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大清皇宫
5992000000024

第24章 北京故宫(16)

这处建筑原来是供太后们养老的地方,乾隆年间,乾隆帝将这里修整一番后准备自己归政后在这里祭祀。乾隆帝的八十寿典、嘉庆帝的五十寿典,都曾在这里赐宴皇子、王公大臣。

孝惠太后在宁寿宫的幸福生活

孝惠太后,就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是顺治皇帝在废掉自己的第一任皇后后,由孝庄太后给自己指定的,她在康熙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世称孝惠太后。

孝惠太后既是太后,也是孝庄的儿媳,在孝庄去世前,她一直以儿媳的面貌和孝庄一起得到康熙帝的奉养。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重,孝惠太后衣不解带地侍奉在孝庄的病榻前,孝庄去世后,孝惠太后极为悲痛,几度不能自已。康熙二十七年,康熙帝为孝惠太后在宁寿宫的旧址营建新宫,次年的春天,新宫建成后,孝惠太后就在康熙的奉迎下搬到宁寿宫居住。从这时到康熙五十六年,孝惠太后都享受着康熙对她很好的奉养,而这段时间也是她生活在后宫之中最幸福的时光。

孝惠太后作为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在顺治在世的时候生活得并不如意,只是一个挂名的皇后。在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被废掉后,孝庄太后为顺治选择了孝惠为他的第二任皇后,但这个结果并不是顺治选择的,所以他一直很抵触,而这种抵触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孝惠太后。再加上顺治以后又极度宠爱董鄂妃,她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在孝庄去世后,孝惠太后在宁寿宫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康熙皇帝虽然只比孝惠太后小13岁,但对太后的孝敬却一点也不比对孝庄太后的少。康熙北巡时,遇到太后的生日,还派人专程送来亲自写的祝文,而太后也担心北边寒冷,派人给康熙送去了裘皮大衣。每当外出狩猎的时候,康熙总是把猎到的野味和采摘到的珍果第一时间派人送到宁寿宫,让太后首先品尝。康熙还曾和太后一起去盛京祭祖,也曾带着太后南巡。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七十七岁的孝惠太后患病将不久于人世,而此时的康熙也正患病,他听闻太后患病,不顾自己的身体到宁寿宫中探望太后,此时的太后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六十四岁的康熙皇帝跪在太后的病榻前,捧着太后的手呼唤太后。为了照看太后,康熙在宁寿宫西边的苍震门内搭设帷幄暂居。就在这次探病的三天后,孝惠太后去世,康熙皇帝割辫服孝,奠酒恸哭。虽然这个时间是隆冬时节,康熙皇帝依然住在苍震门的帷幄内,直到服丧期满才回到乾清宫居住。

举办千叟宴的皇极殿

皇极殿属于东路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位于宁寿门内,宁寿宫前,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刚一建成时候的名字是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改建宁寿宫地区的建筑时,将宁寿宫的前殿改称为皇极殿,后殿作为宁寿宫,改建后的皇极殿成为了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的地方。

皇极殿是一座面阔9间,进深5间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有殿门,其余的各次间下面砌有槛墙。后檐的明、次间开有殿的后门,通过这里可以到达宁寿宫,其余的各间都砌墙。殿中有四根沥粉贴金的蟠龙柱,天花顶部有八角浑金蟠龙藻井,正室设有宝座,此宝座的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的左侧有一个铜壶滴漏,右侧有一个大自鸣钟。

皇极殿建在青白石须弥座上,前面有宽阔的月台。中间有御路与甬道相接,直接到达宁寿门。月台的左右以及甬道的两侧都设有台阶。殿两侧有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东庑为凝祺门,西庑为昌泽门。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的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有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都镌刻有篆体寿字三个。石座的中心是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立有灯杆,是古代多用途基座的实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这里还曾安设有铜龟、铜鹤各一对,鼎炉两对,但现在这些都已经不存在了。

乾隆皇帝在归政后,曾在这里举行过一次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者还有王公大臣们,盛况不可言喻。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皇极殿举行了慈禧六十寿辰的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的七十岁生日前后,她曾在这里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的使臣。慈禧死后,也曾在这里停灵、治丧。

皇极殿的彩画原来是金龙和玺彩画,慈禧太后在此举办六十寿辰典礼时,将外檐的彩画改为枋心苏式彩画。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太上皇的千叟宴

乾隆皇帝在执政满60年后,便禅位于嘉庆皇帝,这一年的元旦,皇宫之内格外热闹,在皇极殿内,举行了隆重的禅位典礼。太上皇端坐在皇极殿的宝座上,新皇帝嘉庆为乾隆献上了衮衣彩舞,进上了万万寿酒觞,并率天下老叟八千多人,向乾隆山呼万岁。礼成之后的第四天,在皇极殿举行了隆重的千叟宴。康熙朝也曾举办过千叟宴,乾隆五十年也曾举办过,而现在八十五岁的乾隆作为太上皇举办千叟宴可以说是清宫的一个盛举。

