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袁世凯还是只当了83天皇帝,就在人民的唾骂声中倒台了。然而被他修改过的匾额却保存了下来,成了他窃国的历史罪证。
太和殿的十一个开间是否违背了“九五之尊”的寓意
帝王权威向来都被称为“九五之尊”,所以象征皇帝最高地位的太和殿原本是宽九间、纵深五间的,周围还有挑檐外廊,这寓意“九五之尊”。然而现在的太和殿却是采用十一开间这种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这是不是就违背了“九五之尊”的寓意呢?
并非如此,体现皇帝至高无上尊贵地位的依然是“九五之尊”。太和殿原来也是九间,而今天的十一开间建筑,是因康熙年间在太和殿失火重修时不得已而为之。
太和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共用木材470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使用木材2立方米。建筑宏伟壮观,但是也有缺点,那就是防火性能不好,历史上曾5次被毁于大火之中。最后一次大火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十八年腊月初三(公元1680年1月4日)。对于这次火灾的原因和经过,《康熙起居注中》也有记载:“丑时,火自西御膳房起,延烧后右门、中右门、西斜廊,寅时至正殿,复及东斜廊、中左门,至巳时火熄。”这次火灾的原因,是御膳房6名烧火太监用火不慎所致,对此刑部也将情况上奏,康熙阅后批道:“此等人在禁地不小心谨慎,致此火变,虽已遇赦(指当年京东大地震后,大赦天下不杀),不容宽免,仍依议治罪。”于是将6名太监处以绞刑。
与此同时,康熙帝还下旨对皇宫的建筑进行防火改造。太和殿原本是宽九间、纵深五间的,寓意自然是“九五之尊”。但康熙为了防火,除了将太和殿的墙体增厚到防火墙外,还将左右挑檐下的廊子封闭起来,又加了一道防火墙,多出的两间房就使太和殿成了十一间。这样一来,太和殿的防火性能就大大增强了。
其实康熙的行为也实在是无奈之举。因为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公元1679年9月2日),三河、平谷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史称“京东大地震”。这给康熙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立即大赦天下。然而天灾之后刚过四个月,代表皇权统治最高权威的建筑太和殿又失大火,可想而知对康熙的震撼有多大。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天灾人祸面前,康熙的行为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康熙对太和殿的改建违背了“九五之尊”的寓意。
金銮宝座是哪个皇帝的遗物
在庄严肃穆的太和殿中央,是高高在上的雕龙髹金宝座,它的造型、式样、装饰与巍峨的大殿相得益彰。这就是皇帝的御座。在故宫的主要殿宇里,都陈列有宝座,但这个宝座却极不一般。它造型美观,雕刻细腻,有个“圈椅式”的椅背。椅背两柱上雕有蟠龙,蟠龙形象逼真。宽阔的靠背圈由三条蜿蜒擎空姿势的蟠龙组成,正面高,两侧扶手渐低;底座采用宽五尺、深两尺的“须弥座”形式,让整个座椅显得坚实稳重。
整个宝座表面贴金,座前有“须弥座”式脚垫,背后有雕龙髹金的大屏风。远远望去,整个宝座真是金光灿灿,龙形飞舞,尽现天子气派。在两侧宝象、香筒、角端、仙鹤及香炉的烘托下,宝座更显得威严崇高。
那么这个宝座是哪个皇帝遗留下来的呢?是不是每个皇帝的宝座都是这一个呢?这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准备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典礼。为了与原来的皇帝区别身份,他将雕龙髹金宝座换成了一个特制的中西结合大椅。据说因袁世凯腿短,所以特制的椅面很矮,但为表现帝王气派,又采用西式高背样式。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与雄伟古朴的大殿及陈设是极不协调的。
1947年,故宫博物院接收前古物陈列所后,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当年配套的龙椅宝座了。直到1959年,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专家朱家潘先生偶然发现了一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旧照片,从照片中看到了太和殿内的原状。根据这一资料,按图索骥,终于在一处存放破旧家具的库房中找到了这个残破不堪的雕龙髹金宝座。从宝座的髹漆方法和雕龙造型等特征考证,宝座应该为明朝所制。到清康熙帝时。尽管重修过太和殿,但这个宝座却没有被遗弃,继续被清朝使用。在后来发现的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中,康熙所坐的也是太和殿上的这个龙椅。看来,这个被两朝皇帝坐过的宝座,一直到袁世凯时才被遗弃,以致弄得破旧不堪。
1963年,故宫博物院根据有关资料,精选能工名手,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各工种934个工日,于1964年9月将宝座修复完工。现在这个宝座放置在太和殿内,与后边的雕龙髹金屏风浑然一体,美观协调,恢复了金銮宝殿的昔日风貌。
金銮宝座前的陈设与寓意
