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大清皇宫
5992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大清王朝从努尔哈赤开始,历经了两百多年宣告结束,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清王朝的统治者们的居住地是什么样的呢?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凭借祖父留下来的十三副盔甲起兵。33年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定国号为金,正式成为了一代汗王。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第二年又迁到辽阳东部的东京城,这里的宫殿建设刚刚完工,天命十年,努尔哈赤又召集王公大臣讨论迁都沈阳的问题。从短时间内来看,这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但努尔哈赤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后金的都城在天命十年搬到了沈阳,就是清代时称的盛京。

定都沈阳后,努尔哈赤开始修建宫殿,这个时间是公元1625年。然后,宫殿尚未建成,努尔哈赤就含恨而死,留下了一座未完工的宫殿给他的儿子。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大政殿登基,修建沈阳故宫的使命就落在了皇太极的身上。从天聪五年开始,皇太极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重建沈阳都城,从城垣到城市空间布局,从皇宫到城内建筑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使沈阳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

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崇政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是皇太极日常临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沈阳)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凤凰楼后面就是所谓的后宫之地,是皇太极的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顺治元年,多尔衮挥军南下进入了北京城。随后,多尔衮带领顺治皇帝和皇太后等一干皇室人等,进入了北京的紫禁城,并把这里作为新的都城。而沈阳的故宫就成为了陪都。清代后期的统治者们为了显示自己对于祖先的念念不忘,时常回到这里祭祖,并把沈阳故宫作为来到这里的行宫。所以沈阳故宫在清代入关后的几代内又经历了一些重修和新增。其中乾隆朝祭祖次数最多,在沈阳故宫内新建的建筑物也最多。现在的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虽然它的规模比占地72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的特色,却一点也不逊色于北京故宫,现在的沈阳故宫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顺治元年,清王朝正式取代了明朝进驻中原。顺治皇帝和一干皇室成员也进入了明代统治者们的居住地——紫禁城。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历经十四年,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朝统治者给自己建造的宫城。紫禁城经过明清两代统治者的不断改建、修缮与扩建,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改建和清乾隆时期的改建,紫禁城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辉煌面貌。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还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

北京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这里曾经是五个封建王朝选定的都城。之所以都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北京北依太行山脉,东、南、西三面还有永定河和大运河环绕;而从军事上来说,北京向北可控制北部边塞,向南可以遏制中原之地,是兵家的常胜之地。紫禁城建在北京的正中位置,自古就认为中央最为尊贵,《吕氏春秋》中就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也就是说选择国都的中心建立宫殿是非常理想的位置,而这种思想对后来都城的设计者们影响很大。

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不光注重宫城位置的选择,还非常注意宫城与周围建筑的配合,严格按照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设计。就是说,在中轴线的左侧设置了祭祀祖先的太庙,而在右侧则设置了祭祀土地和五谷的社稷坛;处在前朝位置的三大殿是皇帝登基、颁发诏书等的重要场所,而后宫佳丽们居住的地方则处于大内的深宫之内。

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的宫殿建筑群,巍峨的紫禁城内有众多的宫、殿、阁、楼,民间传说故宫有9999间半房屋,这虽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但也说明了故宫内建筑物的众多。紫禁城内的宫殿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就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在外朝的东西两翼,还对称矗立着文华殿和武英殿两座殿宇。内廷的中心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寝宫。在后三宫的后面就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园林——御花园。在后三宫的两侧还对称分布着东西六宫,是皇帝的妃嫔们居住的地方。在外东路和外西路还分布着太上皇的寝宫宁寿宫,以及太后们颐养天年的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除了这些重要的建筑外,紫禁城内还有众多的花园、佛堂、戏台、各种衙所、库房等建筑。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清代的10位皇帝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后,这里就成为了“故”宫,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这里成了可以供人参观的博物馆。现在,我们在这里还能看到清代的皇室成员们日常生活的痕迹,一举手一投足,还能嗅到一丝皇家威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