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6068500000032

第32章 《春秋繁露》译读(1)

王道第六

[原文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五帝三王之治大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者,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关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木兴,凤凰、麟游于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时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诸侯各以其职来祭,贡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庙,端冤盛服,而后见先,德恩之报奉先之应也。

[译文《春秋》

为什么那么看重“元”,而特别说到它呢?元,就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凡事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有个好开端。道,就是指君王治理国家的道理。王,是人道的开始。帝王的行为端正,那么宇宙间的自然气候就会和谐顺畅,风雨及时来临,景星就会出现,黄龙降临人间;假若帝王的行为不端正,那么上天就会发生异常变化,各种妖邪之气同时出现。五帝三王治理天下,不敢怀有凌驾于万民之上的心理,向人民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用仁爱去教化人民,用忠诚去使役人民,尊敬长辈和年老的人,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尊贵的人,不耽误人民耕种和收割的时机,役使人民一年不得超过三天。因此老百姓家家富裕人人满足,没有怨恨忿怒这样的忧患,强者欺负弱者这样的灾难,也没有用设言伤害别人、嫉妒别人这种人,人民修养自己的品德,已达到美好的地步,人们可以随便地披散着头发,一边吃东西一边游乐,不羡慕富贵,认为罪恶是可耻的,所以不去作恶,父亲不会有为夭折的幼子痛哭的,哥哥不会有为早逝的弟弟而哭泣的,毒虫不会螫咬人们,猛兽也不搏杀人民,有角的牲畜不会夫冒犯人们。

所以上天为他们降下甘露,朱草从地上长出,醴泉从地上涌出,风雨及时来临,硕大的禾穗从田地中长出,凤凰、麟在国都的附近漫游。

监狱里没有犯人,法官判刑只在衣服上做上记号,而人民却不敢违反,四方的夷狄通过翻译前来朝见天子,人民的性情特别质朴而不奢侈。天子祭祀天地,依照次序祭祀山川,按时到泰山祭天,报答上天的恩赐,到梁父山上祭地,报答大地的功德,建立明堂,祭祀祖宗先帝。祭天时,以祖先配祭,天下诸侯各自依照自己的职责来助祭,贡献出他们地上所出产的物品,首先把它们供奉到宗庙去,戴好帽子,穿上漂亮的衣服,然后去进见祖先,祖先以恩惠来回报他们,这就是供奉祖先所得的回报。

[原文

桀、纣皆圣王之后,骄溢妄行,侈宫室,广苑囿,穷五彩之变,极饬材之工,困野兽之足,竭山泽之利,食类(原注:类,戾也。)恶之兽,夺民财食,高雕文刻镂之观,尽金玉骨象之工,盛羽旄之饰,穷白黑之变,深刑妄杀以陵下,听郑卫之音,充倾宫之志,灵(与“棂”相通)虎兕文采之兽,以希见之意,赏佞赐谗,以糟为丘,以酒为池,孤贫不养,杀圣贤而剖其心,生燔人,闻其臭;剔孕妇见其化;朝涉之足,察其拇;杀梅伯以为醢;刑鬼侯之女取其环。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群臣畏恐,莫敢尽忠,纣愈自贤。周发兵,不期会于孟津之上者,八百诸侯,共诛纣,大亡天下。《春秋》以为戒,曰蒲社灾。周衰,天子微弱,诸侯力政(政,与征通),大夫专国,士专邑,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礼,诸侯背叛,莫修贡聘,奉献天子。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孽杀其宗,不能统理。更相伐锉以广地,以强相胁,不能制属。强奄弱,众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为之食,星陨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原注:疑当作“雹”),陨石于宋五,六退飞,陨霜不杀草,李梅实,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昼晦,彗星见于东方,孛于大辰,鹳鹆来巢。《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孔子明得失,差贵贱,反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太平。刺恶讥微,不遗大小。善无细而不举,恶无细而不去,进善诛恶,绝诸本而已矣。

