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作为都城的历史背景
沈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一直到了清之前的明朝,统治者也一直把这里当成是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明朝为了便于控制和管辖东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了军事组织性质的“卫所”和都司制。明代洪武二十一年,沈阳中卫城指挥奏请明廷对沈阳卫城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扩建,这次的整修,是沈阳城比较大规模的变化。这个时候的沈阳,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但它的主要性质还是军事重地。
到了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率兵进入沈阳后,这座古老城市的功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一座东北地区的军事城堡、经济中心发展成为以政治、经济为中心的都城。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后,就开始大规模地修建他的宫殿,但可惜的是,宫殿还没有建成他就撒手人寰。皇太极即位后,继续修建宫殿的工程。
公元1626年,皇太极在大政殿登基。从天聪五年开始,皇太极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重建沈阳都城,从城垣到城市空间布局,从皇宫到城内建筑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使沈阳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沈阳,也在皇太极的入关野心中更名为“盛京”。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迁都沈阳
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铁骑挺进辽东,随后,努尔哈赤便把都城迁到了辽阳,第二年,又迁到辽阳东新建的东京城。天命八年,东京城的宫殿建筑基本完工,天命九年,努尔哈赤将他的祖先及其皇后的遗骨迁到东京城附近的山上。这一系列的现象似乎都说明努尔哈赤打算将东京城作为永久的都城了。
然而到了天命十年,努尔哈赤突然召集王公大臣,提出迁都沈阳的主张,但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大臣们认为,东京城的宫殿刚刚建好,而当时又正是民不聊生之时,如果再一次迁都的话,又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是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意见,以沈阳地形上的诸多优势条件来说服大臣们。其实,努尔哈赤不是不知道当时的情况,他之所以坚持要迁都沈阳,完全是从军事上来考虑的。
以当时辽阳、沈阳两城的自然情况比较,辽阳地域广袤,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人口也比沈阳多,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反而选择沈阳呢?其实,当时的后金政权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民族矛盾又极其尖锐,如果努尔哈赤要实现自己统一中国的野心,就必然要放弃一些而取有利者为己用。而沈阳以地形上来说,进可攻,退可守,而沈阳以北的铁岭、开原、抚顺等都是建州女真的故地,努尔哈赤在此有雄厚的基础,可以作为巩固后金的大后方。所以,努尔哈赤力排众议选择定都沈阳,真可谓是明智的选择。
盛京都城的形成和发展
自从努尔哈赤决定定都沈阳后,沈阳城经历了复杂的变化,除了功能发生了变化外,其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努尔哈赤时期,由于他是在形势紧迫下不得不迁都沈阳,所以这就决定了他是先搬进沈阳,后修建宫殿的。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铁骑进入沈阳时,原来的沈阳卫城已在战火的摧残下呈现出几分衰败的迹象,努尔哈赤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沈阳故宫的修建。
早期的沈阳都城并没有改变原来沈阳卫城的面貌,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确定下了宫殿的位置,并把各贝勒、亲王的王府衙门以及兵营的所属用房进行了安排。然而,老天好像在跟他开玩笑,在沈阳故宫还没有修建完毕的时候,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竟然撒手人寰,离开了他戎马生涯的战场。直到皇太极登基,沈阳故宫才进一步完善。皇太极在修建沈阳故宫的时候,尽力模仿汉族各代都城建设的形制,并利用汉人主持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吸收很多城市建设的经验和习惯,使沈阳城的都市建设越发接近于王城的形制。
盛京城包括内城外郭两重城垣,郭圆城方。内城八门的名称仍沿用辽阳东京城的名称。新城将原来的四个城门拆除了三座,唯将汗宫后面的北门保留下来,算是对努尔哈赤的纪念。城中由四门到八门的改变,自然带来了街道系统由十字形向井字形变化,于是,皇太极就巧妙地将自己新建的皇宫大内堂而皇之地放到了城市的中轴线上,与努尔哈赤的皇宫比邻而居。后期,皇太极在大内西侧增建了西路建筑,与大政殿、十王亭等东路建筑一起形成了皇太极时期的沈阳故宫的大体宫殿群。
