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6025500000004

第4章 凡事必做于细,细节成就完美(1)

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非常宠爱,给孩子喂饭,帮孩子洗脸、洗脚,为孩子挤牙膏。孩子上学了,父母包接送,帮孩子背书包,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陪在身边帮忙削铅笔,孩子写完作业父母帮忙检查,帮忙收拾书包……这些事情原本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身为父母如果不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那么孩子就会养成依赖的毛病。只有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才会变得自立自强起来。

看到伙伴们学轮滑,宋涛也很吵着要学轮滑。在轮滑教练的建议下,爸爸给宋涛买了一双轮滑鞋,还买了护膝、护肘及一个头盔,以防摔倒时受伤。每个星期五和星期六,妈妈都送儿子到教练那儿学轮滑。

轮滑用具较多,足足装了一个袋子。尽管如此,妈妈还是让宋涛自己背,妈妈对宋涛说:“因为这是你的东西。”

宋涛每晚从7点半开始训练,一直要到9点半才结束。每次轮滑结束时,爸爸妈妈都会去接他。这时宋涛已经很累了,总想耍赖让爸爸妈妈帮他背包。

爸爸总是半开玩笑地对宋涛说:“是你的东西,为什么总想让爸爸妈妈帮你背呢?”

宋涛没办法,每次只能自己背了。

有时,他实在太累了,便会礼貌地请求妈妈说:“妈妈,请你帮我一下,过了那条路,我就自己背。”当然,妈妈会帮他一把,但是只要过了那条马路,妈妈就会把包还给宋涛,让他自己背上。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其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让孩子有这种意识,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逐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父母有必要让他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而不要为孩子包办。对于家务活,孩子力所能及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分担一些。只有动手做事,孩子才能明白劳动是快乐的,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不易,这样孩子才不容易形成懒惰、自私的恶习。

5岁的萌萌是个勤快的小姑娘。她的小手帕、小袜子都是自己来洗,自己的小书包总是整理得很好。这还要归功于她刚上幼儿园时妈妈对她说的话:“萌萌,想不想长大啊?”

“想。”“明天要去上学了,就说明我们的萌萌长大了。从明天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好?”萌萌高兴地答应了。从此以后,妈妈开始教她干一些简单的活儿,比如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整理等等。

因为学会了不少事,萌萌做起事来要比其他小朋友有条理得多,成了班里的“小管家”,老师的好助手。

这样的孩子能体会到爸爸妈妈是辛苦的,这样的孩子将来的生活不会一团糟,而是井井有条。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形成勤劳、爱父母的美好品格。

在家里,当孩子跃跃欲试地想做自己的事情时,父母应该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认为孩子不会做,就干脆来个包办代替。比如,孩子要求自己穿衣服时,你担心孩子把裤子穿反、扣子扣错,嫌孩子穿得太慢,于是帮孩子把衣服穿上;孩子要求自己洗脸时,你怕孩子洗不干净,于是你帮孩子洗脸;吃饭时,孩子要求自己吃,你怕孩子会把衣服搞脏,于是喂孩子。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做自己的事的愿望,也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其实父母只要回忆一下自己初学一门技能时手忙脚乱的情况,再想想孩子动作思维方面与自己的差距,就不难理解孩子自己做事的不熟练、不完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因为孩子笨手笨脚就包办代替。对孩子耐心一点,多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就会做得很好。

帮孩子改掉穿衣服磨蹭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在早晨起床的时候边玩边穿衣服,养成了磨蹭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家长认为,这是小事,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好的。殊不知,孩子养成了做事磨蹭的习惯,就会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细节问题不得不引起家长和孩子的重视。

早上天天总是懒得起床,等妈妈催了他好几次,他才爬起来,磨磨蹭蹭地穿衣服。但是天天总是那么调皮,妈妈转身去厨房时,他就在床上玩了起来,妈妈见他磨磨蹭蹭难免发几句牢骚,甚至批评天天几句,这让天天一大早的心情就很郁闷。更严重的是,天天在穿衣服的时候耽误了时间,导致上学迟到,还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对于孩子穿衣服磨蹭的问题,有些父母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父母教育得当,孩子就容易改掉穿衣服磨蹭的习惯。训练孩子穿衣服首先要让孩子觉得穿衣服是很愉快的事情,帮孩子穿衣服时你可以让孩子和你说:“我们快快穿上裤子,穿上裤子;然后快快穿上袜子,穿上袜子……”孩子会明白你说的意思。这样孩子就会把穿衣服当做游戏和乐趣,当他独自穿衣服的时候就不容易磨蹭了。

