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6025500000021

第21章 细节体现教养,让孩子注意公众场所的细节(1)

教孩子问路时注意礼貌细节

让你的孩子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并表现出应有的文明礼貌,就有必要让他学会问路的细节。生活中,有的人去问路,能得到别人的热情帮助,而有的人问路,却遭到对方的白眼,这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了问路的礼仪细节。

蔡先生教女儿问路时,提到:“问路首先要给别人恰当的称呼,这是获得别人帮助的前提。”为了让女儿意识到问路细节关系到问路成败时,他给女儿举了三个例子,并针对例子给女儿分析。

例一。

问:立汤路往哪个方向走啊?

答:一直往前走就到了。

再问:离这里有多远啊?

答:大概有两站路吧。

不厌其烦地问:那到底有多远呢?

答:对不起,我也没有丈量过。

例二。

问:喂,怎么去刘家窑啊?

被问者左看右看,不高兴地答:对不起,这里没有人姓“喂”。

问路者无趣地走了……

例三。

问:大叔您好,请问三里屯胡同怎么走?

答:哦,从这往前走300米,然后右拐就到了。

“真是太谢谢您了。”问路人面带微笑地说,朝大叔招手示意再见。

讲完三个例子后,蔡先生告诉女儿:“第一个问路人没有注意精炼用语,问题过多使人生厌,还没有称呼别人;第二个人忽视了一个细节——用‘喂’称呼对方很没礼貌;第三个人问路是成功的,因为他注意到了礼貌,给人留下了好印象。”

那么怎样问路才是礼貌的呢?有人将问路的程序总结为:“问路=称呼用语+问答的内容+答谢用语。”一般来说这三项内容不可遗漏其中任何一项,也不能颠倒顺序。

第一,让孩子礼貌地、准确地称呼别人。

问路的时候,首先要友善地称呼对方。一般可根据对方的年龄来选择合适的称呼,告诉孩子:“如果对方比你小,你就称他‘小弟弟’或‘小妹妹’;如果对方比你大一点,你可以称呼他为‘哥哥’或‘姐姐’;如果对方是中年人,你就称呼他‘叔叔’或‘阿姨’;如果对方年龄较大,你可以称呼他为‘爷爷’、‘奶奶’。绝不能用‘哎’、‘喂’这种不礼貌的语气词来称呼对方。”

第二,向对方表示歉意。

让孩子学会向对方说声“对不起”,表达一下歉意,因为向别人问路打扰了别人。比如说:“叔叔,你好。真是对不起,我可以向你问个路吗?”或者说:“我可以打扰您一下吗?”如果向交通警察问路,而对方正在聚精会神地指挥交通,就应在旁稍等,等对方空闲下来再去问。如果对方在屋里,要先敲门,等别人出来后再提问,而不能贸然闯入。

第三,当得到对方的允许后,再把自己要问的问题说出来。

可以建议孩子这样问路:“怎么去××地方?”当对方说出行车线路时,再适时问:“大概有多远?去那儿大概要多长时间。”让孩子在问的时候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如果对方显得不耐烦,应及时停止问路。

第四,向对方表示谢意。

当对方解答了孩子的疑问时,应该让孩子记得表达感谢,不能不辞而别,一走了之。如果对方不知道孩子要去的地方或说得不清楚、不肯定,不应该表现出不满和怀疑,也不能一言不发掉头就走,而应该有礼貌地表示感谢,然后再另找对象询问。

除了向他人问路时要礼貌待人,当有人向孩子问路时,应该让孩子友好地帮助别人。在给人指路时,应注意倾听对方的请求,指明交通线路或需乘坐的交通工具;如果口头表达不清,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征得对方同意后,给其带路。当你的孩子不清楚或不确定时,应致歉意:“很抱歉,我也不知道,请再问别人吧!”

不要让孩子觉得问路是简单的事情,不要让孩子忽视了问路细节。

在自动扶梯上,让孩子靠右站立

乘自动扶梯时,经常会看到有的人站得很随意,左右随意地站着。其实文明地乘自动扶梯应该靠右站立,留出左侧通道,给有急事、着急赶时间的人,以便他们可以快速通过。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这一细节,站在自动扶梯的左侧,把通道堵住了,别人有急事就无法通过。

在北京某大型购物广场,记者观察到:尽管扶梯上中间画着分割“站立”和“快行”两个通道的线,可是一些中小学生模样的孩子还是时常会站在线的左侧。一些有急事的人在电梯上向上攀登时却屡屡受阻,要左右绕开前面的人才能通过。

乘自动扶梯是要讲究礼仪的,礼仪培训师提醒家长们教育孩子这样一些礼仪,让孩子以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1)自动扶梯前,要把鞋带系好,要留心松散、拖曳的长裙、礼服等衣物,防止被梯级边缘、梳齿板等挂住或拖曳。在入口处,要让孩子遵守秩序,礼让并排的人先上,并靠右站立。

