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大清皇宫
5992000000025

第25章 北京故宫(17)

第四进院内有后罩房,是一座面阔5间,进深3间的黄琉璃瓦悬山顶建筑,前檐出廊,明间开门,次间、梢间都是槛窗,东西两侧有耳房,耳房与东西庑房的转角相连。

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的,乾隆皇帝12岁到17岁的岁月里一直居住在这里。嘉庆皇帝从5岁开始就住在这里,成婚后迁往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位后又迁回毓庆宫。同治、光绪两朝,皇帝都在这里读书,光绪皇帝还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康熙太子允初在毓庆宫的日子

康熙朝曾经两立两废太子,这位可怜的太子就是康熙的原配妻子赫舍里氏的第二个儿子。康熙十三年五月,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生下允礽后就因为难产去世了。在两年前,皇后赫舍里曾经生过一个孩子承祜,但不幸夭折了,所以允礽就成了康熙帝的长子,康熙出于对皇后赫舍里的爱而对这个孩子异常的宠爱,在他刚刚一岁的时候就封他为太子,康熙还亲自教导允扔读书。

允礽六岁的时候,康熙为他建造了毓庆宫,供他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了培养这个自己重视的孩子,康熙帝还聘请了大学士张英、李光地等著名的学者为允扔的老师。

这个太子也没有辜负康熙对自己的喜爱,少年的他十分聪慧,不仅精通满汉文字,对骑射也十分在行,经常随父亲出行,还能跟父亲一起对诗。但是在允扔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令康熙失望了,太子的不孝、行为失常、奢侈、暴戾成了困扰康熙后半生的定时炸弹,他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废、立之间。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终于忍受不住,废了太子。太子被废了,但康熙帝心里一点也不好过,他总觉得自己是误会了允礽,于是在一年后,他又恢复了允礽的太子之位。

在这次复立太子后,康熙更加细心观察太子的所作所为,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明知道此时自己的地位处在摇摇欲坠中的允礽仍然不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而是更加的放肆。这让康熙更加坚定了废掉太子的决心。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再一次被废掉太子之位,这次他没有上一次被废时那么幸运,这次他被囚禁在咸安宫内,一直到雍正帝即位。

嘉庆皇帝与毓庆宫

乾隆年间,皇子、皇孙们六岁入学后,大多居住在毓庆宫,每天凌晨,这些孩子们就从这里去上书房学习,下学后再一起回来,这些皇子、皇孙中就有后来的嘉庆皇帝永琰。这些孩子们将在毓庆宫内居住到成婚,成婚后,他们会搬到皇帝赐给的院落中居住。

嘉庆皇帝从五岁到十五岁就是在毓庆宫居住的,大婚后搬到了东六宫北面的乾东五所居住,后又移居到文华殿后面的撷芳殿,后来的道光皇帝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举行了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了嘉庆,乾隆虽然成为了太上皇,但并没有从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内搬出,那么从嘉庆继承皇位到乾隆去世这段时间,嘉庆居住在哪里呢?嘉庆帝后来在《毓庆宫记》和《毓庆宫即事》诗注中透露了自己在那几年的住所。“宣谕立储,命自撷芳殿移居毓庆宫。”这就是说嘉庆帝从即位到乾隆去世这段时间是居住在毓庆宫的。嘉庆皇帝在乾隆去世后搬到养心殿,但他同时下令毓庆宫不再作为皇子们的居所,而是留给他自己“几暇临幸之处”,之所以嘉庆会做出这个决定,也许是因为这个毓庆宫在他的记忆里太重要了。

毓庆宫的前殿叫作惇本殿,乾隆皇帝为这个殿题写的匾额是“笃祜繁禧”,对联是“祖德敬而承,仰思堂构;天恩引以翼,远逮云礽”,这是乾隆六十年宣布永琰为皇储时赐给他的寄语。嘉庆帝即位后,又把乾隆赐给他的“履道安敦”匾额和“笃学在躬行,宜循实践;淑心惟理顺,克务懋修”的对联移到毓庆宫悬挂。

皇室祭祖的奉先殿

明清两代皇室祭祖的地方,宫外有太庙,宫内就是奉先殿了。奉先殿位于紫禁城东路毓庆宫的南侧,是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顺治十四年(1657年)曾进行过一次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的修缮。

奉先殿是一座建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前面是正殿,后面是寝殿。前殿面阔9间,进深4间,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有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开门,三交六梳菱花隔扇门,后檐中5间有穿堂,其余的都是槛窗。殿内陈列有依次在位的已故皇帝、皇后的龙凤神牌、宝座,以及摆放祭祀用品、供拜祭用的笾豆案、香案、帛案、祝案、尊案等。