训练孩子快速穿衣服的能力的具体做法,父母可以参照以下的步骤。

第一步,训练孩子穿衣服的技能。

当孩子到了可以独自穿衣服的年龄,父母就要为他做示范。比如,用布娃娃做练习,让孩子给布娃娃脱去衣服,然后再穿上。当孩子每完成一步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孩子,并让孩子多练习几次。让孩子练习扣扣子,拉拉链,勾裤钩和解扣子,最后练习系鞋带。对此父母要保持耐心,不要期望孩子一两次就能学会。

第二步,选择适合孩子的衣服。

为孩子选择易于穿脱的衣服。对孩子来而言,有松紧带的裙子和裤子、套头衬衫既好穿又便于脱,而系扣子的大衣或带拉链的滑雪服就比较难对付。当孩子对简单的服装应付自如后,再逐渐让他穿式样较复杂的服装。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穿衣服。

孩子喜欢模仿,喜欢照着父母的样子做。因此,你不妨和孩子一起穿衣服,这不仅可以使孩子学会正确的方法,还能使孩子习惯穿衣服。

第四步,让孩子自己处理穿衣服的问题。

有些孩子自己能够快速地穿好衣服,但是他喜欢依赖父母,父母不帮他穿时他就磨蹭。如果孩子明明学会了自己穿衣服但就是不肯穿,父母要告诉孩子后果,如果5分钟还没有穿好衣服,那么每超过1分钟,他晚上就得提前10分钟上床睡觉或者少看10分钟电视。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超过了5分钟还没穿好衣服,那么你就没有早餐吃了。”定好吃早饭的时间,让孩子按时到餐桌旁。

孩子穿衣服磨蹭的问题看似不大,但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从短期来说,孩子穿衣服的时候磨蹭会浪费时间,还可能被父母批评,影响心情,严重的话还会感冒,或者上学迟到;从长远来说,如果孩子穿衣服老是磨磨蹭蹭,就容易养成磨蹭的、拖拉的习惯,这样孩子学习、做事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浪费时间。

因此,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穿衣服磨蹭的问题,然后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注重穿衣服这方面的细节,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让孩子将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

父母会发现,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早晨去上学,找不到红领巾、书包、帽子等;在学校参加活动,忘记归还用过的道具;去超市买东西,选中了又不想要的东西不放回原处,离开时随手将购物车、购物篮放在过道里;去书店买书,把看过的书随便找个地方插进去……

你的孩子如果有这样的表现,赶紧着手教育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吧!仅仅是这一细节,如果孩子懂得重视,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孩子既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能处处想到他人,尊重和关爱他人,培养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反之,孩子的生活会一团糟。

“妈!你看到我那件新的粉红色的裙子了吗?”月如慌忙地冲进客厅,妈妈正在那里打扫卫生。

“昨晚你不是把裙子扔地板上了吗?”妈妈平静地回答。

月如显得非常慌张,她说:“哦,我完了!今天学校要举行少先队员朗诵比赛,我必须穿那件粉红色的裙子啊!”说着又跑到自己的卧室。

看着女儿慌乱的神情,妈妈无奈地摇摇头。

因为月如房间乱七八糟,她宁愿从一个地方蹦到另一个地方,也不愿意随手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地。每当她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烦躁地找父母帮忙。

妈妈厌倦了从地板上帮她拣衣服,所以她上星期开始实施一项新政策,告诉月如她把从地上捡起的每一件衣服都没收了,一个星期以后才能拿回去。月如当时没有在意那些话,渐渐地,她发现丢在地板上的衣服不见了,衣柜里的衣服也越来越少了。

这时,月如从卧室回到了客厅,对妈妈说:“我穿旅游鞋和牛仔裤好看吗?”妈妈笑了笑,“妈,我得走了。不然的话就会迟到的,再见!”月如向妈妈告别后就出了门,但很快又回来了。

“等等!我好像把换下的鞋子落在浴室了,我应该放在壁橱里的。妈,别进我的房间,我晚上回来收拾!”

