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大清皇宫
5992000000010

第10章 北京故宫(2)

三大殿匾额上为何都有“和”字

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大殿的名称,在明朝与清朝是不同的。在明朝,太和殿被称为奉天殿,后来又改为皇极殿;中和殿名叫华盖殿,后来又改为中极殿;而保和殿开始名为谨身殿,后来又改为建极殿。到了清朝顺治二年,重建三大殿,才改为现在的名称。

清朝改后的三大殿名称主要都突出一个“和”字,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这个“和”字是有深刻含义的。儒家学说认为,“和”是指万事万物的谐和。皇帝与百姓,虽然是九五之尊与草民之贱,但都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间,所以总要有个支点来让两者达到平衡。这个支点就是“和”。帝王凌驾于万物之上,百姓要甘居尊下,都不要受感情支配,要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让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谐和一致。要达到君臣、父子“和”,兄弟、夫妻“和”;春夏秋冬、宇宙天地、鸟兽鱼虫都要“和”。总之,天地万物都要以“和”为贵。否则就可能出现紊乱、倾覆,自然和社会万物就难以按照本来的形态和秩序发展。

除了儒家以外,中国古代的其他学派也很重视“和”的观念,如“阴阳不及和”、“天地之间莫大于和”等。由此可见,古代都将“和”看作是一种最理想的境界。

三大殿作为皇朝神圣的象征,当然是希望以“和”为准则、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统治境界。然而,在清朝来说,这个“和”字恐怕最多的是体现清朝统治者惴惴不安的心境。因为他们从关外一隅入主中原,是否能长治久安,永坐江山,这是埋藏在他们心底的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他们更希望能“和”,希望在“和”的思想指导下达到统一,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种思想在清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很多体现。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的年号,就体现了这种含义。由此,在紫禁城内各殿宇门额,都以满、汉文合璧书写也就可以理解了。

“金銮宝殿”太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由南向北位于故宫的中轴线上,同建于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庄严、壮丽、雄伟,远眺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中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皇帝登基、万寿、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仪式。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嵌有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墁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均采用深浅两种色彩,使整个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宝象、仙鹤和香亭等。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有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个,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殿下是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中和殿都会呈现出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两朝的24位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过盛大典礼,皇帝在此要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后,就改在保和殿举行了,不过“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正脊上的大吻

进入故宫就会发现,所有建筑的正脊两端、垂脊、岔脊、戗脊上,都装缀着一些琉璃的动物形象,而正脊两端的琉璃动物称为“吻”,俗称大吻,它是最引人注目。据说,大吻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形象,它能激浪降雨,镇住火灾。这种吻兽放置在正脊上,不仅是一种装饰,能为古建筑平添无限光彩,而且还是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太和殿的正脊两端,就分别屹立着一个琉璃大吻。大吻是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也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大吻。每只大吻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约4.3吨。

大吻的表面装饰有清晰的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吻背插着一把宝剑,据说这只吻负罪在身,让它在这里扛梁抵罪,并在其背部插上一把宝剑,以示其永远不得脱身。

其实大吻被安置在屋顶的正脊两端,也有其重要的建筑作用。因为这个部位容易漏雨,大吻安置在这里,正好能严密地封固了前后坡和前后三坡瓦陇的接口处。防止雨水渗入。另外,明清两代,人们还将大吻视为镇火的神物,寓意在此处安置大吻可以防火。

“金銮殿”上的小兽

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会装饰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都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上的不同。而小兽数量最多的,就是俗称“金銮殿”的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小兽。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显示了“金銮殿”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古代的其他建筑中,一般最多会使用九个走兽。这是有等级差别的。皇帝在古代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也只有皇帝的“金銮宝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他殿上的小兽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金銮殿”重脊的顶端为仙人骑凤,后面依次排列鸱吻(音“吃吻”,龙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可能您要问了,重脊前为何要用仙人骑凤呢?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呢!传说齐国国君齐泯王在一次作战中失败,逃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的追兵也马上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齐泯王面前,齐泯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从此以后。古人把这只大鸟放在建筑脊端,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其他一些小兽又有什么寓意呢?它们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鸱吻:这是一种最喜欢四处眺望的动物,所以常饰在屋檐上,表示远眺之意。

