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6025500000001

第1章 塑造完美品格,好品格来自细节教育(1)

教孩子认识细节的魔力

孩子都爱听故事,家长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来教育孩子,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教育。如果你想让孩子认识细节的重要性,不妨通过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细节的魔力。

里奇蒙德伯爵亨利带领的军队正迎面扑来,国王查理三世准备拼死一战了。这场战争将决定谁是英国的统治者。

战斗就要打响的当天早上,查理国王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几天前我已经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

“我等不及了。”马夫有点不耐烦地吼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

铁匠只顾埋头干活,马夫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只见他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铁匠发现钉子用完了。

“我需要一两个钉子,”铁匠说,“砸出两个得需要点儿时间。”

“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已经等不及了,“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保证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实。”

“能不能挂住?”马夫问。

“应该能,”铁匠不太肯定地回答,“但我没把握。”

“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我们俩的。”

就这样,马夫把这匹战马交给了查理国王。两军交上了锋,理查国王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冲啊,冲啊!”他喊道,率领全军向敌人冲去。

可是还没冲多远,查理国王战马的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理查国王重重地摔下马。还没等国王抓住缰绳,惊恐的战马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敌人的军队包围了上来。

查理国王在空中挥舞着宝剑,高喊着:“马。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匹马。”

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已经溃散了,士兵们自顾逃跑。不一会儿,敌军俘获了查理国王,战斗结束了。

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就算年幼的孩子听了这个故事,再加上父母的简单点拨,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你可以告诉孩子,查理国王失去了国家,是因为他的马夫及铁匠没有注意细节问题,他们敷衍了事,给马掌少钉了一个钉子。因为这个细节问题的疏忽,才有后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根源在于细节,如果最初马夫及铁匠认真给战马钉马掌,或许将是另外一种结局。

说到这里,你可以告诉孩子:“细节就是有这么大的魔力,细节可以决定国家的存亡,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让孩子明白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注重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才不会因为疏忽而损失更多。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千里堤坝毁在蚂蚁的手里,是因为蚂蚁在堤坝上打了洞。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小洞并堵上,千里之堤就不会被洪水冲垮了。身为父母,让孩子认识细节的重要性,了解细节的魔力,对于培养孩子注重细节的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细,就是细小的意思。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它是一件事情的一部分。没有细小的事物堆砌,就没有伟大事业的成就。做好细小事情,才能够做好一切大事。”让孩子深刻领悟细节会影响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成败。

教孩子正确对待剩饭、剩菜和旧衣物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有多少孩子能够正确对待剩饭、剩菜以及旧衣物呢?很多老师不无感叹地说:“物质上富裕了,孩子却丢掉了俭朴,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孩子铺张浪费,不懂节俭的毛病值得父母重视,父母有必要培养孩子俭朴的品质,让孩子学会节俭。

一位母亲从穷山沟里来到县城看望上学的女儿,到学校时已经是中午,母亲便在学校的食堂等女儿。她终于看见女儿了,可是女儿却板着脸、瞪着眼向她走来,还没等她明白怎么回事,女儿已大声嚷了起来:“你傻不傻呀,你穿的什么衣服啊?跟呆子似的!”

母亲愣住了,心顿时往下一沉,脸上感到麻麻的,很不舒服。她没有吱声,想了一下,才小声地对女儿说:“这衣服穿在身上舒服,早上出门时间紧,来不及换。再说,这衣服你没怎么穿,同学不会知道的……”“什么不会知道?这衣服一看就知道是小孩穿的,你穿这样的衣服,傻不傻呀?”没等母亲说完,女儿又大声呵斥起来。看着女儿这么激动,母亲极力克制着自己,她害怕因为冲动和女儿吵起来。

女儿发了一阵牢骚,发现母亲眼眶里有泪水,就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儿轻声地对母亲说:“你怎么啦?”母亲抬头看着女儿,发现女儿的眼睛里藏着歉意,女儿似乎已经知道自己错了。

接着,女儿和母亲进了食堂,在吃饭的时候,她们都沉默不语,女儿吃了两口,就把饭菜倒掉了。看到这里,母亲再次难过起来。她把女儿叫到一旁,温和地说:“孩子,你明白妈妈刚才为什么会流泪吗?”

