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读者》·天南地北
6077100000014

第14章

银匠麦克·伯克佛有3个女儿,他告诉我,大女儿的志向是做演员。我们问他会支持女儿这样的志愿吗?他说:“当然。她们必须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快乐是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必须要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难道不会担心女儿浪费时间吗?“不会担心浪费时间!我只担心她们能不能得到好的教育、能不能快乐。”

这就是典型的丹麦思维。在这个不求快的社会,孩子有时间、空间,被鼓励去探索世界。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丹麦人可以快乐?”也许答案就在丹麦人的童年教育里。

华尔街的寓言

陈世旭

12月早上的华尔街,很阴冷。还不到上班时间,街上安安静静。小风穿街而过,让人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很难想象,这条美国最牛的街,这条在工作时间掌控和流淌着全世界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金钱、在国际金融界呼风唤雨的“神经中枢”,长不到半公里,宽只有十来米;很难想象这条短短的、瘦瘦的街,竟然容纳了十万金融骄子,每天上下班时间在这里潮涌潮退,拥堵不堪;聚集了各大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交易所,甚至还塞进过世贸大厦双子塔那样的巨无霸。

这里寸土寸金,人人都想用有限的空间争取最大的收益,建筑间距之小,使人压抑。两边的大楼把街道逼成峡谷,抬头是一线天。阳光只能投在摩天大楼的尖顶,给阴暗平添了一抹亮色。

大名鼎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正门不在华尔街主道,而是躲在旁边一个不起眼的支道的拐角上,入口处很小,如果不是武警站岗,决看不出它是个要地。“9·11”的伤痕至今未愈,街上设置了路障,警察和军人带着警犬、重武器以及最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债券股票交易大厅禁止参观。戒备森严,如临大敌。

斜对面古罗马式的联邦厅是最早的美国国会大厦。门口矗立着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全身塑像,那正是他当年宣誓就职的地方。在这个几乎没有古迹的国家,这座大楼是一级保护的国宝级建筑。

华尔街是美国的发祥地,但华尔街作为政治中心的日子很短暂,那座国宝级建筑早已被各大金融机构所淹没。台阶上的华盛顿两百多年来默默注视着一个金元帝国的一天天成长和壮大。

1790年后,国都迁徙,华尔街成了商人聚居之地,他们组织起证券交易所发行债券和股票。原始积累时期赤裸裸、血淋淋的拼抢、欺诈、恫吓和你死我活,让所有人都感到了有制定游戏规则的必要,华尔街因此成了西方经济和金融的第一块样板。19世纪以来,华尔街一直控制着世界的经济命脉,经久不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这里的一举一动立即就会波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随着信息技术和远程交易的兴起,华尔街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遭到挑战,“9·11”又加剧了证券金融巨头的撤离,华尔街终有一天会不再是金融界在地理概念上的心脏,但也永远会是精神意义上的中心。

“华尔街历史的主题,就是金融与政府之间的曲折关系。”(基斯特《华尔街史》)华尔街不仅通过政治捐款影响大选,还输出精英影响政治决策。克利夫兰总统不得不接受趁火打劫的老摩根极其苛刻的条件,以使其拿出美元帮助政府救市,阻止足以将美国经济拖入深渊的金融危机;华尔街金融巨头梅隆执掌过哈定、柯立芝和胡佛三位总统的财政大权,影响力之大,被戏称“三个总统为他打过工”;美林公司的总裁里甘被里根总统任命为财长后,直击日本于泡沫经济泥沼,其名令日人胆寒;高盛公司董事长鲁宾就任财长凡六年,美国经历了和平时期周期最长的经济繁荣,克林顿叹为“自汉密尔顿以来最伟大的财长”;乔治.W.布什总统的班子中,因为有包括财长鲍尔森在内的许多来自华尔街的面孔,人称“华尔街精英白宫再聚首”。而在未来的日子里,华尔街与白宫金融加政治的权力传奇还将代代上演。

华尔街是财富和奇迹的别名,但它并不创造产值,只凭买空卖空、低进高出、点石成金。大亨们坐飞机来去,白领们在路上奔命。交易大厅里每天的股票交易高达25亿股,每笔交易耗时不到一分钟。华尔街制造了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也制造了无数瞬间赤贫的悲剧。最有名望的企业股票也难保不下跌失控,让几百万人破产,“9·11”遇难者大多是各大金融机构的精英。

