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数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012000000011

第11章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

(佚名)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射线、线段》。“直线、射线、线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共分2个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的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的研究有关图形的知识。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以后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由它们构成的,所以,直线、射线、线段是今后研究比较复杂图形的必要基础。从本节课开始出现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法、几何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所必须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今后的整个几何学习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法。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

(2)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2)探究活动,积累一定的操作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及用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直线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法,理解直线的性质。难点为几何语言之间的转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意突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利用演示文稿结合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我让两个学生各拿住一根绳子的两端并拉直,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线段有两个端点。进而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和直线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课件,直观地感受到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课件显示)

接下来我对照讲解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演示几何画板。学生学会表示方法后,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尝试发现,探索新知。

我提出问题:要在墙上固定一跟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子?这里不忙于让学生解答,而是安排动手操作的实验:

用图钉和纸条模拟钉子和木条,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后,发现要固定住至少纸条需两个图钉的事实。

再让学生画图实践,画经过一点的直线和经过两点的直线。我引导学生得出直线公理,并用几何画板演示经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运用直线公理的例子,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例练应用,解决问题(多媒体演示)。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精心设计习题。

问题1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画法;

问题2是让学生认识线段的两种延长线。

接下来的问题是让学生加深对射线两个要素即:端点和方向的理解,巩固射线的表示方法。

设计这两个题是让学生熟悉点与线段的位置关系,巩固线段的表示方法,并训练学生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简单图形的能力。

最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读句画图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联系和转化。

(四)归纳总结。

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我作出适当的补充。最后用表格归纳出直线、射线、线段的画法、表示方法及区别联系,书写几个基本的几何语句并能根据语句画出几何图形。

(五)布置作业。

通过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安排,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学会反思,发现问题;并试着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或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

最后,我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由学生牵拉细绳的活动出发,抽象出数学模型,引申出线段的概念,进而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和直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画直线、射线、线段,发现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得出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操作交流中,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展示,获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