒就说:“怎么就挤不出钱交养老金?我看不是客观问题,而是主观问题。征缴工作要迎难而上,在保障民生问题上不要患得患失。”

于是包头社保部门临时成立了“讨债大军”,他们不怕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连续4个月宣讲教育,使企业的社保养老金收缴率从过去的不到50%提高到93%。

“这个人正直啊,他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中从来不回避矛盾,而是敢于迎难而上化解矛盾。敢负责,敢拍板,雷厉风行,有这样的领导,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道尔吉说。

2004年8月19日早晨6点30分,牛玉儒的骨灰在亲人们的护送下,乘车静静地行驶在呼市的主要街道。

在广场、公园晨练的人们纷纷跑向路边,他们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牛书记,您走好”的横幅,在晨风中高高举起……

2004年8月20日,牛玉儒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呼和浩特殡仪馆举行。早晨8点,从市区通往大青山脚下的路上已白花点点,淅淅的秋雨一直下了一个上午,密集的人群使雨伞都无法全部打开。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位老干部伫立雨中,仰天感慨:金碑,银碑,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

牛玉儒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师”回来了。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他建设和管理城市的根本指针。

人民纪念他们的好书记,因为他们的书记心里总是记挂着人民。牛玉儒关心百姓生活的故事比比皆是。

有一次,呼市发生了一次小小的地震,牛书记让呼市原秘书长林旭果马上统计出群众的伤亡情况。由于震级很小,震源也很远,林旭果就没有重视,觉得明天统计也不迟。深夜,牛书记打来电话问情况怎么样了,林旭果无言应对。牛玉儒说:“小林啊,你知不知道我这一个晚上都在等你的消息,百姓到底怎么样了?有没有伤亡?我很想知道地震的各种情况啊!”那天,在电话里牛玉儒一直批评了林旭果半个多小时,而牛书记那种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的精神也深深地烙在了林旭果的心里,只有真正把百姓的事装在心里的干部,才是真正的好干部。

2003年12月,牛玉儒看到一篇关于贫困家庭的报道:家里大人治病急需钱,小孩面临辍学。牛玉儒就从工资里拿出1000块钱,让秘书去调查一下情况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就把这1000块钱给他们,并叮嘱一定不要透露姓名。秘书很快联系到这篇报道的记者,一起找到了这家人。在了解了情况之后,秘书把钱给了他们,一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定要知道送钱人的姓名,但秘书只说是自己的一位朋友。记者也被感动了,第二天就写了一篇《一位好心人送了1000块钱》的报道,直到现在,他们也不知道这位好心人到底是谁。

其他的如关心低保户老人,为他们春节前夕送去电视和粮食,这样的好事对牛玉儒来说简直太多了。就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牛玉儒也是倍加关心。在抗“非典”时期,牛玉儒自己坚守在第一线,40多天没有回家,但是却要求秘书李理回家呆着,因为他知道李理有一个温馨的小家。每次到医院视察,他可以不戴口罩与医护人员亲切握手,却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下车,说能够少传染一个就少传染一个。自己出差时间多,体贴司机辛苦,他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面拿出150元给司机。

还有过去呼市的便道、人行道铺的大都是红红绿绿的彩色薄瓷砖,好看但不实用,既不结实又容易积水,而且一下雪还非常滑,发生了好多伤残事故。牛玉儒出任呼市市委书记后不久,就发现便道存在的这些问题。他严厉批评有关领导说:“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这样做怎么对得起老百姓,与其让老百姓骂你们,不如我骂你们。”牛玉儒当即拍板换砖重铺,并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亲自参加地砖的选购,最终定下一种10多厘米厚、渗水力强而又结实的小青砖。秋雨连绵,北风阵阵,呼和浩特市大街边铺排着小青砖的人行道却很干爽。后来这种质量好又实用的小青砖,被呼市市民亲切地称作“牛玉儒砖”。

有心人发现,从去年到今年,呼市改扩建道路、小巷上百条,但很少尘土飞扬,大部分是夜间作业。有的重要道口,一夜之间就铺好了路面,丝毫不影响人们的正常通行。

这和牛玉儒的批评指示也有很大关系。

一天下午,牛玉儒同志会见一个客商,在宾馆路口却发现道路全部封闭,正挖沟铺设管道。牛玉儒了解情况后,对城建部门说:“今后修路,铺设管道都要统筹考虑,不要今天挖,明天埋,再后天另一个部门又来挖,出现‘拉锁路’。需要昼夜施工的,必须安民告示,保证工地封闭、整洁。城市建设是为方便群众的衣、食、住、行,不能因为修路改造影响市民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要把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不能让市民因为搞城市建设满脸灰尘。”

