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脉决定命脉
6025200000034

第34章 朋友多了路好走(3)

“久居难为别,频来亲也疏”这句俗语,或许可以进一步说明“疏远朋友”的合理性、正确性。人的社会化日益明显,但不应排斥人生还需有独立的时空。如果没有独处的绿洲,人的心里就会有不安全感,生活也难说有真正的自在。

因而,与人沟通,交往这根“弦”需要有张有弛,不能老是绷得紧紧的。过于频繁交往,往往会使人感到厌烦。

当有苦恼的时候,找朋友说说心里话、听听朋友的建议,遇到难题时,同朋友商量一下,找出解决的办法;经济上出现困难,请有能力的朋友施以援手等,这些都是应该的。但不能忘记,朋友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也有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解决,也会遇到经济困难需要帮助。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过分依赖朋友,这种事情多了,朋友会逐渐离你而去,因为你们之间的友情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负担,使他不堪重负,他只能选择逃之夭夭。

人际关系的深度固然与交往的频率有关,“老死不相往来”不可能有交往深度,但交往频率也要有个“度”。你若与别人交往,三天两头要见面交谈,一谈就谈个大半天,难免让人心中生厌。因为,即使是什么事都不干的清谈家,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他这样做。除非这个人在世界上只有一两个朋友或更少的交际对象。

例如,当你去拜访别人时,尽量不做不速之客,而要尽可能在光临前事先与对方联系好。在交谈中如果发现对方有“比较忙”的细微表示时,应尽快把话说完,识相地迅速起身告辞。谈话中不要对人家的家庭情况“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要像“查户口”似的问个没完没了,不要乱动人家的东西。

又如,当你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时间、精力已有“超负荷运行”之感,很想疏远一下交往时,那就不妨用“甘于寂寞”的精神调节一下双方的关系。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动若脱兔”,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另一方面又要“静若处子”,该“寂寞”时就要甘于寂寞,以便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如此“动”、“静”结合,“亲”、“疏”结合,不甘寂寞又甘于寂寞,正是体现了“有的朋友需近处,有的朋友需远交”的处世之道。

随着社会文明步伐的加快,社会开放与改革进程的加速,“快节奏”成了社会的显着特征,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怪异的两极现象:一方面是人际交往合作空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平均持续期大大地缩短。比如因为工作条件的改善,领导关系因升迁次数而改变,因为职业流动,同事关系也因变换岗位而改变,这种变动的速度越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持续期就愈加缩短,临时性就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特点。因此,要增加一个人生活中的接触面,就必须既能建立关系,又能割断关系。既要会交往,又要会疏远。

朋友,需用心去经营。与朋友交往,不能太过于亲密,否则会给朋友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不便;但又不能过于疏远,过于疏远会使友谊慢慢变淡。所以,要想和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必须把握好适当的距离。

第六节患难见真情

在这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够彼此相遇,能够走在一起,彼此相互认识了解,实在是缘分。可你的朋友是不是能有难同当的人,或者说你能和你的朋友有难同当吗?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患难见真情。共同患过难的友谊才能更长久。

晋代人苟巨伯一天去探望朋友,朋友重病卧床。恰逢敌兵攻进城内,烧杀抢掠,老百姓抛家携口,四散逃命。朋友也再三规劝苟巨伯,说自己重病在身,也活不了几天,劝苟巨伯尽快逃命,而苟巨伯就是不走。他说:“我是远道而来专门看你的,现在敌兵来了,大难临头,我怎么能只顾自己,扔下朋友不管呢?”说罢,便若无其事地给朋友熬药去了。

等他把药端到床头时,门被砸开了,一群敌兵冲了进来。问他:“你是什么人?胆也太大了,全城的人都走了,你为什么不跑?”

苟巨伯站在朋友的病床跟前说:“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撇下他独自逃生。你们有事找我,别吓着他,就是替朋友死,我也心甘情愿。”

在场的敌兵听了先是一愣,而后也被他大无畏的舍身为友的态度所感染,说:“想不到这里的人如此高尚,走吧!”于是,就撤走了。

经过这件事后,苟巨伯和他的朋友成了生死之交。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中常听人议论:“真的出事了,才看出到底谁和你亲”。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却道出了患难见真情的深刻道理。

真正的朋友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不是“墙头草随风倒”,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对待朋友。当你在患难中时,不要焦虑,真正的朋友一定会帮助你摆脱困境。而我们,也要以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朋友,珍惜朋友,才不致在困难中一个人度过。

两年前,老李经营的一家报关公司因卷入一场官司,导致一夜之间破产。老李辛辛苦苦在北京奋斗了十几年的成果,一下子就付之东流。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他除了每天借廉价的“二锅头”消愁外,想不出任何重振昔日雄风的办法。

“500多万元的公司一下子就什么都没了,执照吊销了,员工也另寻职业了,要想翻身,难啊。”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老李叹着气说。在座的朋友除了说一些安慰的话外,就是诉说自己现在也如何如何不好过等。

“还是开报关公司,你的老客户不是还在吗?场地的问题我来解决,我的酒店反正也难得几天住满,就给你腾出两间作办公室,租金等你赚了钱再说。”经营酒店的朋友吴总发言了。

“注册资金你先拿我手上的闲钱去用……”又一个朋友说。

没想到他平常不怎么联系的两位朋友能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老李真是不知说什么好。就这样,在朋友的帮助下,老李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又重新开了一家报关公司。

现在的老李,又是一个开着奔驰、人称“李总”的老板了。而他的那两位“患难朋友”也得到了老李的大力资助。

原本“什么都没了”的老李,因为有那两位真朋友在,所以还能重新站起来,开创出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生活中,当我们碰到正处于失意的朋友时,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有时也许帮上大忙,可是可以给他一些知识上的启发、说一些鼓励的话,让他尽快地走出困境。哪一个人都不可能一直处于困境,一旦走出困境,就会报答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人,难道你不希望那个人就是你吗?那就赶快伸出友谊的手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朋友吧!