汗宫——太祖居住之宫
汗宫,意思就是太祖居住之宫,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住所。汗宫位于沈阳城钟楼、鼓楼的最北端,就是明代的北城门的西南角。汗宫是一座长方形两进院落组成的建筑,南向,正南为山门,入门为第一进院落,东西没有对称的建筑。第二进院落的建筑是建在高台上,山门与第二进院落的正门中间有御路相连,沿石阶而上,越过第二进院落的山门,正面就是一座三间的正殿,殿顶由黄、绿两色琉璃瓦铺成,正殿东西两侧各有面阔为三间的配殿一座。
汗宫从形式上看是硬山式高台建筑,墙、门、配殿都用的是绿色琉璃瓦,而正殿则用了黄琉璃瓦加镶绿琉璃瓦边,从建筑材料和所用颜色来看,这座汗宫与东京城宫殿几乎是如出一辙。
汗宫的满文意思就是太祖的居住之所,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里只是努尔哈赤居住的地方,而不是处理国事的地方,而努尔哈赤同时还修建了大政殿和十王亭,这里才是努尔哈赤和诸多王爷贝勒们处理国事的地方。
汗宫的整个建筑错落有致,配置和谐,庄重典雅,居北而临中,既大于诸王府,而又比一般殿阁小,可说是小巧别致、独具一格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
大政殿——国家大事的中枢
大政殿是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主持修建的,虽然还没有修成他便已经去世,但这座具有政治功能的宫殿还是为清初的政治活动提供了一处场所。大政殿在正式命名前俗称“大殿”,在满文中,没有与“殿”相对应的词,而是用汉文中的衙门一词来形容它,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大政殿称为“大衙门”。
在清朝入关前,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由汗王、八旗的议政贝勒和议政大臣共同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大政殿就是在召开这种会议的时候所使用的场所。皇太极时期,很多国家大事都是在这里决定的。
在清初,大政殿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比如元旦、万寿圣节、冬至节、皇帝登基等,这些重要的节日和活动,都是在大政殿举行的。
清入关前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常朝之日,到了这一天,相关大臣们都要到大政殿前排列整齐,经礼部官员点名查验后,开始和皇帝进行国家大事的讨论。清朝入关后,虽然皇帝已经不在这里了,但这种制度依然保留了下来,每逢常朝之日,负责管理大殿的官员要把大殿内外打扫干净,留在沈阳城内各衙门的官员照常在殿前排列整齐,由盛京礼部监礼官记录无误后,仪式结束。
清朝入关后,沈阳故宫的大政殿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供皇帝东巡祭祖期间举行仪式。清朝入关后的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经东巡祭祖,这里就是他们祭祖时举行仪式的最佳场所。
大政殿的建筑艺术
大政殿从外观上看很像一座双层屋檐的八角亭子,而在清代,这种房屋也确实叫作“八角殿”或“八角亭”。大政殿坐落在高1.5米的须弥座台基上,屋顶八角重檐攒尖顶,是沈阳故宫早期建筑中唯一采用了完整斗拱系统的建筑。正南殿门前的一组踏跺中间是石雕云龙陛路,周围装饰有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
大政殿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南侧中间两根柱子上还盘旋着两条金龙。在殿柱顶端的外侧,各有相貌威猛、非狮非牛的兽面,这个兽面,既有吉祥又有威严的作用。殿体各装有六扇隔扇门,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
大政殿的顶部是近两米高的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部分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紧贴宝顶下部的八条垂脊上,各立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胡人力士。殿顶琉璃瓦不像北京故宫那样都用明黄色,而是边缘部分改用绿色。
大政殿的内部是没有天花板的“砌上露明造”装修风格,八根十多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抵殿顶。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图案,周围靠里侧的是万福万寿万禄万喜八个篆书汉字图案,外侧一圈则分为八组,每组由一个梵文图案和四个龙凤图案构成。与之相呼应的是殿内各个方向的云龙、兽面、莲花、如意等精美雕刻。
努尔哈赤征匾的传说
在现在沈阳故宫的很多殿阁中,都悬挂着皇帝御笔亲写的匾联,但都是乾隆、嘉庆等后期的皇帝写的,在沈阳的民间,还流传着老汗王努尔哈赤为大政殿征匾的故事。
传说努尔哈赤建好大政殿后,怎么看怎么觉得满意,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一块彰显皇家风范的匾,于是他就召集文武大臣们讨论大政殿该挂一块什么匾比较好。大臣们一听努尔哈赤的目的,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都纷纷向努尔哈赤献计献策。大臣们七嘴八舌说了一堆,但都不合努尔哈赤的意,于是,他就下旨向天下读书人征匾。