在金碧辉煌的中和殿内,雕龙髹漆的皇帝宝座前陈设着成双成对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和四个香炉。每当皇帝升殿时,这些陈设都要燃点檀香,让香烟缕缕缭绕在宫殿内外,似云似雾,神秘庄重。这些陈设的形象,全是想象或传说中的神鸟异兽,或是仿古彝器,都寓有吉祥、长寿、镇邪、安定之意。
宝象也称太平有象,是由铜胎珐琅嵌料石所制成,象背驮有一个宝瓶。由于象高大威严,体躯粗壮,性情温柔,四腿粗大,稳如泰山,所以象征着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取意“太平有象”。象上的宝瓶中盛着五谷或吉祥之物,表示五谷丰登,吉庆有余。象驮着宝瓶而来,则寓意给皇帝带来了丰收和吉祥。所以,宝象也是历代皇帝常用于宝座旁的陈设品。
角端是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它能通晓四方语言,日行一万八千里,将广博知识带来,并捧书护卫在皇帝之侧,象征着皇帝的圣明公正,广知天下大事。太和殿的宝座两侧陈设的就是做工精美的铜胎珐琅角端。
仙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有起死回生、青春长寿之功,设于宝座两侧,寓意永保皇帝龙体康健,万寿无疆;帝王的江山社稷能流传万代,永世长存。
中和殿里陈设的香炉是清乾隆年间仿古代礼器鼎制作的掐丝珐琅香炉。它通身勾莲花纹,三象首为足,样子古朴,颜色鲜艳。香炉作为宫廷室内的陈设品,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是祈天求祷的器具,也是吉祥之物。
香筒也是香炉的一种,是清代皇宫内固定的陈设之一。因顶部是亭子式,所以也叫香亭。铜胎掐丝珐琅香筒,做工精湛,式样美观,筒身上有五爪龙装饰,内可燃放檀香,青烟从镂空筒身飘出,云烟缭绕。香筒寓有太平、安定、大治之意。
金銮宝座为何会偏北两米
我们都知道,帝都北京的中心在紫禁城,而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皇帝的蟠龙宝座之下。可是如果我们从地图上看,北京似乎的确是在从中轴线的中心,也就是紫禁城的中心发散开来的。如果按照这个推理,那么金銮宝殿的宝座位置,也应该在北京正中心。但现在的太和殿宝座位置却不是北京城的中心,而是偏北了两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切还要从袁世凯说起。1915年,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打算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不过袁世凯希望自己的“洪宪王朝”有除旧布新的气象,不想完全承袭已经覆灭的清王朝的一切旧制,所以他在对太和殿里里外外进行一番大肆整修后,对象征帝王集权的宝座也打算更换掉。
而就在袁世凯准备登基的前期,他看到了宝座上方的轩辕镜。据说,这个龙嘴下面叼着的晶亮圆球可以分辨出真假天子。袁世凯因为心虚害怕,担心轩辕镜掉下来砸死自己,于是就下令将龙椅向后移了两米。后来虽然袁世凯更换了宝座,换成了他为自己专门制作的宝座,但位置却并没有挪回。因此,现在太和殿里轩辕镜的垂直下方是平台的台阶前沿,而不是宝座的位置。这也就是说,现在太和殿宝座的位置应该是北京城正中心向北两米才对。
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的大典仪式
太和殿是皇帝权力的象征,所以每逢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或每年的重大节日,如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等,都要在太和殿内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皇帝登基大典,届时,皇帝要在太和殿接受群臣和外国使臣的朝贺。
以登基大典为例,典礼仪式首先要由钦天监选定吉日,通知有关机构做好准备,并派官员提前一天祭告天地、太庙、社稷。
大典的当天清晨,銮仪卫会将法驾卤簿陈列在太和殿前,法驾卤簿由500件金银器,木制的斧、钺、瓜、戟等武器及伞、盖、旗、纛等组成。在太和门外,还陈设有黄龙华盖。在太和殿的东西檐下设有编钟、编磬、琴、瑟、箫、笙等乐器组成中和韶乐。午门外还要陈设金、玉、象、木、革五辂和驮宝瓶的驯象。王公大臣、文武百官这天都要身着朝服,顶戴花翎,胸挂朝珠。届时,午门捶一鼓,文武百官都要在午门外排队等候。捶二鼓,由礼部导引,分别从左右掖门进入午门,过太和门,在太和殿院内按品级分东西排列。此时,午门钟鼓齐鸣,皇帝御龙袍坐轿出宫,先到中和殿暂坐,接受侍班、执事等官的行礼祝贺,同时也是为等待太和殿仪式准备停当,然后步入太和殿,在中和韶乐声中升座。此时,台阶下鸣鞭三响,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十八班站好,宣表官宣读贺表,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山呼万岁。礼毕,皇帝在乐声中降座,退朝,典礼才算完毕。然后大学士捧诏书,诏书上用“皇帝之宝”印玺,然后由礼部官员将诏书放在云盘上,捧至午门外,再由銮仪卫、校尉从午门送至天安门上宣诏,再将诏书用彩绳系于金凤口中,由天安门上正中垛口系下,再由礼部官奉诏送至礼部,颁发于天下。这个过程,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金凤衔诏”。
