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读给孩子听的好故事
6003500000029

第29章 让您的孩子语出惊人(5)

北宋的时候,有位州太守叫田登。 这个人平时专制蛮横,欺压乡民,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他下令不许州内的百姓说“登”。 不光是“登”,就是和这个字同音的字都不能说。 谁要是一不小心触犯了命令,就会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

不少老百姓都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而遭到毒打,甚至一些小官吏也不能幸免。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城里都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 按照惯例,州府衙门也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下子难住了负责写告示的官员,因为怎么写都要用到“灯”字的。 官员左右为难,用上“灯”吧,触犯了太守自己要挨板子;不用“灯”吧,又怕老百姓不明白怎么回事。 他想了好久,最后还是把告示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来以后,老百姓全都感到莫名其妙,以前没有放火三天的先例,但是这又的确是官府的告示。 尤其是那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惊恐万分,他们以为官府真的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于是很多人都慌忙地收拾行李,离开了那里。 当地的老百姓,知道田登的蛮横霸道,看到这样的告示更是气愤不已,于是大家暗地里都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世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寓意:

故事本意是说当官的可以目无法纪、为所欲为,却不允许老百姓做一些正当的行为,讽刺了那些当官的人和腐败的政府。我们在生活中不可以那么霸道,要尊重别人,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

三十七、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经过长年征战,最后终于形成鼎足之势。

刘备得到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能征善战的大将,在四川云南一带打下江山,国号为蜀。 后来刘备在白帝城病死,临终前,他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个胸无大志、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是吃喝玩乐。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诸葛亮处理,可是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积劳成疾,病死在战场上。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最终,魏国大举入侵蜀国,蜀国人才不济,姜维虽然奋力抵挡,但是已经无力回天。 刘禅胆小怕事,根本没有和国家共存亡的意志,他为了保命,竟然光着上身,让人反绑双臂,捧着玉玺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很多蜀国的老臣念及刘备和诸葛亮的恩德,忍辱和刘禅一道做了俘虏。

刘禅被俘虏以后,被魏王接到魏国的京都居住。 还是让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魏王为了笼络人心,封刘禅为安乐公,并让他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

司马昭知道刘禅无能,但是他还是不放心,怕他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所以有意要试试他。 有一次,司马昭请刘禅喝酒,他特意让歌姬表演蜀国的舞蹈,跟随刘禅的蜀臣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看得非常起劲,就故意问他:“颇思蜀否?”刘禅随口说:

“此安乐,不思蜀。”这一句话把司马昭逗得哈哈大笑,他就放下心来。

那些蜀臣很失望, 有个人就教刘禅说:“如果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就痛哭流涕地说:‘蜀国是我的故乡,那里埋葬着我的先人,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蜀国。 ’这样,司马昭或许会感动,没准会放我们回去。”司马昭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所以又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装着十分悲痛的样子,把人家教他的话说了一遍。 司马昭强忍着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大吃一惊,很疑惑地问:“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司马昭就彻底放心了,刘禅永远是“扶不起的阿斗”,也就不再防备他了。

故事寓意:

刘禅贪图享乐,志向沦丧,实在可气可叹。在任何情况下, 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国家和故乡,也不能为了物质享受放弃自己的理想,忘记自己应该做的正事。

三十八、曲高和寡

战国末年,经常有人在楚国顷襄王的跟前说宋玉的坏话。 时间久了,顷襄王有点疑惑,就把宋玉召进皇宫。 他问宋玉:“最近有很多人都来跟我说你的坏话,不仅是大臣,就是那些老百姓对你也有微词,恐怕先生有一些行为不够检点吧?”

宋玉非常聪明,他知道顷襄王已经相信了大家的话,很可能会怪罪自己。 于是他赶紧伏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是的,微臣或许有很多不妥的言行,但是我还是希望大王能够宽恕我的罪过,让我把话说完。”

顷襄王答应了宋玉的请求,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

“在以前,世界上有一位伟大的歌唱家。 一次他来到楚国的都城,在大街上演唱通俗的曲调《下里》和《巴人》,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都跟着一起随声和唱,能有上千人;接下来他唱起了民谣《阳阿》,这时候能跟着和唱的还有几百人;最后他唱起了高雅歌曲《阳春》和《白雪》,这时候还能跟着哼哼的就只剩几十人;当这位歌唱家唱出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歌声时,那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的意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欣赏,更别说有人能跟着一起合唱了。大王,您说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歌曲越是高雅深奥,能欣赏和理解的人就越少的缘故啊。”

故事讲完之后,顷襄王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宋玉看到他的神情,知道还有转机,就继续为自己辩解。

“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大鲲,它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神物。 凤凰张开翅膀飞翔,可以飞到九千里高的云天,而那些整天围着篱笆墙转的小鸡们,怎么能像凤凰一样知道天高地大呢?大鲲早上从昆仑山山脚出发,中午就能游到渤海湾的碣石上晒太阳,傍晚又游到孟诸湖去休息,而那些山间小溪里的小鱼小虾,又怎么能像大鲲一样知道江阔海深呢?其实,不只是鸟类中的凤凰,鱼类的大鲲,不被人理解。 人类中那些特殊的人物,他们高远的思想和超脱行为不也是那些一般民众不能理解的吗?所以,大王,那些跟您说我坏话的人只是不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啊!”

