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大清皇宫
5992000000006

第6章 沈阳故宫(5)

戏台在嘉荫堂的对面,是一个面阔九米的方形平面,是卷棚歇山式建筑,东西北三面开敞,台基高0.9米。戏台的后面是五开间的卷棚硬山顶的扮戏房。把嘉荫堂、戏台、扮戏房连接起来的是转角房,实际上就是一圈的围廊,把三个场所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转角房面向四合院的一面是完全敞开的,这是王公大臣们看戏的地方。王公大臣在铺好棕毯和毛毡的地面上盘腿而坐,面前有摆放茶点的矮桌。转角房的东西侧墙上有供王公大臣和奴仆出人的便门多个。

嘉荫堂戏台是一处观赏性的建筑,视线的好坏直接决定这个建筑是不是成功,所以,嘉荫堂戏台的视线问题比其他问题都更为重要,而这个问题也是最考验建筑师的。从现在存在的建筑来说,在嘉荫堂看戏是最佳的视线范围,但是从王公大臣们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不是很好了,但这个问题也不是什么不合情理的,因为在皇宫之中,皇帝就是最至高无上的,其他的人只能是陪衬而已,所以,只要皇帝在嘉荫堂上看戏是最佳视线范围就可以了。

博纳群书的文溯阁、仰熙斋

沈阳故宫的西路建筑大多都是乾隆时期新建的,建成时间大约都在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之间,这里的建筑主要是用来藏书的文溯阁、仰熙斋、嘉荫堂和戏台等。

文溯阁是乾隆皇帝为了在盛京故宫储藏《四库全书》而特旨修建的,但这里也并非只是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它是乾隆皇帝为了完成自己的藏书计划而特殊修建的。《四库全书》修成后,乾隆把全书抄写四份,分别藏于北京宫殿、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盛京故宫,藏书阁分别命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后来又增加了杭州西湖行宫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扬州的文汇阁,合称南三阁或江南三阁。

文溯阁的建筑式样和其他的六座阁基本是一样的,都是模仿了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阁的外观为两层,每层六间,但西侧一间的宽度只有其他各间的一半,这里不是用来藏书的,而是安放楼梯的。文溯阁的外观装饰和其他殿阁有非常大的不同,殿顶是黑琉璃瓦镶绿边,廊柱是绿色的而不是红色的,檐下的彩画用的也不是金色的龙凤图案,而是“如意书卷”等以书籍内容为主要内容的图案。

文溯阁内的书架都是专门制作的,上面刻有“四库全书某部”“第某架”等字样,按照上面的次序摆放在各自的位置上。

文溯阁后面的院落中,还有仰熙斋七间。仰熙斋、文溯阁和抄手游廊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文溯阁是藏书楼,仰熙斋相当于皇帝读书写字的阅览室。仰熙斋是一个比较静的空间,把它放在文溯阁的后面,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合理的。

宫门边的太庙

太庙,是清王朝统治者祭祀祖先的家庙,在沈阳故宫,也建有太庙,这个太庙在沈阳故宫中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位于大清门的东侧,是一个红墙黄瓦的独立院落。它既存在于大清皇宫范围之内,又不是皇帝及后妃们的活动区域,所以说它的位置比较特殊。沈阳故宫太庙是乾隆四十三年第三次东巡的时候修建的。

清朝的太庙制度从皇太极时期就有了,当时的太庙处于沈阳驸近五里的地方,前殿供奉的是努尔哈赤和太后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的生母)的神位,后殿供奉的是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每逢清明、除夕等重要的日子,皇太极都要到太庙祭祀祖先。顺治入关后,太庙里的神位都陆续搬到了北京太庙,沈阳的太庙也就没有牌位可以供奉了。

大清门东侧原来是明朝时的一座道教观——三官庙,在皇太极时期修建沈阳故宫时,因为皇太极欲求得庙内所祭的三官的庇护而保护了下来,此后的几代皇帝都对这座庙宇进行了数次的修整。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的时候,为了完备陪都的规制,就下令在原三官庙的位置上修建太庙,把三官庙移往德盛门内重建。几年之后,所有的建筑工程完成了,在大清门的东侧就矗立了一座恢宏的太庙。

太庙的建筑风格

太庙与其他的皇宫建筑物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是用来作为帝后们的工作、生活之用,而是用来供奉皇帝祖先的。

太庙由太庙门、正殿和东西配殿、耳房等部分组成,整个庙院并不是在平地上建造起来的,而是像皇太极时期的后妃生活区的建筑群一样,是建筑在高台上的。不仅如此,太庙的大门的位置比皇宫的大清门还要突出,房顶的琉璃瓦也不像皇宫的其他建筑物那样用黄色加绿剪边,而是一律用黄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凸显太庙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地位。沈阳故宫太庙建成后,因为空间比较狭小,所以这里并没有供奉什么祖先的牌位。到了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传旨,把北京太庙中供奉的太祖到雍正五朝的玉宝玉册,用新疆和阗出产的上等玉重制一份,而将原有的一份送至盛京太庙尊藏。乾隆同时还规定,嗣后再制作玉宝玉册都要做成两份,北京、盛京太庙都要藏一份。