见女儿不说话,母亲接着说:“你刚才的一番话以及把剩饭、剩菜毫不犹豫地倒掉的行为,是妈妈不能迁就姑息的,如果你没有考到高分,妈妈不会伤心落泪,但是你丢失了俭朴的品质,妈妈为之心痛啊。”

大部分孩子在幼儿时期是没有虚荣心的,那时候他们不计较吃的,不太计较玩的,生活得开开心心。但是渐渐地,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虚荣心开始膨胀,他们看不上旧衣服,不懂得珍惜饭菜,他们的某些行为分明是不懂感恩。这不能不让朴实的父母感到伤心。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朴实节俭的人,但是他们有时候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剩饭、剩菜和旧衣物。经常有这种现象,孩子吃不完的饭菜,父母帮忙吃掉;孩子看不上的旧衣物,父母留在那里,特别是大一点孩子的衣物,有时候父母干脆自己穿。这样做看似是节俭,但其实只是父母节俭;这样做看似是爱孩子,其实是在纵容孩子铺张浪费。

身为父母,在培养孩子俭朴的品质时,首先他们应该认识到其中的细节,才能把细节告诉孩子,让孩子学会注重细节。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正确对待每一粒米饭,每一棵菜,每一件衣物。吃饭的时候,让孩子每次少盛一点,这样可以避免浪费。让孩子懂得穿衣服不能喜新厌旧,不能随意丢弃旧衣物。

只有从生活小事上教育孩子节俭,孩子才能具备节俭的品质,孩子才会懂得珍惜父母创造的生活条件,才会去感恩父母,才会去孝顺父母。

让孩子帮助别人时照顾对方的尊严

在大街上,我们或许看见过这样一幕:行人将硬币随手扔到路边乞丐的碗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掉。同样,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则会很礼貌地蹲下身子,轻轻地把钱放在乞丐的碗里。也许乞丐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前者明显是施舍,后者则是帮助。

有位父亲给儿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个孤寡老人住在一个偏远的村庄。一天早晨,他发现一个高个子男人站在自己院子的外面。老人观察了很久,发现那个人整整一个早晨,都在院子外面徘徊。老人觉得他不像坏人,就热情地把那个男子请进院子,然后很诚恳地央求他:“先生,我老了,没有什么力气了。你能帮我把院子里的一堆木柴搬到那边去吗?”陌生男人一听,眼睛一亮,马上麻利地干起活来。老人看着陌生男子在干活,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男子整整忙了一个上午,才把木柴堆好。然后,老人理所当然地邀请男子进屋休息,品尝牛奶和糕点。下午,老人又挽留陌生男子陪自己聊天,并告诉他自己太孤寂了,很久没有人聊天了。到了晚上,老人和男子睡在干净的床上开心地谈笑。

就这样,男子在老人那里住了好几天,直到养足精神,才高高兴兴地上路。望着陌生男子离去的背影,老人笑了。

故事讲完了,父亲告诉孩子:“其实,老人根本不需要搬什么木柴,但是在二战期间,他这样做了很多次。孩子,你明白这是为什么吗?”孩子眨着眼睛说不知道,父亲说:“因为他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感到有失尊严,他很善良,很有同情心,同时他知道怎样去帮助一个人。”

善良是美好的品质,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因此,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让孩子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是父母的责任。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施舍他人、表达同情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那就是需要照顾对方的尊严和自尊心。不要让孩子认为施舍他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教导孩子在施舍时要保持单纯的动机。

古人曾说:“君子不食磋来之食。”意思是说君子不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善心和同情心,更要教育孩子在帮助别人的时候照顾对方的尊严。

有一次,吉萨陪女儿雪丽逛街,在街拐角处,有个跛腿的小乞丐,一把拉住雪丽的衣襟,把破碗伸到她面前。雪丽慌张地打掉小乞丐的手:“干什么?这么脏,你赔我衣服!”

“雪丽。”吉萨的脸沉了下来,“过来。”只见吉萨轻声对雪丽说了几句话,雪丽从口袋里掏出两枚硬币,不太情愿地扔到小乞丐的碗里。

这时候,吉萨也从口袋里掏出了钱,面带微笑看着小乞丐,轻轻地把钱放在他的碗里。小乞丐对吉萨点点头,表示感谢。

随后,吉萨拉着雪丽回家。当天晚上,吉萨召开了家庭会议,严肃地批评了雪丽的做法,告诉她,每个人都有尊严,都需要尊重。如果你没有零钱,不想帮助别人,但是你不能训斥别人,更不能在施舍的时候不照顾对方的自尊心。吉萨告诉女儿雪丽:“善良的心是金子,会给人带去光明,会给人带去温暖。因此,你应该让自己的善良带给别人温暖,而不是伤害。”

帮助别人,如果不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帮助就会变成施舍,好意也会变成恶意。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可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无意中伤害别人。

