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建的大昭寺规模不大,仅有八个殿堂。经元、明、金、清朝历次扩建,规模渐次扩大。现存的大昭寺,殿高四层,上覆金顶,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大昭寺是汉、藏建筑艺术的合璧之作。主殿的梁架、斗拱结构,均为汉族古典建筑技法;但其柱头檐部的装饰,却是典型的藏族风格。图金殿顶的结构、造型与装饰,也都巧妙地探合了汉、藏技术和艺术风格。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配殿内,供有松赞干布、尺尊公主、文成公主等塑像,神态和蔼,栩栩如生。殿堂和四周回廊间绘满壁画,其中《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等,具有一定的史料和艺术价值。另外还有唐代丝织佛像、明代的大银灯、珍珠佛衣和金灯等稀世珍品。大昭寺正门前方,树着一座3米多高、建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建于唐长庆三年(823)。在大昭寺门前。由于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当时吐蕃尊唐为舅,自称为甥,故此碑又称舅甥会盟碑。据史书记载,公元821年,吐蕃派使臣伦纳罗至长安请盟,唐派大理卿刘元鼎力会盟专使随蕃使人藏,次年在拉萨设坛讽文盟约,至第三年正式立碑。碑身呈方柱形.该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碑身已略有风化,但所刻藏汉碑文尚能辨认。碑阳及两侧以汉藏两种文字刻载会盟全文及唐蕃会盟官员的姓名、职位;碑阴以藏文刻载唐蕃友好关系历史和此次会盟的经过及意义。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献之一,是千余年来汉藏人民团结友爱的历史物证,也是研究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
在大昭寺前,还有一棵唐柳,相传7世纪中叶大昭寺建成后由文成公主亲手所植。藏民十分爱护这株柳树,把它看作藏汉民族亲密合作的信物,并加以神化,说此树是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发落地而生,故又称释迦发。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妻,这是藏汉两族友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据《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遣大论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太宗称是,以为聘。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示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松赞率兵次柏海亲迎。从此,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造纸、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医疗、历算等科学知识传入吐蕃,吐蕃的药材和马匹也不断地运往内地,同时还派遣弟子到长安学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无疑对促进藏汉两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