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食物是最好的美容师
6002200000003

第3章 必须走出的美容误区(3)

维生素E也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药品,许多人为延缓衰老,美颜护肤,每天都要服用维生素E丸.殊不知这样做弊多利少.临床上,普通成人使用维生素E的日常用量,口服是每天1~3次,每次10~100毫克.如超过剂量使用,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早期过量,会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部分人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模糊、口角炎,女性可能发生闭经;晚期过量,则可能导致激素代谢紊乱,诱发肌肉无力、妇女乳房肥大,甚至导致乳腺癌.

另外,维生素E的摄入量70%来自于食用油脂,维生素E缺乏在人群极少见,只有成年人脂肪吸收不良持续5~10年才出现轻微的缺乏,也就是说,一般的饮食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内的维生素E的需求.

人体营养强调匀衡,维生素没有必要多吃,对于饮食没规律的人群可以补充维生素片剂.但要注意,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保健品"未必真能保健

时下,不少商家抓住女性消费者的爱美心理和对食疗同源保健意识的重视,把保健品市场又瞄准女性,如××口服液、××胶囊,说是吃了能美容养颜、以内养外等.经商家这么一忽悠,有些女性彻底失去了理智,甚至把这些保健品当作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品.

这一现状的确令人堪忧,保健品果真能吃出美丽?还是让消费者自己来现身说法吧.

案例一:养颜口服液服出满嘴血泡主人公:李女士 (34岁,中学老师)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平时不太用化妆品,但看到眼角一点点开始出现皱纹,才觉得岁月真是不饶人啊.电视里整天播放着的广告让我心动了,为青春投资永远是值得的.就从由中药原料提炼制成的保健品开始吧,因为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产品介绍,都说这些中药保健品内含各种天然动植物成分,回归自然、绿色环保、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因此,我特意上药店买了一大堆据说有补气养血、美容养颜作用的口服液.想不到我喝了一个多月,脸上的皮肤不但没像广告上说得那样又白又嫩,嘴唇上还起了一圈大泡,且大便秘结、口干舌燥、心烦失眠.后来去医院中医科,医生说我喝的中药口服液药性偏热,不太适宜像我这类阴虚内热的人服用.我这才恍然大悟.

案例二:补气血胶囊吃出月经紊乱 主人公:刘小姐 (27岁,经理助理)

看到公司里的一些年轻妈妈们在吃某某胶囊,我也觉得女人的确"应该对自己好一点".虽然还没当妈妈,可已经结婚的我怎么说也是太太了.趁着老公赚钱多时,一定要好好保养自己,不然等到人老色衰,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某某胶囊补气养血",对,就是它了!

此后,我每天两粒,并以此为荣,同事们也都说我有个会疼人的老公,很是羡慕.可服了几个月后,我觉得不对劲了,原本有规律的月经开始不正常起来,老公劝我不要再吃.难道我的生理周期不正常和保健品有关?

案例三:更年期口服液喝出乳腺癌 主人公:王太太 (45岁,全职太太)

"什么?乳腺癌?不可能!?我平时很注意自己的饮食,家里也从没有人生过这种病,怎么可能得乳腺癌?"听了医生的诊断,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停经后,我经常感到心烦意乱,失眠,精神紧张,脾气也越来越坏,为此还险些和丈夫闹出感情危机.其实我心里比谁都急,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更年期了,要尽快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听人说某某品牌的口服液很适合像我这个年龄的女性服用,据说可以有效缓解更年期症状,于是我坚持服用了一年多.

医生听了我的经历后对我说,问题就在这里,这毛病十有八九是乱吃保健品弄出来的.

看了以上这些案例,不知道正被那些保健品广告煽惑得寝食难安的姐妹们作何感想,让我们一同揭开女性保健品的神秘面纱吧.

首先,有些保健品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而雌激素是把"双刃剑",在延缓女性 "青春"的同时,还可能使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甚至发生癌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增120万名乳腺癌患者,在我国,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虽然引发乳腺癌的原因很多,但最终都可归结到一点:人体内的雌激素 "作怪".

其次,就算是中药成分的保健品,也必须按不同体质和虚实情况服用,千万不能盲目乱吃.因为中医药学的最大特点和长处,就是针对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在进行了具体的辨证论治之后,方能开方用药.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寒热、虚实两大类型,因此中医养生保健,首先必须区分不同的体质和虚实情况,所谓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温之"、"气主熏之,血主濡之".所以,如果确实需要服用一些中药保健品,最好先搞清楚自己究竟是该 "补"还是该 "泻",是该 "温"还是该 "凉",是该 "补气"还是该 "补血".否则就很可能会发生像李女士这样热性体质喝热性药,导致药症不符、引火上升的不良后果.