要把帮助他人当做一种习惯,尤其是帮助患难的朋友,只有这样,一旦你有需要别人帮助你的地方,朋友一定会主动来帮助你。

第七节有些朋友不能交

人,有好坏之分;朋友,也有可交可不交之理。在你的一生中,特别是在你为成功而奋斗之初,你可能需要寻找朋友,但是,要注意,你所处的环境和结交的朋友,对自己的一生会产生很大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选择朋友一定要慎重。好朋友是一生的宝贵财富,坏朋友可以导致一生的悔恨。不要结交那些对你有害无益的朋友,更不要被拖入到他们的浑水之中。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不良的社会环境里,久而久之,必然会受到这种环境的熏染。古语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编织人脉网络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人脉网里是否有坏的朋友。

在《列女传》中记载了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的家最初与一处公墓相距不远,小孟轲每天都看着一些送葬的情景,自己就模仿他们的样子每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发现这样的地方对孩子影响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那些担挑卖货的人吆喝叫卖,孟母只好再次搬家。最后,孟母带着小孟轲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孟轲开始模仿学校的孩子们,在游戏中摆弄俎豆祭器,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这次孟母才终于放心地说:“这里才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啊!”孟轲从此勤奋学习,终于成了一代儒家宗师。

孟母择邻的故事生动地说明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交友也是如此。经常沟通、交流,甚至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在思想、言论、行动和各方面相互影响濡染的力量绝不可低估。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选择好的朋友,与那些乐观真正、富于进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获得朋友的真诚帮助。如果在择友上能做到像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那么你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这些都能证明你在择友时在“良”上下了工夫。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那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良”友呢?选择朋友,首先要看他的本质,也就是说主流必须是好的。如果这个人能与你坦诚相处,道义上能互相勉励,当你有了成绩能与你分享,有了过错能对你严肃规劝。那么这种能真诚待你的人,能指出你过错的人,能使你对真、善、美的事物更加向往,使你变得更高尚、更富有智慧的人,就是你寻求的朋友。与这样的朋友建立起健康而真挚的友谊,会给你的前进增加动力,并使你终生受益。

相反,如果你择友不慎,恰恰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甚至可能使你变得庸俗低下或使你思想品德“滑坡”的朋友,他们或以封建的哥们儿义气拉拢迷惑你,或是没有原则、不讲是非、拉帮结派煽动你,甚至拉你堕入犯罪的泥潭,这种所谓的“朋友”即便交了,你也一定要放弃。

有位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它在两间墙壁上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中间用一个玻璃隔开,并在两个房间里分别放进一只猩猩。最初他在每个房间里放的都是性情温顺的猩猩。这两只猩猩一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玻璃的另一面及镜子中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们很快地与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了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关系十分融洽。三天后,当专家将其中一只带出房间时,它还恋恋不舍。当专家把其中的一房间里的猩猩换成了另一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时,那只原本温顺的猩猩从这只暴烈的猩猩一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它连同镜子里面那只暴烈猩猩影子的凶恶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开始了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这只原本温顺的猩猩是被专家拖着带出了房间,因为这时的它已经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从这个实验中不难看出当一个人身陷恶劣的环境难以自拔时,很容易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受难的“猩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功利朋友,他们看中的是你的权势、关系。脱离坏朋友的最佳方法,就是尽量接近好朋友,久而久之,就会净化自己身心,发觉过去的错误,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交友,实际是在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谋划。我们都知道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味道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个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各自的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方式等都会有明显的差别。“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所谓“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你在交友时假如不慎已交上了坏朋友,就应该采取渐而远之的态度,必要时要立刻与他断绝来往,避免被拉下水,抱憾终生。要知道:把一只烂苹果留在筐里,会使一筐苹果都腐烂掉。

那么怎样与恶友断交呢?根据不同情况,与坏朋友断交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不同方式:

1逐渐地冷却

当发现对方不再适合作你的朋友,不能再与他继续交往时,你不需要与他公开争吵、决裂。可以选择慢慢与对方疏远的方式,让双方的关系在较为平静的情况下从朋友转为陌路人,使你很从容地脱离他的影响。虽然这种分手不伤人,但需要把握好时机,所以要花费许多精力。

2心平气和地分手

如果认为有些恶友固然有很多恶习,但还能理智地面对朋友提出的问题时,可以选择在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冷静地提出你要与他结束朋友的想法。这样能心平气和地告别昨天,并在分手后,依然不失和谐气氛,实是与恶友断交的一个最好结局。

3当机立断地分手

当机立断地分手,是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采用的一种断交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在双方感情上会造成一种伤害,甚至会影响到与其他人的人际交往。所以这种以公开决裂为特征的断交方式是在紧急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无奈之策。

人脉就像一棵大树,坏朋友就好比大树上没用的枝条。这些没用的枝条表面上看好像是使大树更茂盛,其实,这些没用的枝条只是一直在吸收树上的营养,只有及时除掉这些枝条,人脉大树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