生活中,很多孩子有丢三落四的毛病,他们非常粗心,他们不注重细节。每次用过的物品,他们随手一丢,等下次想用的时候却找不到了。尤其是早晨上学时,他们找不到红领巾、小黄帽、袜子等等,还要全家人一起帮着找。这样不仅给自己添了麻烦,也给家人添了麻烦。事实上,想让孩子避免这些问题,只需注重一个细节,那就是让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每次要用的时候就去固定的地方拿,这样能省很多时间。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是一种“归位”意识。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并没有这种意识。《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说:

在北京图书大厦教辅类图书的书架上摆着琳琅满目的新书,但是有些书并不是按顺序、按门类整齐地摆放,这不是图书大厦的工作人员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而是因为一些孩子看完书后不懂得把书放回原处,随手放在离自己最近的书架上。粗略统计,每天大概有四五十名学生来这里买书、看书,但只有不到10个人把看过不买的书放回原处。

可见,如果孩子没有注意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不但影响自己的房间整洁,还会影响公共环境的秩序。其实把用完的公共物品“归位”是一种自觉行为,只要让孩子有这方面的意识,孩子就会觉得像排队买票、购物一样自然。

如果孩子不懂得注重这个细节,没有养成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习惯,父母有必要及早让他明白整洁、有序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孩子有这方面的缺点,父母需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改正过来。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身后不停地说:“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到原来的地方。”但发现效果并不好,其实父母不妨让孩子尝尝乱放东西的后果,这样孩子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自觉地把东西放回原处。

刘梅经常要求儿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如果孩子不能做到这点,她和丈夫是不会代劳的。有一次,儿子要去少年宫学画,但是不记得画板放在哪里了,急得满头大汗。可是刘梅和丈夫却不帮忙,坐在客厅里偷着乐。最后儿子找到了画板,但是却迟到了。从那以后,儿子很自觉地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再没有出现过找不到东西的情况。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当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只有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到不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危害,孩子才能真正自觉地去重视“归位”的细节。

教孩子一次做好一件事

《小猫钓鱼》的故事很多孩子都熟悉,它揭示的道理就是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即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三心二意的“小猫”,不能专注于一件事,干干这个,玩玩那个,学习的时候想看电视,看电视的时候想玩游戏,这样既不能把学习搞好,也难以玩得尽兴。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专注做事。

雄兵爱听有关动物的故事,爸爸妈妈总是认真地给他讲这方面的故事,并且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让他去领悟。

有一次,爸爸讲到动物专注的故事,说狮子去喝水时,它们会一直走向水塘,就算中途碰到猎物,它们也不会去追捕;猴子在摘野果时,只是摘果子,中途不会去喝水;大象洗澡时,不管十里八里,同样会直奔水塘,中途不会突然改变主意干别的事。

爸爸告诉雄兵,驯兽师在训练猴子或大象的时候,一次只让它们做一个动作,即让它们的脑海里只决定一件事,否则动物们再聪明也学不会复杂的动作。而且,它们的大脑神经也会拒绝一次决定两件以上的事情。这是它们的本能。

讲了动物的故事后,爸爸对雄兵说:“一次只做一件事,并努力做好,这叫专注,三心二意,表面上同一时间可以做多件事情,但是到头来一件事情也做不好。”雄兵从中懂得了专注做事的重要性。

动物们一次只做一件事,看似呆板,不知变通,实则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简单做事,是保证高效的方式之一。其实我们也应让孩子学会这种做事方法,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该放松的时候尽情放松,这样孩子会成长得更加快乐。

有研究表明,普通人在同一时间里考虑几件事,或一次做两件以上的事情,考虑问题和做事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长期如此,就如同一个越陷越深的陷阱,使人无法轻松下来,无法享受到快乐和舒适的生活。因此,父母有必要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让孩子养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

“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意味着集中注意力,不会轻易被其他事情影响。反之,如果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见异思迁或是四面出击,往往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不可能同一时间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但是我们一定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做好,因此,一定要专注地做事。”那么父母该怎样做呢?

方法一:每次延长一点点。

给孩子讲故事,看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几分钟,然后记录下来,下一次讲故事时延长一两分钟,如果孩子不愿意听,试着给孩子一点小奖励,等这种情况稳定以后,父母接着适当延长时间。做游戏、画画等也可以这样训练孩子。

方法二:孩子游戏的时候,请勿打扰。

孩子专注地玩耍和游戏,正是训练孩子专注习惯的过程,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父母只要在旁边保证孩子必要的健康与安全就行了,让他们玩个够。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将会顺利养成耐心专注的习惯。

方法三:给孩子适当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