有时在典礼结束后,太和殿内外还会大摆筵席,称为赐宴。但对文武百官来说,这赐宴并非什么享受。因为许多年逾花甲的官员,天未明就在午门外等候,还要在太和殿下长久侍立,强打精神三跪九叩,又唯恐失仪违规,受到罚俸等处分。所以就算赐的是美味佳肴,也恐怕是食之无味了。
谁曾误闯了金銮殿
当年的紫禁城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即使宫内人员也不能随意行走,外人自然更不可能随便潜入了。然而在清宫的有关档案中,却详实地记载着一件疯人潜入太和殿并最后被绞死的事件。
这件事发生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季的七月初八,当时宫内各门值班章京按例巡查各宫殿,开始并没有发现异常。中左门值班章京继山,中右门值班章京隆海,后左门值班章京阿克当阿,后右门值班章京胜禄等四人接班后,一起会同巡视三大殿。当巡至太和殿时,忽然看见大殿一侧的窗棂脱落,四人马上警觉起来。走到驸近,隐隐听到殿内好像有人。四人急忙将这一情况上报给值班司钥长护军参领松全和值班续办事章京魁联。二人不敢怠慢,马上向景运门值班大臣兜钦禀告。兜钦马上带领众臣兵直奔太和殿。待打开殿门后,只见一人正在殿内跳舞。于是众兵一拥而上,将此人拿获,并在该人身上搜出一把带鞘的短刀和一把小刀,还有火柴两盒及其他一些物品。
紫禁城乃森严之地,而这个人居然能带短刀潜入,并进入到金銮殿,这可了不得!景运门值班大臣兜钦立即对人犯严加审讯。此人名叫贾万海,京郊大兴县人,再问他就开始胡言乱语了,似有疯疾。兜钦见无法追讯真情,便在七月九日上奏皇太后和皇上,拟将贾万海送刑部严审,按律惩办。当日奉旨:“依议。钦此。”刑部提审贾万海后,贾万海仍然是目瞪神呆,言语糊涂。医官诊断其为肝火挟痰之症,以致神志惊惶,语无伦次。刑部堂官便令医官为其医治。一个月之后再提审时,贾万海还是那个样子。但贾万海藏刀潜入金銮殿是个事实,而这个案子又不能久悬不决。按照清律:不系宿卫应值和带兵仗之人,但持寸刀入宫殿门内者应判绞监候。因此,刑部于八月初九日请旨按律惩办后,将这名在金銮殿跳舞之人贾万海施以绞刑。
贾万海是个疯人,所以审讯也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供词,所以他如何能腰藏短刀潜入戒备森严的皇宫,甚至闯入金銮殿,到现在还是个谜,没有人能解开。
中和殿独特的建筑特点
中和殿是故宫外朝的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中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其为华盖殿,嘉靖时因遭遇火灾重修,修整后改称为中极殿。现在,在天花板内的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的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将中极殿改为中和殿。之所以改叫“中和殿”,主要是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的四角攒尖,屋面覆有黄色琉璃瓦,中间为铜胎的鎏金宝顶,仿佛一个巨大的宝珠。
中国古建筑中的宫殿,其建筑构件从直观上看都是艺术品,仿佛装饰,但如宝顶、兽吻,甚至斗拱等,都是具有实用功能的。中和殿攒尖顶部,正是四条屋梁的交会处,其木构件最怕受雨腐烂。而在它的顶端罩上一个完整的金属宝顶,就能有效地保护这些构件,防止它们受潮。其他宫殿安装兽吻处,也是在横脊与两条垂脊的交会处,大部件组成的兽吻弥补了瓦顶在交接处的空缺,使屋顶梁柱免受损毁。而兽吻部位是屋顶的最高处,最易遭雷击而发生火灾,所以古人把兽吻下的一根关键立柱就称作“雷公柱”,柱下横梁称为“太平梁”。当然,这并不能真正避免灾害,如今将避雷针安装在大吻顶上,才真正地预防了雷击的危险。
中和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梡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的桶扇门各为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侧为青砖槛墙,上面置有琐窗。中和殿的这种门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从而避免了三座大殿建筑风格的雷同。
在中和殿内的宝座前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象中的一种神兽,传说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的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也为烧檀香之用。
中和殿地面平台两侧还设有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都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
另外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乘肩舆,俗称轿子,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帝后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肩舆只是其中的一种。
中和殿有哪些功用
中和殿是清代之名,在明初建成时被称为华盖殿,中叶一度改名中极殿,位于太和殿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