宋玉的这番辩解,最终得到了顷襄王的原谅,并因此避免了一时的祸患。

故事寓意:

宋玉的辩解未免有点自命清高、 狂妄自大,也是不值得学习的。 不过故事也说明一点,我们不能对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妄下断论,因为学无止境,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

三十九、活到老学到老

晋平公是一位英明的国君,他自己的学问不错,而且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他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太少了,他希望还能多读点书,多长知识。 可是他毕竟已经很老了,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有些吃力,学习的时候总是遇到很多困难,晋平公对自己也渐渐地失去了信心。 他想是不是自己的想法错了?于是他去询问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是心里却很明白。 晋平公问师旷:“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确实很大,可是我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但是又总是没有信心,您是不是觉得现在学习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还以为师旷理解错了, 就说:“我是在跟你说学习的事情,不是天色晚了。 你是不是故意打岔?做臣子的怎么能随便戏弄国君呢?”

师旷一听,连忙说:“大王,您别误会。 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问:“那你说说,点起蜡烛是怎么回事?”

师旷回答说:“在我看来,人在少年时代学习知识,就像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阳光会越来越亮,时间还有很长。 人在壮年的时候学习知识,就好比是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太阳已经走了一半,但是它的力量依然很强,剩下的时间也还有许多。 人到老年的时候学习知识,就好比是傍晚,虽然太阳已经下山,没有了阳光,可是还可以借助蜡烛啊。 蜡烛的光虽然比不上太阳的光强烈,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久,可是凭着这点烛光,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

故事寓意:

学习全靠自觉,如果是不爱学习的人,那么即使阳光明媚,他也会睡大觉;那些爱学习的人,即使在黑暗中,也会点起蜡烛,秉烛夜读。学无止境,我们应该像晋平公那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四十、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为赵国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他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用兵之道非常了解,说起来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比不上。 赵王十分欣赏赵括的才能,可是赵奢很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临死的时候对赵王说:“我的儿子只是高谈阔论,没有真才实学,大王千万不能把兵权交给他。”赵王听了赵奢的话,认为是他们父子太谦虚。

这一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赵国派出老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秦国的部队骁勇善战,军营里面又人才济济,赵军接连打了几个败仗。 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要和秦军打持久战,消耗对方的实力。 秦军孤军深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食和补给都跟不上,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 于是,秦军使出了一招反间计,他们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年纪大了,很快就会被打败,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闷闷不乐,听到流言后马上把赵括找来,询问打退秦军的方法。 赵括在地图上对赵王长篇大论,说得口沫横飞,慷慨激昂,并夸口说,只要他到了战场一定让秦军全军覆没。 赵王听得心花怒放,马上撤掉廉颇,派赵括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深知丈夫生前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可是赵王还是执意让赵括取代廉颇,统领大军。

赵括一到前线,就照着兵书大干起来。 他先是把廉颇的阵法和营寨改过来,然后又命令大军主动出击。 刚开始的时候,秦军故意打了几个败仗,这让赵括更加骄傲,他甚至扬言要直接打到咸阳。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同时,秦军又派兵去断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命令部队紧紧追击那些故意败走的秦军。 结果,赵军中了埋伏,被秦军团团围住。 赵括下令突围,结果被秦军切断退路,大军彼此失去照应,被个个击破。

赵军被秦军围困一个多月,没有粮草,没有援兵,一时间军心大乱。

赵括一筹莫展,只能率军仓皇突围。 可是秦军早就在四周布下天罗地网,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由兴盛转入了衰败。

故事寓意:

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却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只知道生搬硬套兵书,不知道变通,结果害得赵军全军覆没。赵王不听劝告,不知赵括纸上谈兵,后悔莫及。 做事情最忌讳轻浮骄躁,学习最怕不懂装懂,一知半解。因此一定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纸上谈兵。

四十一、伯乐相马

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他对马很有研究,尤其是擅长发现千里马。 一次,楚王委托伯乐寻找千里马。 伯乐对楚王说,世界上的千里马不多,找起来不容易,所以需要多点时间。

伯乐找了很久,走了很多地方,可是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有一天,伯乐在从齐国回楚国的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似乎很吃力,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赶车的人很不耐烦,频繁地鞭打着它。 伯乐很心疼,他不由得走到跟前,用手抚摸着马头。 马看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并不断地磨蹭着伯乐,好像有什么话和伯乐说一样。 伯乐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他对驾车的人说:“你的马是难得一见的千里马,应该让它在疆场上驰骋,你却用它来拉车,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的人简直不敢相信,因为这匹马又瘦又没劲,吃得还多,他早就想把他卖掉了。 于是伯乐用自己的马换回了那匹瘦马,还给了赶车的人一大笔钱。赶车的人欢欢喜喜走了,伯乐也满心欢喜地回到了楚国。伯乐牵着瘦马来见楚王,他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本来很高兴,但是他看见那匹瘦马骨瘦嶙峋,一点也不像千里马,所以有点生气地问:“我是相信你才让你去挑选千里马的,可是你竟然随便找一匹瘦马来敷衍我。 这马连走路都没力气,怎么能打仗啊?”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它跟错了主人,被用来拉车。 它的食欲很强,可是因为总也吃不饱,所以显得有些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一个月,一定能恢复体力。”

楚王将信将疑,但是也只好按照伯乐的话去做。 一个月之后,马果然恢复了体力,变得精壮神骏,奔跑起来像风一样。 后来这匹千里马跟着楚王驰骋沙场,也立下不少功劳,因此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故事寓意:

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意思就是说,世界上有才能的人很多,但是能发现人才的人很少。 如果不能正确地培养人才, 不能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那么他的才能很可能会被埋没。所以做一个人才容易,但是能慧眼识人却很难。故事也说明,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关键是你要先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