华尔街是一条石头小街,也是一条黄金大道;是一个神秘的谜,也是一个凶险的梦;是强者博弈的天下,也是弱者挣扎的地狱。

华尔街一端,作为其标志,长5米、重6300公斤的巨大铜牛牛气冲天地当街而立,被无数祈求好运的手摸得通体锃亮;另一端,是17世纪建造的三一教堂,边上是排满墓碑的公墓,墓地中间,立着表情总是戚然的耶稣,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寓言,一个关于华尔街的寓言,一个关于财富、权力和人生归宿的寓言。

两端之间,步行最多20分钟。在哲学的意义上,短促得就像人生。

话说德国的义务教育

郭力

记得咱们中国有句话,叫“父债子偿”,但在德国,我却看到了“子过父代”。

儿子不上学,老子得坐牢。最近萨尔州的7位父亲,因为子女未上学,被判入狱。同时,警方派专车将孩子们接到了学校。其实,这7位父亲并未让孩子失学,而是组织了一个家庭学堂,让孩子们在家学习,但这种行为依然被认定为违法。

该州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视为违法。适龄儿童不上学,校方有权采取强制措施,警方也可予以协助。但何以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被如此看重呢?原来,义务教育在德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事实上,早在1619年的德意志魏玛公国,就率先公布了《义务教育规定》,明确父母必须送6至12岁的儿童入学,否则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这也许算是《义务教育法》的雏形吧。

在欧洲现代教育学史上,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作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功不可没。他率先提出:教育应致力于人类自身的改善。所有的人,皆由上帝创造,生而平等;不论男女,也不论贵贱,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同等机会。

他的思想不断普及传播的结果,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应运而生。

这就是德国,确切地说,是当时的普鲁士帝国。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的形成,凝聚着弗里德里希父子两代国王的心血。

早在1717年,当时的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这无疑开时代之先河,因为法国制定类似的法规延至1880年,而英国则到了1882年。

威廉一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国王。即位后,他特别重视军队建设,成功地将普鲁士帝国建成了同时代一流的军事大国。为此,他赢得了“大兵国王”的雅号。

与其卓着的军事才能齐名的却是他的吝啬,并被冠以“乞丐国王”的“美名”。

奇怪的是,这样一位吝啬的国王对教育却出手大方。1717年9月28日,为了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威廉一世签署了《普通义务教育》的谕令。

该谕令颁布之始,国王对有关人士反映的教育情况,深表忧虑。据闻,不少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对孩子上学,不以为然。许多孩子,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子弟,不论读书、书写与计算均得不到训练,其身体的成长和心灵的发展均被放任自流。

因此威廉一世下令:“普鲁士王国内,所有5至12岁的孩子(1754年,增至14岁),必须上学,接受学校教育,否则,家长将要被处罚。”对于学习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冬季,必须每天上课;夏季,除了帮父母做农活外,每星期至少也要上学1~2日,以使冬季学到的知识不致被遗忘。学费每星期6分尼,支付不起的家庭,由当地政府承担。”

其实,当时的德国已经兴建了一些学校。但这些远不能让国王满意,他要全面普及教育,但因为经费问题这项诏书却遭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反对。有一位大臣别有用意地提醒“乞丐国王”说:“如此改革妙是妙,但将会耗资巨大啊,难道您一点也不考虑要掏出多少‘银子’吗?”谁知国王却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

尽管如此,那时的学校却并没有经费来聘请专职的老师,也就是说,教师都是义务的兼职教员,他们必须同时从事其他职业,来养家糊口。教师常常是退役军人、手工匠或临时工,而学校管理人员往往由教堂的管事兼任。

尽管困难重重,但教育改革的成果显着。到国王去世时,全国的学校,已从当初的320所乡村学堂,发展到了1480所。现在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普鲁士国王而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将这项由父亲签署的谕令,坚决彻底地贯彻了下去,并遍及帝国的每个角落,包括所有的穷乡僻壤。不仅如此,弗里德里希大帝比父亲更具远见卓识,1763年8月12日,他亲自签署了一项法律——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1870-1871年,普鲁士帝国在普法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德国重又获得统一。1873年3月,拜恩州的《教师报》上登出了题为《德国校长大获全胜》的文章,将战争的胜利归功于一个半世纪来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从此,欧洲各国也纷纷效法,开始颁布此类法律法规。

看人家荷兰人的生活

晨风

1/3的家庭没有小孩,1/3的家庭是单亲家庭,2/9的家庭有两个小孩,剩下的是一个小孩或三个以上。

50%的妇女在家中生小孩,产假有16周,结婚与同居的权利义务相同。

看病至少要等3~7天,要先预约以安排时间,不是随到随看(除非很紧急)。

没有医师处方,在药房只能买到维生素及止痛药。

到餐厅用餐是最近几十年才流行的,而且有段时间餐馆都是中国人开的。

在荷兰,用餐很悠闲,一桌一个晚上通常只做一个桌次的生意,不赶时间(当然也不赶客人)。用餐坚守“各付各的”原则。

送礼一定附发票,不是要让你知道花多少钱,是让你不满意可以去更换,或方便维修。荷兰流行二手商店,一年中几次节庆还会有全国性跳蚤市场。在荷兰买房子贷款可以贷120%,因为装修也要花钱。

