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读者》·天南地北
6077100000013

第13章

阿拉伯长袍的奥秘

文益

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摄氏度~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

对此,有外来游客感到不可思议,决心亲身体验一下。他们先是穿上洁白的衬衣和短裤在沙漠上行走,顿时感觉酷热难熬。随后换上阿拉伯长袍,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凉爽和舒适感觉。宽大的长袍较之短衣服凉爽,说起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但其间确实有着令人信服的科学道理。

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外面的风吹到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起着一种“烟囱效应”,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与此同时,由于人体皮肤都被宽大的长袍遮住,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因而使人感到凉爽、舒适。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所谓长袍内的微小气候,是指人体皮肤与最内层服装内的空气温度与湿度的状态。无论冬天还是夏天,阿拉伯人穿着最感舒适的状态是皮肤表面的平均温度约在33摄氏度,长袍内层衣服与皮肤间的空气温度为31摄氏度~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0%~60%,如果长袍内微小气候不理想(不论是温度或相对湿度),都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功能的某些紊乱,出现烦躁、困乏、心悸、头晕等症状。

处于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沙特阿拉伯人为了创造服装内舒适的小气候,制作长袍的布料会选择那些吸湿性和散发性都较好的织物,如麻织物、丝绸、棉织物等。长袍的色彩大多选用清淡颜色,一般以白色、淡蓝、浅绿色为主,以尽量减少吸收热量。在款式设计上,都从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的角度来考虑,长袍的领和袖开口部分都相对大一些,并以穿着宽松、内外换气良好为前提。穿着这样宽松的长袍,在活动时能起到鼓风的作用,加速了空气对流,休憩时则起到“烟囱”的作用,促进长袍内的换气。

沙特阿拉伯人选择长袍作为主要服饰,就是为了适应终年少雨燥热的沙漠环境。

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差异

豆苗

一个美国网友问我,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有什么不同?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但后来仔细想想,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还真的有很多差别,至少我能想到的就有以下10点1.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

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

(注: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2.向老师发问。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故意向老师发问,美国学生还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还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

而在场的所有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

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美国学生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都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花钱用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

7.旅游。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你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美国学生把女孩子带回家,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拿着自己已经被撬锁的日记本的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地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赛车是我自己组装的!”

中国学生则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

10.自己做主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了!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供意见。”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敢把我们的话当耳边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了胡子,你还是我们的儿子!还是得听我们的!”

巴西咖啡的浓香查一路

巴西咖啡的浓香举世闻名,可是它意想不到地跟非洲的杀人蜂有关,而杀人蜂的毒刺令所有人闻风丧胆。

在南美洲的巴西,1956年科学家从非洲引进了几十只杀人蜂,这些蜂被人不慎从蜂箱里放了出来。这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场灾难降临到整个巴西。

蜂群飞进了巴西的丛林,与当地的蜜蜂交配,繁殖出比非洲杀人蜂更凶猛的新一代蜂种,并迅速繁衍到十亿只。几十年来,杀人蜂制造了无数灾难,蜂群常常自天而降,深入到城市街道袭击行人,至今已有上千人因被这种蜂刺蜇而死亡。

巴西政府和人民曾采取各种方法消灭杀人蜂,但收效甚微。

后来,人们发现杀人蜂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巴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杀人蜂惊人的产蜜能力,使巴西的养蜂人因此摆脱了贫困,巴西也一跃成为世界四大产蜜国之一。

在人们的印象中,杀人蜂与咖啡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杀人蜂授粉的咖啡,格外香浓可口,巴西咖啡的品质也随之大大提升。

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天敌,杀人蜂的种群不断增加,数量也不断上升,并且越过干旱的沙漠地带,向整个美洲漫延。

人们开始担心,这种势头如果无法遏制,会不会酿成新的更大的灾难。

非洲蜂的到来,改变了巴西人平静的生活。喜忧参半的现实,让巴西人长久地处在幸福和不安之中,直至找到趋利避害的灵丹妙药。

没有非洲蜂就没有巴西人的惶恐不安和蜂群袭人事件,但若没有非洲蜂也就没有巴西咖啡现在的香甜,没有巴西养蜂人购买小车的经济能力。

从人类生存的普遍状况来说,生活总处在变动之中,新的潘多拉魔盒被一个又一个地打开,福祸相倚,如同一把双刃剑。是舍弃咖啡的浓香,还是提心吊胆生活在杀人蜂的困扰之中?巴西人正在对此做出抉择。而每个人生活的过程,也正是对层出不穷的类似的问题做出抉择的过程。

百亿美元藏身沙发缝

杨海伦

根据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统计,每年有价值约310亿美元的硬币在市场上流通,而其中有约105亿美元的硬币都躺在沙发缝儿一类的地方睡大觉。美国的理财专家建议说,扫扫你家的沙发缝儿,那里头藏的硬币没准就是一大笔钱。

美国的零售商品,顾客在购买时须同时缴纳零售税,税率一般在5%~8%。举个例来说,顾客如果购买一件价值100美元的商品,实际付款是105美元或108美元。所以美国的顾客在购买商品时,付款不大可能是整数,都有几美分或几十美分的零头。

比如买99美分的商品,加上税约为1.04美元,通常在中国,人们可以付5美元加4美分,或10美元加4美分,营业员只要找回4美元或9美元即可。美国人大多又学不会这种变通,这就导致营业员往往找给顾客一大把硬币,美国人口袋里的硬币因此比别的国家多得多。

所以大多数的人对硬币都无所适从,特别是1分面值的,几乎都被随手一扔。硬币的寿命长达30年,这期间流通的硬币市值约为2559亿美元,其中1分面值的值亿美元之多。这些硬币往往散落在各家的沙发缝、地毯下、抽屉角落、汽车坐垫下等地方。

