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6025500000008

第8章 健康重于一切,让孩子注重健康的细节(1)

起床后,别让孩子马上叠被子

被子是要叠的,但是父母要让孩子掌握叠被子的时机。不少父母教育孩子:“起床后马上把被子叠好。”其实起床后马上叠被子是不科学的。

研究表明,人在睡眠过程中,呼吸道可排出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149种,从皮肤毛孔中可排出171种化学物质。如果是冬天,晚上睡觉门窗紧闭,通风不良,这些化学物质就会充盈整个房间。

当孩子拥被而卧时,体内排出的水分会被蒸发,这会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使人体排出的化学物质沾在被子上不能尽快散发。如果让孩子起床后马上叠被子,这些有害化学物质就会被包裹在被子里,等到晚上会被人体再次吸收,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早上起床后,让其把被子翻过来,并且把门窗打开,让被子中的水分,气体自然散发,待上完厕所,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后再把被子叠好。

为了防止被子里的细菌危害孩子的健康,父母有必要经常把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晾晒。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被子被晒得软绵绵的,睡上去特别舒服,其次被子上的细菌、微生物、尘埃、汗渍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会被赶跑,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有超强的杀菌作用,会在很短时间内杀灭各种细菌和病毒。

有些孩子认为被子是用来盖的,而不是用来叠的,他们觉得每天都要盖,即使叠好了还是要弄乱的,还不如不叠呢?果真是这样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虽说被子是用来盖的,但是如果盖了之后不叠整齐,会给人的视觉印象就是一团糟,很乱,这会影响人的心情。然而有的孩子对爸爸妈妈发牢骚:“我就不明白了,我自己的屋子我自己不怕乱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我叠被子,晚上睡觉还得掀开,真是!”孩子们不知道:从小让他们养成叠被子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养成爱干净、爱整洁的习惯。

张倩的母亲气冲冲地冲她喊道:“我说你不会叠,你偏要逞能,看!叠得乱七八糟,像什么样子!让开,看我是怎么叠的。”妈妈毫不犹豫地把张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叠好的被子打开,重新叠了起来。张倩失落地走到一边,伤心透了,从此她不愿再“逞能”。

万琴的母亲欣喜地赞赏着她:“哟!今天琴琴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看看。嗯,不错,如果把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整齐了。”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教万琴怎样把被子叠得更整齐。万琴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做事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了。

叠被子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父母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巧妙的引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乐在其中。这就要求父母多给孩子鼓励和赞美,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叠被子。

在教育孩子叠被子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起床后不要立刻叠被子,而要把被子翻开,过一会儿再去叠。”让孩子不但知道叠被子的细节,还懂得把被子叠好,继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使用电视、电脑要让孩子有个度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尖锐地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不可否认,电视、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使人们体验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但是任何事物都要掌握一个度,如果过度使用电视、电脑,对孩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因此,父母有必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让孩子认识到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

有位父亲说,女儿圆圆想干什么他和妻子都不会阻拦,唯独在看电视这件事上,曾对女儿控制比较严。但这“控制”从没有被圆圆察觉,因为他们基本上没对圆圆说过“别看电视了”这样的话,也没给她规定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更没有强行关闭过电视。

记得圆圆上小学时,当时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火暴一时。为了让圆圆既能看上电视又不耽误写作业,父亲和圆圆商量,能不能先练习二胡,等电视剧开始了再看,看完后再认真地写作业。结果圆圆答应了,她做得很好。于是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女儿看电视的时间。

这位家长的做法是很好的,他懂得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强迫孩子,孩子很尊重他的意见。生活中,很多父母动不动就对孩子采取强制措施,比如把电视关了,或者拔掉插头,或者抱怨孩子只知道看电视。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他们在处理方式上充满了强权作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情绪、面子、能力、愿望等。孩子意识不到看电视有什么不对,因此就不会主动控制看电视的时间。

在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方面,父母首先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长期如此,会使视力下降;如果染上了“电视依赖症”,会严重破坏孩子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对学习极为不利。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看半小时电视,应该休息一会儿,这样可以缓解视觉疲劳。”平时在家里,父母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如果能做到有节制地看电视,以身作则,孩子就更容易学会控制看电视的时间了。

与看电视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相比,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更大。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注重控制看电视时间的同时,还不能忽略对孩子进行使用电脑方面的教育。

