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原文】
1911年。著名将领蔡锷曾编有一本<曾胡治兵语录>,毛泽东曾认真研读过这本军事理论书,吸取其精华,如爱氏、爱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即精神教育)等等。例如,曾国藩曾作有《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弟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鸡和鸭,英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壤,莫到民家去打饭。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材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侮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这使人想起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建国后制定的《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中不难看出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
【评点背景】
毛泽东这位在中国战场叱咤风云、挥洒自如的时代伟人,在童年时代的经历和性格就让人们产生一些联想,他在战争中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以及在以后的军事生涯中,就其治军、对抗的策略上都有其不同之处,有些时候还会运用“妥协”的方法。
毛泽东与自己的父亲毛顺生素来不和。父亲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做小生意,而毛泽东素有大志,心怀天下,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对父亲的反抗就升级了。当父亲骂他“不孝”、“懒惰”时,他就引出经书中“父慈子孝”的话来回敬他。有一次,毛顺生设宴款待生意场中的客人,要儿子出来殷勤待客,儿子讨厌繁文缛节,毛顺生便当着客人责骂他“懒而无用”,盛怒之下,毛泽东便立即与父亲争吵起来,父亲更加恼火,要动手打他,毛泽东则赶紧逃跑,父亲气得在后面紧紧追赶。毛泽东跑到水塘边停下来,吓唬父亲说:“你再迫近一步,我就投水了。”双方提出了“和谈”条件,父亲要他道歉并磕头认错、儿子则要求父亲答应不打他,然后可以跪一只脚磕头。后来毛泽东很有意味的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的打我。”
毛泽东一共读过6年私塾。1902年,在韶山南岸私塾,启蒙老师邹春培;1904年转韶山关公桥,塾师毛咏生。在这两处,毛泽东从读《三字经》开始,继而读《幼学》、《论语》、《孟子》和《诗经》等。1905年至1906年夏,毛泽东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的塾师周少希,1906年秋,转学韶山井湾里,塾师毛宇居,读过《春秋公羊传》和《左传》。此后,毛泽东有近三年停学在家,白天同长工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帐。1909年秋至1910年夏,毛泽东又到韶山乌龟井、东茅塘复学,师从毛简臣、毛麓钟两位先生,读了《汉书》、《通鉴易知录》,以及许多时论和新书。毛泽东后来曾说过:“我过去读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
其实,毛泽东并不喜欢读这些经书,据他的塾师毛字居回忆,当时毛泽东在他那里读《公羊春秋》和《左传》,但却喜欢看《精忠传》、《水浒》、《隋唐嘉话》、《三国志》和《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毛泽东自己也说,读了这些小说,“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好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的还要多。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讨论。我认为这些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这些少年时代读过的书,对毛的一生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应该说,他最早的军事知识是从这些书中得到的。后来,他在其著名的军事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提到的“曹刿论战”、“晋楚城濮之战”等战例都出自《左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战例,则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笔墨。毛泽东还曾引用“洪教头打林冲”论“战略退却”:引“三打祝家庄”论“矛盾的特殊性”;引“景阳冈上的武松”论“勇敢精神”等等,都得益于《水浒传》。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他改写了日本西乡降盛的一首诗留赠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东山小学堂是新式学堂,毛泽东在那里学到了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他自己则喜欢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新民丛报》。
第二年,毛泽东入长沙,进湘乡驻省中学就读。辗转几年,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也转入了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在师范学校一共学习了五年半时间。这是他一生的知识与思想获得长进的阶段,对他以后的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湖南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读书极为广泛,对于哲学、伦理学、政治、体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思想也很庞杂。从现在保存下来的一本珍贵的《讲堂录》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对于军事问题也有相当的兴趣。《讲堂录》中就有毛泽东亲手记录下的重要军事论语,如:
“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
“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
“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那里有力者不胜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国人士既甚弱矣,则兵出于招募,而无赖鲜识之徒充其选,驱之临战,不待交而先溃,历年国受巨创者以此。”
“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功篇>)”
上述笔记可见,毛泽东已对中国传统兵法,包括《孙子兵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其中的以弱胜强的奋斗精神,以及以智取胜的战略战术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此外,当时的湖南人对于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取得赫赫战功的曾国藩普遍抱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把他视为治学为人、带兵打仗的楷模。毛泽东在师范学校的恩师杨昌济就曾有意引导毛泽东读曾国藩的书,并鼓励他成为治国兴邦的杰出人才。杨昌济在日记中提到,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余因为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公任之例以勉之。”在毛泽东的《讲堂录》以及书信中常可见到曾氏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他在1917年8月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更加突出的谈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人能如彼之完满乎?”