[译文

夏桀、商纣都是圣王的后代,可是他们骄傲自满,胡作非为,建筑奢侈的宫殿,扩修宽广的皇家园林,宫室粉刷得五彩缤纷,装饰得富丽精巧,把野兽捉来放在牢笼里,竭尽山川出产的物品,吃凶恶的野兽,强夺人民的财科和粮食,修筑高大而雕刻讲究的台榭,用黄金玉器骨器象牙等制作考察的饰品,非常铺张地用羽毛牛尾装饰旌旗,礼服的颜色极为漂亮,用酷刑滥杀来欺吓人民,沉湎靡靡之音,满足自己高宫大殿的要求,栅栏里关着老虎牛等文彩绚丽的野兽,以稀奇古怪的主意,赏赐奸邪谗言小人,把酒糟堆成山丘,用酒来作池糖,不照顾孤儿和贫穷的人,杀死圣贤,剖开他的心脏;用炮烙之刑活活把人烧死,来闻烧人时发出的焦臭气味;把孕妇肚子剖开,剔出胎儿来观看人的生长变化;砍掉渡河人的脚,来察看他的大拇指;杀死梅伯,把他做成肉酱;杀死鬼侯的女儿,拿走她的玉环。杀人,贪欲没有尽时,天下财物因此而空虚,大臣们全都感到害怕,不敢竭尽忠诚去劝谏纣王,于是纣王更认为自己是有才有德的君主了。西岐周武王发兵攻打商纣,自动率领军队到孟津会合的,就有八百诸侯,大家齐心协力诛杀商纣王,殷商完全失去了天下。《春秋》把殷纣王作为天下人的警戒,说:殷商的蒲社发生了火灾。

周王朝衰败的时候,天王的势力非常薄弱,诸侯以武力相攻伐,大夫垄断国家大权、士在封邑之内横行霸道,不遵守礼乐法度,诸侯背叛天子,不进贡、不朝聘,也不把上地上出产的物品奉献给天子。

臣子弑杀他的君王,儿子弑杀他的父亲,庶子杀死嫡亲的长子,没有人能够统治这种局面。诸侯之间又相互攻伐,侵略扩张土地,用强暴的武力相互威胁,没有人能制约统属。强的压制弱的,多数欺侮少数,富人奴役穷人,下停地互相兼并、臣下的行为超越职权范围君子却无法禁止。这些混乱的情况,使得太阳因此而亏蚀,星星象下雨一般从天上掉下来,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沙鹿发生地震,夏天发生水灾,冬天发生雹灾,从天上掉下来五块石头落在宋国,六只水鸟倒退着飞过宋国都城上空,秋冬下的霜杀不死百草,李梅在不该结果子的时候结果,从正月到秋天七月一直不下雨,地震、梁山崩塌,黄河被堵塞三天,水不得东流。白昼天色昏暗,彗星出现在东方,孛星进入大辰星座,鹳鹆鸟飞到鲁国来筑巢。《春秋》认为这些现象很怪异,从此可以看到悖乱的征兆。孔子阐明得失的原因,区分贵贱的差别,恢复君王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讽谏周天子希望他能够使天下太平。讥刺君王的恶行和国家的衰败,不论是大是小,都不遗弃,而好的行为即使很小很小也没有不标举出来的,恶的行为即使很小很小也没有不排斥的,褒扬善行,贬斥恶行,就是希望从根本上断绝它罢了。

[原文

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刺不及事也;天王伐郑,讥亲也;会王世子,讥微也;祭公来逆王后,讥失礼也。

刺家父求车,武氏毛伯求赙金,王人救卫,王师败于贸戎,天王不养,出居于郑。杀母弟,王室乱,不能及外,公为东西周,无以先天下。召卫侯,不能致;遣子突征卫,不能绝;伐郑,不能从;无骇灭极,不能诛。诸侯得以大乱,篡弑无已,臣下上,僭拟天子;诸侯强者行威,小国破灭;晋至三侵周,与天王战于贸戎,而大败之;戎执凡伯于楚丘,以归;诸侯本怨随恶,发兵相破,夷人宗庙社稷,不能统理;臣子强,至弑其君父;法度废而不复用,威武绝而不复行。郑鲁易地,晋文再致天子,齐桓会王世子,擅封刑、卫、杞,横行中国,意欲王天下;鲁舞八俏,北祭泰山,郊天祀地,如天子之为。此之故,弑君三十二(当作“三十二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

