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大清皇宫
5992000000005

第5章 沈阳故宫(4)

满族人为什么要在祭天的时候立这种神杆呢?大概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这根高杆离天神的距离比较近吧,放在锡碗里的供品被乌鸦叼去,他们也相信是将他们的美好祝福由乌鸦带给天神的一种仪式。

皇后哲哲的传奇故事

皇太极的皇后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孝庄文皇后以及皇太极的宠妃海兰珠的亲姑姑哲哲。按照常理来说,哲哲之所以会是皇后,肯定是因为她嫁给皇太极的时间早或者是生下了比较重要的儿子,但奇怪的是,这两条哲哲都不具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614年,哲哲嫁给了皇太极,这一年她才15岁,在这之前,皇太极已经有了两位妻子,一位是元妃钮祜禄氏,后金开国功勋额亦都的女儿,当时已经生了一个儿子;另一位是继妃乌拉纳喇氏,当时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按照这个情况,哲哲肯定不会是皇太极的皇后,她之所以成为了皇后,主要还是因为政治的因素在起作用。哲哲的父亲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斯,姓博尔济吉特氏,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的第十七世孙,有意思的是,他与努尔哈赤是不打不相识,1593年,哲哲的父亲与弟弟一起率兵攻打努尔哈赤,被努尔哈赤大败而回,后来,哲哲的父亲见建州女真的势力发展日益壮大,才开始与努尔哈赤修好,并把哲哲嫁给了皇太极,也就是说哲哲嫁给皇太极完全是政治的因素。

哲哲嫁给皇太极后,因为政治的因素,皇太极很重视与蒙古科尔沁部的关系,所以哲哲的地位日益上升,超过了元妃和继妃,而在沈阳宫殿建成后,她便成了正宫娘娘,称“清宁宫国主大福晋”。崇德改元后,皇太极册封后妃,哲哲正式被封为皇后,她的父亲被追封为和硕福亲王,母亲被封为和硕福妃。

哲哲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都是女儿,皇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皇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和皇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这三个女儿鉴于当时与蒙古的关系,都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嫁给了蒙古贵族。

顺治帝登基后,哲哲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并随新皇帝迁到北京,顺治六年,哲哲五十一岁的时候病逝,与皇太极一起葬在清昭陵。

东宫关雎宫和宠妃海兰珠

在清宁宫前东西两厢,分列着四座皇妃的寝宫,分别是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从这四座寝宫的名字以及排列次序也就可以看出来皇太极对她们的宠爱程度,排在第一位的,在东宫关雎宫内居住的妃子无疑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那么是谁居住在这里呢?

居住在东宫关雎宫的就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海兰珠,海兰珠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永福宫庄妃的亲姐姐。她比庄妃嫁给皇太极晚了九年,她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是26岁的大龄姑娘了。海兰珠后来者居上,进宫没多久就得到了皇太极的宠爱,从她居住的宫殿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皇太极对她的爱有多少,关雎取自《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这不仅是表达了对她的爱情,还包含了对她品德的称颂。

崇德元年各宫殿命名的时候,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大福晋”,汉号宸妃,地位仅次于她的姑姑皇后哲哲。一年多后海兰珠生下了八皇子,皇太极大喜过望,不仅大赦天下,还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庆典,这是他的其他儿子们出生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但可惜的是,这个皇太极极为宠爱的儿子福薄命短,次年就患病夭亡了。宸妃也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恢复不过来,到了崇德六年就一病不起,没多少天就去世了。

关雎宫的等级比清宁宫要低一个等级,关雎宫是明间开门,一进中门,便是西、南、北三铺万字炕,东炕最长,西炕和南炕略短。另一间设暖阁,暖阁内有一个西炕,暖阁外还有西、北、东三铺较小的万字炕。

西宫麟趾宫和蒙古福晋

清宁宫西侧的麟趾宫和东侧的衍庆宫里住的是皇太极的贵妃和淑妃,这两个人都是蒙古林丹汗的妻子,在皇太极打败了林丹汗后,此二人才改嫁给皇太极的。

林丹汗是蒙古察哈尔部的首领,从努尔哈赤时期起,他就一直与后金政权抗衡,而后金方面也一直在对林丹汗进行军事打击。天聪六年,皇太极率军进攻察哈尔部,林丹汗军队死伤无数,林丹汗逃亡青海,两年后病死在青海。他的部下土崩瓦解,他的妻子们也都在各自寻找自己的归宿。

在皇太极娶了林丹汗的妻子窦土门福晋后不到一年,也就是天聪九年,林丹汗的另一位妻子囊囊太后率属下归驸了后金,而率大军招抚林丹汗家属及所属部队的多尔衮也得胜而归,将林丹汗的妻子及儿女全部带回了沈阳。在当时的满蒙民族中,寡妇再嫁和通婚不严格受辈份限制是很正常的,于是众王公们便商议怎么分娶林丹汗的这些妻子。结果,皇太极娶了囊囊太后,因为她是林丹汗的多罗大福晋,在察哈尔部有很重要的影响,她成为皇太极的皇妃对皇太极非常有利。

