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凤凰楼会出现两个名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封建社会的皇宫之中,用飞龙、翔凤作为宫殿的名字,含有“龙凤呈祥”的意思,而封建帝后也多用龙、凤自喻,所以,在沈阳故宫中建有龙、凤二楼也是很合情合理的。而之所以又叫作凤凰楼,飞翔的凤凰就是翔凤了,这只是一个字谜而已。
但是,现在的沈阳故宫已经没有飞龙阁了,飞龙阁在康熙年间已经被拆除了,拆除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阁楼的建筑质量太差,没有保留的价值。
藏品丰富的东西七间楼
在凤凰楼之后,各有一座七间二层的楼房,建筑没有中路其他建筑那么精细,这里都是青砖青瓦,也没有描龙绘凤的彩绘和各种花样的雕刻,从外观上看就知道这里肯定是属于仓库一类的建筑,也是基于此,皇帝也没有给这两处建筑物取一个好名字,只是依其存在的方位叫东七间楼和西七间楼。
东西七间楼既然是仓库,那么这里的藏品就肯定不少。东七间楼里的藏品大多都是清宫的瓷器,运来盛京的时间大约是乾隆四十四年,当时,在北京宫殿库存的瓷器过多,皇帝就下令将库存瓷器转移到盛京皇宫。这批瓷器从到盛京皇宫一直到清末,都没有动过,一直存放在东七间楼,所以这里又叫作“瓷器库”。除了乾隆朝运来的瓷器外,在乾隆以后的各朝也都有皇帝运瓷器到盛京皇宫,以后运来的瓷器既有清代的瓷器也有明代的制品,无论从种类和数量上来说都比乾隆朝的要好。
西七间楼在清代的时候也称作“书籍墨刻楼”或“档子房”,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西七间楼的用处,下层是主管东北地区皇室事务的盛京内务府存放档案的地方,上层是存放书籍墨刻的地方。根据乾隆年间的规定,北京故宫内武英殿修书处新刻的内府图书必须送一部或数部到盛京收藏。墨刻就是历代书法名家的书迹或清代皇帝御书的诗文刻拓本,这类的物品一般都是由清宫内专门做这类事务的人制作,有的装裱成册,有的装裱成卷轴,与上面所说的书籍一起保存。
清宁宫——皇后的居所
穿过凤凰楼,就进入了皇太极的后妃们的居住区了,居于中宫之位的就是清宁宫。清宁宫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的居所,建于天聪初年,崇德元年改国号的时候正式定名为清宁宫,巧合的是,这个名字恰好是北京故宫皇帝和皇后所居住的乾清宫和坤宁宫的第二个字的组合。
清宁宫作为后宫之首,在建筑上非常精细但也相当的朴素,具有满族传统建筑的典型风格,这种建筑被人们统称为“口袋房”。所谓的口袋房就是俗称的筒子房,也就是说清宁宫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而是开在东侧的第二间,加上室内西侧四间没有壁墙,就像是从一端开口的口袋,与汉族人家的中间开门的一明两暗或称为“钱搭子房”的房屋格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建筑格局来源于满族早期只设一个出入口的“地窖子”式住宅,也比较符合满族一家几口同居一室的和睦家庭景象。这样的格局方式不仅增大了空间,也便于在这里举行一些比较大型的活动。
清宁宫是一个五间硬山前后廊式的建筑,屋顶铺满了黄琉璃加绿剪边,正脊为五彩琉璃,纹饰中间为五彩火焰珠,两侧有前行状的行龙、展翅欲飞的凤凰、含苞待放的荷花和莲藕,四条垂脊为五彩琉璃。