凤:比喻有圣德的人,《史记·日者列传》中记载:“凤凰不与燕雀为群。”放在屋檐上,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中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放在这里也体现了君王尊贵的地位。

天马、海马:这两种动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狻猊:古书记载它们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

狎鱼:是海中的异兽,传说和狻猊都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

獬豸: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异物志》中称“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斗牛:在我国的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因此认为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物。

行什:行什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古人把皇帝的建筑物装饰上这些走兽,不仅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还使这些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太和殿的金砖墁地

自古人们在传说中就认为,皇帝住的宫殿,连地都是用金砖墁的。这话还真不只是传说,在故宫的金銮殿,地面简直就是油润如玉,光亮如镜,细腻如金,不涩不滑,还真像用金砖铺设的。

当然,这所谓的金砖墁地,并非真正用黄金制成的砖。这种“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明清时期,金砖的出产地主要是苏州。因为苏州位于大运河旁,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厚,可塑性强,也容易澄浆,所以制成的金砖自然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边,运输方便,制成的金砖能很快通过水运直达北京通州。

金砖的制作方法独特,工艺复杂,其制作过程首先是选好土。《天工开物》中记载:选土的要求是“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然后将选好的细土用水浸透,用脚踏成稠泥,再经反复摔打,使之结实。这叫作“练泥”。泥练好后,再装入模具,用平板盖面,两个人在盖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最后再将砖坯阴干,人窑烧制。《造砖图书》中有记载说:“入窑后,要以糠草烧一月,片柴烧一月,棵柴烧一月,松枝柴烧四十天,凡百三十天而窨水出窑。”这就是烧制金砖的整个过程。当然,烧成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不能随便就运往京城,金砖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

在用金砖墁地的工艺上更为讲究,首先要磨砖加工,使砖与砖的接触面严丝合缝,这叫“磨砖对缝”。根据《工程做法》的规定:砍磨二尺金砖,每一工只能砍三块。墁地时,每个瓦工加二名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最后在墁好的金砖地面上再浇灌上生桐油,才算完工。

故宫金銮殿的地面共铺有金砖4718块。虽然这些金砖并非真正的黄金所制,但它们却不比黄金逊色。人们冠以“金砖”墁地的美称,还是名符其实的。

太和殿内金柱的特色

太和殿殿内空间开阔敞亮,共有72根巨大的楹柱支撑着沉重的屋顶。大殿内外的装修和油饰都是以朱红、蓝绿为基调的,而且古代的工匠们根据这座大殿的特殊用途,还将殿中央宝座周围的6根大柱做成蟠龙金柱。在66根红柱中间,这6根蟠龙金柱光彩夺目,格外突出,从而将金殿的重心集中到这里。

这6根金柱每根高10米多,周长3米多。每根柱上都绘有一条巨龙,龙身缠绕金柱,龙首东西相向,神采飞扬,腾云驾雾。在龙柱的基部,还绘有海水江崖图案,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礁崖,激起千层浪花,烘托出了巨龙扶摇直上的恢宏气势。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金柱并非用黄金铸成的,而是和那66根红柱一样,都是以木材为核心制作的。不同的是,红柱是在木柱施“地杖”(保护层)后,直接用红漆油饰;而金柱在地杖之上,又经过了一道更为复杂的“沥粉贴金”工艺,才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

沥粉贴金的方法其实很复杂,先要用石粉加水胶,调成一种膏状材料。然后将这种膏状材料灌在一个特制的皮囊里,皮囊的一端安一个金属导管,然后用手挤压皮囊,使囊中的膏质从导管的小孔中挤出,工艺师们再根据事先打好的稿子,将膏质粘驸在地杖上,从而塑造出流畅的线条和精美的图案。沥粉晾干后,还要修整加工才能贴金。在贴金前,要先将黄金加工成金箔,金箔越薄越好,据说一两(16两1斤制)黄金要打成1.3亩(约866平方米)的金箔才合适,可见其困难程度。然后再在沥粉表面涂上一层桐油,将金箔一张一张地排贴上去。这就算完成了沥粉贴金的基本工艺,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巨龙便活龙活现地制成了。

