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
6014200000019

第19章 实用主义——温州人的生意经和你不一样(1)

1本钱不是问题,借鸡生蛋最实惠

商场上有“空手套白狼”的说法,指的就是凭借经营智慧,发现可乘之机,借别人的资本、别人的渠道,自己充当中间人,赚取可观的利润。无数的温州商人都是个中高手,他们“巧借东风”,借用时代提供的机遇,依托别人的资本,做自己的生意;而温州人借地生存的成长策略将这种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金祥就是一位善于空手套白狼的温州商人。2002年初,因与其他股东有分歧,王金祥退出了有自己三成股份的一家鞋厂的管理层。看着分到的厂房,他没有像温州的许许多多老板一样,马上利用自己眼前的这点资源设厂开工,而是作了长远的打算。他清醒地看到,温州的三四千家鞋厂此时疲软的迹象已经初现端倪,整个制鞋业将面临一个残酷的寒冬。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金祥想到了两条出路:一是自己创牌,二是借用名牌。但王金祥心中有数:凭着自己1200万元的投入孤身创业,从零开始,巨大的投入与市场风险显然难以承受,纵然能够打出知名度,但消费者的认知度与忠诚度等在短期内也是无法建立的。而且,靠着1200万元自己创牌,速度显然不会快。由此出发,他想到了借势经营的方式。

王金祥之所以这么想,因为他心中早已有了目标,那就是拥有鞋业第一个驰名商标的行业老大青岛双星集团。如果能依附“双星”,王金祥自然是求之不得。但是,王金祥也看到了希望,因为他分析过“双星”的优缺点,当时双星的产品是旅游鞋和胶鞋,皮鞋生产是“双星”的空缺。王金祥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信心。

在一位同乡的“推荐”下,王金祥壮着胆子拨通了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的电话,提出了合作要求。汪海果然很感兴趣,数天后便派人到温州考察王金祥的厂子。然而事情并未像王金祥所想象的那样顺利,尽管他心情激动地向考察者描述自己的合作设想,但考察者却不买账,反认为王金祥既没有生产线,也没有销售网络,空有一腔热情这是不够的,因而双星婉言辞拒。

这位考察者一去便无音信,而王金祥却眼巴巴地直等到这年的2月底。他合作心切,决定亲赴青岛,于是再次拨通汪海的电话:“给我10分钟,我想见见你。”没想到汪海竟然同意了。到青岛之前,王金祥仔细研究了双星集团的情况和汪海的资料,并且想方设法向许多人打听了汪海的性格。而当见到年纪比自己大、德高望重的汪海时,王金祥的开场白尽管有点俗套但也颇见贴心。他对汪海说:“双星”近期推出的两大举措,一是斥资数千万元在中央台做品牌广告,二是成功推出细分市场的“爸爸鞋”、“妈妈鞋”、“电工绝缘鞋”,这两大举措显示了决策者的大智大勇,朝着“国际制鞋王国”的理想迈进了一大步。说完这番不无恭维的客套话,王金祥话锋一转,亮出了自己的温柔一剑:“双星”胶鞋产品的确很好,但皮鞋类产品却难成气候。对于要做“国际制鞋王国”的双星集团而言,这种缺陷就如一个失去一只胳膊的武林高手,最终难以发挥应有的威力。梦想着将“双星”做成国际品牌的汪海,被王金祥的“温柔一剑”刺中了痛处。他诚恳地告诉王金祥:“这正是我12年来的心病!”

王金祥抓紧时间阐述自己打造“双星”皮鞋的理想,因颇有见识,说得汪海频频点头,兴奋地拍着王金祥的肩膀说:“咱们说定了,‘双星’皮鞋就交给你来做!”在双星集团参观数天,协议拟定后双方签字生效,王金祥交出了自己的1200万元,买断了双星皮鞋及童皮鞋6年的经营权。

回到温州,王金祥很快就注册了“温州双星皮鞋销售公司”,开始从自己的资源情况出发制定策略。他的第一步是寻找代理商,构建双星皮鞋的销售网络。在皮鞋业异常发达的温州,打着“双星”的闪亮招牌,加上温州鞋业买断经营权第一案所带来的传播效应,王金祥没怎么做广告代理商便纷纷找上门来。以“双星”响当当的牌子为后盾,王金祥腰板很硬,开出的条件很苛刻:代理“双星”皮鞋须预付部分货款,省级总代理建网络不超过3个月,而且必须是专卖。未见到厂房就要预付货款,慕“双星”之名而来的代理商都觉得难以接受,尤其是当他们看到王金祥的办公地点仅仅是一套住宅小区里的民房,只有区区的几个人和一些办公设备,公司的注册资金也只有50万,自然思前想后,产生了顾虑。王金祥却气定神闲:“你们可以到处去了解一下我这个人,那样就会有信心了。”