(2)在自动扶梯上,不能让孩子把头部、四肢伸出扶手装置以外,以免受到障碍物、天花板、相邻的自动扶梯的撞击。不让孩子把雨伞尖端或者其他尖利硬物插入梯级边缘的缝隙中或者梯级踏板的凹槽中,以防损坏电梯并造成人身意外事故。

(3)不要在自动扶梯上蹦跳、追逐、打闹。父母和孩子一起乘自动扶梯时,要一上一下地靠右站立,而不应该并排站立,因为这样能给那些有急事的人提供方便。站立时,一只手应该扶着旁边的扶手,以保持身体平衡。

告诉孩子,如果有急事需要从左侧超越别人,遇到前面有人挡住时要先说“对不起”,再请别人让路,不可横冲直撞,否则容易发生危险。

告诉孩子:排队不要加塞儿

排队是公共场合的基本规则,比如公共汽车站、地铁站、火车站、超市、电影院等,都要排队。可是,总有一些人不顾他人的不满,不顾自己的形象,不注意道德修养,用一些“聪明”的办法排到队伍的前面,那就是插队,又叫加塞儿。

周末,赵女士带儿子去书店买书,结账的时候排队,赵女士和儿子排在第三。可是不一会儿,赵女士发现自己的儿子悄悄地从侧面插到前面去了,跑到了第二位顾客的前面,还一直朝自己招手。

赵女士非常生气,把儿子唤了回来,但是她还是尽量用温和的语气对自己的儿子说:“孩子,你不要加塞儿,这样做可是有损你的形象的。一个小男人,要有小男人的样子,你看看这个队伍里还有小妹妹呢?你这样加塞儿,让小妹妹看到会笑你的,羞不羞啊?我们要按秩序排队,让小妹妹佩服我们,好不好?”

赵女士的儿子听了这番话,立刻脸红了,尴尬的表情已经表示他知错了。赵女士接着对儿子说:“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我们都要成为文明的人,在排队的时候坚决不加塞儿,知道了吗?”儿子笑眯眯地答应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不要加塞儿要从自己做起,赵女士及时教育孩子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她让孩子知道,那种看似聪明的、投机取巧的办法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是不受人欢迎的。

可是,也有一些父母不懂得这个细节的重要性,在一些公共场合,怂恿孩子加塞儿,并为孩子加塞儿屡屡得逞感到得意。不可否认,加塞儿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但却让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使孩子在别人面前表现的缺乏教养,这难道会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吗?

在南京路、人民广场等热闹地段,吃饭、等车排长队是很正常的事。可是一些“聪明”的家长却怂恿自己的孩子插队,然后自己顺理成章地挤在孩子的前面。在一家快餐店前,记者亲眼目睹了两位排在队伍末尾的父母鼓动孩子向前挤,当有人提出异议、表示不满时,那为两位父母反而指责他人“不尊老爱幼”。

在孩子面前,身为父母要以身作则,遵守公共秩序,以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让孩子在公共场合自觉排队,让孩子意识到公共场合的细节的重要性,即使别人不认识自己,也要表现得很文明。告诉孩子,今后要在社会上,与别人竞争,要与人打交道,如果他们从小就忽视了这些细节,养成了不良行为,今后会寸步难行的。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让孩子记得给人让座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有一个动作虽然细小,却能表现一个人的高尚品德——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及时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座位让给对方。就这么一个细节,能够让你的孩子赢得陌生人的好感,在陌生人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星期天,朱先生带着4岁的女儿乐乐坐上公共汽车去动物园玩。

上了公共汽车后,乐乐特别高兴,嘴里有说不完的话。突然乐乐对座位靠背上的字产生了兴趣,于是问:“爸爸,这是什么字?”朱先生回答道:“这是写着‘孕妇、抱婴者、高龄者座’,意思是说这些座位是专门留给老爷爷、老奶奶和抱着小弟弟小妹妹的人坐的,如果他们没有座位,在公共汽车上会很辛苦的,因此我们应该主动把座位让给他们。”

正在这时,汽车停到了一个站点,上来了一位抱着几个月大婴儿的妇女,但车上却没有人让座,朱先生对乐乐说:“阿姨抱着小弟弟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乐乐想了想,蹒跚地从朱先生的怀里挣脱出来并拉他站起来,对那位妇女说:“阿姨,你坐我们的座位吧!”

乐乐的表现,使得一直坐在朱先生旁边的小伙子羞愧起来,也争着让座,妇女感动地连声道谢,称赞乐乐懂事。这时,乐乐得意了,嘴里又说个不停。兴奋的不止乐乐,还有朱先生,因为乐乐不仅学会了让座,还带动了别人让座……

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是一种礼貌,是获得别人好感,树立自己形象的重要方式。父母要给孩子灌输主动让座的观念,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就像朱先生那样,在教会了孩子让座的同时,还感化了其他人,这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父母还应让孩子注意让座时的语气,不要有施舍的意思,比如有的孩子不懂礼貌,让座的时候趾高气扬地说:“来,来,我把座位让给你。”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当然了,让座是一种美德,不光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要让座,在图书馆、候车室,在林荫小道旁的石凳上,如果遇到了有需要的人,也应该鼓励孩子主动让座。让孩子一个友好的举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遵守交通规则,别带孩子闯红灯