还有,对于女性来说,由于机体的某些生理原因,在食用中药保健品时必须注意各个生理期的特殊性.如中医认为,女性在月经来临期间,一般不宜食用含有各种滋补成分的中药保健品,不然就很容易因进补不当,影响到体内经血的正常排泄.对于女性在怀孕后的身体调补,中医多主张 "产前宜凉不宜温,产后宜温不宜凉",所以,妊娠期间的女性切不可大量食用含有人参、党参、黄芪,或鹿羊制品等成分的温性滋补保健品.相反,产后则不宜过多摄入含生地、珍珠粉或龟、鳖制品等成分的凉性滋补保健品.这类保健品许多原料本身即是药物,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它们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等功能难免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若随意食用很容易扰乱女性体内的生理周期和激素平衡.

问题分析到现在,保健品的真相已经浮出水面,或者是陷阱,或者是双刃剑,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保你美丽,弄不好连性命都难保证.

因此,女性朋友千万不要轻信煽情的保健品广告,除了你自己,没有谁为你的美丽买单.

啼笑皆非的全民补钙

刚刚被太平洋彼岸阿拉斯加刮起的深海鱼油风暴吹得晕头转向的人们,还未来得及喘息,一浪高过一浪的"补钙"浪潮又滚滚而来,各种粉剂、溶剂、片剂、冲剂、针剂,"专业"的、"业余"的、有1机的、无机的补钙产品纷纷粉墨登场,有的称其产品是高浓缩、高吸收,有的则标榜其产品老少皆宜且为国家卫生部指定产品,搞得消费者云里雾里、莫衷一是.翻看补钙产品的宣传资料,几乎所有的产品在其简介中都令人恐怖地宣称:缺钙可导致、诱发1000多种疾病.

并称,全国缺钙人口比例达60%以上.怕缺钙诱发各种疾病,人们争先恐后补钙,于是补钙之风愈刮愈猛.而 "全民补钙"竟也成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生活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全民补钙浪潮的席卷之下,一向追逐时尚、关爱美丽的女性朋友也自然难得幸免,尤其是那些 "幸孕"的大肚美女,为了孩子不缺钙,不惜内服外补,四处寻找钙源.

然而,缺钙真的是百病之源?补钙真那么神奇有效吗?有关营养学专家却指出,在我国居民中钙缺乏性疾病患者所占比例并不高,不会超过20%.所谓 "全民缺钙"之说,只是基于十多年前的一个调查结果.1992年我国第三次营养调查时发现,90%以上的成人、95%以上的儿童膳食钙摄取严重不足,相差一半左右.而膳食钙摄入严重不足并不等于患钙缺乏性疾病,这应引起重视.另外,有关专家对检测是否缺钙的精密仪器也提出了疑问,本该在医院通过诊断性检查得出的钙缺乏性疾病,却由没有行医执照的厂家、商家去做,这里面的可信度又有多少?

对于全民膳食钙摄取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关专家提醒我们,只要每天饮用一两杯牛奶,便能保证膳食钙供给.没有条件喝牛奶的人,每天食用豆类食品和豆制品,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钙的需要量要考虑不同的生理条件,如婴幼儿、儿童及青春期对钙的需要量要增加,在孕妇、乳母特殊的生理状态下,钙需要增加.

我国推荐钙的每天供给量:婴儿前6个月每天400毫克、6~12个月每天600毫克,2岁以下为每天600毫克,3~9岁为每天800毫克,10~12岁为每天1000毫克,13~15岁为每天1200毫克,以后直至成人为每天800毫克,孕妇为每天1000~1500毫克,乳母为每天2000毫克,绝经妇女对钙的需要大概是每天1200~1500毫克.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摄入了足够的钙呢?

很简单,做一段时间的饮食日记,计算你每天的钙摄入量,久而久之你就能做到心里有数了.对于袋装的食品,你可以看包装上的成分表,如果是含钙30%,那此袋食品你的钙摄入量以300毫克计.

但计算其他非袋装食品中的含钙量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你可以上网查询或对照教科书,一般都有标注.将你的钙摄入量相加,如果低于你的所需量,就需要服用钙补充药剂.一段时间后,你就可以大致估计出自己每天的钙摄入量.

另外,补钙的同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磷、维生素D的补充,以促进钙的吸收.

(2)加强锻炼,因为运动能促进骨骼的代谢、骨质的沉积.

(3)注意多进行户外活动,因为 "晒太阳"能使维生素D增多,从而有效地促进钙成分的吸收.

只有这样,骨骼才能更有效地吸收钙,最终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等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