圈内对王金祥能力的评价以及如假包换的“双星”招牌,使一些代理商最终决心将款打到“温州双星”的账上。一位代理商在预付了100多万元之后,对王金祥说:“你这里所有东西卖完也不够100万。我完全是冲着你王总个人将这钱投进来的。”就这样历时两个月,王金祥以“温州双星”的名义发展了20多个实力代理商,公司的销售网络迅速地搭建了起来。

有了订单,王金祥才找人生产。虽然自己有厂房,但王金祥本着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将自己的厂房出租给了别人,换得了办公经费,然后根据不同的皮鞋类别,在温州、广州、成都、重庆找了20多家贴牌生产的皮鞋厂。数月之后,双星皮鞋的前期市场工作基本完成,王金祥也为他这个精心策划的买卖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现在我可以说没有任何风险了。”

随后,王金祥在产品的价格定位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国内市场上当时流行的皮鞋基本上是温州鞋,“温州双星”的价格以这些温州鞋为参照,价格定在中档偏高,同等品牌形象下价格比一类产品便宜,而在相同价格下比二类产品品质更优。经过运作后,这个价格策略效果相当不错。半年下来,“温州双星”的销售量就达20多万双。在当时全国鞋业下滑的情况下,这却是新冒起的品牌中销售数量最大的。

王金祥在小区的办公室里描述了自己运作“双星”皮鞋的“三部曲”,也即自己的“傍”和“借”的策略:第一步在全国建立代理商制度,经营双星皮鞋,这一步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第二步收购当地一条设施,管理先进的皮鞋生产线,加工双星皮鞋;第三步实现“贴牌”经营。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他还要成立专门的研发部门,由研发部门派样给贴牌厂生产,使自己的产品更有特色,更贴近市场。

王金祥空手套白狼借势战略之所以能够成功,要归功于他细致缜密的算计能力和天衣无缝的运作能力。王金祥的精明之处在于,除了要付商标使用费给青岛方面之外,自己的投资并不大,单单收预付货款这一项,他就已经收回了大部分投资。

显然,作为一名实用主义的温州商人,王金祥的最初动机就是赚钱,达到了这个目的,王金祥自然已经成功了。空手套白狼的经商计谋,不仅是温州人过去的法宝,也同样在现阶段所常用,而由温州经济的发展模式所决定,这一个“借”字体现了一种选择的必然性。

温州商人往往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因为他们明白,任何生意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办法得当可快捷省力。巧于借力,精于借势,是经商赚钱的一大诀窍。

2少说话多琢磨,看准机会就出手

温州人看准机会就出手,如同恶狼扑杀猎物一般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令人防不胜防。温州人在做生意时素来以心狠手快著称,他们的精明家喻户晓,他们善于从长远考虑买卖问题,盯住时机,大胆出手,因此成就了一大批财富拥有者。

温州人是中国最精明的商人,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商业敏感,能够从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创造财富。温州人都是非常现实的,他们采用的人生价值观是实用主义,而不受其他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于钱财,温州人敢于直言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像其他人,心里明明喜欢钱,嘴上还有一些故作清高的大道理。爱钱,自然才会努力的赚钱,自然对赚钱的机会更为关注。一个温州人说:“赚钱的机会说得文化一点就是商机,它是财神爷,只要你走过去,跟它打招呼,你就有钱可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运气,因为他们没有生意眼光,不懂做生意要会算计的道理。”如同这个温州人说的一样,赚钱的机会往往是隐蔽的、潜在的、选择性的,它不会主动进入我们的视野,也不会主动变成金钱,而是需要敏锐的眼光,灵活的头脑,精心的算计和捕捉。我们不缺市场,缺的是温州人对赚钱机会的捕捉能力。正如另一个温州人所说的那样:“只有一心想赚钱的人,才会细心寻找赚钱的机会,这样的人永远都有钱赚!”

悠久的经商习俗,使得温州人天生具有一种赚钱经商意识。但是,在经商过程中,温州人最突出的特长是很善于从各种事件、场合和时间上挖掘赚钱的机会。

温州人的确以善抓商机闻名遐迩,许多典型的案例令商界叫绝,善抓商机几乎成为温州人的共性。说到温州人这方面的本领,有人说他们能够在满目荒山的地方发现淘金的富矿,一般人都认为没得钱赚的地方,温州人却能将其变成聚宝盆。温州人商业头脑特别灵光,而且精明而超前。他们很善于从别人漫不经心的事儿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在他们看来,一次谈话,一件小事,一个街景,都潜伏着商机。