有一天,努尔哈赤看到了一个书生写的四句匾文:“木多一撇,正少一横,一点不见,两点全欠”,他一个人琢磨了半天只想出了前两个字好像是“禾止”,他觉得这个读书人是在拿国家大事开玩笑,于是便下令把写这四句匾文的读书人抓来。这个年轻的读书人被带到了努尔哈赤的面前,努尔哈赤说:如果你能很好地解释你写的四句匾文,便饶你不死,如果解释不好,定斩不饶。那读书人不慌不忙地说:“前两个字不是禾止,而是移步,后两个字是视钦。”努尔哈赤仔细想了一下好像有些道理,便让这个读书人仔细地解释给他听。读书人说:“我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就是要提醒您身为一国之君,坐在龙椅上要时时刻刻以百姓为重,体察下情,真正为民做主,那样才能治理好国家。”读书人的这几句话说得努尔哈赤龙颜大悦,便命书生把这四个字写好挂在大政殿的正中间。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没有人见过这块匾,也没人在任何的史书或档案中见过有记载这件事的资料,现在的大政殿内悬挂的是乾隆帝书写的“泰交景运”。这个美丽的传说可能只是沈阳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十王亭——八旗议政的发源地
十王亭在努尔哈赤时期,是诸王议政的地方,皇太极时期,十王亭先是变成了八旗合署办事和值班的地方,后来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十王亭只作为八旗值班官员听候传唤的处所。
十王亭处在大政殿前宽阔的殿庭中,在左右两侧分别排列着,样式基本相同,都是青砖青瓦,红柱红门,屋内只有一间见方,除前面开门外其余三侧都没有窗户。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则相应的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沈阳故宫内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风格正是当时后金政权的有效诠释。早在后金尚未进入辽沈汉族居住地区之前,努尔哈赤就曾在其他的都城中修建过汗王殿居中、八旗亭排列两旁的建筑组合。清入关前在这里举行大型典礼时,皇帝升坐大殿,八旗各级官员都各自排列在所属旗的亭子前,有时逢出征凯旋的大典,各旗还要把自己的战利品陈列在自己的旗亭前,皇帝坐在大殿上就能知道各旗的功劳。清入关后,留守盛京的官员在这里朝贺时还是要在各自的旗亭前排列。在平时,这些亭子则是八旗官员处理本旗行政、民事、诉讼等事务的办公场所。
在清初,如果说大政殿是国家的“大衙门”,那么十王亭则是八旗的“旗衙门”,八旗作为清代初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十王亭也算是功不可没。
十王亭的建筑艺术
十王亭的十座亭子的建筑风格、规模、造型都相同,从外观看,它是一个带有外廊的正方形空间,室内没有柱子,只在四个转角处各有一根柱子支撑房屋。十王亭的外廊不像许多外带副阶周匝的建筑那样布满柱子,只在转角处用三根柱子,与室内的一根柱子形成一个小的方形的柱网。之所以要这么处理,一方面是因为尺度小,再一个是为了加强转角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是亭式建筑很常见的结构方式,大政殿也是这样处理的。外廊转角处的三根柱子中,两根是方形的抹角柱,而在转角位置上的柱子却是圆形的,并且明显做了侧脚。外廊转角柱不用方形抹角柱而用圆柱是为了柱上直接出挑的角科斗拱。
十王亭除了开门外,其他三侧都是封闭的,这与其他亭式建筑很不一样,其实,在东北地区十分寒冷的情况下,采用这样的建筑风格也是非常合理的。
在各亭的后墙下部,都有灶门的痕迹,说明原来室内都曾搭设过火炕。从十王亭每个檐墙的两个洞口位置在台明以上、且又没有地下炕洞来看,当时的室内只有火炕没有火地。
十王亭内部的天花板是吊顶糊棚的设计,棚上是六架卷棚形成的抬梁式结构。十王亭没有做成惯用的硬山顶而是做成了歇山顶,卷棚结构一般是在屋盖形式上做出屋顶圆背,两山可做成硬悬山或歇山转角式,而十王亭却做成了带正脊的歇山顶,大概是因为满族在入关前对于汉人的建筑方式不是很了解的缘故吧。
清代独特的八旗制度
八旗兵在清初为清统治者统一中国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威武的八旗铁骑曾经是那么的不可一世,那么清初的统治者是怎么创建八旗制度的呢?
满族人原有一种狩猎组织,叫作“牛录”,每个牛录由十人组成,由一个人统一管理,这个人叫作“牛录额真”,大家外出狩猎时,其余的人都要听从牛录额真的指挥。在努尔哈赤时代,在不断征战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不断完善了牛录。1615年,努尔哈赤对牛录进行了改造,正式创立了“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男丁编成一个牛录,五牛录编成一个甲喇,五甲喇编成一个固山,这个固山就是后来的旗。
当时编成的八个旗用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区别,用黄、红、白、蓝四个正色的叫作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用这四种颜色加镶边的叫作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到了皇太极时代,皇太极又在满洲八旗之外新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旗帜并没有改变。
在清初,八旗的出现并不是单单为了军事行动上的方便,而是结合了军事、生产、行政的一种组织。编入八旗的满族成年男子,上了战马就是战士,下了战马就是种地的农民,既要作战又要从事生产,他们的家属也都属于他本人所在的旗。清入关之前的人口、土地、财产等都在八旗的管理之下,可以说,当时后金的整个国家都是由八旗组成的,就连汗王的重要决定,也都要经过八旗贝勒参与讨论才能最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