自乾隆四十八年起,东巡祭祖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向太庙内的祖先的牌位上香行礼,所以,尽管这处建筑物的面积不大,但地位却比皇宫内的其他建筑物的地位更高一些。

与皇宫为邻的三官庙

在盛京故宫的大清门东侧,是铺着琉璃瓦的太庙,但以前太庙不是在这里的,这里以前是明代的三官庙,乾隆四十三年,才将太庙移到这个位置。

三官庙又叫作景祜宫,是一座道观,这里祭祀着天官、地官、水官大帝。道家以天地水为三元,上元天官主赐福,中元地官主赦罪,下元水官主解厄,合称三官大帝。

沈阳城内的三官庙始建于明初,明万历十四年的时候重新修整的。三官庙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东西配殿和“一粟斋”等建筑。大殿就是三宫殿,里面供奉着三宫尊神。

三官庙因为供奉着三官神的缘故,清初的统治者对三官庙也是非常推崇,皇太极在修建盛京故宫的时候不但没有拆掉三官庙,而且还给予修缮。顺治朝也曾奉旨修缮,顺治十四年还为三官庙增加了道士名额,同时立有一碑,顺治亲撰了《盛京景祜宫碑文》。康熙十年第一次东巡的时候,赐银两给三官庙让他们自己修缮。当二十一年第二次东巡的时候,康熙御书“昭格”二字的匾额挂在大殿。乾隆四十一年东巡的时候,乾隆御书“玉虚真宰”四字匾额挂在正殿。

乾隆四十三年,三官庙奉旨移到德盛门里路东,在它的旧址上建起了太庙。移建后的三官庙的建筑与在大清门东侧时候有所不同,自南而北依次有龙虎殿、东西角门、香亭、三宫殿、大殿等建筑。

作《不二歌》的张春

在三官庙里,曾经住过被俘虏的明朝的高级将领张春,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那是天聪五年的时候,皇太极亲率八旗官兵进攻大凌河,明朝派太仆寺少卿张春为监军,率四万大军前往解围。但可惜的是,明朝军队不是八旗铁骑的对手,被皇太极大败。张春等三十多名将领被俘虏。张春被押进御帐时宁死不屈,皇太极气急之下想射杀他,但被代善劝了下来。随后,皇太极便把张春带回了沈阳。

在这次俘虏的明朝高级将领中,张春是职务比较高的一个,爱才心切的皇太极很想能劝降他为自己所用,所以在把张春押回沈阳后并没有送进监狱,而是特意把他软禁在皇宫区域内的三官庙里,还让经常往来于后金和明朝之间的白喇嘛陪同他一起住。张春本来想绝食以求速死以表达他对于明朝的忠心,但他听说后金有和明朝议和的意思,就想如果自己能在其中做出一番事情,使百姓少受一些涂炭,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因此他就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后金和明朝的议和之事上来。在以后和后金官员以及皇太极本人的接触中,张春始终以明朝人自居,他不仅保留明朝的发式服饰,而且每天早晚都要写一张提醒自己不忘国家人民的字幅,甚至在庙中坐卧都是面向明朝所在的西方。有头脑有智慧的皇太极对他的这些行为不仅不生气,反而对他钦佩有加。

就在双方的一张一弛中,张春在三官庙度过了近十年的光阴,期间他也数次为后金和明朝书写过议和的文书,但都被明朝的皇帝拒绝了,这使得张春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

崇德五年,清入关前的最后一次大战——松锦大战拉开了序幕,眼见后金和明朝的议和成为了泡影,张春知道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于是在三官庙中绝食四天,以身殉国了。皇太极对他的死十分惋惜,命人按其生前意愿,将其葬在明辽东都司所在地。

张春生前曾作有《不二歌》一首,被后世的人与文天祥的《正气歌》相提并论,这首不二歌成为表达他不二气节的述志之作。

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故事

在三官庙里住过的明朝高级将领除了上文说过的张春外,还有一个官位比他更高的洪承畴,他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在后金对明的战争中,他担任明朝的蓟辽总督,肩负明朝防范关外清兵的重任。

在他上任还不满一年的时候,皇太极率大军发动了松锦大战,洪承畴率部下拼死抵抗,但无奈明军根本就不是清兵的对手,到崇德七年,皇太极攻破了城池,洪承畴被生擒。

洪承畴被生擒后押往沈阳,因为他的学识、才能都在先前被俘的张春之上,所以爱才心切的皇太极格外希望他能为自己所用,所以对他是礼遇有加,将他安置在三官庙里居住,并且派人几次三番的劝降,但洪承畴不但不肯投降,还将来劝降的人骂得狗血喷头,最后还绝食以求速死。皇太极对于这种情况非常着急,便派大学士范文程去劝降,范文程知道来硬的根本没用,于是,他就采用跟洪承畴拉家常的方式来拉近两人的关系,再来观察洪承畴的反应,结果,范文程发现洪承畴对房顶上落下来的灰很认真的拂去,所以断定他不是真的想死。皇太极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很欣慰,但又怕他这么长久的下去真的饿死,于是就派一向以聪慧闻名的庄妃去劝降洪承畴。