常女士的儿子上小学,有段时间他每天晚上上网不到半夜12点是不会上床睡觉的。常女士担心儿子的身体受不了,而且还会耽误学习,最害怕的就是孩子到不健康的网站去。

于是常女士和丈夫经过认真的商量后,就找儿子严肃地谈了几次,让孩子了解痴迷网络的危害,并告诉他要适度上网。同时,他们还对电脑进行了一些技术控制:设置了密码,使得儿子只能在他们允许的时间内上网;他们还通过“历史记录”经常了解孩子浏览了什么网站,去了多长时间等,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违规就要扣除上网时间以及零花钱作为惩罚。

通过教育和引导,常女士把儿子每天的上网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上网时间定在每天的晚上7点到9点这一时间段。一段时间后,儿子对网络的迷恋程度有所减轻。

在这个网络时代,父母没必要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孩子需要尽早学会利用网络中的学习资源。不过,即便网络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家长也需要让孩子自觉控制上网时间。否则,孩子很容易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甚至还会误入色情网站。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每年寒暑假,很多孩子因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显着下降,眼科专家提醒家长们,孩子上网、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不宜过长,每天应该不超过2小时。在此,我们不赞同一些父母的做法:面对孩子无节制地上网、不听劝说,父母大发脾气,撤掉网线或砸掉电脑,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叛逆。

那么,家长如何把孩子每天的上网时间控制在2小时之内呢?

第一,要疏不要堵。

如果家长强硬禁止孩子在家上网,孩子可能去网吧上网,这样反而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因此,对待孩子上网,疏比堵要好。

所谓疏,就是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家长要认识到,上网并不全是坏事,关键是让孩子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而不能让孩子迷上玩电脑游戏。家长可以留些时间,多点耐心与孩子沟通,陪孩子聊聊,让他们想玩、想说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就得以实现。如果真能做到这些,孩子自然会有节制地对待网络。

第二,限制上网时间。

为防止孩子上网成瘾,父母有必要教育孩子控制上网时间,当孩子超过了规定的上网时间时,父母要及时提醒孩子,如果孩子按规定做了,父母要及时表扬。一个比较有效的监督方法是,要把电脑放在客厅,而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

第三,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多参加一些户外的体育活动。这样孩子的生活才不会那么单调:上学——做作业——看电视——上网。

总之,看电视和上网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孩子获取更多外界的信息,如果孩子能够适度利用电视、电脑、网络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对其学习和成长是有帮助的。这就要求父母让孩子认识到看电视和上网的细节问题,掌握好这个度,才能从中受益。

让孩子注意锻炼身体的细节

有少数家长整天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身心健康却注意很少,使得孩子不注重锻炼身体,有的甚至连体育课都不好好上。其实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就不能让孩子忽视体育锻炼的细节。

上小学二年级的小雨在学校寄宿,因为宿舍里有两个同学是练舞蹈的,大家便都跟着学做起了下腰动作。小雨也在床上试着向后下腰,这个动作看起来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不料她却没支撑住,重重地摔在床上。之后,她感到腿疼,但不敢告诉老师,忍痛睡下了,夜里她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下床去上厕所,结果摔倒在地。等生活老师发现,准备带她到医院时,她的双腿已麻木无知觉,瘫倒在地上了。

“学校不应该让孩子单独做这样危险的动作!”小雨的父母认为学校没尽到24小时监护的责任,而校方则认为,孩子是意外受伤,学校在此事上不负有责任。双方的争论虽然没有结果,但孩子受到的伤害却已经成为事实。医生说,这次的运动伤害很可能给她带来终身的痛苦。

据运动创伤专家讲,像小雨这样运动受伤的病例还有很多,不少伤者甚至只是五六岁的小孩,“花朵还没完全绽开就要凋谢了,这些孩子实在令人惋惜”。由于孩子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出现意外伤较多。对此,运动专家建议,孩子运动时,教练必须在场。家长更不能急于让孩子参加各种训练班,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选择培训项目。曾经有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学习举重时受伤,事实上孩子10岁以上才适合练习这一项目,太小因孩子骨骼嫩,易发生骨折。