家长带孩子过马路时,要以身作则,遵守交通规则,让孩子从小习惯“红灯停、绿灯行”。家长要教育孩子,即使是有急事也不能忽视这一细节,因为它会让你付出血的代价。

一天早上,唐国兵骑着自行车送儿子去学校,过一个红绿灯时,恰巧是红灯,但是儿子看到别人闯红灯,就叫着让唐国兵也骑过去,还指挥着说:“爸爸,现在没有车,没事的。”

唐国兵耐心地告诉儿子说:“乖孩子,红灯亮了,要停下来等绿灯才可以走。这是基本的交通规则,不遵守的话,会出事故的。你忘了,隔壁的王阿姨就是因为交通事故残疾的。”儿子点点头称是。唐国兵摸摸儿子的头说:“闯红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你是听话的好孩子,以后要遵守交通规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对交通细节的学习。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记住“红灯停,绿灯行”,并且一定要走人行横道,不要横跨围栏,横越草坪。宁可慢三分,不可抢一秒。当红灯亮起时,不要因为路上没有车就抱着侥幸的心理穿越马路;当绿灯刚刚亮起时,不要抢着过马路。否则,会存在安全隐患,还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损害。

还要告诉孩子:“马路一般分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快车道开机动车,自行车走慢车道,行人走在人行道上最安全;过斑马线的时候,要‘一停二看三通过’”。

可以让孩子对交通规则有一些更深入地理解:一些特殊车辆在执行紧急任务时,是不受交通信号灯限制的,比如,救护车、消防车等。

另外,当很多人过马路的时候,要教育孩子礼让他人。遇到老、弱、病、残、孕时,和孩子一起主动搀扶他们。在人群特别拥挤的地方,要有秩序地通过,如果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撞了别人,要主动道歉。这样做既能保证安全,又服务了他人,树立了文明的形象。

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带孩子闯红灯,就会给孩子留下“闯红灯是没有危险的”印象。

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陈先生走到斑马线前等绿灯,突然看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无视红灯的存在,在斑马线上大摇大摆的走着,以致正在行驶的汽车不得不停下来为他行“注目礼”,但小男孩却还旁若无人优哉游哉地走着。

这时陈先生听到旁边一个男孩说:“那小孩的父母经常带着他闯红灯,所以他也变成了这样了。”陈先生一打听才知道,两个男孩是同班同学,那个男孩经常看到前面那个男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闯红灯。

由此可见,家长以身作则是多么的重要。家长不仅要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还要教育孩子严格地遵守交通规则。在路口等红灯,即便闯红灯没有任何危险,也要静静地站在原地,耐心地等候着,直到绿灯亮了才穿过马路。

给孩子灌输主动帮人捡东西的意识

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孩子们:“无论何时何地,如果身边有人掉了东西,你们要主动捡起来还给他们。也许他们距离物品比你们近,但出于礼貌,你们有必要做出弯腰去捡的姿势。”这是值得父母教给孩子的礼貌细节,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做出这样的姿势,相信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张先生说,那天正当他在公交车上起身时,他口袋里的一个电话本掉了出来。还没等他弯腰,一个坐在他身后座位上的男孩儿迅速弯下腰,把电话本捡起来并递给他。这让张先生很吃惊,同时也很高兴,他大声地谢了男孩儿,并看了看男孩儿旁边的女士——孩子的母亲。她整个时间都在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就像是她和她的孩子两人共同完成的这件事。

张先生确信那个男孩儿的好品质源于他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主动与男孩儿的母亲攀谈起来。在离开的时候,张先生没有忘记再次感谢男孩儿,并赞美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这让男孩儿和他的母亲都非常快乐。

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主动弯腰为一个陌生人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并得到对方的感谢和赞美,这时候如果你在一旁,你一定会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高兴,因为他的好品质完美地展现在别人的面前,给别人带去了快乐。

现在一些父母对类似的细节并不重视,他们没有教育孩子为别人做举手之劳的事情,所以,孩子很难注重助人的细节。其实,如果孩子能够意识到这些细节,那么他们会做得很好的。

一天,学生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一个学生的铅笔从课桌上滚落到地上,然后滚到讲台前。在铅笔的整个滚动过程中,没有人把铅笔捡起来,于是那个学生不得不站起来,跑到讲台前去捡铅笔。

这个过程老师全都看在眼里,老师停止了讲课,严肃地告诉全班同学,他说:“以后无论谁掉了任何东西,我都希望你们能主动弯下腰来,帮助对方把东西捡起来。”

据这位老师说,孩子们都按他的要求去做了,后来再也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一段时间后,主动帮别人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后来班里一个叫王伟的孩子和爸爸一起玩出游玩,当他看到一个游客把一只空烟盒丢到地上时,王伟跑过去把它捡起来,递给那位游客说道:“叔叔,您掉了这件东西!”那位游客起初带着怒气看了看王伟,然后马上脸红了,最后对王伟笑了笑说:“谢谢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