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因为囊囊太后是林丹汗的大福晋,所以她就被封为西宫妃子,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和皇太极极为宠爱的宸妃。

西宫贵妃出身于蒙古阿鲁阿巴海部贵族之家,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是娜木钟。她嫁给皇太极后,为皇太极生育了一子一女,儿子就是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后封为襄昭亲王,可惜的是,博古尔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次东宫衍庆宫和蒙古福晋

居住在次东宫衍庆宫的是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她是在皇太极天聪八年攻打察哈尔残部胜利后,被林丹汗的部下送到后金的。林丹汗的部下归降时,皇太极亲自相迎,并设宴款待。因为窦土门福晋是随归降部队一起来到后金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嫁给皇太极,大贝勒代善认为这是上天的意思,极力赞成皇太极娶窦土门福晋。皇太极故作推辞以试探大臣们的心思。

代善知道皇太极的意思,便宽他的心说:大家都知道您娶窦土门福晋不是因为好色,而是基于政治因素,这也是顺应天意的事情,您娶了她后还可以得到很多的财富,何乐而不为呢?皇太极听了这些话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又对掌管国史记录的文馆大臣说:大贝勒等人都劝我娶窦土门福晋,但我怕有悖常理,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大臣们自然知道皇太极这么问的心思,便都说这是天意,您应该娶窦土门福晋。这样,皇太极就心安理得地娶了窦土门福晋。

而对于窦土门福晋来说,丈夫已经死了,自己现在是身不由己,如果不改嫁皇太极的话,自己以后的出路也不知道在哪里,还不如顺从天意,改嫁新夫。就这样,这个蒙古福晋就成了皇太极的皇妃。

崇德元年,皇太极封她为衍庆宫淑妃,虽然她与麟趾宫贵妃都是林丹汗的妻子,但因为麟趾宫贵妃是林丹汗的大福晋,所以皇太极在封号的时候,也就把衍庆宫淑妃的封号比麟趾宫贵妃的封号低了一个级别。

衍庆宫淑妃是蒙古阿鲁阿巴海部落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是巴特马躁。据史料记载,她与林丹汗曾育有一女,在崇德五年嫁给了多尔衮。

次西宫永福宫和庄妃

在西次宫永福宫里居住的就是在清初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庄妃布木布泰。她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在皇太极天聪时期是西次宫侧福晋,崇德时期是永福宫庄妃,顺治时期因为是顺治的生母而被封为皇太后,在康熙时期又被封为太皇太后,死后,随皇太极的庙号谥号而被称为“孝庄文皇后”。

庄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的次女,东宫宸妃的亲妹妹,中宫皇后的亲侄女。天命十年二月,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当时还是四贝勒的皇太极。到崇德元年改元的时候,她被封为永福宫庄妃,而在这之前,她已经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了。值得一提的是,庄妃是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册封的后妃中地位最低的,但她的年纪却是这些后妃中最年轻的。

崇德三年正月,就在庄妃的亲姐姐宸妃所生的皇八子夭折后的第三天,庄妃在永福宫生下了皇九子福临,这个孩子成了庄妃时来运转的希望,因为当时皇太极所封的五大后妃所生的孩子中,福临成为了嫡长子,完全有继承皇位的希望。这个希望在皇太极驾崩后果然变成了,事实。顺治元年,六岁的福临登基称帝,身为生母的庄妃也母以子贵成为皇太后。

顺治十九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被天花夺去了生命,八岁的康熙即位成为新一代皇帝,庄妃随由皇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两年后。康熙的生母去世后,照顾和教育康熙的责任就完全落到了庄妃的身上,一直到她去世。

孝庄文皇后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也是清王朝从东北根据地转向全国统治的关键时期,孝庄文皇后自皇太极时期一直到康熙朝,历时三代,辅佐顺治、康熙两位幼主治理国家,虽然外朝有多尔衮及索尼、鳌拜等辅臣,但孝庄文皇后以自己特殊的身份教育和辅助了两位年幼的君主,对清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隆时期新建的东所和西所

从顺治元年入关到乾隆八年乾隆第一次到盛京祭祖,沈阳故宫一直保持着东路大政殿十王亭、中路大内宫阙的格局,期间虽然经历了91年之久,但也只有康熙皇帝对东路和中路的建筑进行了重修和维护而已。到了乾隆朝,乾隆帝也效仿祖父东巡祭祖,在第一次祭祖的时候,乾隆对沈阳故宫进行了新建和重建,这一次的建设使沈阳故宫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所和西所就是乾隆时期新建的建筑。

东西所在建筑上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很大,与北京故宫的东西所很相似,但与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有很大的差别。东西所的琉璃宫门与北京故宫东西所的宫门很相似,垂花门也是汉族居住建筑中常见的样式,屋顶一正一卷的做法、梁枋上的苏式彩画也都沿袭了汉族居住建筑的做法。东西所重要建筑的屋顶不再像中路建筑群那样用硬山式,而是采用了歇山式屋顶,柱间也开始使用不起承重作用的斗拱。东西所除了琉璃瓦仍采用黄绿两色外,从外貌上看完全是汉族式样。