有人从中看出了商机。1989年,斯坦福大学学生默巴克发现很多人都为手中的硬币发愁。1991年,他创建了“硬币之星”公司,订制了自动换币机。顾客只需将手中硬币倒进机器,机器会自动点数,最后打出一张收条,写明硬币的价值,顾客凭条到超市服务台领取现金。

自动换币机收取约9%的手续费,所得利润与超市按比例分成。

“硬币之星”大获成功。目前,已在全美8900家主要的超市连锁店设立了个自动换币机,并成为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公司还推出“贵客”服务,即硬币数量超过3000枚,可以得到特殊优惠。

“硬币之星”鼓励美国人把手中的硬币攒起来。根据他们的资料,美国大多数的人每年手中的硬币价值约600美元,不可以忽视。他们在经营过程中,树立过各种“积少成多”的典型。其中最着名的是一个退休的消防员尼尔。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收集硬币,到2001年,他已经攒了一百多万枚。随后他开车到设在安克雷奇的“硬币之星”兑换点,一举拿到了8000美元。

丹麦人的快乐童年

贺先蕙

想象你是一位丹麦家长,学期末你会收到孩子怎么样的成绩单?

答案是:你会收到一份没有“成绩”的成绩单。

丹麦的孩子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老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四个格子,分别是“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

“最擅长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学习的事情”。

许多还不会写字的孩子,在四个格子里甚至只用图画表达。这份四格成绩单是每学期末,老师与家长面谈的根据。重点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发展、个性以及与同学的相处。

丹麦儿童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重点。幼儿时期,重点在孩子适应力和社群能力的培养;年纪稍长,重心逐渐转移到好奇心的激发,训练孩子跨领域的知识运用,探索兴趣,多元地认识自己。

一位丹麦受访者告诉我:“丹麦的孩子,有作为孩子的自由,他们被允许有时间、空间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树、跌倒等等,而不是从小就逼迫他们学习技巧。”

一份丹麦政府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合作的《丹麦的幼年教育及照护政策》报告中也强调,为了学习良好的社会能力,幼儿园必须确保孩子能与其他人互动,先决条件是孩子能有开放、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心。

不追求高分,却有六成学生热爱数学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小学生,教育的重点则转移到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索知识。在哥本哈根市郊的Hellerup初等学校,一群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聚精会神地研究他们的“创新”计划。他们决定用“火箭”来表现创新主题,用纸张、金属片和氢气球做成火箭,并且发射成功。在这个600人的学校里,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坐在课堂里听讲,另一半时间则利用这种计划的方式学习。

丹麦许多初等学校都用这种计划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跨领域知识。以创新计划为例,它长达4个礼拜,这群孩子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或者在教室里,或者在图书馆研讨这项计划,每组都有一个4年级、一个5年级和一个6年级的学生,他们不是被动地听课,而是主动做实验或上网查数据。

特别的是,包括丹麦文、数学、英文、IT(信息科技)和科学等8个不同领域的老师,也打破各自授课的框架,在一旁随时协助,刺激孩子们在他们探索的主题上,可以同时吸取丹麦文、英文、数学和科学等跨领域的知识。

除了创新计划,学校也设计了“怪兽”计划和“如何活出好生活”的科学计划,也有例如“友情”等计划,加强学生的社会化能力。“这样的方法让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我想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很快乐。”Hellerup的校长克鲁说。

从中国移民到丹麦的孙少波、梁琴夫妇告诉我,他们7岁的女儿在学校玩一整天,但这些游戏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习。例如某个星期的主题是“非洲”,老师便带着孩子们玩各种非洲游戏,讨论非洲有什么动物、什么语言、跳什么舞、睡什么床等等。

丹麦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养成主动、好奇的精神,并且喜爱学习。在OECD针对岁学生所做的国际学生评鉴计划中,丹麦孩子的绝对分数表现也许不是非常出色,但当被问到“我做数学因为我喜欢它”这样的问题时,有59%的丹麦学生表示赞同,高于OECD38%的平均水平。

“扎实的知识只是孩子们在学校学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兼具社会能力,擅长合作,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更必须是独立思考、自信的孩子。”克鲁说。

不跟别人比较,只追求自己的天赋

我很好奇,在丹麦,学校是如何选举模范生的?克鲁这样回答:“我们没有这样的措施,我们也决不会这么做!”原来,丹麦学校没有模范生这回事。

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彦斯认为,表扬模范生是一种“非常不丹麦”的做法,“我们反对这种做法,我们希望关心那些落后的人。因为那些已经很棒的孩子,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现”。

没有模范生,只有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别人比较,只要追求自己天赋的文化。丹麦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天下午,我来到了丹麦第二大城市欧胡斯旁的小镇。坐落在一望无际草原中的是几栋古老的米色建筑,一颗3层楼高的栗子树悠然竖立在入口,散发着一种静谧的力量,这是建立于1866年的Testrup民众高等学校。

在这里,我碰到了19岁的安妮·汤姆森,她高中刚毕业,来此参加4个月的长期课程,学习戏剧、绘画、宗教和说故事。“这里的经历让我更有把握面对人生。”安妮告诉我。这里的课程分为哲学、戏剧、创意写作、音乐和公民教育五类,不考试,没有成绩,这里关心的,不是“你可以做什么”的能力问题。

不急着进大学,先花一年旅游或当义工“葛隆维启蒙的思想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增加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一个人无法体验人生的重要,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力量。”Testrup校长岳恒·卡尔森说。许多丹麦年轻人到了高中毕业,都像安妮一样,不急着立刻进大学,而是用一年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来思考人生,可能是旅游,也可能是做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