庄妃扮成送水的宫女,在水里掺上了人参汤,送到了三官庙里,机灵的庄妃把握一切时机跟洪承畴说心里话,和他聊家乡的人和物,不知不觉,洪承畴不仅把人参汤喝了,还对家乡产生了强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对人生的眷恋。此后不久,皇太极偕同庄妃亲自去探望洪承畴,洪承畴知道了庄妃的身份,也了解了皇太极对招抚自己所付出的真心,便决定归顺清廷了。

盛京十一座王府

沈阳是清入关前的都城,当时除了修建皇宫外,自然还要修建供那些亲王、郡王们居住的王府。现在,这些王府都已经不存在了,但不能抹杀它们在历史上的位置。

从《盛京城阙图》上来看,这十一座王府规模都不大,建筑形式也基本相同,除了庄亲王府是一进院落外,其他王府都是二进院落,这些王府都是硬山前后廊式,青砖灰瓦的建筑。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的王府在盛京故宫的东侧,与大政殿比肩为邻。武英郡王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的王府在今天沈阳钟楼西路的背面,康熙十一年的时候已经拆除了。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的王府在他的十二哥阿济格的西邻,兄弟二人比邻而居。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的王府在太祖居住之宫的西南,也就是今天的中央路二段路北公余里。饶余郡王阿巴泰(努尔哈赤的第七子)的王府在今天西华门的西路北。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的王府在饶余郡王的东邻。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弟的第六子)的王府在天佑门内大街路东,就是今天的正阳街三段路西西英里。颖亲王萨哈廉(礼亲王代善的第三子)的王府在抚近门内街路北,与礼亲王府相邻。成亲王岳托(礼亲王代善长子)的王府在东华门外,吏部衙门路北。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第三子)的王府在抚近门内街南。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的王府紧邻皇太极大内宫阙的西墙,乾隆四十七年将这座王府移往抚近门的东面。

在盛京的这十一座王府在清代的时候一直有专人负责看守,后因年久失修,到民国的时候就已经破败不堪了,大多都已经被拆毁,还有一些移作他用。

盛京将军公署

盛京在清入关后就成为了清朝的陪都,为了显示这里与其他城市的不同,清统治者没有在这里设总督和巡抚,而是以盛京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管理方式也与其他的城市不同。

盛京将军公署在沈阳德盛门(大南门)内街东,天聪五年设立六部时为吏部衙门。顺治元年,清入关后,六部也迁到北京。康熙十三年,康熙帝将盛京的原吏部衙门重修整修后,改为了镇守奉天等处的将军公署。

盛京将军公署有大堂三间、川堂三间、司房六间、番子司四间、印房三间、本房三间、库房四间、东耳房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乾隆又再次新建,增添了大堂三间,乾隆十四年,又增建了司务厅三间。在将军公署的大堂中,悬挂着乾隆御笔的“屏翰邰丰”的匾额。

盛京的将军和府尹原来是效仿北京的体制,在衙门里办公,然后有私宅用于居住,但由于将军和府尹都是从北京调来的,在原来的盛京并没有住所,所以皇帝就又在德盛门内金银库胡同为将军和府尹修建了府第。后来将军和府尹的府第又改建了仪门,东西两侧还增修了辕门,就是现在说的牌楼,东边的那座是盛京将军府,西边的是奉天府尹府。在将军府的正门影壁上还写有“陪都留守”四个大字。

盛京的统治方式

盛京作为清入关后的陪都,清历代皇帝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崇,就把这里的政治统治跟其他的城市区分开来。这里并没有其他地方的督抚之类的官职,而只是以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

在清初刚一入关的时候,这里的行政统治为内大臣一员、副都统二员以及每旗驻防章京。顺治三年,顺治帝改驻防大臣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又改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简称为辽东将军,康熙四年又改辽东将军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简称为奉天将军,乾隆十二年又改称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为盛京将军,盛京将军的职务就是除了负责军政大事外,还要兼任盛京内务府总管并三陵总理事务大臣。这个职务一直持续到光绪朝,到了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光绪帝罢了将军一职,设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

盛京将军虽然职务上看来是将军,但与其他地方的军队上的将军有很大的不同,他位高权重,不仅要负责盛京地区的八旗军队的一切政务,还要镇抚留都,安抚百姓,凡是盛京的一切事务包括军政、民政、粮、田、籍、工、礼等的一切都要负责,可以说既是将军又是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