商机的发现和捕捉当然需要一种善于制造市场需求的天分,温州乐清五金机械厂朱厂长发明剥壳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1年朱厂长到上海考察市场寻求商机,久而不得,脑子里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无意之中发现上海人十分喜欢吃糖炒栗子,在栗子上市的季节,街角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排着长龙买糖炒栗子吃。这边的商贩满头大汗地操着铲子不停地炒,那边的队伍越排越长,人们宁可看着报纸、翻着杂志等上一两个小时也非要买到不可。好不容易买到栗子的人,往往经不住喷香炒栗的诱惑就迫不及待地放到嘴里咬,烫得直甩手。在这里朱厂长还有个发现,人们吃糖炒栗子时,先用牙把栗壳咬破,再用手把栗子掰开,由于往往不能使栗仁和栗壳相脱离,迫不行已只好用牙又啃又挖。朱厂长见此情景忍不住笑了。转念一想,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上海人这么爱吃糖炒栗子,为什么不能替他们想个办法,让他们吃得舒服呢?

凭着商人特有的敏锐,朱厂长的脑子便飞快地旋转:如果能制造一种专用的栗壳剥离器,岂不是应了上海人之需,自己也找到了新的赚钱机会吗?朱厂长原本就是搞机械设计的,在回温州的路上,他便开始了琢磨,手指也在不停地比划。等到了家,一种简单轻便的剥壳器便成形了。3天后,数万只新颖的产品便运到了上海,排队等待买栗子的上海人中间,已经有人买到了这种便宜实用又小巧的剥壳器。一个季节下来,这项小小的设计便为乐清五金机械厂赢得了4万元的纯利。

在精明的温州人眼里处处都有赚钱的机会,关键在于你能否看出其真正的价值,并把它的价值顺利实现,甚至扩大到最大化。在如今的生意场中,生意人常感叹“市场疲软”、“买卖难做”等等,其实,只有疲软的经营者,永远没有疲软的市场。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项目、众多的商品,供需各异,新市场总会不断出现。人们的需求变化,给生意人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谁能适应这一要求,抓住市场缝隙中的空白点,就能算计到新商机。艺术家说: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世界上绝不缺乏商机,缺乏的是算计。

温州人以其超人的敏锐的机遇意识,捕捉商机,巧做生意,在别人不曾发现的市场缝隙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赚钱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这比一切都来的实惠。

3没有独到眼光,有机会也是白搭

温州人有独立特性的一点,对于他们而言,凡事自己不去思考和判断,等于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别人。温州人总用一种很挑剔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怀疑一切,质疑一切。温州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群体,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群体,他们以一种冷峻的眼光看这个社会和这个纷繁的世界,他们拒绝崇拜任何偶像,从不盲从大众的潮流,他们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的。温州人认为,拥有毒辣的眼光是经商的必备能力之一。

商人要有一双捕捉信息的眼睛,能够从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以超平常人的商业敏感,综合分析全新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敏锐地觉察哪些信息是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哪些信息是可以忽略的,善于从简单的商机中看出它所包含的复杂内容,然后用立体全方位的手段整合它们,并做出正确决策,进而果断行动,直至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温州人当中,具备毒辣眼光的人大有人在。

刘世明走到了大街上,他的脑子里装的是如何赚钱、如何拥有自己真正人生的很现实的问题。时值温州服装业鼎盛时期,既然亲戚朋友都在经营服装,这就为自己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稍许优势。但令刘世明着急的是,自己对服装业一窍不通,比如款式、色泽,价格,他都是门外汉。刘世明觉得自己的脑筋在这方面玩不转,因而很发愁。

无事可做的时候,刘世明和朋友一起到北京考察市场。也就在此时,他留意到街头上有人穿着皮夹克,既漂亮又时髦。接下来他也发现,偌大的北京城,人流滚滚,很少有人穿这种皮夹克。他也想去买一件,但在热闹非凡的王府井,仅有两处卖皮夹克,而且总是缺货:他从这里了解到,皮夹克货源很稀缺,商场里常常进不来货,一旦购进,便会被对皮夹克情有独钟的顾客一购而空。在王府井,刘世明亲眼见到了那种蜂拥争购的场面。这个场面使刘世明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独创自己最感兴趣的皮夹克生意。

当时市场上的皮夹克只有黑色,款式也很少,生产工艺也不复杂,对于技艺娴熟的温州裁缝而言一看便会做,就这样,刘世明很快就设计出了第一批产品,面世后很快告罄,于是他又组织生产第二批、第三批,很快便卖光了。久而久之,刘世明成了王府井商场的供货商,几个市场都喜欢进他的货。卖皮夹克不仅使刘世明赚了大钱,还使他名声大噪,享誉京城。回顾自己成为皮夹克供货商的历程,刘世明也为自己当年从街头找到商机而感到欣慰。

同样身为温州人的钟文龙,他的生意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完全是通过自己的一双眼睛在上海街头抓到商机,进而步入千万富翁行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