2004年7月,国家环保局发布2003年全国城考结果:在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基础建设和环境管理上,呼市在全国47个大中型城市中有一半指标进步最大。其中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位居第一。

俯首甘为孺子牛。

埋头拉车不知疲倦的“孺子牛”回来了。

充满激情的牛玉儒,干起工作来,就像上满弦的发条。

但,他太累了。

1996年11月,牛玉儒从自治区政府秘书长的位置调任包头市市长。到任后不久,他就开通了“政府热线1234.5”。牛玉儒在开通热线的新闻发布会上郑重承诺:“政府热线是百姓的一面鼓,人民群众24小时随时可以拨打。”从此“12345,有事找政府”成了包头的流行语。

1998年,一场大雨使东河区的两排平房地基下沉。居民们情急之下,拨通了“政府热线”求助。牛玉儒立即派出5人督察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前来抢险。事后牛玉儒对工作人员说:“对当官的来说,许多事情是举手之劳就可解决,但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很难很难的大事,我们当干部的必须为民执政。”

而此时,牛玉儒同志已常常感觉胃疼。他全然不知,结肠癌肝转移正在侵蚀着他的身体。

“居安思危,落后地区只有以更开放的意识、更高效的行政效能做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工作,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封闭、懒散、等待观望、夜郎自大,这些意识不解决,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市委副书记张伯旭回忆说,“牛玉儒大会小会都要向干部们讲这些话,要求我们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要加快发展。”

台湾汉鼎集团武沛曜总经理就是被牛玉儒的效率和果敢所打动而决定在呼和浩特市投资办厂的。牛玉儒同志2004年年初几下广东,与汉鼎接触。牛玉儒谈呼市的远景定位和设想,谈“中国乳都”的建设,谈电子高科技产业群的建设,特别是谈到呼市建设人文城市,拒绝污染企业和东部淘汰企业西移的做法时,汉鼎集团高层人物明白,这是一个有激情、有远见、讲科学的领导干部。随后汉鼎决定投资呼和浩特市。汉鼎的大型光存储及高端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落户呼和浩特市,总投资额400亿元,相当于呼市去年的GDP产值,而且预计2006年汉鼎一家的产值就能达到600亿元。更令人感动的是牛玉儒在2004年6月带着重病之躯,专程从北京赶到呼市为汉鼎开工建设剪了彩。

投资中山路巴黎广场的林岳祥是浙江台州商人,他说:“牛书记平和、务实,没有一点官架子,来这里投资让人安心。”

亲民爱民的“贴心人”回来了。

站在街边的百姓满眼含泪,他们怎能忘记这位执政为民的好书记……

回民区通道街的马文忠记得,和他一起住的15户居民和公安局以前共用一个水户。2002年公安局搬迁至新楼,在自来水公司注销了水户,从此他们就再没有自来水喝。

《呼和浩特晚报》在2003年5月17日刊登了《这15户居民啥时能够喝上自来水》一文。刚刚上任一个月的牛玉儒同志在办公室看到了这篇报道,他迅速用红笔标出了这篇报道,并在旁边批示:“群众反映已一年多,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看,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一些同志头脑中‘三个代表’的思想太淡薄,请同志们考虑,是不是这个问题?请你们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举一反三,认真反思。请新闻界继续监督。”

第三天,这15户居民家就全通了水。牛玉儒在督察室的反馈报告上又批示:“望今后凡遇到群众反映的问题,都要能迅速反应,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2003年6月14日,呼市构件街三合村的村民给市委打电话,说村子与铁道空地成了垃圾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很长时间得不到清理。牛玉儒迅速带领环卫局的人员赶到现场,督办清理,几天过去,村民多年的一块心病解除了。

扎扎实实为民,堂堂正正做官——送给牛玉儒的无数的挽联中,这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话语。

这是人民的心语,更是党的召唤。

他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把党的温暖最大限度地给了人民。

他像一面旗帜,召唤着千万个牛玉儒式的共产党人走在执政为民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