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心声,您要听
6023000000012

第12章 “学习学习,我该如何对待你”——关于学习,我有很多不解和困惑!(1)

§§§第一节成绩不好,但我已经努力了

期末考试的成绩准时公布了,小凡的妈妈看着这份布满了红色数字的成绩单,不由勃然大怒,把小凡叫到了跟前,大声训斥道:“你这个孩子是怎么搞的!平常总说学习学习,可是怎么考试有六门不及格!”

小凡听着妈妈的训斥,不敢大声反驳,只是低声说道:“妈妈,我真的努力了……”

“你还敢骗人!考成这个成绩,你说你不是坏孩子还是什么!平常我看你总是和一大群小朋友混在一起,你说,你是不是跟着他们学坏了!”

小凡忍住眼泪,对妈妈说:“妈妈,你别这么说我好么?真的,我不是你想的那样……”

“你这个孩子真是没法教育了,到现在你还狡辩自己不是坏孩子!你给我反思去!”说完,妈妈不再听小凡的解释,把他推进了卧室里。

小凡一个人看着成绩单,心里委屈异常:“妈妈,我真的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虽然我学习的成绩不理想,可是我真的已经好努力了!还有,我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从来就没有学坏,我们根本就没有做什么坏事!妈妈,我真的想把成绩考好,可是我真的怎么努力也不行,我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坏孩子!”

父母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却看不到他平常的努力,甚至还恶意揣测他的品行,这样,孩子自然不会感到温暖。可是,孩子又有什么办法向父母解释呢?所以,他只好把委屈藏在心里,任凭一个人苦闷。

诚然,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并非每一位家长都能使自己的关心变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很多家长对学习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为,确有不科学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比如,有些家长片面夸大分数的功能,以分数高低作为判断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片面夸大分数功能的另一典型现象为:有部分家长将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露脸”、“争面子”的重要内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家的孩子,则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出门矮人半截。

父母的这些行为与思想,都是错误的。分数至上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忽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形成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压力,导致有的孩子在获取高分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行为欺骗家长。这样不但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影响孩子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所以,父母不要看到孩子的成绩不甚理想,就对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孩子除了睡眠之外,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学习之中。孩子的学习能力一点儿也没有问题,看看他在喜欢做的活动中的表现,看看他的一些使家长生气的表现(例如顶嘴),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挺强。但是,对于学习,孩子却往往并非如此。很多孩子表现出不喜欢读书、做作业,或者已经非常努力,但是学习成绩却迟迟不见提升,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点:

1.天赋因人而异

每个孩子都各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能力、性格各有差异,就决定他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作为家长,不应只希望孩子考试分数名列前茅。正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说的那样:“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

作为家长,应该发现孩子并发展他们的天赋、特长,不能一再地要求他考试拿第一,这样就埋没了他的天赋。

2.学习方式有差错

很多家长认为,想要学习好,就得多读几遍书。于是,我们在生活中就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学习非常用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书不离手,题不离桌,有时晚上还要熬夜。然而,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依然不理想。

都说付出总有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就应该回报越多,这规律怎么到了学习上就不适用了呢?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盲目地看书、做题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成绩,学习要讲究方式方法。一旦孩子掌握了合理的、系统的学习方式,那么提高学习成绩也就不难了。

3.上学读书和家中做作业没有乐趣

为什么孩子学不好?除去方法的问题外,最关键的就是兴趣了,一个人没有兴趣,又怎会愿意学习?

那么,乐趣为何有这么大的能力?因为,乐趣使大脑里释放出“脑内啡”(大脑神经递质的一种),它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

所以说,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甚理想时,家长或老师往往没有在添增乐趣上下工夫,而是用压迫、叱责、惩罚等方法去驱使孩子返回书本和作业上。这些方法开动了“痛苦—恐惧—逃避”的机制,孩子于是产生了抗拒,避开这种感受的来源。

所以,要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必须设法使孩子乐于学习。

4.孩子头脑里的读书学习经验总是负面的居多

所谓负面影响多,就是指孩子对学习已经感受不到任何益处。例如成绩不好受责骂、忘记带作业受罚、做到的没有得到肯定,而做得不足则总受批评、较少得到鼓励,等等。

如果孩子每当谈起学习时,就想到这些负面的事情,那么,他是难以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的。负面的感受如果继续加深,孩子会更想逃避,对考试,甚至上学都产生抗拒或恐惧。

所以说,父母不要总是给孩子那么多的压力,除了多给孩子肯定、鼓励和支持外,还可以帮助孩子改变内心对读书学习的感受,例如每次读书做作业前都使孩子先进入正面积极的状态之中,上学及考试前帮助孩子建立成功景象,把孩子所学的与考试及成功建立联系等。

当孩子考试没拿第一,父母不要总是忙着下结论。首先要正确地看待分数。同时,要给孩子以合理的鼓励,相信孩子经过努力会有所收获的,让他不至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比如,善于从各方面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激励孩子。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即使在某段时间内,孩子的成绩出现了一定滑坡,父母也不要劈头盖脸地训斥,而是应当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从认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积极的眼光看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

以前我总是对孩子的成绩格外关注,只要成绩一不好,就大声地训斥,谁知道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压力。从今以后,我应该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采取相应的明智的态度,我想,这对孩子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二节这样的老师我不喜欢

小峰原本是班里表现积极、工作负责的体育委员,这项职务他已经连续担任了好几个学期。

但是这个学期,小峰却出现了意外。在一次体育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听取他的合理化建议,武断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挫伤了他的工作积极性,使他对体育教师产生了对抗心理。