教孩子赢得起更要输得起

孩子在游戏的时候,当孩子赢了时,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得意忘形,要再接再厉;当孩子输了时,要安慰孩子,激励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继续努力。让孩子知道赢了固然值得高兴,但不应得意忘形,输了也没必要垂头丧气,而应该继续努力。如果能让孩子正确看待输赢和胜负,那么孩子就能在胜负成败面前摆正心态,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意义重大。

晚饭后,贾女士在小区散步,看到一对母子正在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赢了就向前迈一大步,谁先到终点,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前几次,都是男孩赢,他得意地向前迈了好几步。母亲不断提醒孩子:“赢了几次就得意了?小心接下来你会输掉。”

果然,过了没多大一会儿,男孩就不笑了,原来,妈妈后来居上,屡屡获胜,已经接近终点了。只听见男孩子生气地说:“不玩了。”然后撅着嘴走到了一边。

贾女士以为母亲一定会去哄孩子,让他赢。于是她饶有兴趣地看着事情的进展。只见男孩子的母亲在自己的位置作了一个记号,然后走到儿子面前说:“你为什么不玩了?因为妈妈马上就要赢了是吗?妈妈也想当胜利者,前几次你都赢了,我也很着急,所以我静下心来判断你出拳的规律,之后我终于赢了,我心里高兴,因为我的努力有效果了。再说输了又能怎么样?还有下一次,下次多动动脑筋,不就又有成功的机会吗?如果你跟小朋友玩游戏,他输了就不玩了,你以后还愿意跟没有肚量的小朋友玩吗?谁都会有输有赢!大气一点儿,才像个男子汉!”

男孩子一直不说话,他眨着眼睛,似乎明白了妈妈的话,又继续玩起来。结果又是妈妈赢了,男孩又有些不愿意了,但是却说出了一句很意外的话:“妈妈,我们再来玩,我不闹气了,我不信赢不了。”

这一幕让一旁的贾女士很受启发……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值得赞扬的,她懂得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这是在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胜负,正确对待输赢,让孩子成为一个赢得起更输得起的人。然而,同样是玩“石头剪刀布”,有的家长的做法却截然相反。

明强喜欢和小朋友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只要是赢,他就会继续玩下去。但如果他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或是阻止别人赢他。其他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他玩了。

看着小朋友都不和自己玩了,他很伤心,跑到妈妈身边,忍不住大哭说起来:“他们都不跟我玩儿。”其实,妈妈早就看到明强和小朋友玩游戏的那一幕,明知自己的儿子理亏又霸道,但她却不引导儿子正确看待输赢,而是对儿子说:“来,妈妈跟你玩。”接下来,妈妈故意让明强多赢,明强又笑了起来。

有些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唯恐孩子不高兴,做游戏的时候,有意让孩子当胜利者。因此,不少孩子习惯了只赢不输。一旦输了,就接受不了,就会不高兴,甚至发脾气。殊不知,孩子将来是要面对各种竞争的,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孩子将来怎样面对竞争呢?

其实,孩子的年龄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不愿意输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对待输不起的孩子,父母要讲究教育的方法。

方法一:适度安慰,讲清道理。

游戏中,孩子输了,适度的安慰是必要的。父母接着要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别人不愿意跟他玩,再告诉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之后,问问他,是否愿意向小朋友道歉,并再和他们一起玩耍。如果愿意,就带着孩子去邀请小朋友一起玩,从这一过程中,孩子会学会尊重别人。

方法二:察言观色,具体指导。

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只准自己称王,不许别人赢他,会使他的人际关系受挫。如果这时候父母严厉指责孩子,或给孩子讲大道理,此时孩子很难接受,或根本听不懂。那么父母不妨带孩子一起观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儿的场景。回家后和他讨论别人是怎样做的,再指导孩子正确对待游戏的输赢。

方法三:将心比心,巧妙沟通。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赢了,别的小朋友输了,他不甘心,吵着说不算,你会不会生气呢?你还愿意和他玩儿吗?”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自我反省,让他发现自己错在哪里。这种将心比心的方法有利于孩子不断反省自己,拓展其各方面的能力。

在你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当孩子暂处下风时,要鼓励孩子努力寻找解决办法。相信在你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竞争的输赢,赢了能泰然处之,输了也心态平和,赢得起,也输得起,成为生活的强者。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没有哪位父母否认责任感对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时候,有的父母却不懂得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直接导致孩子忽视了这一细节,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处处逃避责任。

高桥敷先生是日本着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他在《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