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
6014200000002

第2章 群狼围攻——温州人的商战打法和你不一样(1)

1“野蛮”的房产市场入侵者

现在一提起温州炒房团,恐怕人们都已不再感到陌生了。几年前,那一股股如同龙卷风般炒房风暴曾经让每一个身居都市的人都忐忑不安。在普通人眼里,温州炒房团是一个神秘而又可怕的民间游资携带群体。有的人把他们看作“野蛮”的房市入侵者,并将他们视为房价一路飙高的罪魁祸首和恶意炒作者;有的人则为他们鸣不平,认为他们是正常的资本运作,他们并非房价上涨的直接造成者;有的人则认为,温州人在大规模购房行动中,的确利用了国内房地产市场链条中的一些缝隙,但这些缝隙不是温州人挖出来的,而是本身具有的,某些地方政府可以运用“无形之手”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但没有理由以行政手段打压温州人的市场行为。对于温州炒房团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温州炒房团至少曾经给很多都市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对温州炒房团的第一印象是:可怕!

近几年来,有点“野蛮”军团色彩的温州炒房团东征上海、杭州;南下广州、深圳、西取重庆、成都……多年征战,温州炒房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赢得巨额财富。他们手持巨资四处游荡,他们擅长团队作战,他们出手大方、往往为房一掷千金,他们在一些人眼里如同可怕的“洪水猛兽”。的确,温州人炒房团在很多人看来,真的似乎有些野蛮,买下动辄上百万的房子、上千万的别墅,而在这些温州人眼里就如同买一件衣服、一双鞋子那样,轻而易举。

在这里,让我们介绍一下温州炒房军团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以便我们更深入地解读这个特殊的团队。

温州女孩周芳对于房地产,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单就凭着一个对财富的野心,拿着十几万现款,走进了炒房的团队当中。

周芳第一次涉足炒房是在1999年,那时做保险的周芳手中积攒了十几万元,在温州很少有人把钱存进银行吃利息,周芳也不例外,她决定拿这些钱来投资。不过当时的她对于炒房还非常陌生,只是因为她看到的富豪大多是由房地产起家,所以她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一次房产会。

就在第一次参加的房展会中,周芳就看中了一个名叫嘉景花园的项目,嘉景花园位于温州新城,位置非常偏僻。但周芳还是买下了几套房,她的想法是,温州老城区差不多都建好了,市区肯定要往新城发展,而且当时温州没有太多成片的小区,而这个小区的面积较大,造型也很漂亮。

初试牛刀,周芳便尝到了甜头,让她狠狠地赚了一把。从此之后,这位骨子里透着一股野性的小姑娘,便大胆地开始进行大的炒房运作。在一般人眼里,房子是不动产,而在这个小姑娘眼里,房子就像衣服一样,完全可以炒作。周芳说:“我投资房产其实很感性,就像女孩子买衣服一样,凭感觉,喜欢就买过来了。”当时,周芳本钱并不多,就选择投资一些起价较低的。

两年之后,周芳把自己的目光放到了温州以外的城市。2001年,温州房价高涨,周芳听一个朋友谈起:“昆山的房子挺好的,房价又很便宜,不到两千块钱。”于是周芳来到了昆山,很快就发现了昆山地产的优势:离上海近,绿化好,台资企业多,而那时昆山的房价才处于1800~1900元之间,具有极大的升值潜力。于是,周芳和自己的朋友一下子买下了一整幢楼。后来,周芳从每套房中最少赚了两万元。昆山初战告捷之后,周芳就开始带起了一个二三十人的炒房团,开始了南征北战的生涯,北京、上海、青岛、海南、重庆、成都,基本上全国的几个大城市都去过了。到现在,周芳已经做过十多个楼盘,对于炒房的生活,周芳觉得很快乐,去外地看房,还能观光旅游,难怪有的人说,炒房是温州人的一种快乐生活。但是,这种炒作的影响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感,极大地影响了广大购房者和投资者的情绪。这是温州效应表现之一。有人说:“温州购房团走到哪里,哪里的房价就一路攀升,对当地的百姓来说,则大大提高了购房的成本,结果导致许多老百姓只能望房兴叹。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是,温州人大量购置房产商铺后囤积空置现象严重,一些商场、商业街隔三差五地出现一些找不到房东的商铺常年闲置,直接影响到商场的整体经营和形象。”面对巨大的温州效应,经济学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一开始,温州购房者为了安家置业也好,为了商业投资甚至是投机也罢,其行为无疑属于纯粹的投资行为。这与几乎所有温州人20余年的创业史一脉相承:个人富裕,让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日子过得更好。温州人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从不讳言自己强烈的致富渴望,也从不以品格高尚者自居。”

