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殿的主要用途是封建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做稍事准备的场所,也就是暂时休息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会先在此稍做停留,他也在这里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的行礼参拜,然后再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如每年冬至这天的祭天活动,就是一次大型的郊祭庆典(封建王朝在国门之外建坛致祭称为郊祭)。在祭天时,自命为上天之子的皇帝要向天汇报,并祝来年国泰民安。而在皇帝告天神之前,就要事先在中和殿审阅写着祭文的“祝版”,以表示自己的诚意。而在每年的祭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皇帝也要在中和殿阅看祭文和亲耕时使用的农具,查验种子。
另外,皇太后上徽号,皇帝也要在此阅视奏书。清代规定每十年需要纂修一次皇帝的宗谱,这种行为称为玉牒。而宗谱纂修好以后,进呈皇帝以及审阅仪式,也在中和殿举行,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保和殿与其他两大殿有哪些不同
保和殿为三大殿的末殿,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谈保和殿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故宫里关于阴阳的格局。故宫建筑的空间配置上,隐含着许多中国传统的哲理,其中的阴阳学说就表现在北内廷和南外朝的布置上:故宫以秀丽的北内廷为阴(北方背日为阴),以雄伟的南外朝为阳(南方向日为阳)。而在三大殿中,太和殿为“阳中之阳”,充分体现出了阳刚之气;保和殿则为“阳中之阴”,带些内廷的性质;中和殿则设置在两殿间,起着阴阳调和的功能。
保和殿所谓的“阳中之阴”,就表现在它的建筑特色上。它有着类似于太和殿的雄伟,但为表示对太和殿的谦让,它在高度、面积甚至屋檐的形式上都显得较为低俯。相比于太和殿慑人的气势,保和殿应该算是较“秀丽”的。
保和殿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高29.50米,台基长49.68米,宽24.97米,面阔九间,深五间。
保和殿的平面布置灵活,毫无八股气氛。如果按照清代的纵横成行的规整方法,其柱子应为东西十行,南北六列。但是明代的建筑沿袭了宋元的“减柱造”的法式,将前面的内金柱减去六根,从而使空间更为宽敞。
保和殿结构巧妙,用材灵活,其后檐采用单、双步梁插金的做法,九架梁也插入童柱之内;前檐童柱外移一步,架顶着九架梁,只用单步(桃尖)梁而无双步梁。在架梁上,前后也不对称,童柱不等高,结构不相同,但是屋顶前后两坡分毫不差,其技术的高超程度可想而知。
该殿为重檐歇山造,上下檐均为重昂斗拱结构,大木多用楠木,在童柱上有“建极殿左一缝桐柱”和“建极殿右二缝桐柱”等墨迹。内外檐均雕有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饰和陈设协调搭配,使整个大殿显得富丽堂皇。
保和殿内也是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有雕镂金漆的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有板门两扇,上面加有木质浮雕。
与众不同的是,保和殿的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约250吨。原为明代雕刻,清代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形象动态十足,生机盎然。
保和殿后大石雕的位置变换缘由
上面我们提到的保和殿后阶陛中的云龙石雕,与三大殿同时建于明代,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又凿去原刻,雕刻成现在的流云立龙图案。图案上是九条口戏龙珠的游龙飞舞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动态自如,让人留连忘返。
那么为什么这块雕琢精美而巨大庄严的御石不用在庄重肃穆的太和殿前,而用在保和殿后呢?
