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30

第30章 S(3)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汉宗室刘玄号为更始帝,联合各路义兵反新。有兵至东郡,因东郡太守曾依附王莽,率军将领下令将其处斩。儒生索卢放(姓索卢,名放)请求代替太守受刑,他说:“王莽苛暴残酷,百姓受其荼毒,实指望汉宗室施行仁政,宽和待民。而今义兵所至,恩泽未施,却要诛杀前朝有功之臣。只怕各郡国守官惧诛生变,光复大业徒受阻碍。想使天下人归心汉室,要施恩行仁,不得以暴易暴,使位尊而有功者就刑,不如让位卑无功之人代替。我请求自己来代替太守受刑。”义军将领被索卢放的义气所感动,没有让他受刑,同时开释了太守。

后人引用此语,将“使”作“使用”讲,意思就变成了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错的人。暗喻有功者容易居功自傲,反而不如有过者往往能自戒自勉,将功补过。

始作俑者

俑:古代陪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原意是第一个制作俑来作为陪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公元前551—479年),当时活人殉葬与作俑陪葬同时并行。孔子根据以“俑”的形式作为陪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个制作俑来作为陪葬的人,大概是他没有后代吧。因为在当时如果有子孙,就要以活人为殉葬了。

在秦汉以前,有一种残酷的封建习俗,有权势的男人死了,其妻妾儿子一定要殉葬,如不从,也要把他们活活地从葬。《礼记·檀弓下》:“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又《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为殉。”都说明以活人配偶子息殉葬。但当时也出现了以“俑”为陪葬的形式,东周出现渐多,汉代至唐代盛行,宋代以后,因纸冥器流行,木俑或陶俑在一般墓中逐渐减少。

在一些辞书中,把“始作俑者”定为“贬义词,名声很坏”,“是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是不妥当的。退一步讲,当时作“俑”者因为死者没有后代,出于无奈作“俑”以代陪葬,也算不上是坏事。将“其无后乎”解释为“该受到断绝子孙后代的报应吧”;亦有释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要灭绝后代”。这样解释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由于用“俑”陪葬代替殉葬活人的形式出现,把以前的残酷的活人殉葬的习俗逐步去除而消灭,所以“始作俑者”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把一件作俑陪葬的好事,说要受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也不符合孔子当时封建道德思想的。所以,该成语应释为:比喻某种风气的创始者。

士为知己者死

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语出《战国策·赵策一》。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侠士名叫豫让。他先后投奔大贵族范氏和中行氏,可这两人都不重用他,只把他当作一般的食客看待。于是豫让离开他们,来到另一个贵族智伯那里。智伯很尊敬、宠信豫让,以上宾的礼遇对待他。这使豫让非常感激,暗暗下决心报答智伯。后来晋国贵族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国打败智伯,并杀死了他。智伯的亲信党羽四下逃散,豫让也逃到深山里躲避。

豫让在深山中过了几个月,感到风声不那么紧了,就打算出山替智伯报仇。他自言自语地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了解我,信任我,我一定替他报仇而死!”于是,豫让改名换姓,装扮成一个泥瓦匠来到赵襄子宫中,为赵襄子粉刷厕所墙壁。他怀中揣着一把匕首,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事情败露,豫让被抓了起来,赵襄子念他忠于主子,是个义士,放走了他。后来豫让再次行刺,又被赵襄子抓住,被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士为知己者死”比喻大丈夫甘愿为知己献出生命,也比喻人才甘为知人善任者效力。

是可忍 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哪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忍耐,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语出《论语·八佾》。

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皆为鲁国大夫,也都是鲁桓公的后裔,被人们称为“鲁国三桓”。鲁国三桓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鲁昭公、定公时,季氏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而且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

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六八四十八人);

卿、大夫四佾(四八三十二人)。

具体地说,就是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该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以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为其演奏。于是,孔子站在维护奴隶制、反对新兴地主阶级贵族的立场上,在谈到季氏的时候,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人们常用此语来指如果这种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也就是说: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手里捏把汗