曾国藩原本是文人,弃文从武后,治军打仗,立下了大功。这对像毛泽东这样的知识分子更易起到模范作用。此后,毛泽东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其治军打仗也确实多方借鉴了曾氏经验。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不仅在纸上谈过兵,还实实在在当了半年的兵。毛泽东十分关注辛亥革命的进程。还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时候,他从《民立报》上看到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难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动。在此之前,他通过阅读报纸和一些革命宣传品,了解到孙中山和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公开提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组建民国新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院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是他的第一篇政治论文。
1911年4月,清政府颁布了所谓“铁路国有”的卖国政策,将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从民族资产阶级手里收回,出让给洋人,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湖南学生界尤为激烈,倡言罢课,开会演说。毛泽东也是其中的一个,经常聚议于岳麓山头,并且还剪了辫子。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了。起义胜利的消息当天夜里就传到了长沙,可是新任湖南巡抚佘诚格却把电报扣押下来,不准在报上发表。因此,革命党人取得这样重大的胜利,长沙的普通民众还一点也不知道。过了两三天,毛泽东到城外兵营里去看望一个同乡,才知道起义的消息。
一天下午,湘乡驻省中学来了一位武昌的革命党人。他在讲台上慷慨陈词,痛斥了清朝政府的昏庸误国,懦弱无能,主张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接着,他又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武昌起义的经过,分析了目前武汉三镇的军事政治形势湖北的新军虽然到革命这一边来了,新军将领黎元洪就任了湖北省都督,可是,北京的朝廷却起用了北洋大臣袁世凯,叫他挂上湖广总督的头衔,带领着冯国璋和段祺瑞两员大将,兵分两路,水陆兼程,向武汉三镇扑来。湖北的局势十分危急。因此,他呼吁一切革命分子和爱国志士,赶快行动起来,援救湖北起义军,以完成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革命大业……
毛泽东听了这次演讲后,决定和其他几位朋友去参加革命军。这时,清帝还没有退位,斗争还在继续。一支学生军已经在长沙组织起来。毛泽东不喜欢这支学生军,认为他的基础太复杂,于是决定参加正规军,到战场上去真刀实枪地干一番。
正当他们谋划着要到湖北去参军的时候,湖南的新军起义了。起义军里应外合,顺利地攻克长沙城。起义军成立了新政府,通电全国,宣布湖南光复,并且开始招募新兵,扩充军队,准备援救武汉。毛泽东就在此时参加了湖南的新军。
参军后,毛泽东被编人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军营生活过得很呆板。采用日本和德国的步兵操典,每天三操两讲,点名训话。在这里一切以长官的意志为转移,长官说是黑的,你不能说是白的,稍有辩解,就会遭到打骂。毛泽东很不喜欢这种生活,但是,为了援助湖北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实现民族共和理想,他坚持下来了。天天勤学苦练,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一些军事常识、基本训练初步掌握住了。他盼望马上开到武汉去。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只听得左队队长天天喊结集待命,准备随时开赴湖北,却是干打雷,不落雨,喊来喊去,军队还扎在练操坪按兵不动。其原因在湖南的立宪党人谭延闿担任了湖南都督,暗杀了起义都督焦达峰等人,排挤了大批革命党人,对湖北局势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姿态。
当时,新兵每个月有7块钱的薪饷,除了交两块钱的伙食费以外,剩下的钱还真不少。他订了好几份报纸,买了不少新书。他从当时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了解到社会主义的名词,他就和其他学生和战士讨论社会主义,并写信给原来的同班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毛泽东在兵营里是个“秀才”,同班长和许多士兵都交上了朋友,常常帮助他们写信、出主意。大家都很尊重和敬佩他。
1912年,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南北实现“统一”。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带着茫然的心情离开了军营。
半年的军事生涯使毛泽东学到了一般的军事常识,了解了旧军队里的情形,这也为他后来在红军中革除旧军队的一些习惯,创立新的建军原则打下了一个基础。然而,参军半年的毛泽东并未得到真刀实枪地干的实践机会,倒是后来在湖南一师的时候,成功的组织了一次武装护校,在军事指挥领域内初露锋芒。
1916年10月,湖南一师成立了一支“学生课外志愿军”。这是按照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军国民教育”的指示而组织起来的。其宗旨是: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实施军事民教育。这支学生志愿军其有一个营,下面有连、排、班、的建制,由一名职业的军事教官担任营长。平时,也搞一些简单的操练,以及投弹、射击之类的活动。因为毛泽东在辛亥革命时候当过半年兵,就被指定当了一名连长。
当时,长沙的形势十分混乱。南北军阀混战,湖南常为战场,士兵们三五成群,公开奸淫抢掠,把一座长沙城搞得鸡犬不宁。学生们对这些北洋兵恨之入骨。1917年11月20日前后,毛泽东参与学生志愿军进行了一次护校斗争,智缴了部分北洋军阀败兵的枪支。毛泽东的同学周世钊曾回忆了这件事:“一天午餐过后,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正由株洲、湘潭一带向长沙溃退,已经到了离校只有两里多的猴子石附近。可因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不敢继续前进,停留在那里休息,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这消息顿时使全校陷入紧张慌乱之中。这时,……毛泽东探听了北兵的情况,知道他们又饥饿、疲惫、又惊慌,并不知桂军有没有进长沙,觉得可以设法把他们赶走。”于是作了一番周密的筹划。随后,毛泽东带领一部分同学立即去城南警察所借人、借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