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32

第32章 T(1)

抬轿子

中国以轿代步之俗,至迟于两汉时即已流行。自有轿子以来,则必有人抬轿,即轿夫。至现代,虽然轿子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古董,但民间俗语中却留下了它的遗存,即“抬轿子”。

首先使用“抬轿子”这一俗语的,是赌徒。据20世纪初印行的《上海俗语大辞典》记载:“赌博时,数人串合,局骗他人资财者,日抬轿子,受骗者日坐轿子。”于是“抬轿子”由原来的一种民间职业,去其本义而成为赌博骗术。至当代,“抬轿子”则被泛喻人际关系中互相吹捧、互相利用的恶习。由此可知,“抬轿子”这一俗语从其形成之时起,就同社会生活中的陋俗恶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现多用“抬轿子”一词比喻吹捧别人,并为之效劳。

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是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功臣。

据《武王伐纣平话》和《封神演义》记载:在纣王当政时,姜子牙因看不惯纣王为非作歹的行为,便弃官而逃,隐居在渭水之滨。这地方是诸侯姬昌的属地,子牙了解到姬昌胸怀大志,渴求人才,便每天都到渭水的硒溪河畔“钓鱼”,伺机投效姬昌。子牙钓鱼与众不同,他用的鱼钩是直的,钩上也不挂鱼饵。鱼钩高悬水面足有三尺。垂钓时,口中念念有词:“愿者上钩,不愿罢了。”这种奇特的钓鱼方法,很快传到姬昌耳里。一次,过路的樵夫笑他,他却振振有辞:“短竿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后来,周文王果真“上钩”,前来请姜尚出山,并封其为丞相。在姜子牙的辅佐下,从周文王开始到周武王结束,经过多年战争,终于夺取了商朝的天下,建立了周朝。因他灭商有功,封于齐,为周代齐国始祖,通称姜太公。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了“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成语,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或指两相情愿。

太岁头上动土

太岁:木星;动土:指破土兴工。旧时认为太岁之神在地,与天上岁星(即木星)相应而行,掘土建屋时要避开太岁方位,不然,就会遭祸。这一俗语源于中国的堪舆学。

据《说文通训定声》载:“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堪舆其实是通过天象判断地域吉凶的学说,说白了就是风水学说。“太岁”一词的由来即源于此。

按一般的解释,太岁是凶神,而它与干支纪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都是“太岁”。堪舆家认为太岁为对应于天上岁星的地上凶神,可以根据岁星的位置推测出地上太岁所在的方位,所以人们迁徙兴土木时一定要避开它。《神枢经》道:“若国家巡狩省方、出师略地、营造宫阙、开拓封疆不可向之;黎庶修营宅舍、筑垒墙垣并须回避。”这就是说“太岁头上不可动土”,否则会犯大忌。据说如动土会挖出蠕动的球样土块即太岁土。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莱州即墨县有百姓王丰兄弟三人,丰不信方位所忌,尝于太岁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惟一女存焉。

这种可怕的记载还见之其他书籍。长期以来,人们是很害怕太岁的,据说有一种厌胜法就是用来逃避太岁凶神的。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曾批判这种做法“如考实之,虚妄迷也。”

虽说“太岁”是虚妄,但“太岁土”确实出现过。1986年12月新华社一则电稿,甘肃省永登县有农民起土打坯,从10米深的地下挖出肉乎乎滑溜溜的上白下黄如坛子一般怪物,这就是太岁土,这一年也恰恰是丙寅年。经兰州大学专家鉴定,所谓太岁土中的肉块竟是一种世界上罕见的白膜菌新种,现已正式命名为“太岁菌”。现代科学证明太岁土不是子虚乌有之谈,只不过“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似乎有风水先生的虚妄成分在其中。

现在城市建设年年在搞,大兴土木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没人再理论什么太岁不太岁的,然而“太岁头上动土”这句俗语却流传下来,记载着旧日民俗的禁忌。后人亦常用这一俗语比喻触犯有权势和强有力的人。

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语出秦代李斯《谏逐客书》。当时,秦国以宗室为代表的奴隶主复辟势力搞了一个“逐客”的阴谋,妄图把协助秦始皇推行统一政策的客卿全部赶走。李斯给秦始皇上了这封著名的信,其中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商鞅等人的巨大贡献,指出如果赶走客卿,就等于“借武器给寇仇,送粮食结盗贼”,对秦国不利。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撤销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等的官职。《谏逐客书》中有这样几句:“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段话的意思是:地域宽阔,粮食就丰富;国土广大,人口就众多;兵力强大,战士就勇敢。所以,泰山不舍弃点滴尘土,才形成那么大;大河大海不嫌弃细小水流,才变得那么深。

后来引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句话,或指吸收各方面的人才,才能发展事业;或指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更深的造诣。

贪天之功 据为己有

亦简作“贪天之功”。意谓把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功劳,占为自己所有。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历尽艰辛,最后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即晋文公)。