东所和西所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尊卑观念,这种观念主要体现在东西所的主次流线的道路上。主流线是帝后们的行走路线,沿建筑主群的主轴线反向设置。东所和西所的差别就是西所抬高了流线的通道地坪,东所只在地面铺装的形式与材料上形成主流线,这其实就是等级的差别。皇帝居住的西所在等级上要高于太后居住的东所。

新建的东所和西所努力接近旧宫的建筑风格,使用了黄绿琉璃瓦,居住的寝宫采用了硬山式屋顶,室内尽量做到与旧宫一样的简朴实用。

太后驻跸的东所建筑群

太后驻跸的东所位于中路崇政殿左翊门以东,东路正红旗亭以西,是清入关后皇帝东巡祭祖时皇太后的驻跸之所。东所由四进院落组成,沿轴线依次是琉璃宫门、垂花门、颐和殿、介祉宫、宫门和敬典阁。由于面积比较狭窄,这路建筑都没有厢房,只有正房。

在第一进院落里,也就是在琉璃宫门和垂花门之间,东西各有阿哥房三间,是随皇帝东巡的皇子的居所,现在这三间房已经没有了。

第二进院落的颐和殿是随皇帝东巡的皇太后日常办公、接见、受拜的地方。殿内设有宝座屏风,西墙上有乾隆书写的对联:“福凝东海增芝算,祥拥西池长鹤龄。”颐和殿的室内明间与次间用黑色的雕花罩分割,室内沿东西山墙有炕,但这个炕与满族的万字炕不同。

第三进院落是介祉宫,这里是皇太后的卧室以及日常起居的地方。太后寝所的东间有乾隆御题的“式训徽音嗣,颐神景福绥”对联,宫后面还有小院,栽有花草树木供太后闲暇时欣赏。这里的室内明间与次间由罩分隔,此间和梢间由格扇门分隔。西尽间沿山墙有炕,东尽间沿檐墙做成汉族式的宝床。室内的家具装饰等都是汉族的式样。

穿过介祉宫的后院宫门就是敬典阁,敬典阁是一座二层重檐歇山式的建筑,是乾隆皇帝为存放爱新觉罗皇族的玉牒而特旨建造的,所以这里存放的大都是放置存放玉牒的大柜。

东所建成后,共有两位皇太后在这里居住过,一位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在乾隆十九年随乾隆帝东巡时在这里居住;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是嘉庆帝的皇后,但不是道光的生母。

皇帝的居所西所建筑群

西所主要是皇帝以及随皇帝东巡祭祖的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位于中路崇政殿右翊门的西面,与东所沿中轴线呈对称排列。因为是为皇帝所使用的,所以在建筑面积上要略大于东所。西所的建筑共五进院落,比东所要多一进,沿轴线分别是琉璃宫门、垂花门、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和七间殿。

第一进院落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第二进院落也有东西配殿各三间,正中的迪光殿是皇帝在东巡期间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和受拜的地方。它和东所的颐和殿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它的前后廊与庭院中的抄手游廊相连接。

第三进院落的正中是保极宫,是皇帝的寝宫和起居的地方,同东所的介祉宫一样,不同的是保极宫为了扩大面积把后廊也纳入到了室内的面积,还有一个不同是,庭院中的抄手游廊起着进入西路宫门的引导作用。

第四进院落是继思斋,是跟随皇帝东巡的后妃们的居所。它与保极宫在明间处通过一个廊道直接相连。继思斋是一个正方形的平面,室内四根柱子及其隔断把方形空间分割成九个大小不等的空间,叫作“九宫格”,九个单间还分别有小门相连。继思斋是女性居住的地方,所以这个建筑的卷棚顶使建筑形象更加优雅秀丽,符合居住之人的性格特征。

继思斋后面是崇谟阁,崇谟阁在形式上和东所的敬典阁相同,都是放置一些用来存放圣训、实录的大柜子。崇谟阁后面是乾隆四十三年时加建的七间殿。

沈阳故宫的剧场——嘉荫堂戏台

在清初,皇太极时期就有戏剧演出活动,但这种演出大多都是驸属于筵宴、庆祝活动中的。入关后,清统治者沿袭明制,设有内廷乐部,到了康熙、乾隆朝,统治者大力发展戏剧演出,尤其是乾隆皇帝,对戏剧演出尤为热衷,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位戏曲行家,在他执政期间,在皇宫、行苑等地方都建有戏台,嘉荫堂戏台就是沈阳故宫为了演戏看戏而设的演出场所。

嘉荫堂戏台建于乾隆四十六年,建筑面积达到了1500平方米,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嘉荫堂戏台是一个五开间卷棚硬山式建筑,明间开门,东西次间做成暖阁,是帝后们看戏时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