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气不如争气:人生不必计较的50件事
6035600000002

第2章

最后,我们应合理地向别人和社会有所索取。索取是人们生存的最起码条件,离开了索取,人们将无法生活。我们向社会索取并非没有理由,因为我们也毕竟为社会做出了很多。公平交易是世间的永恒法则,所有的正义都将根据这个法则来判断。如果我们一味地给予,那么人性是不允许的。人性决定了他的利己性、自我为中心性。人总是期待着别人的给予,人总是期待着别人给予回报。如果得不到适当和足够的回报,人在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抵触情绪,而使周身紧张,造成心理不平衡。其实,每个正常人的生活前提有一条是身心健康。长期的心理不平衡,会使我们的内心冲突加剧,以致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合理索求、要求回报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情,而且为了我们起码生存的必要条件。

以律己之心律人,以宽人之心宽己。有时候,我们学会了如何宽容别人,而却忘了如何宽恕自己。毕竟,我们自己也非圣贤,我们也会像小孩一样犯下很多可笑的错误,这时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宽容自己,不要残忍地对待自己,毕竟我们是凡人,凡人就意味着允许我们犯错误,我们还会有机会。

总之,善待自己,使自己成为最好的比善待别人更有重大的意义。我们除了学会律己、宽容别人、成全别人之外,还要学会成全自己、宽容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你才生活得充实、幸福。

心灵处方:

今天生活把你压累了,明天你就会自我垮去。

4.烦恼——原谅生活才能更好地生活

人生苦短,别和自己过不去。看得开,想得透,做不到,常是我们的通病。我们容易将别人的事看得如水中倒影般明澈,而一旦涉及到自己,就会有“老眼昏花”之态。

二战期间,罗勃·摩尔在一艘美国潜艇上担任暗望员。一天清晨,随着潜艇在印度洋水下潜行的他通过潜望镜,看到一支由一艘驱逐舰、一艘运油船和一艘水雷船组成的日本舰队正向自己逼近。潜艇对准走在最后的日本水雷船准备发起攻击,水雷船却已掉过头来,朝潜艇直冲过来。原来空中的一架日机,测到了潜艇的位置,并通知了水雷船。潜艇只好紧急下潜,以便躲开水雷船的炸弹。

三分钟后,六颗深水炸弹几乎同时在潜艇四周炸开,潜艇被逼到水下八十三米深处。摩尔知道,只要有一颗炸弹在潜艇五米范围内爆炸,就会把潜艇炸出个大洞来。

潜艇以不变应万变,关掉了所有的电力和动力系统,全体官兵静静地躺在床铺上。当时,摩尔害怕极了,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他不断地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的死期?尽管潜艇里的冷气和电扇都关掉了,温度高达到50℃以上,摩尔仍然冷汗涟涟,披上大衣牙齿照样碰得格格响。

日军水雷船连续轰炸了十五个小时,摩尔却觉得比十五万年还漫长。寂静中,过去生活中无论是不幸运的倒霉事,还是荒谬的烦恼都一一在眼前重现:摩尔加入海军前是一家税务局的小职员,那时,他总为工作又累又乏味而烦恼;抱怨报酬太少,升迁无指望;烦恼买不起房子、新车和高档服装;晚上下班回家,因一些琐事与妻子争吵。这些烦恼事,过去对摩尔来说似乎都是天大的事。而今置身这坟墓般的潜艇中,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摩尔深深感受到,当初的一切烦恼显得那么的荒谬。他对自己发誓:只要能活着看到日月星辰,从此再不烦恼。

日舰扔完所有炸弹终于开走了,萨摩尔和他的潜艇重新浮上水面。战后,摩尔回国重新参加工作,从此,他更加热爱生命,懂得如何去幸福地生活。他说:“在那可怕的十五个小时内,我深深体验到对于生命来说,世界上任何烦恼和忧愁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与烦恼结上了生死之缘,不死不休。或许,人生之所以多姿多彩,绮丽曲折;或平静如湖,或汹涌如海,正是因之有了紧张,因之有了烦恼。情感犹如画家手。

中的画笔,将枯燥苍白的理性世界涂抹得艳丽多姿,丰韵迷人。然而,这终归还是理性统治。

的时代,情感虽然狂野,却也只能长时间的充当理智的奴隶。这就是人们内心的等级世界。

成长到这个时代,人类早已成为理智的成人,不再幼稚地幻想成仙永生,转而追求那可能的长寿,把“永远”留给不朽的精神。人们宁愿割舍“对情感的尽情体验”,而去追逐那“压抑了的生命延伸。”而这,正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感受文明,我们得学会消除生命的障碍,而我们既然赋予了“烦恼”以贬意,当然它便是我们毫无疑问要清除的对象。

美国棒坛老将康尼·麦克曾毫不讳言地声称:“我如果不停止烦恼,早就进棺材了。”

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在曲曲折折的人生旅途,我们难免磕磕碰碰,烦恼在所难免,伴随而来的是精神肉体的高度紧张。特别是在如今已转得疯狂的社会大转盘里,紧张与烦恼更是人所难逃,人们因而耗尽了精力,消瘦了肉体,处罚了生命。