清宁宫四周绕以低矮的“女墙”,东第二间开门,为正门,内东间还有一个小门。东间称为暖阁,是皇太极与皇后的住所。暖阁正中有一道间壁,把暖阁分为南北二室,二室都有炕,称为龙床。这种一屋一分为二的设计非常巧妙,很适合北方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到了冬天,气候寒冷,就移往南炕,这里有充足的阳光,自然十分暖和,夏天气候炎热,就到北炕,自然是很凉爽的。
清宁宫的西四间,都是宽敞的堂屋,进入正门,南西北有万字炕,炕上铺红白毡条,有炕桌,冬季的时候还要添置火盆,以供取暖之用。这里还设有神堂,是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主举行满族原始的宗教活动——萨满祭祀的神圣之地。
清宁宫独特的万字炕
满族早期的建筑风格都比较适合北方寒冷的气候,除了口袋房的格式外,还有万字炕的设计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所谓的万字炕,也称为“蔓枝炕”、“弯子炕”、“转圈炕”,从字面上也能看出来它的特点,就是正房内搭设西、南、北三面转角相连的火炕,其中南北两面炕较宽,是专门供人起居坐卧的,俗称对面炕。
这种炕根据所在房间的面宽,又有连二炕和连三炕,清宁宫的炕设在西侧的三间,所以是连三炕。连三炕西侧的炕比较窄,因为上方的西墙是放置祭祀神位的地方,当然这里也就不能随便坐卧了,也不能乱放杂物。
在满族的民间,有以南为大、以西为尊的说法,就是说,南炕是给长辈坐卧的,西炕就是放置神位的地方,所以是一个尊位。万字炕是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为了适应气候的一种创造,早在满族的先世金代女真人时期就已经有这种建筑方式了,到了今天,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还是能看到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
盛京故宫奇特的御寒方式
盛京地处东北严寒地区,冬天的寒冷和漫长自是不言而喻的,作为皇室来说,自然不可能就那样在寒冷中度过冬天,而是会想办法取暖。搭建火炕和铺设火地就是盛京皇宫独特的取暖方式。
火炕是北方冬天比较常见的一种取暖方式,盛京皇宫内的居室中大多都搭建有火炕,而且一殿或阁内还有多铺火炕,这种火炕既可以解决坐卧的问题,还解决了取暖的问题,真是一举多得。比如前面提到的皇太极的后妃所居住的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都有很多的火炕。不仅在皇帝及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有火炕,就是在值班人员的值房内也都有火炕。
火地的道理与火炕基本一致,只不过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而已。火地是在地面以下铺设管道,加热后就会烘热地面,这样就能保持屋内一个比较理想的温度,不至于太冷。而且,铺设的火地虽然加热慢,但只要热起来了,热量的消失也是很慢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暖气了。
在盛京皇宫中,火炕和火地互相配合,一整天都在持续地供暖,所以在室内一点也觉不到冷,而且这种设备的灶门、灰坑什么的都留在室外,不会污染室内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取暖设备。
清宁宫的烟囱
上文中说过,在沈阳故宫的清宁宫中有一个独特的烟囱,其实,在沈阳故宫中的各种取暖方式中,出烟量都不是很大,完全可以不用烟囱,为什么这里会矗立着这么一个特别的烟囱呢?