适度适当的运动不但能带给孩子强壮的体魄,同时也能增进孩子的智力,消除大脑的疲劳,培养孩子开朗、坚强的性格。

令人担忧的是,近来,许多年龄很小的孩子在不适当的运动中受到伤害。作为家长,一方面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掌握孩子的运动量,不能等同于大人进行极限训练。因此,父母有必要给孩子一些指导,让孩子认识到锻炼身体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才能达到好的锻炼效果。

(1)锻炼之前要让孩子先做热身运动。有些孩子锻炼之前不做热身活动,身体突然进入剧烈的运动中,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这是一个细节,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全身运动能够让全身系统化地进入运动状态,比较好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和快走。

(2)不要让孩子片面追求力量训练。有些孩子认为加强力量训练就能成为“肌肉男”,那样就是强壮的表现,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力量训练只是锻炼的一部分,要想达到健康强壮,孩子还不能缺少柔韧性的锻炼,比如压腿,转腰。

(3)锻炼的适度很重要。锻炼固然能让孩子的身体强壮,但是如果孩子不懂得适度运动,往往会适得其反。父母要让孩子明白,锻炼身体要循序渐进,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机能的特点一步步前进。

(4)不要忽视营养的补充。父母不能因为孩子锻炼身体就给孩子过分进补,也不能为了减肥而故意节食,要让孩子知道水果、蔬菜、蛋白质是运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运动时的补充也很关键,但是不能暴饮暴食。

(5)锻炼后的放松很重要。当孩子锻炼之后,身体会很疲惫,这时候充分的放松将使其劳累的身体得到恢复,可以避免运动损伤,为下一次锻炼做好准备。

(6)强制锻炼不可取。孩子的身体每天都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态指导孩子锻炼。如果孩子说身体不舒服,父母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下,等孩子感觉身体好了再锻炼。

父母还需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为孩子设计合适的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可以请老师专门指导。父母对于孩子的每个进步要及时加以鼓励和强化。孩子上学后,父母要鼓励孩子和爱运动的同伴多在一起玩,这样会增加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让孩子了解正确用眼细节

近年来,儿童近视现象严重,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相关专家表示,导致孩子近视的罪魁祸首是孩子不注意正确用眼细节。

8岁的朱骏近视了,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左眼370度,右眼450度。父母问医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医生不高兴地说:“我还要问你们呢?你们平时怎么不教育孩子注意用眼卫生啊?”

朱骏的父母感到纳闷,忙说:“此话怎讲?”

医生说:“孩子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是不是老趴在桌子上或者头离桌面很近?”朱骏的父母说:“是的。”

医生又问:“孩子是不是经常躺在被窝里看书,或者长时间玩电脑游戏?”

父母说:“是的。”

医生接着问:“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是不是离电视机很近?”

父母还是回答“是的”。

医生再问:“孩子是不是很少到户外锻炼身体,一放学就在家里?”

父母不说话了,只是点头。

医生叹了口气说:“这就是孩子近视的重要原因,因为他没有注意用眼细节。”

儿童近视眼预防重于治疗,父母要掌握正确的用眼细节,让孩子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才能避免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近视眼镜。

孩子形成近视的因素很多,主要为环境和遗传两方面。

遗传因素:在我国近视人群中,20%左右的发病者可能与近视眼相关致病基因有关。这类患者大多近视程度较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

环境因素:由于孩子的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导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少孩子在看书、写字的时候不自觉地将眼睛靠得很近,结果养成近距离用眼的坏习惯。

专家表示,近视眼的预防重于治疗,只要家长多了解一些用眼知识,多教育孩子正确用眼,就能很好地避免孩子近视。

专家对预防孩子近视眼的建议是:

(1)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让孩子的眼睛距离书本在25厘米至30厘米;

(2)孩子看书、学习1个小时左右,应休息10分钟;

(3)每天让孩子远眺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4)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课桌高度及照明应科学合理;

(5)不要让孩子用脏手揉眼睛,在家里也不要混用毛巾等物;

(6)让孩子坚持做眼睛保健操;

(7)均衡膳食、加强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精神愉快。一旦孩子出现了近视现象,父母一定要通过医学验光给孩子配戴合适的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并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总之,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从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注意用眼卫生,是预防孩子近视的重要举措。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抬抬头、远远眺,这些细小的动作对预防近视是有帮助的。

告诉孩子:耳道不必人工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