藻井有什么意义

所谓藻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室内天花板上凹进去的一部分,有方形、六角形、圆形等几种,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上面一般都有雕刻或彩绘。

藻井位于天花板的中心部分,是天花板上的重点装饰。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984年,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组成的八棱锥顶)。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又设了一个圆井,中间是一条垂首衔珠的蟠龙,称为龙井。它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藻”,即水藻等水中植物,代表水;“井”,即天文上所称的“东井”,为贮水之所。藻井的最初有“克火”的含义,就像殿脊上的大吻一样。太和殿室内的藻井位于皇帝宝座的顶部,结构复杂而华美,井上圆下方,是典型的宫殿藻井。全井分上、中、下三层,以斗拱承托,层层递收。最下层称“方井”,井口直径约6米;中层为八角井,满布云龙雕饰;上层为圆井,中央顶部为圆形盖板。三层通高1.8米。穹隆圆顶内,蟠卧着巨龙,俯首下视,口衔宝珠,庄严生动。龙口所衔宝珠称为“轩辕镜”。它是一种用玻璃制成的圆球,内部涂有水银,其原理与今天的镜子差不多。

“轩辕镜”一名,取自“轩辕星”。《晋书拱天文志》中记载:轩辕十七星,在北斗七星之北,为轩辕黄帝之神,系黄龙之体。《春秋合诚图》中也曾记载:轩辕星是主雷雨之神。由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轩辕镜高悬在皇帝宝座的上方,一方面是皇帝标榜自己继承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以来的法统的标志;另一方面也表示雷雨之神坐镇于此,保证大殿的安全。可以说,“轩辕镜”是理念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太和殿上的镇殿之宝是什么

中国古代皇家拿什么镇殿?太和殿上有没有镇殿之宝呢?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在太和殿中隐藏着五座神秘的符牌,这就是太和殿的镇殿之宝。

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挂的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的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朝向正中分别供奉一座符牌。符牌由于雕刻着镇殿的神符,所以又被称为“符板”。正中央的一块符牌高约37.5厘米,宽23厘米,以产于东北的高丽木所制,前面放有香炉、蜡台、灵芝等。符牌的正面由上而下共分为四层,由佛教护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图组成,背面由镇殿七十二符组成,可以说是一道镇殿灵符。

那么这些符牌是何时放置的呢?在清官《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有记载称: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帝降旨在养心殿安放黄铜符板一块,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安放木符板各一块。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处的符牌至少有一块应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对此故宫中的有关专家介绍说,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缠身、让道士为其治病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安放符牌,显然是希望能祛除缠身的病魔。

在符牌上的佛教经咒中,既有汉传佛教经典的经咒,又有藏传佛教的心咒和咒牌,可见这也是汉藏合一的形式。

外朝宫殿匾额上为何没有满文

故宫内的殿宇门额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合璧书写,但在太和殿等外朝宫殿的匾额上,却只能看到汉文,而没有满文。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出在窃国大盗袁世凯身上。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商定以皇室优待条件暂居内廷,外朝归国民政府管辖。然而当时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但是,袁世凯却不因为做了大总统而满足,还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

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准备在太和殿上举行登极大典,将国民政府变成他的袁氏王朝。就在做登基的准备活动中,去掉了外朝宫殿匾额上的满文,以此表示清王朝统治的结束,袁氏王朝的开始。不仅如此,三大殿的油饰、陈设等,也被袁世凯弄得面目全非。殿内原有的乾隆皇帝所题的匾额“建极绥猷”,以及左右联“帝命式于九围,兹维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于时保之,通求厥宁”也全部被拆掉。就连太和殿内明朝遗留下来的雕龙髹金宝座也被撤换掉了,不知去向。后来费了很大的周折才被找回来,经过修复后才复原。但是,被拆除的匾额和其他一些物件的原状都难以很好地进行复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