发生车祸,通常双方车主下来握个手,换张名片就走了,因为吵架不能解决问题。保险公司会处理一切。

荷兰女王的公务车是福特,私家车是富豪,不浪费公款。

荷兰主流媒体有不成文规定,不报丑闻。读地方报不花钱,全国性大报纸星期日不出刊,让大家休息。大学毕业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免费周报,每年填一次问卷就可以一直看。这份报纸分量跟杂志差不多,内容精彩,水准很高,是靠广告收入维持的。

工作者每年都有23天的年假,部分人以缩短工时代替加薪,可有36天年假。6月份会发一个月度假费,因为怕员工没钱度假会影响工作情绪。荷兰人很喜欢旅游,平均每天有300万人出国(2001年时,该国才1600万人)。

荷兰人相当幽默,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在学校就要学讲笑话。

荷兰人基本上不加班,该度假就度假,商店早上10点开门,下午6点关门,只在8小时内工作。尽管如此,经济力还是排在世界的前端。在荷兰,无法承受工作压力也算工伤,许多人(将近100万)因此在家休养。

荷兰人不相信权威,彼此以平辈相处,对老板也是直呼其名。

荷兰人少有贪污,因为没有人行贿。

荷兰人会4种语言的很普遍。

九成的荷兰人觉得自己很幸福,八成六的人觉得自己很健康。

美国人是这样买房的

魏道培

有人说,世界房地产的发端是从美国开始的,此话不假。美国刚刚建国时,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曾宣布,只要缴纳20美元的手续费,任何人都可以在西部拥有20英亩(约0.08平方公里)的土地所有权。自那以后,美国经济势如破竹,短短三个世纪就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奇迹。

“买房养老”,是美国深入人心的投资法则今天,美国的房地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发展相当完备。美国近70%的人都拥有自己的住宅,不过并不因此永久在一个地方居住,其原因是,人人拥有汽车,哪里能赚到钱就到哪里去。房地产可随时买卖,美国人平均每隔六七年就换一次房。

具体说来,美国是鼓励消费的国家,处处体现出“消费至上”的理念。人们喜欢买房,也买得起房,这是因为:房价低,首付低,还款期长。建筑面积在平方米的房子,价格不外乎二三十万美元,是家庭平均税后年收入的3~5倍。如果把这样的房价与美国人的收入(人均收入2万美元)相比就显得相当低廉了。按人民币实际购买力折算(我国人均收入800美元),购买住房价格仅相当于二三十万元人民币。因此,美国人买得起住房。

也因为房价不贵,买房比租房更合算。如果租房,在华盛顿最好的地段租一套一居室,月租约为1200美元,但买一套,顶多只要20万美元,更何况还能有30年期限的固定利率贷款呢。

其次,买房可免缴个人所得税。美国联邦、州以及地方政府都有许多鼓励买房的法律和政策,对买房者提供诸如免税、低息贷款等多种优惠。美国个人所得税十分繁重,每月的工资要先扣除1/3作为所得税,到年底再打报告,说明开支情况,核实后多退少补,一般一年下来税款占年薪的20%~40%。美国税法规定,个人收入如果因为买房子将每月开支付了银行利息,就可以免税,而租房是不免税的。

还有,买房是稳定的投资手段。美国人不喜欢储蓄,但乐于投资。买房虽说获利较慢,但基本上只赚不赔。美国整体房价自1995年起已上升51%,比同期的通胀率高出32%,个别地区升值更为显着,如波士顿自1996年起房价上升了110%,纽约的房价在“9·11事件”后仍上升了11%。2004年的全美房价上涨幅度估计超过13%(前三季度已经达到这个数字)。因此,一般美国人都十分看好房地产。而且,买房养老,也是一条在美国深入人心的投资法则。因为大家明白,只有房地产才能保值增值,购买房地产就等于确保自己在老年可享有足够的养老资金。

“不满意就退货”,这一原则在买房上也很适用美国近年经济一直不景气,通货膨胀,货币相对贬值,特别是人口稠密及房屋供不应求的地区,房地产价格一直飙升。这就是为什么不仅富裕阶层看好房地产,中产阶层和一般平民都看好房地产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