亦称“捏两把汗”或“攥把汗”。心情紧张而手心出汗。源出《元史·赵璧传》。

据明人姜南《风月堂杂识》载:“按《元史》宪宗(蒙哥)召赵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宪宗不悦。璧退,世祖(忽必烈)曰:‘秀才汝浑身都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这段话大意是,忽必烈之兄蒙哥称汗时,一次召见丞相赵璧问治理天下之道。赵答:“欲治理天下必先除掉你身边的奸佞。”蒙哥听了这番话十分不高兴,忽必烈在场暗暗替赵璧担忧。事后忽必烈对赵璧说:“秀才你胆子不小啊!我都替你握两手汗。”

“手里捏把汗”即由此引申而来,形容旁观他人涉险自己也不由得也为之紧张的心态。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水过于清澈,鱼就难以生存。人过于明鉴,就找不到同伴。此语源自秦汉《荀子》、《吕氏春秋》、《孔子家语》等古籍中。说法不尽相同,有的写作:“水太清无鱼,人太察无徒。”有的写作:“水清无鱼,人察无徒。”《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在答复虚拟的客人提出的疑难时,写成这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人看问题太认真,责人过严,就没有人跟从他。东方朔引用这句话,说明“举大德,赦小过”的道理。

《后汉书·班超传》亦载:“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102年,在西域活动了31年的东汉使臣班超回到洛阳,汉和帝刘肇派另一位大臣任尚去西域接替班超。临走时,他向班超询问那里的情况,并请教在那里应注意的一些事项,班超告诉他:“到塞外来的士兵一般是因为犯了法才送到那里去的;西域地方的人不懂得中原的文化,他们的风俗习惯也跟我们不同。有的人生性很野蛮,改掉这些毛病是很难的。你这性格太急躁,对人过于严厉。要记住,水太清澈了,就没有大鱼,做统帅的太精明了,部下就会怨恨。所以你应该注意宽容别人的小过错。在小问题上不要过多纠缠。”任尚对班超的忠告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对自己的亲信说:“我原以为班超有什么高人之风,可实际都是老生常谈。”没过几年,任尚由于没有处理好和西域人的关系,导致了西域的动乱,任尚为此受到处罚。

现一般用以比喻对人要求不可过高;也比喻事物不可能绝对的纯净。

说曹操 曹操就到

指正在谈论某人,这个人恰好来到。

《三国演义》中,叙述马超为他的父亲马腾报仇,反出西凉,在潼关与曹操交战,曹操大败而逃;当马超追寻时,正好遇着曹操骑马迎面驰近,但在战火弥漫中,马超并未认出即是曹操,却问曹操道:“曹操在哪里?”曹操诓过马超,幸而逃脱。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俗话的来源。

说大话使小钱

是对以吹牛标榜富有,办起事来又很小气的人的一种讥讽。源自清代李虹若《朝市丛载》中的一首诗《用京钱》。诗云:

皇都徒把好名辜,

大话连篇他处无,

五十京钱当一吊,

凭谁敏慧也糊涂。

清咸丰年间,在外省“一吊”钱等于一千文,而在京城却以五百文称“一吊”。诗中“五十京钱当一吊”,是因为咸丰时经济衰落,没有足够的铜用来铸钱,便由宝源局铸“当十钱”(又称“大钱”,但这不是清朝的发明,早在北周、唐代都曾有过“当十钱”),其实只是名义上当十,而在民间只能兑换两个小钱(即制钱)。这一来“五十京钱当一吊”,这一吊既不是一千文,也不是五百文,实际只有一百文。譬如说赏给某人两吊钱,只是一百个大钱,也就是二百个小钱。针对这种情况当时外省人讥讽京城人是“说大话,使小钱”。

司马昭之心

原是三国时魏帝曹髦对司马昭蓄意篡权的激愤之词。语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曹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