目前,温州人依然在炒房,他们只是留意地听着,琢磨着,同时赚着钱,并想办法让自己在大气候的变化下依然赚钱。这就是温州人,走在中国经济最前沿、最敏感的一个商业群体,他们近似于野蛮的炒作思维就像谜一样,让人猜不着、想不透。

其实,造成这种温州效应的原因之一是温州人骨子里的经商本性和野蛮实用主义观念。众所周知,温州人经商赚钱是举世闻名的,温州购房团席卷大江南北各大城市也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特有现象。房地产作为不动产,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极强的区域性。而在温州人眼里这种区域性模糊了,不动产也如同小商品一样被他们操控于股掌之间。

面对可怕的温州炒房效应,政府理性地做出了各种政策,力求将房价引向一个更加规范的轨道之中,而温州炒房团也开始面临这种尴尬,但是这些精明的民间游资持有者将会再次寻找良好的投资途径。正如温州所说:“这非常有力地证明了温州人所奉行的那句话:只要有商机,我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2“进京赶考”的温州人

对于财富,温州人有着比其他人更大的野心。在温州人眼里,不只是房子可以炒作,只要是有利可图的任何事物,他们都敢炒作,以从中赚取财富。有几分“野蛮”和诡诈色彩的温州人总是能惊爆世人的眼球。

就在近几年,手握巨资的温州人又开始盯上了一些国有企业,2006年2月份,十几家著名的温州民企组团进京,目标瞄准的是北京第三次国企改革中的一些三类北京国企。这一举动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难道说“野蛮”的温州人敢“炒”国有企业?难道胃口巨大的温州人对一些国有企业早已垂涎三尺?

的确,对于一心想赚钱的温州人,上海、北京都是备受他们青睐的地方。在温州人心里,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看法:能到北京投资,是一种非同一般的荣耀,那可是历朝古都,天子脚下呀。

下面,介绍一下温州人进北京炒国有企业的详细经过。事情是这样的,在2005年的12月,为了更好地推动北京国企的第三次改革,引进外地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真正将企业引向市场,北京产权交易所,在浙江杭州、萧山、宁波、温州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商品展销会”,包括180多个北京市国企招股项目。

这一次举措无疑激发了具有进京情结的温州商人的万丈豪情。精明的温州人纷纷把目标对准了北京路桥公司、城建集团、物资总公司、三元集团等知名企业,以及几家北京著名老字号,涉及房地产、制造业、酒店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十几个行业。

显然,温州人对于北京这块投资的肥肉觊觎已久。这次推介会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整个推介会现场的人可谓爆满,前来参会的温州企业家不仅坐满了现场的100多个座位,而且又添了20多把椅子,即使这样,还是有人站在现场参会。可见,温州的民企野心有多大!

对于温州人对北京国企改革所爆发出的热情,外界不少的人在惊呼,温州人能炒煤、炒房、炒艺术品,这次肯定又来北京“炒”国企了,于是有人对于温州民营企业家进京不免有些恐惧和担忧。

对此,温州人自然有自己的理由:温州人要投资北京国企,这对于一些温州民营企业而言,是很有必要的,绝对不是什么恶意炒作行为。为什么会出现温州炒煤团,温州炒房团?就是因为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商人,找不到好的项目去长期投资,只能搞短期炒作。温州民间资本的一个出路,正是全国各地燎原展开的国企改制,像北京这样的好企业更有吸引力。温州炒房团、炒煤团完全可以去炒股权。此外,来京投资也是不少温州民企需求突破自身发展的困境,力求做得更大、更强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一位温州企业家说:“到北京投资,将解决急需对外扩张、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还可以改善温州企业的形象。”

温州人进京投资国有企业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温州经济发展已陷入缺人、缺地、缺电的尴尬境地,而温州原来赖以盈利的轻工行业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他们都希望能够进入技术壁垒较高的高科技行业,转移在低端行业上的竞争压力,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而北京强大的技术能力是温州民营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

当然温州民营企业的这一次举动,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位温州人说:“北京是一个及其特殊的地方,它不同于其他城市,第一,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高科技、高尖端的行业密集;第二,北京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其实,温州人一点也不轻松。当然,这次行动也使得温州人受益不小。

或许有人会问,温州到底积蓄了多少民间资本竟敢对国有企业下手?