[译文

《春秋》记载周天子派遣宰喧来鲁国,赠送惠公和仲子葬礼所用的车马,是讽刺送礼没有赶上丧事;记载天子讨伐郑国,是讽刺他亲自率兵去伐郑;记载诸侯会见天王的世子,是讥讽周天子国势衰微;记载祭公来迎接王后,是讥讽周天子失礼。《春秋》还讽刺了天子派遣家父到鲁国要车,派武氏和毛伯到鲁国要求资助葬礼的经费和金钱,周天子派人去救卫国,天王的军队在贸戎被晋国打败。讽刺天王不奉养母亲,让她离开京城,到郑国居住。杀死自己的同胞弟弟,王室内部争斗混乱,没有精力顾及诸侯国,于是王室分为东周、西周,从此便失去了凌驾于诸侯之上、做天王的资格。天子召唤卫候,让他命令卫国人为天子服役,卫侯不来朝见,逃到齐国;天子派遣子突征伐卫国,却不能阻止卫侯朔回国;天子讨伐郑国、诸侯国都不随从出征;鲁公子展无骇消灭极国,天子却无力诛杀他;诸侯因此大乱.篡夺君位,弑杀君父的事不断发生,臣下逼迫君王,不合礼义地比拟天子的礼节;诸侯努力强大的施展威力,小诸侯国相继破灭;晋国竟然三次侵犯周室,和天子的军队在贸戎交战,把王师打得大败;戎狄在楚丘把周大夫凡伯俘虏,并带回戎国;诸侯因为有怨气而生出愤怒憎恶之心,出兵互相攻打,毁灭别人国家的宗庙和社按,没在人能统治这种局面;臣、子强大,甚至于弑杀他们的君王和父亲;周天子的礼法制度被废弃不再运用,周天子的威势已经灭绝,不再施行。因此,郑国用玉璧交换鲁国的土地,晋文公两次招致周天子来见他,齐桓公让周天子的继承人来见他,擅自把土地封给邢、卫祀杞等国,横行于中国,妄想统治天下;鲁国僭用天子的八俏舞,北祭泰山,郊祭天、祀祭地,象天子那样去做。因为这些的缘故,有三十六个国君被杀,五十二个国家灭亡,就是因为没有在罪恶很微小时就杜绝它所造成的。

[原文

《春秋》立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诸山川不在封内不祭。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赋,不得适(与“敌”相通)天子之贵。君亲无将,将而诛;大大不得世,大夫不得废置君命。立适(与“嫡”对同)以长不以贤,立于以贵不以长,立夫人以适不以妾,天子不臣母后之党。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

[译文

《春秋》建立的法则是: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社稷,凡是不在自己封国之内的山川诸侯不能前去祭祀。有天子统治天下,诸侯不专有土地,不能把土地擅自分封给人,不能够擅自拘捕天子的大夫,不能演奏天子的舞蹈和音乐,不能收取天子的赋税,不能和天子的尊贵匹敌。不能怀有弑杀君主和父母的心思,有这种心思就要诛杀;大夫不能世代相袭,大夫不能废除君主的命令。立嫡亲的儿子继承王位,以年长为标准不以贤能为标准;立儿子为继承人,要立地位尊贵的,不立年长的;立夫人要立嫡妻而不立受宠的妾;天子不用母亲和王后的娘家人做臣子。亲近附近的国家,以招致远方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君不是先亲近附近的国家,而后招致远方的国家的,所以《春秋》首先是以鲁国为内,以中原国家为外,进一步是以中原国家为内,以夷狄国家为外,说的就是从最亲近的国家开始的意思。

[原文

诸侯来朝者得褒,邾娄仪父称字,滕薛称侯,荆得人,介葛卢得名。内出言如,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日聘。王道之意也。诛恶而不得遗细大;诸侯不得为匹夫兴师,不执天子之大夫。执大子之大夫,与伐国同罪。执凡伯言伐;献八佾,讳八言六;郑鲁易地,讳易言假;晋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