云龙石雕的石材产自于京西房山的大石窝。据有关专家推算,这种巨石雕琢前的毛坯,至少也要重300吨。传说当时拖运这种石雕时,要选在冬季路面泼水成冰后,利用旱船拖运。为此,事先在运输途中沿路每隔一里就要打一口井,用来打水泼冰和供民夫饮水。民夫万人用了一个多月才将这个庞然大物运至紫禁城。然而到底是何年何月运来的,现在已无案可查了。但我们可以推测,如此巨大的一块石料,必定是要在紫禁城建成之前运到现场的,否则这个庞然大物就无法通过紫禁城的重重宫门。至于这块大石雕没有用在太和殿的正前面,恐怕当年的建筑师们也不会没有考虑到这个设想。所以可能石料在三大殿建成之前就已运到保和殿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制成石雕。而石雕制成之后,便更难运输了,因此也只能就近安装在保和殿后边的御路上了。并且由此可以推断,这块大石雕应该是紫禁城最初建筑时的产物,至今已有570余年的历史了。
保和殿具备哪些功用
保和殿的作用与中和殿类似。明朝时期,每逢册立皇后、皇太子、大臣上表称贺等大典前,皇帝要先在保和殿内穿戴礼服,以示隆重,然后再到太和殿接受礼拜。也就是说,保和殿是皇帝穿戴衮冕的地方。
到了清代,保和殿又有了新的功用,就是在元旦、万寿节等节日时,作为皇帝宴请大臣的场所,招待进京祝贺新年的蒙古国公。宴会后,皇帝还会赏赐他们金银八宝、玉石八宝及元宝等,作为压岁钱。同样的,一些其他比较重要的庆典,如公主下嫁请亲家、宴请驸马、三品以上官员及外国公使等,凡是需要应酬的客人,也都选在保和殿宴请。说到底,保和殿还真有点像“国宴厅”。
乾隆五十四年,三年一度的“殿试”,也由太和殿改在了保和殿举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顺治和康熙的前期,保和殿曾一度是他们父子的寝宫。因为当时连年征战,那时的皇帝寝宫——乾清宫还没有重建,所以就只能睡在保和殿内。顺治时期,在西六宫前建造了养心殿,顺治也就搬到了养心殿,并且最后也病死在养心殿。而康熙后来就搬到了乾清宫,他也被称为明清两代中最后一位在乾清宫居住的皇帝。
清代殿试的地方在哪
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制始于唐武则天时,以后各个朝代都一直沿袭。清代的科举考试可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及殿试。童试是县试、府试和院试的统称,没有取得生员资格的童生通过童试考试的称为秀才。秀才可参加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乡试,考中则称为举人。然后各省的举人再参加每三年一次在北京由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还要在皇宫的殿廷上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监考的考试,这就是殿试,殿试考中者就是进士。
清朝的殿试是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举行的。殿试的地点最初是设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在了太和殿的丹墀前。雍正元年(1723年),因天气寒冷,殿试又移到殿内进行,乾隆以后殿试就改在保和殿内进行了。
殿试还是比较严格的,策题一般都由皇帝亲命,而且为防止漏弊,由读卷官密拟策题,然后立即送皇帝阅定之后由监试御史临场监督,连夜印刷。印刷的场所也是戒备森严。殿试后,由读卷官阅卷。试卷经反复阅定后拟定名次,然后将前十名试卷隐去姓名、履历、三代,进呈给皇帝钦定名次。名次定出后,试卷官会引前十名进见皇帝,之后书写大小金榜。小金榜送皇帝御览,大金榜则于传胪之日张贴于长安左门外,然后还要在太和殿举行金殿传胪仪式。这是由皇帝宣布进士登第名次的典礼,场面非常隆重。
清朝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前三名又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授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等职。
乾清门的建筑特色
在三大殿的保和殿后面,是一个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米的横向院落,形成了前三殿与后三宫之间的过渡空间。庭院的北侧,就是乾清门。乾清门为紫禁城的内廷正宫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曾被重修。
乾清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以雕石栏杆环绕。乾清门的门前是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有铜鎏金狮子一对。中间开三扇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拱,绘有金龙和玺彩画。门的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壁心及岔角是用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威严的乾清门更映衬得华贵富丽。在乾清门的门内还设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的月台。
在乾清门外的两侧,还陈设着10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背衬红色宫墙,富丽堂皇。这是宫内的露天陈设品,也是贮水防火的用具。这些缸平时都注满水,随时可以灭火用。缸自重四千斤,盛水也是四千多斤。宫中共有鎏金铜缸22口,加上其他铜缸、铁缸,共308口。
乾清门的东侧为内左门和九卿值房,西边是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的东西两端为宫内的禁门——景运门和隆宗门。
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做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是在乾清门举行的。
乾清门前的“御门听政”