从那以后,小峰表现得情绪低落、孤僻,对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负责了。但是,他的这些变化未能引起体育老师的重视,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在以后的体育课上,小峰便开始消极对抗体育老师,偶尔故意犯些小错误以发泄心理的不满。每次犯错误后,体育老师都采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有时是粗暴的批评,有时是不闻不问,后来干脆撤销了这位同学的体育委员职务。

职务被撤销后,小峰的情绪更是一落千丈,上体育课总是迟到,甚至旷课,后来产生严重的体育“厌学”心理,干脆再也不参加体育活动了。

小峰的厌恶心理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讨厌所有老师的境地。可是,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些天老师一直找我谈心,问我怎么回事,为什么总喜欢和老师对着干。为此爸爸妈妈还打了我,我真是非常伤心,其实说句实在话,我只是有时控制不住自己,想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比如那次,我觉得我的建议非常正确,可是老师为什么要对我不理不睬?为什么老师就能随便地批评我?老师们,我讨厌你们,我恨你们!”

老师批评了孩子,孩子自然感觉丢了面子,所以对老师产生了一些意见。像小峰那样,他认为老师这是针对自己,所以,自然选择不学习的方法进行对抗。

那么,父母应当如何引导孩子形成正确心理?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这些方法:

(一)心理引导

1.让孩子学会冷静地对待老师的批评

在小峰看来,老师这次的批评就是因为偏心。因为,新任的体育课代表就很少受到批评,甚至还经常受到表扬。

对于此,父母应当合理地引导孩子的心理。

首先,父母应当教育孩子,第一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看是否在品质、学习、行为等方面有使人不喜欢的地方。当自己觉察不到时,可以请老师、同学或好朋友指出,以求改正。就像小峰,也许会有说话方式不当的原因,这才导致了老师对他批评。

其次,要避免从心理上产生错觉,有时老师批评了自己,表扬了其他同学,或对其他同学委以重任,对自己不予安排,这些并不能说明老师不喜欢自己。

最后,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发现老师确实偏心,不喜欢自己,也不必太在意。对老师仍要尊敬如常,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搞好学业,注重自身修养。不能舍本逐末地刻意追求老师的表扬,故意讨老师的欢心。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做出成绩,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都会对自己刮目相看的。

2.理解老师的爱心

老师并非保姆,这点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纯的感情投入,而是通过理性培植起来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责任感。在我们国家,师爱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一种表现,是爱祖国、爱人民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基于献身精神的无私纯洁的感情。教师的爱具有自觉性、原则性、普遍性和恒长性。

老师对学生的爱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相统一的。严出于爱,爱寓于严。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爱,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有少数孩子把老师基于关心、爱护的严格要求视为“束缚手脚的绳索”,把敢于和老师顶撞、争吵看做是勇敢、有“男子汉气魄”,有时还故意搞恶作剧使老师下不了台。这样的孩子很难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也绝不会由于此种敢出风头的行为而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和拥护。

当然,老师毕竟也是凡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就像园丁为树苗和花草浇水、施肥、剪枝、除草时也会有误折枝叶、水肥施用不均的差错一样。这就需要学生理解、体谅,能够诚恳、友好、恰当地向老师提出。大多数教师都会乐于接受的。“教学相长”,没有包括批评、建议在内的学生意见的反馈,教师在各方面都很难提高。

3.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错怪自己的老师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被别人错怪或误解的事情,这时孩子会感到委屈、生气。孩子怕老师错怪自己,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去对待呢?这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

任何人一生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也难免有错的时候,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不能因老师错怪自己就因此而产生嫉恨心理,以为老师偏心眼,更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与老师对抗。有时,可能因为老师对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而对孩子做了有失公正的批评。但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上进,有所作为,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和出发点。老师本身的愿望绝不会是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反面。一旦老师真的错怪了孩子,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不要采取当场顶撞和抗拒的态度,头脑应冷静,努力克制自己,不冲动。应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能解释的就解释清楚,一时不便解释的暂时放一放,以后找适当的时机再解释,也可以请同学或班干部代替自己去解释。这样,通过和缓的方式解除相互间的误解,扭转教师对自己的印象,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总之,在同老师交往时,教育孩子应持主动、诚恳的态度。

4.教育孩子要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

现在,有些孩子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老师管得太严,态度苛刻,觉得在学校不自由,殊不知,严正是老师爱孩子的表现。没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的。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是培育人才的需要。不严,何以能治学?不严,何以能育才?达·芬奇从严师学画蛋,最终成为著名画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大王”的莫泊桑,是在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成长起来的。老一届中国女排威震世界排坛、传奇般“五连冠”的每一次成功和胜利,都是教练们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的结果。所以应该教育孩子理解老师的苦心,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诚恳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从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这些,都是通过大道理来教育孩子。但是,有时候孩子有可能对此不是那么喜欢听,接下来,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孩子。

(二)具体方法

1.创造宽松的氛围

当孩子对老师表示不满时,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不满。因此,父母就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的氛围,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

与此同时,家长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孩子对事情的全部经过的陈述,以及孩子对老师批评和处理意见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宜的方法予以解决。

2.嘘寒问暖法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其实,别看老师平时都是一副冷面相对的样子,他们同样渴望和你沟通,与你交流,如果你此时更进一步,反过来对老师倍加关切,他们也必将感动万分。

比方说,如果孩子最喜欢的数学老师生病了,你不妨买一束鲜花,去医院看望他,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将你在与老师之间存在的问题讲出来。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