清宁宫的这种烟囱在北方的民间很常见,它是通过外墙上的孔洞和一段低矮的水平烟道将室内的烟道延伸到室外,并在室外距离房屋不远的地方砌起一个独立的烟囱。这种烟囱下面设有回风坑,使倒流入烟囱的冷空气可以扎到坑内形成漩流,外墙还设有挡风板。这些设施都是防止冷空气进入烟道而与室内排出的热空气在烟道内形成冲突而排烟不畅,进而使得室内温度降低的。
上面说沈阳故宫的火炕和火地的排烟量都不是很大,为什么独独清宁宫需要这么大一个烟囱呢?清宁宫的火炕面积比其他宫殿的都大,需要很强的吸力才能将烟排出去,像其他宫殿那样的出烟口是很难满足清宁宫的需要的。此外,清宁宫除了烧有火炕和火地外,还要烹煮一些祭祀用品,炊事用火和火地火炕的用火有很大的不同,炊事用火必须要旺火,而旺火势必有很大的烟,所以这种高大的烟囱才能更好地排烟。清宁宫的这座烟囱的高度没有高出清宁宫的正脊,所以从正面看根本看不到,还有一点,这座烟囱在宫殿的背面,而清宁宫的背面就是围墙,烟囱不会影响其他建筑物的视觉效果。而盛京皇宫中的其他建筑物的周围都有其他建筑,如果设置烟囱的话,放在哪里都不合适,所以其他宫殿都没有单独设置烟囱。
清宁宫的使用功能
清宁宫除了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的居所外,这里也是皇太极的寝宫,所以皇太极也会在这里处理一些政务大事以及举行一些便宴和召见皇亲国戚等。
皇太极在这里召见王公大臣议事一般都是在非朝会之日,或者是突然有什么急事需要找大臣们商量。在这种时候,皇帝一般都是传旨让他们进内廷奏事并面授机宜。因为这里是内廷,所以能在这里被召见的大臣一般都是很受信任的亲贵重臣,而且所商量的事情也肯定是非常重大的军国大事。
除了召见大臣外,皇太极还在这里宴请一些重要宾客。在清初,一些重要的宴请一般都在大政殿或崇政殿进行,但如果有身份比较特殊或皇太极比较重视的人,皇太极就会邀请这个人到自己的“家”——清宁宫摆酒款待,以示对这个人的重视和信任。能够进入清宁宫参加宴会的人都是和皇太极比较亲近的人,比如,皇太极的皇后和他的几个妃子的父兄来盛京时,皇太极除了在大殿举行国宴外,还要邀请他们到清宁宫举行“家宴”。遇到皇室成员的婚嫁,皇太极也要把迎亲或送亲的人请到清宁宫招待一番。还有一类的宴会也在清宁宫举行,就是春节时的家宴,参加这个宴会的都是皇帝的近支亲属。
此外,皇太极还在清宁宫宴请过一些明朝的归降高级官员,对于这些归降官员来说,能被皇太极请到“家里”做客,他们自然是感激涕零,自此以后对大清朝忠心耿耿。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皇太极请这些能够到清宁宫来吃饭的人并不单纯地只是吃饭而已,还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在里面。
神秘的萨满祭祀
在上文说过,清宁宫西侧墙上放置有萨满祭祀的神位,这里可以说是萨满祭祀的神堂。萨满教是满族自氏族社会以来就沿袭的宗教信仰,满族人家的西墙上都放置有萨满神位,皇宫中自然也不例外。
清宁宫内的祭祀的主持者一般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家萨满”,这类人比较熟悉祭祀的过程,他们会演唱神歌和表演请神、酬神的各种舞蹈。祭祀时,萨满戴神帽、扎神裙、系腰铃,手拿神刀神鼓,载歌载舞,很有原始之美。
祭祀的过程与其他的祭祀活动基本没什么区别。先是在西炕的供桌上摆好祭器和各种供品,皇帝和其他参加祭祀的成员上香行礼,随后就是杀猪献祭,这里的猪必须是自家饲养的、黑色无杂毛无疾病的公猪,杀猪的过程也要在神位前进行。将猪绑缚四腿放在供桌上,由萨满用酒或凉水灌进猪耳,如果猪摇头,便认为是被受祭之神接受,众人欢喜叩头,这个仪式称为“领牲”,如果一次不成的话,还要继续灌酒水或者换猪。领牲成功后便可以杀猪了。
在清宁宫的正门对面傍北炕的地方有两口巨型大锅,傍南炕的地方有一个石砌的案台,这里就是杀猪和煮祭肉的地方。肉煮熟后,君臣围坐在炕上一起进食,这些肉观念上是神赐给众人的,所以这个仪式又被称之为“吃福肉”。这些肉必须在室内吃完,不能剩下。