肖伯纳说:“悲哀的秘诀,在于有余暇来烦恼你是否快乐。”在此,“余暇’’实已失去其意义,成为对“悲哀”者最无情的嘲讽。放松时,恰恰就是你精神肉体上最为紧张烦恼的时刻。萧伯纳道出的,不仅仅是“烦恼”者的悲哀,他更道出了自古流传的“快乐与烦恼”的对抗。那是全人类的悲哀。而两者的对抗史,也正是人们摆脱自然奴役,创造发展人类文明的斗争史。

在烦恼与快乐的斗争中,人们犯下了同样的错误。直至今日,“人”在世界上获得了空前至高的地位,即便如此,烦恼仍然是人们生活的最大部分,甚至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我们并不打心底地憎恨“烦恼”(相反,有些人恰能以享受“烦恼”为乐),然而,“烦恼”往往会把一个人推到坟墓的边缘,稍加打击,便一骨碌滚了进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53岁时便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头发全掉光了,甚至连眼睫毛都一根不剩,为他写传记的约翰·温克勒说他“活象个木乃伊”。驰聘沙场,风光无限,却终日缺乏起码的安全感。他拥有大笔财富,却疲于扞卫、增长财富。忧虑烦恼使他53岁时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门已经向他敞开,回想惊心动魄的一生仍能感到那后怕悸动。他非常不情愿地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他退休了。他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他尽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捐钱让他感受到赚钱所无法获得的满足和愉悦,即使当他旗下的“标准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颁布而被课以“历史上最重的罚款”,他也只是对他的律师说:“不要担心,Johnson先生,我本来就打算好好睡他一觉,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经是45年后的事了。

这便是现代人的斗争方法:爱心、信心。唯其拥有爱心,才能捐巨款以慈善;唯其拥有信心,才能将重挫以谈笑。

心灵处方:

记住,学会放弃烦恼,你便得到了“余瑕”;学会放弃烦恼,你便释放了紧张;学会放弃烦恼,你便获得了快乐。

5.琐事——放弃小事,才能留住快乐

别让鸡毛蒜皮的事捆住自己的手脚。

有一则相声叫“纠纷”,简言之,故事是这样的:雨后,马路上积了很多泥水,这时正值上班高峰期。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一个赶着去买药,一个忙着去上班,由于人车拥挤,买药的没留神,从上班的人身边擦过去,弄脏了他的鞋和裤腿,继续向前骑;“上班的”怒了,一把抓住“买药的”要他赔钱和轧伤脚的医药费,言语过激,“买药的”听得不入耳,火气一上来,两人开始争辩,最后吵到派出所,民警没有立即调节,而是让二人到另一间小屋里等候,两人静静地坐下来,心平气和之后才清醒地回想事情的经过;“买药的”开了腔:“这事最初是我不对,你的脚还疼吗?”

“上班的”面有愧色说:“不打紧,在这儿待了半天也活动开了。其实当初你要客气客气,也就用不着来这里给民警添麻烦了。”“我是想道歉来着,可是当时你又是什么态度。

你的话也相当不客气呀?”“你得原谅我年轻吗!”两人走出小屋,向民警说明了事情的来笼去脉,欢喜地走出了派出所。临别时,一个问另一个:“怎么样,兄弟还生我的气吗?”“哪儿的话,不打不成交,有空上我那儿玩去!”另一个回答,纠纷就此化解。仔细想想这个故事,如果我是那个轧别人的脚弄脏他的鞋子的人,我迅速地、坦白地、热忱地承认自己的过失,谦逊一点,矛盾也就化解了。我自认为“如果你错了,就迅速地承认”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做法,死不认错反倒是多数愚鲁之人的行为。

假如我们知道我们势必要受责备了,先发制人自己责备自己,巧妙而委婉地陈述事实,你自我批评的诚恳和急切度将使他的愤怒和争斗性被消灭,也许他还会帮你开脱呢。这种方法的明智还表现在使你处于主动地位,在对方有机会说话以前,将他的批评转成你的自我批评。这时,你是在听自己的批评,不是比忍受别人口中的斥责容易了许多吗?而且人都有自卫的心理,自我批评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着想,故而言语之中少了诽谤,态度显得诚恳。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这不仅仅是被动的退让,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主动的积极的办法,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得到比你期望的更多。这里强调一种取主动的行事原则,打比方,公园的石板路窄,两人相向而行,两人有过节,这次冤家路窄,一个人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另一个不慌不忙地说,“我向来给傻瓜让路。”于是从容地绕道而行。这个故事与我讲的中心议题似乎不相关,但我们可以依此类推,举一反三,体会其中的方法。

如果你有分析力和判断力,你会赞同我的。出了错就迅速地主动地承认,死不认错才是错上加错的笨法子,而且你会比我做得更好。

我们时常感慨生命的短促,却成天为一些“小事”而喋喋不休;我们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发生最强烈的抗议,“行动”本身却在为其作辩护。我们呼喊“活着太累”,却不曾追究“累”之起因,那些毫无必要的“小事”象一片无尽的沼泽地,我们困在其中,越陷越深。