在重耳流亡期间,晋国有一个名叫介之推的贵族一直跟随着他,不但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而且为他回国掌权出过大力。可是,重耳执政以后,在赏赐和提拔跟随自己流亡的人员时,却把介之推忘记了。介之推不但没有伸手去要禄位,而且毫无怨言,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该受赏。他以为重耳能够回国为君,完全是上天的旨意,批评了那些主动邀功请赏的人,说明主动请功对国家的危害,他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意思是:“偷人家一点东西,尚且被称之为盗贼,更何况把上天的功劳贪作自己的力量呢?”介之推与母亲商量之后,便带着母亲隐居起来。重耳知道以后,派人到处寻找他,一直没有找到他的下落,便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并且说:“我要以此记载我的过失,同时用以表扬好人。”

“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即源于此,用来形容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谓贪图眼前小利而不知遗下后患。典出西汉·刘向《说苑’正谏》。

春秋时期,吴王准备派兵攻打楚国,并说:“谁要是敢劝阻我,我就把他杀死!”于是很多文官武臣都不敢劝谏。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也想劝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但是又不能直说,他就想了个办法。手拿一把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中转来转去,一连三天都是这样。吴王见他这样,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跑到花园里干什么?”侍卫官回答说:“我在园子里打鸟,看见树上有一只蝉,正在喝着露水,它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正要捕它;螳螂要捕蝉,却不知道背后有只黄雀正要吃它;黄雀要吃螳螂,却不知道我已拿弹弓瞄准了它。蝉、螳螂、黄雀它们三个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啊!”吴王一听这话,顿时明白过来。他立刻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现一般用以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也,在算计他。

逃之夭夭

原作“桃之夭夭”。形容桃花盛开,色彩艳丽。语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里的“夭夭”,本是健壮貌,形容桃树枝叶繁茂,比喻女子已到婚嫁年华。古有“桃夭新妇”的成语,“桃夭”,比喻女子年轻美丽。后人以“桃”谐音“逃”,用以形容与《桃夭》诗意毫不相涉的迅速逃走得无影无踪。如《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哪知卢才听见钮成死了,料道不肯干休,已先桃之夭夭。”这里的“桃”,已成为“逃”的意思了。这就是典故的用典方式中的曲意别解。

传至近现代,人们索性将“桃之夭夭”写成了“逃之夭夭”,借以形容溜走或逃得无影无踪,多带有诙谐或嘲讽的意味。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蹊:小路。原指桃树李树不会讲话,但花艳果美,人们争相趋赴,时间长了,树下自会走出路来。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实在,必然能感动他人。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是西汉名将,自汉文帝、汉景帝至汉武帝,几十年间,凡与匈奴开战,无一次无李广,屡建战功。匈奴人对李广既畏惧又敬佩,称之为“汉之飞将军”。但李广始终未得到重用,而且还受过多次打击。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率兵抵抗匈奴,年已60岁的李广仍要求参战。但在进兵途中迷失了方向,未能在指定时间到达。卫青怪罪李广,李广羞愤交加,引刀自刭。

对李广的为人及其一生的遭遇,司马迁颇动感情地写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悛悛(同‘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司马迁是说:李广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一生谦恭谨慎,和普通人一样;不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但是到他死时,天下不管对他了解还是不了解的人,都为他尽哀,这是为什么呢?这难道不正说明这位忠实心诚的人要比那些能说会道的士大夫更可信赖吗?所以俗话说:桃树李树虽然不会向人打招呼,但树下仍然会有人走出路来。这是很能说明大道理的!

后人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成语,比喻注重事实,不尚虚声。

桃李满天下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遍布天下。“桃李”和学生联系到一起源于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记载的一段故事。

春秋时,魏国大臣子质曾经提拔和保举过很多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就只身跑到北方去。子质遇到了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说:“以前,我当魏国的大臣时,提拔和培养了许多人。可是在我大难临头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肯帮我一把,真让人心寒,以后我可再也不愿培养什么人了。”简子听了,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就可以在树阴下乘凉休息,秋天还能吃上可口的桃子和李子。可是,你要在春天种的是蒺藜,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到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培养人才,就和种树一样,应该首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加以培植啊!”

简子用生动的比喻,批评了子质育人的失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培养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如果老师培养的学生很多,也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或“桃李满门”了。

天高皇帝远

原指中央权力达不到的偏远地方。语出明·黄溥《闲中今古录》。

元朝末年,封建贵族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由于他们大肆挥霍国库银两,国家财政终于入不敷出。元朝政府便将危机转嫁给劳动人民,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民众交纳不起,就抓进官府痛打。当时“卖官”之风盛行,用钱买得官爵的富豪,转过来利用权力拼命地掠夺侵吞国家资财,残害人民。人民走投无路,不得不举起义旗,进行反抗。当时在浙江东部农民起义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于是,人们便用“天高皇帝远”,说明离中央或主管部门远,不受约束。后多用来比喻僻远地区,不遵守法纪的恶势力。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语出《孟子·公孙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