萨满还要做糕酿酒,所做之糕分为春秋大祭用的“打糕”和“搓条饽饽”。正月祭祀用“馓子”,四月和五月初八用“椴叶饽饽”,六月用“苏叶饽饽”,七月用“淋浆糕”,八月用饺子,其他月份和日祭则用“酒糕”。祭祀用酒也有两种,一种是清酒,供月祭、春秋大祭还有祭天的时候用;一种是用醴酒,用料与清酒相同,只是要在祭祀前的四十天酿成。
乌鸦救主的传说
努尔哈赤十几岁的时候被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看中,召到府中专门伺候他,一次,京城送来了皇上的密旨,说是女真人要出造反的强龙了,李成梁一时还不知道什么意思。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成梁知道努尔哈赤的脚底有七颗红痦子,而且还呈北斗七星的形状,他一下子明白了皇上密旨的意思了。一天夜里,李成梁跟他心爱的小妾说起了这个事情,还说要立个大功,明天就向皇上报告这个事情。
李成梁的小妾是个善良的人,她连夜告诉了努尔哈赤这件事,并从马厩里偷了一匹大青马让他赶快逃命去。努尔哈赤骑了马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黄狗连夜逃出了总兵府。半夜里,有人向李成梁报告说努尔哈赤逃跑了,李成梁一想就知道是小妾泄了密,就把小妾杀掉,然后派出大批兵马追捕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骑着那匹大青马一路逃跑,但还是逃不出追兵的追捕,大青马筋疲力尽倒在地上死去了。努尔哈赤没有办法,就带着大黄狗躲进了路边的荒草甸子里。这些荒草甸子有一人多高,进这里找一个孩子确实不是个容易的事情。那些追兵就想出了一个狠毒的法子,放火烧草甸子。这下努尔哈赤也没有办法了,不一会儿就被浓烟呛得昏了过去。身边的大黄狗十分机灵,它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小水坑,就跑过去把自己的毛沾湿,然后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打滚,这样反复无数次,最后也累死在主人的身边。努尔哈赤的全身都被大黄狗弄湿了,所以大火过后,他并没有被烧死。然而危险并没有解除,火烧后的草甸子一片焦黑,追兵很快就会发现没被烧死的努尔哈赤,就在这个时候,天空中飞来了成千上万只乌鸦,落在努尔哈赤躺着的地方,追兵见草甸子上一片焦黑,以为努尔哈赤已经被烧死,就打道回府了。
努尔哈赤清醒过来后,含沮掩埋了大青马和大黄狗的尸体,并发誓说如果将来当了皇帝,大青马的名字就是国名,全国人谁也不许吃狗肉,每家都要立一根带碗的杆子,把碎肉和粮食放在里面喂乌鸦。
索伦杆的故事
在清宁宫庭院内正对宫门的地方,有一根竖立在底座上的红漆木杆,高差不多有三米,下面粗上面细,在最顶端还套着一只锡碗,这种东西就是满族院落中比较常见的“索伦杆”,俗称“神杆”。这个神杆的来历,在上面的故事中已经说明了,那么这个神杆有什么作用呢?
满族的萨满祭祀除了上文中说的祭神外,还有一种祭祀就是祭天,这个神杆就是祭天时的崇拜物,民间对这种祭祀又称为“祭杆子”或“立杆大祭”。皇太极时期的祭天场所主要有两处,一个是盛京城东门外的“堂子”,另一个地方就是清宁宫。祭天仪式通常在祭神的第二天举行,供桌摆放在神杆前,按照风俗,每次祭天典礼时,都要换一根新的神杆,而且必须由男主人(在皇宫中就是皇帝)亲自从山林中砍来,一般要求用松木,长短粗细也必须符合规定,还要笔直无弯的,只有这样才能表示出对神的敬畏和虔诚。
祭天仪式还是由萨满主持,所有参加者都必须站立在神杆前的庭院中,供品除了猪外,还有装在碗中的米饭等。杀猪时也有“领牲”这个步骤,但吃肉的步骤与祭神有些不同,不光参加祭祀的人可以吃,外姓人只要在神杆前磕头也都可以吃。
对于新换的神杆也必须举行一些仪式,要用祭天仪式所杀的猪的血涂在杆尖上,并把猪喉骨套在顶端,再将猪内脏等切碎放在锡碗中,用来喂食乌鸦。做完这些项目后,才能将新杆立在石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