据统计,在2005年,温州市居民储蓄总额为1000多亿,企业存款为1000多亿,民间借贷为400多亿。2003年温州对外投资资本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就已经是1000多亿。也就是说,目前温州的民间资本至少在3400亿以上。这么一大笔资本,温州人当然不会闲置起来,在京寻求投资自然是很好的选择。

此外,温州民企早在五六年前就已参与国企改制。最先吃螃蟹的一个温州商人名叫朱乐平,他早在1989年就兼并了当时拥有200多人的国有企业——温州水电设备厂,成为温州有史以来的一个兼并国有企业的人。此后,温州企业人本集团又在1999年兼并了有40年历史的国家大型轴承厂——杭州轴承厂,德力西集团兼并杭州西子集团,人民电器集团收购上海等地十余家国有企业,这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

正是基于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和雄厚的资本,北京看好温州,温州也钟情北京。如此一来,从温州民间走出来的草莽英豪们又将在北京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一个个财富传奇,创造一个个让世人瞩目的新世纪商业奇迹!

3温州效应的“二度爆发”

2006~2007这两年之间,绝对是中国股市不同寻常的特殊时期。股市投资者的异常活跃,深沪股市的几次大涨,似乎再一次激活了股民消退已久的激情。当然,会赚钱的温州人绝不会视而不见。他们纷纷从其他产业撤走资金,转投到股市之中,使得温州效应再次爆发。于是,这个特殊的群体又有了一个新头衔“温州炒股团”。

在2006年年初,温州开户股民9.7万多人,实际炒股人数大概在6万人左右,但这一情况在2007年五一长假后开始发生变化,新开户人数以同比三倍的速度递增,仅2007年第三季度,温州股民新开户数激增,达2.1万余户,其交易额也超过了去年全年,达到533.89亿元。其二,在2007年,温州10家证券营业部都创下了历史上最好盈利成绩:如方正温州营业部盈利1142万元,比2006年同期的147万元增长了676.9%;银河温州营业部盈利900万元;申银万国温州营业部在5月份就出现了连续4个交易日成交量突破1亿元。10家营业部全部提前完成全年指标。

当时正在上海、杭州等地忙着炒房的温州瑞安人刘昊说:“股市自2007年4月以来一路走高,放着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不进入试试的话,那就说明我不是温州人。”他劝说周边的朋友不要把大量资金仍放在房地产上面。

在此之前,温州人是从不热衷于炒股的,一是温州人善于捕捉商机,办企业、投资房产、出租车等实业性的投资成为多数温州投资者的选择;二是温州最早一批为数不多的股民都被套牢,后来者对于进入股市始终持有怀疑态度;三是从2001年之后,中国股市一直不太景气。

但是,为什么这次如此的反常呢?一位专业人士对此分析说:“其中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今年的股市行情出现了转机。温州民营资本的动向向来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说明我国目前在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加强的背景下,投资机会并不多,投资者都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那么,精明的温州人是如何在这次股市波动中,赚取财富的呢?到底他们从中赚了多少钱呢?我们可以从王建波的个人经历中多少能搜寻到一些答案。

王建波是温州第一代股民,1992年,温信证券在温州开出了第一家营业部,当时王建波还没结婚,家里正开着一家眼镜厂,营业部就在工厂对面。营业部开业第一天,王建波就去排队,买到了一张委托单。当时总共只有50张可卖,王建波因此成为温州首批50个股民之一。

“当时有委托单才能买股票。我已经不记得自己买了什么股票了,反正是老八股,好像买了10来万元。那时候,只要全国哪里开营业部,股票就会涨一点。”

温州人天生就有冒险精神。1992年,金杯权证推出的时候,王建波就曾经介入过。此后股票和权证停停做做,牛市就做一点,熊市就撤资抽身,反正他有自己的生意可以打理。

在1996年,王建波到俄罗斯,开始做小商品的外贸生意。很快,他就组建了莫斯科长城贸易有限公司,据他朋友说,长城贸易公司是中俄间小商品贸易做得最好的一个,莫斯科的中国人都知道王建波的名字。

在2003年11月,国家出台九条利好政策,王建波带着外贸生意赚来的几千万元资金,再次杀入股市,到2004年年7月,中小板ETF出来头八只新股票,他认为肯定会上涨,但出人意料的是,八只新股票全部高开之后又开始走低,结果套住,却亏了几百万,他干脆将资金全部撤出。

2006年6月,王建波看中国股市一路走高,又重新进入股市。他听消息说国泰君安上海商城路营业部属于证监会第一批可融资券商,专门跑上海开了户,此后,他本人的交易,全通过这个账户进行。几个月后,他就有了一次惊人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