后殿面阔9间,进深2间,是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外檐彩画也是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有穿堂,其余的都是槛窗。殿内为每个已故皇帝、皇后分出一室,供有该位帝、后的神龛、宝床、宝椅、衣架,在这些物品的前面,摆设有供案、灯檠。前后殿之间有穿堂相联。室内都是用金砖铺地,天花是浑金莲花水草纹。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宽敞的院内陈设有日晷、嘉量。须弥座及月台的四周有栏板、龙凤纹望柱。奉先殿没有东西配殿,也没有庑房,仅在奉先门外正南有群房13间,是神库、神厨。

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都要在前殿举行大祭;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要在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谒陵、巡狩、回銮等之类的庆典,都要在后殿举行祭礼;遇有立春、端阳、重阳等佳节,奉先殿的前后殿要陈设香灯,每位帝、后的神牌前要陈设酒、脯和果品等。而在平日,已故帝、后的神牌前供案上的物品从不间断。

尽显帝王之尊的九龙壁

叫作九龙壁的地方中国一共有三处,一处在大同,一处在北京的北海,还有一处就是紫禁城内,这里要说的就是紫禁城内的九龙壁。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的南侧,南三所的北侧。九龙壁的总壁长有29.4米,高有3.5米,厚度是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建造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是改建宁寿宫的时候烧制的。

九龙壁的上部是黄琉璃瓦庑殿顶式,檐下是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是汉白玉石须弥座。壁上的九龙采用高浮雕的雕刻方法刻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有20厘米之多,这就使整个九龙壁有很强的立体感。整个壁上的9条蟠龙被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分隔在5个空间。黄色的正龙位居整个壁的正中,前爪做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非常威风。在黄色正龙的左右两侧还各有蓝白颜色的两条龙,白色的是升龙,蓝色的是降龙。左侧两龙的龙首相向;右侧的两龙则是相背的,四龙各自追逐着火焰宝珠,四龙的形象非常逼真,好像要破壁而出一样。在壁的最外侧的双龙,一黄一紫,左端的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左右分张,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也是动感十足,就像真的在争夺什么东西一样。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所以古代的帝王经常以九五之尊来形容,这种规格可以说是最尊贵的。紫禁城内的九龙壁的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而且在壁顶的正脊上也装饰有9条龙,中央的是一条坐龙,两侧各有4条行龙。两端的戗脊跟其他的庑殿顶不同,没有装饰的走兽,而是以行龙直达檐角。檐下斗拱之间用了九五45块龙纹垫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的方式蕴含了多重九五之数。此外,九龙壁的壁面共用了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

阿哥所——南三所

南三所位于外朝东路文华殿的东北方,皇极门、九龙壁的南侧。南三所并不是一座宫殿的名字,而是一组殿宇的总称。明朝时期,这一带有端敬殿、端本宫,是专供太子居住的。其中还有一座殿日“撷芳殿”的,清康熙年间的太子允礽的宫人在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撷芳殿原址上兴建了三所院落,作为所有皇子的居所。之所以叫这里为南三所,是因为这里在宁寿宫的南侧,所以才叫作“南三所”的,因为住的是皇子,所以也称为“阿哥所”,从嘉庆朝以后,再称呼南三所的时候,多以“撷芳殿”来代称整组建筑。

在清代,皇子们在幼年的时候都是跟母亲一起住在后妃们居住的东西六宫,到了读书的年龄后就要移居到毓庆宫,毓庆宫就是皇子们读书和生活的地方。到了成婚的年龄,皇子们就要移居到南三所,受封亲、郡王后,再移居到皇帝赐给的府邸居住,只有特别受到皇帝看重的皇子才可以一直居住在宫内。南三所的几处宫殿共用1座宫门,面阔3间,进深1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当中开门,内外设礓磋道。宫门内有一东西方向窄长的小广场,广场北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3所,每所都是前后3进院落,中间的那所就是撷芳斋。三所的形制也完全相同:南端有1座琉璃门,前殿面阔3间,中殿、后殿皆面阔5间,绿琉璃瓦硬山顶。殿前都各有东西配殿3间,中殿前还有1座井亭。此外还有耳房、顺山房、值房、膳房、净房等殿宇。虽然这里称为南三所,但这里的房屋却远远不止三所,整个南三所的房屋加起来有200多间。

南三所位于紫禁城东部,按阴阳五行之说,东方属木,青色,主生长,故屋顶多覆绿琉璃瓦,并安排皇子在此居住。同时,依封建礼制,南三所建筑的屋顶皆为单檐硬山顶或歇山顶,形制较粤帝所用的殿宇等级稍逊。

南三所建成后,康熙朝的太子曾住在这里。嘉庆皇帝在即位前也曾住在这里,嘉庆皇帝的儿子道光皇帝也是在这里出生和生活的。道光皇帝的长子以及早年的咸丰皇帝都先后在撷芳斋里生活过。宣统年间,这里还曾作为摄政王载沣的起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