在古代的建筑中,门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太和门是前朝的正门,乾清门则是后寝的正门,所以都号称“御门”,由此门可直达君前,可见意义重大。皇帝在举行大典仪式前,钦天监要到宫门报时;皇帝斋戒时,乾清门前要立斋戒铜人。而古代帝王为表示勤于政事,还有“御门听政”之说。明代御门听政是设在太和门,到了清代就改在了乾清门。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皇帝,都是非常勤于政事的,所以“御门听政”也频频举行。在“御门听政”当天的拂晓之前,皇帝要设御座在乾清门,然后召见内阁、六部等中央各部院的官员,首先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并接收他们的奏疏,然后当场做出决策。大臣们则站立在台阶之下,轮流奏事。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皇帝则令大臣们同到门里,有时还赐给他们雨衣。到了冬天,乾清门下非常寒冷,皇帝使用的砚水不免结冰,所以特意使用松花江底的石头制成暖砚,砚下放置热水,保持砚中墨水温度,这样砚水就不会结冰了。
清朝的“御门听政”制度在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时,都坚持得比较好,一个月之中,或逢五、逢十,基本上都能按时举行。“御门听政”最勤的就是康熙皇帝玄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大学士奏请皇帝隔三四日“御门听政”一次即可,康熙皇帝没有同意,并说:“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因此,一些国家大事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清军两次反击沙俄侵略中国的雅克萨之战的决策,都是康熙皇帝“御门听政”时做出的。
然而自嘉庆以后,由于“御门听政”比较辛苦,皇帝也渐懒,所以便很少举行“御门听政”了。到了咸丰、同治、光绪之后,这种“御门听政”的制度就基本被废弃了,已经没有一位皇帝再举行“御门听政”了。
景运门、隆宗门的建筑特色
紫禁城由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广场的东西两端分别是景运门和隆宗门。
景运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清代沿袭了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一次重修。景运门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上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朝期间以及两次重修期间,还开辟了门道,门扉设在后檐的金柱处。门道内外设有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北侧为蒙古王公大臣值房及九卿值房,南侧为奏事待漏值所。门外的东侧为奉先殿,北侧为毓庆宫。
隆宗门也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
到了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进行了一次重修。
隆宗门位于故宫乾清门前广场的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上也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朝期间及两次重修也辟了门道,门扉设在后檐金柱处。门道内外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的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的正西侧为慈宁宫。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能随便出入。
景运门与隆宗门均为进入乾清门前广场的重要门户,进而可通往外朝中路及内廷中路各处,因此也被称为“禁门”。自亲王以下,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大员以及内廷行走各官所带之人,只准在门外台阶20步以外处停立,不能擅入。
“宫内禁门”的重要位置
紫禁城中的皇帝进行临外朝行大典的活动并不多,所以一年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皇帝和后妃们都居住在内廷中。他们不仅吃住生活在内廷,皇帝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召见大臣等也都在内廷。特别是清代皇帝将“御门听政”从太和门移至乾清门后,内廷的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清代在乾清门的广场内相继设立了军机处、九卿房、宗室王公奏事值房,以及军机章京值房等重要的军政机构,所以包括乾清门广场在内的内廷实质上已由帝后们的内宫转变为封建皇权的政治统治中心了。而景运门和隆宗门地处乾清门广场的两端,就像虎踞龙盘似的把守着皇宫的内廷,是进入内廷的必经门户。因而,它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紫禁城中最需严加把守的两座禁门。
在清代,除了被召见的官员和值班大臣外,即使是王公大臣、宫内行走的官员等,也不能擅自进入景运门和隆宗门。一旦有擅自进入者,不论官职品位,值班大臣立即阻拦纠察。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大臣们向乾隆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请求准许三品以上文职、二品以上武职官员,以及在宫内行走的其他大臣带随从进宫。乾隆皇帝准了奏折,但所有随从人员都必须在景运门、隆宗门外台阶下20步以外站立,不能靠近。仅此森严的戒备,就足见景运门、隆宗门在皇宫中的重要位置了。
隆宗门的匾额上为何有箭头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景运门和隆宗门是两大“禁门”,一般人是不能进入的。然而就在这两大“宫内禁门”的隆宗门的匾额上,却牢固地钉着一支箭头,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