从钻出母体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了对“快乐”的不懈追求。然而当“苏格拉底”不知趣地问人们:“快乐”是什么?“快乐又从何而来?”时,我们便犹豫了。人生旅途上的长期跋涉,种种“微小”的磕磕碰碰,“累”得我们已无暇去思索这些原以为已很明了的问题。

所以,让我们来正视这么一个现实吧:各种各样的“小事”已让我们活得太累。我们永不止息的对“快乐”的追求已迫不急待地要对“小事”作出“最后的审判”。

我们念叨着“小事”,其实对此却仍是一知半解;我们习惯了原有的生活,因而对此的判断已不犀利。当我们听说牛顿因见“苹果落地”而触发了对“万有引力”的发现时,他要我们首先确定一个目标,又或者说是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之后要我们具备充足的知识,丰富的思考,因为所谓灵感的触发,正是不断的思考与藐视“小事”的“小事”碰撞的结果。

当我们对“别里科夫”发出阵阵快意的嘲笑时,我们深深明白了“小事”的存在形式与本质。它使人们变得狭隘、暴躁、缺乏勇气与活力。

放弃“小事”,我们需要勇气和眼光以及宽广的胸怀,这一切皆源自于对社会和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由此我们得到奋进的原动力和勇气,并在此过程中,而获得无以伦比的“生命体验”。

就让我们关怀起生命的终极吧!让它贯穿我们生活的时空。因此,我们便获得了宽容的胸襟,奋进的勇气。生命不再因“小事”而累,烦恼不再成为生活的敌人;人生不再渺小无谓,充实而丰富中,我们体验快感。

心灵处方:

不要去埋怨生活好累,而要放开心把碎事遗忘。

6.吃亏——小利是毒针,沾了要穿心

这是一个争破了头的社会。同事之间争奖金,争职位;老板之间争生意;大官儿小官儿。

之间争权力;名人之间争地位;学生之间争奖学金……

人人都在争,不愿意吃亏,但有几个赢家

为人处世,最关键的就是明白自己在干什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就好比两条路,一条向南,一条向北向南的那条指向你的人生目标,然而却充满荆棘、坎坷;向北的那条指向虚无飘缈,但是路边有鲜花和小草。你也许会觉得当然采鲜花胜过了走泥泞,但是走上了那条道的你可能轻松一辈子,但一直找不着你自己。

这个道理摆在大家面前可能人人都懂,但一碰上具体的事情时,可能有的人就忍不住要走上那充满了鲜花的道路了。我在这里想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告诫大家不要短视。在我记忆里,大学生争夺奖学金的事是短视的明证。

有一次,我们班评奖学金。班主任为了省事儿,决定按成绩往下排。按理说,奖学金就是奖励学习好的同学的,用这个标准来划分无可厚非。可有的同学不干了,说那奖学金里有个“三好学生”奖,既然是“三好”那就不能单凭成绩了。于是,某某就去班主任那说,某某干的社会活动不如我多,奖学金应该给我;又有某某某写信给院系领导,说某某体育极差,而自己在运动会上给学校争过光,所以奖学金应该给我。更有甚者,首先言明自己知道得不到奖学金,只是对得奖学金的那个同学的所做所为太看不过去了,所以站出来给大家说句话。这个时候最是显露众生相的时候,往往整得大多数无辜的同学目瞪口呆。有些平时关系非常铁的哥们儿、姐妹儿这时候往往露出狰狞的面孔,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也真有道理,真正是平时的谦谦君子,一到关键时候就见“利”忘本了。

其实,让我们想想看,奖学金不外乎两个好处:第一,有一笔额外的收入。但是数目又有多少呢?学校的奖金,诸如“三好学生奖”、“单项学习奖”、“社会活动奖”等等,最多不过几百元,你值得为此争破头皮吗?好处之二就是有个荣誉,以后找工作进机关。如果为了这点好处我看还是不值得。现在有几个学生还想进企业、机关。有两种争名夺利之心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油子”,挣钱多的外企、公司才是他们想去的地方,可那种地方是只重能力,不重死分数的。

分析完好处,让我们看一看你撕破脸皮的坏处。首先,作为一个还没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今后你所从事的职业基本上与所学相符,你所接触的周围的人。你要求人帮助的朋友基本上都是你大学时代的同学。我现在就有这种感觉,有很多时候,与人吃饭,席间谈到某某人干得如何出色,一打听原来是自己大学同学。有时候想想,世界说大也不大,有一次公司派我去法国巴黎出差考察,在枫丹白露宫我竟然碰上了我大学时代的舍友;一问才知也是来考察的,真是无巧不成书。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上大学时能够保持相当纯洁的友谊,那可是一辈子的财富,没准儿你什么时候就要求到你的同学了。如果当初争奖学金时,你非常大度地将它让给了别人,那将来你求人家的时候可就不是几百几千的事儿了,那时候,人家大笔一挥一切不都回来了吗?所以,我上大学前就打定主意不争奖学金,不争当班干部,这都是要撕开脸皮的事,咱虽然还没见过大钱,但咱知道忍,舍不了兔子抓不到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