千叟宴开始前,皇极殿的檐下,雅乐中和韶乐及演奏人员就位,宁寿门内,丹陛大乐和演奏人员就位;皇极殿内布满了满、蒙亲王、贝勒等王公大臣们;殿廊下则布设了朝鲜、回部等藩属国的使臣位置……参加者的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也有一些是六十多岁的。宴会开始后,嘉庆皇帝侍奉太上皇来到皇极殿升宝座,两人接受文武大臣的朝拜,叩拜结束后众人归位。然后是进茶,进茶结束后尚膳官为太上皇和皇帝奉上果品。此后,嘉庆皇帝从内务府仪官手中接过酒爵,跪呈给太上皇,太上皇一饮而尽后,嘉庆皇帝起来回到自己的座位。

太上皇召请王公一品大臣和九十岁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赐给他们御酒,还命皇子、皇孙们给殿内的王公大臣们行酒,皇宫侍卫负责给殿外的与宴者行酒。行酒后分赐各筵席果食,接下来就是进馔,同时还要演出承应剧目。吃完饭欣赏完演出后,就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赋诗了。这次宴请参加者有三千零五十六人,最后得诗三千四百九十七首,这些诗最后由翰林集成一卷,呈交给太上皇御览。

皇帝祭祀前的斋戒之地——斋宫

斋宫位于紫禁城东六宫的南侧,毓庆宫的西侧,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座宫殿的作用,这里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地。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都是在紫禁城外进行的,直到雍正即位后,因为他为自己树立了太多的敌人,所以为了确保安全起见,就于雍正九年(1731年)在紫禁城内兴建了斋宫,把祭天祀地前的斋戒放在宫内进行,这样的安全系数就高多了。

斋宫是一个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抱厦3间,明间、两次间开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殿内宝座的正中上悬挂乾隆御笔的“敬天”匾额,两边还有乾隆御笔的对联。室内是浑金龙纹的天花,正中是八角形的浑金蟠龙藻井。东暖阁是书屋,墙上挂有乾隆御书的对联“一念纯诚昭格本;万缘清静旦明中”。西暖阁是佛堂,墙上也挂有乾隆御书的对联“皓月空悬心镜明;妙云拥护智珠圆”。殿前院中有东西配殿各3间。正殿左右转角廊与配殿前廊相连,形成一个三合院带转角的格局。后院的寝宫刚开始的名字叫作孚颐殿,后来改成诚肃殿,这也是一个面阔7间的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后殿的东西也各有耳房2间。东西还设有游廊11间,与前殿相接。

皇帝斋戒时,皇宫内的各殿都要将斋戒的木牌悬挂于帘额;在宫中行走的人,身上也要挂一个斋戒牌,王公大臣衣襟上所挂的斋戒牌,用银或象牙制作,长四寸,宽二寸。斋宫的丹墀左边,在斋戒的时候要设一个铜人,铜人手持简书,简书上写着“斋戒三日”,这个制度是从明代的时候就有的,到了清代依然沿用这个习俗。皇帝斋戒期间,宫内不准作乐,不准饮酒,更不能吃辛辣。

为太子而建的毓庆宫

毓庆宫位于内廷东路斋宫的东侧,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原来是为太子允礽修建的,后来废除太子制度后,这里就成为皇子们居住的地方。毓庆宫后来经过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添建以及嘉庆六年(1801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二十三年(1897年)的几次修缮。

毓庆宫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宫殿,前后共有四进院落。正门是前星门,进入前星门就是第一进院落,院内有值房3座,西墙有一个阳曜门与斋宫相通。通过院内的祥旭门就进入了第二进院落,院内的正殿是悖本殿,东西还各有配殿3间。

进入第三进院,首先看到的就是东西两侧的20间围房,然后是正殿毓庆宫,毓庆宫是一个工字殿。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是槛窗,后檐明间有一个穿廊与后殿相通。穿廊面阔1间,进深3间,东西两侧都是槛窗。后殿面阔5间,进深3间,也是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的明间与穿堂相通,廊檐安装有小板门,次间、‘梢间都是槛窗,后檐也都是槛窗。后殿室内的明间悬挂有“继德堂”的匾额,西次间是毓庆宫的藏书室,嘉庆皇帝给这个藏书室赐名为“宛委别藏”。东耳房内悬挂着嘉庆皇帝御笔题写的“味余书室”匾额,东侧围房内“知不足斋”的匾额也是嘉庆皇帝的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