桓公存邢、卫、杞,不见《春秋》,内心予之行,法绝而不予。

止乱之道也,非诸侯所当为也。《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故诛赵盾,贼不讨者;不书葬,臣子之诛也。许世子上不尝药,而诛为弑父;楚公子比胁而立,而不免于死;齐桓、晋文擅封、致天子、诛乱,继绝存亡,侵伐会同,常为本主,曰:桓公救中国,攘夷狄,卒服楚,至为王者事;晋文再致天子,皆止不诛,善其牧诸侯,奉献天子,而复周室,《春秋》予之为伯,诛意不诛辞之谓也。

[译文

《春秋》对来鲁国朝见的诸侯加以褒奖,因此对邾娄国的国君仪父是称呼他的字,对滕国和薛国的国君是称他们为侯,荆国的大夫被称作人,对介国国君葛卢称呼名字。鲁国国君或大夫外出称作如,诸侯来鲁国称作朝,大夫来鲁国称作聘。这是在鲁国推行王道的意思。

《春秋》斥责罪恶的事情,不论大小都不遗漏;诸侯不能为一个人动员军队,不能拘捕天子的大夫。如果拘捕了天子的大夫,就犯了和讨伐别人的国家一样的罪。所以戎国拘捕了天子的大夫凡伯,春秋称作伐;鲁国在祭祀时用八佾舞奉祭,《春秋》不说八佾而说六佾;郑国用玉璧跟鲁国交换土地,《春秋》不说是交换而说是借用;晋文公两次招致周天子来朝见他,《春秋》不说是被招致而来,却说是天子下来狩猎。齐桓公帮助邢、卫、杞重建社稷,《春秋》没有记载,这是因为作者内心赞赏他的行为,可是不合法则,所以不在文辞中肯定他。

止息动乱的道义行为,不是诸侯所应当做的。《春秋》的法则是,做臣子的不为他的国君讨伐乱臣贼子,就不算是臣子;儿子不为父亲报仇,就不算是儿子。所以责备赵盾,是因为他没有讨伐弑杀国君的人;不记载国导下葬的时间,这是在斥责臣子。许国的太子只因为没有先尝药就让父亲喝下,《春秋》斥责他弑杀父亲;楚国的公子比被公子弃疾逼迫而立为国君,而不免于一死;齐担、晋文擅自分封土地,招致天子,平定动乱,使绝嗣的国家有人继承,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兴延续,和诸侯一道讨伐别国或聚会结盟,常常是主持的人,因此说:

齐桓公挽救中国,驱逐夷狄,最终使楚国归服,以至于做了天子该做的事;晋文公两次招至天子,都不批评他们,反而赞扬他们领导诸侯,给天子进奉贡品,复兴周室,《春秋》肯定他们而称他们为霸主,这是心里责备他们而不在文辞上表示出来的意思。

[原文

鲁隐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死节,公子目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之心,《春秋》嘉气义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夷狄邾娄人、牟人葛人,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此其诛也。杀世子母弟,直称君,明失亲亲也。鲁季子之免罪,吴季子之让国,明亲亲之恩也,阍杀吴子余祭,见刑人之不可近。郑伯髡原卒于会,讳弑,痛强臣专君,君不得为善也。卫人杀州吁,齐人杀无知,明君臣之义,守国之正也。卫人立晋,美得众也。

君将不言率师,重君之义也。正月,公在楚,臣子思君,无一日无君之意也。诛受今(当从苏舆义证作“诛不受令”),恩卫葆,以正囹圄之平也。言围成,甲午祠兵,以别迫胁之罪,诛意之法也。作南门,桷丹楹,作雉门及两观,筑三台,新延厩,讥骄溢不恤下也。故臧孙辰请于齐,孔子曰:“君子为国,必有三年之积,一年不熟,乃请,失君之职也。”诛犯始者,省刑绝恶,疾始也。大夫盟于澶渊,刺大夫之专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