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6025500000006

第6章 凡事必做于细,细节成就完美(3)

小桑尼和妈妈从公交总站上车,但是却发现司机从车上下去了。这时小桑尼问:“妈妈,司机叔叔为什么要下车呀?他不开车吗?”换作平时,妈妈会不假思索地随便回答女儿,但是这一次妈妈突然来了兴趣,就问小桑尼:“你看到司机叔叔怎样下车的?”

小桑尼想了一会儿说:“哦,我发现司机叔叔是提着两个饭盒下车的,到那个小房子里去了。”

“你感觉他去干什么了呢?”妈妈进一步引导小桑尼。

“啊,叔叔吃饭去了,叔叔买了两盒盒饭,是不是给他朋友也买了一盒啊?”小桑尼结合自己的观察,做了一些推断。

“很可能是这样的。”妈妈认可了小桑尼的想法。

几分钟后,小桑尼发现小房子门口有位司机在打电话,就问:“是不是叔叔要来开车了?”

妈妈没有回答,而是问小桑尼:“仔细看看,那位叔叔是不是我们车上的司机。”

“哦,不对,妈妈,这位叔叔比我们车的司机叔叔胖一点,不是我们车的司机。”

“你太棒了,宝贝!”妈妈及时表扬了小桑尼,小桑尼很高兴。这时候,妈妈意识到利用身边的小事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是很有意义的。

观是看,察是想。让孩子留心身边的小事,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事物是这样的,还必须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有了这种观察,孩子就有了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如果把孩子的观察比作蜜蜂采花粉,那么思维就等于是酿造蜂蜜,没有花粉就酿不出蜂蜜。没有细心的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因为缺少素材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的触角。因此,父母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小事,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是一种用心的行为。世界着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其实,不仅研究工作需要细心观察的能力,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细心观察的习惯。所以,当孩子把他观察到的细节告诉你时,你应该给孩子赏识和赞扬,以激发孩子不断对生活进行细心的观察。

那么,怎样使孩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呢?

(1)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开阔视野。家长可以经常抽空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多看看、多接触、多观察。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引导孩子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孩子探索和发现因果关系。当孩子从观察中获得惊喜时,他就会对观察身边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游玩中,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当领着孩子外出游玩时,要帮孩子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目的。有位家长带孩子观察果园里的梨树,孩子观察之后,写道:“绿叶中间挂着一对对的鸭梨,它们肩并着肩,好亲密啊!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如果经常让孩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孩子就能慢慢改掉漫不经心的毛病,变得心细如发。

(3)让孩子坚持写观察日记。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让孩子的观察经过理性思考,变得更加深刻。

(4)教孩子常见的观察方法。只有观察方法科学,才能观察得更细致。如果家长想引导孩子有目的、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的观察原则。

另外,还应让孩子学会对比观察。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有一位父亲让孩子观察“日”、“田”两字有何差别,当孩子辨别出来之后赞扬孩子。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会了区分形近字,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一般人之上。”因此,不要让孩子忽视身边的小事,不要让孩子把细小的事情不放在眼里。

的确,就像着名艺术家罗丹说的那样:“这世界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能让孩子带着一颗细致的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孩子注重观察细节的东西,不但会使他们经常有新奇的发现,还能使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妙,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能让孩子把上学迟到当小事

对于迟到,孩子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孩子上学经常迟到,他们还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晚到几分钟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把迟到当小事,就会被别人认为是不守信、不守时的表现,甚至因此错失许多机遇。

张良在一座桥上碰到一位老人,老人让张良帮他捡鞋并为其穿上鞋,张良都认真地照做了,这让老人觉得张良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于是乐意教导他。老人和张良约好五天后在桥上相见。

五天过后,张良来到桥上,但是老人早已先到。老人见张良迟到了,瞪了他一眼,生气地说:“你跟老人约会,怎么叫老人等你呢?五天后再来吧!”

五天后,张良听到鸡叫便赶到桥上,不过发现老人还是先到了。老人再次告诉张良五天后再来。而这一次,张良在第四天半夜就在桥上等,当老人到时,看到他,满意地笑了并且交给张良一本珍贵的兵书——周朝姜太公编的《兵法》。

此后,张良刻苦钻研《兵法》,最终成了有名的军事家,为灭秦和汉朝的建立出了力。

不可否认,这位老人是诚心教导张良的,所以才会给他三次机会。如果在张良第一次迟到的时候,老人就拂袖而去,那么张良岂不是错失了成才的大好机会?

上学迟到绝对不是小事。上学迟到,会打扰老师的授课思路,干扰同学们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每个孩子上学都迟到,那么还怎么上课呢?所以说,迟到这件事,看起来像是件“小事”,其实不然,它反映了一个孩子是否能严格遵守时间、遵守纪律,它反映了一个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修养和品质,它折射出了一个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上学迟到不但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还会影响你自己。你晚到了,那么老师之前讲的内容你就不知道,这样你听课的时候就会遇到麻烦。如果你经常迟到,你的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那样你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认识到迟到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样孩子就会对此重视并加以改正。

不要让孩子忽视懒惰的小毛病

生活中,不少独生子女很懒,他们懒得做家务,懒得叠被子,写作业的时候懒得削铅笔。一些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在学习上不懒惰就没事。殊不知,如此放任下去,孩子就会变得懒得学习,最后成为一个懒惰的人。因此,千万不能让孩子忽视懒惰的细节,应该教育孩子做一个勤劳的人。

有个孩子很懒,一天爸爸把他叫到跟前,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乞丐失去了右手臂,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觉得很可怜,谁看到了都会施舍一点。可是有个妇女毫不客气地对乞丐说:“你帮我把一些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听了有些生气,说:“你没看见我失去了一只手臂吗?还让我搬砖,如果你不愿意施舍我就算了,何必捉弄人呢?”

中年妇女没有生气,而是俯身用一只手把砖搬起来,说:“你看,并不是两只手才能干活的,我可以,你一个大男人为什么就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看着那个女人,终于用他那唯一的一只手去搬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