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36招摆脱身心痛苦
6106600000015

第15章 职场痛苦解除术(9)

失业,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但却没有就业机会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则不存在失业问题;自身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职业也不想就业的人,并不是失业者。对于失业,各个国家的规定往往有所不同。比如,某些西方国家规定,凡年满16周岁而没有得到正式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算作失业者。在他们的国家里,以下几种情况都算作失业:

①在30天内等待到新工作单位报到的;

②因暂时患病或认为本行业暂时没有工作可找,且未再找工作的;

③因暂时被解雇而等待重返原岗位的。

现在社会上,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大致把失业分为以下几种:

①自愿性失业,这种原因还可细分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

②非自愿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③隐蔽性失业。

不过,却有很多人对失业问题存在着片面的观点。有的企业因自身原因而破产,令工人失业。因此,就算是失业了,也不能以偏概全,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遇到失业问题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失业了该怎么办?也许有人会说,失业有什么好怕的,难道凭自己的能力还找不到工作,工作不像样,我还不干呢……但是对于一般的劳动者来说,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又有谁能够心想事成,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呢?

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我们暂且把初找工作的人也归为失业者。这类人往往方向不明,大街小巷地四处跑,来回穿梭于各类招聘会,到处搜集招聘信息,但结果往往都是颗粒无收。若想得到较好一点的工作,就需要借助于正规的劳动部门。但这些部门的条件总是非常苛刻,除了年龄、学历及各类证件之外,有时还要看应聘者的身材、体貌等,应聘者还要会用语言文字包装自己。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不一定能够帮您得到工作。

如果一个人刚失业,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再无帮无靠的话,那就难了。靠手艺挣钱,得从头学起,一时半晌又不能学会,等到学会了以后,如何施展又是一连串的难题。

还有一些失业者是打工没人要,买卖又做不了,但人总得生存下去啊,怎么办呢?正道行不通,就开始走歪门邪道,但那是“生财之道”吗?还有的失业者手脑呆笨、语言僵滞、胆小无知,像这种人求职更是难上加难了。

司马迁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和失业者的心情是相通的,若想走入歪门邪道很容易,可一旦误入歧途,就很难全身而退。如今,物价飞涨,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给失业的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为社会增添了负担。因此,正确地解决失业问题,不仅是为自己、为家人解除痛苦,同时也是为社会作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1]张先生失业近两年了,因为学历低,只能在外面找些体力劳动的零活儿干。不过,他也有感兴趣的事情,那就是上网。后来,他干脆辞掉了临时工作,在家当上了自由职业者。网络上赚钱的方法他基本上都尝试过,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依仗自己的英语,偶尔得到一些收入,但最终还是被排挤了出来。

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就是打码也能赚钱,后来他自己联系到了俄国人,直接做了他们的代理,渐渐有了些收入,但好景不长,市场的恶性竞争又使他失业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再次到外面找工作,没想到他一出门,连路都找不到了,感觉到自己和社会已经严重脱节了。通过种种途径,最终他还是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很不理想,但他却非常满足,因为他要回归社会,不想让自己迷失在痛苦之中。

[案例2]杨小姐,某高校中国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她刚毕业时,由于缺少工作经验,没有明确的发展意向,加上就业压力又大,就在学校附近一家较小的杂志社做文字工作。由于这种工作要长期和文字打交道,比较枯燥,杨小姐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工作不到三年就离职了。后来,她就在一家较大的企业担任文职工作,兼管企业内刊。

不过,由于这份工作事情多,内容又比较复杂,还涉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蛮喜欢的,于是,很快她又选择了离开。不过从那之后,她投出的简历就很少有人问津,就算有,在面试后也是杳无音讯。这种情况令杨小姐很困惑,是自己没有能力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失业的呢……

[案例3]胡某大学刚毕业,就只身来到上海,在一家民营通讯公司找了一份搞研发的工作。大半年过去后,他渐渐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当初的豪情壮志,而且深刻地感到现在的研发工作具有很大的压力,虽然说自己还能较好地发挥,但是从职业性格来讲,他更喜欢做突变性强的工作,因此他对现在的工作并没感到满足,总感觉工作单一,没有前途。加上他本人的团队协作事务处理得不够好,性格也与他人不和,心灰意冷之下,他就萌生了去意。因此,直到现在他仍然失业在家,失业的苦恼也一直困扰着他。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失业人口(包括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将达到2500万。早在2008年1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辽宁进行考察时就指出,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相关科研机构也不断对此情况发布惊人的数字。2009年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会比登记失业率的64%还要高2个百分点。因此说,在我国,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主要是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锐减造成的。再加上2008年10月份开始席卷我国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倒闭,农民工失业率在7%左右。这只是针对已经登记倒闭的公司所做的统计,如果再加上那些名存实亡的公司企业,就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数字来了。

曾有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估算,到2009年暑期,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以及此前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两者相加的人口有700多万。到2008年底,被迫返乡的农民占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这部分失业人口绝非少数。此外,至少还有800余万登记的失业人口。只这三项数据相加,就早已超过2500万。

2008年12月9日的一次就业相关会议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如果把这两个数字相比较就会发现,2009年的城镇失业人口数量可能有1000多万人。这显然不是最终的答案,因为仅就城镇而言,历年来未就业的,也未进行登记的失业城市劳动人口和农村新增的进城就业人口等,这些都未计算在内,所以,这个数字是极不准确的。

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分析,有超过20%的企业在裁员。因此说,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失业人员不能只是怨天尤人,要先从客观上分析失业的原因,然后再从主观上寻找原因。

对于上班族来说,没有工作的日子是很难挨的,可是没有工资的日子则更难挨。那种感觉,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郁闷。对于性格开朗的人来说,也许这算不了什么,就算是再换个工作而已;但若是心胸狭隘之人,肯定会在内心感到郁闷,有人甚至还会做出过激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其实,在失业后,应当放松心态,就当是在给自己放假,这样会令自己的心理减去不少压力。正确地缓解失业带来的压力,可以令自己更好地投入新的生活。

失业,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完全令人忧愁的事。因为还有一些人会主动选择失业,告诉别人就算失业,仍然可以活得很快乐。有心理专家认为,失业后,首先要想的就是要转换想法,借此化解失业的焦虑。也有的心理专家认为,失业者可以把失业想成是一种福气,你工作了那么久、那么累,是机遇要你的身体休息一下。等到失业初期的焦虑过后,失业者就会发现,其实自己赚到了更多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而生活。

失业,可以引起一个人从愤怒到羞愧等一系列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变化极快,有时还会出现反复,情绪也有高有低。现如今,基本上所有的求职过程,都属于攻心战,由心情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这也意味着,人们可以用心理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让它们为你服务,将你从失业的痛苦中抢救出来。

19乘车恐惧痛苦解除术

都市的潮流化,加速了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多元素、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既然有好的一面,也就会有不好的一面。基于这种情况,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心理疾病——乘车恐惧症。

所谓的“乘车恐惧症”,是指对乘车或乘车经过某一特定区域时,所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并最终导致害怕乘车的一种心理症状。

乘车恐惧症与一般的恐惧症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

①存在的某种客体或情境能够引起强烈的恐惧;

②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都在做极力的回避;

③在内心感到恐惧时,常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呼吸急促、头晕、出汗等;

④在预计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恐惧源或情景时就会感到紧张不安,这被称为预期的焦虑;

⑤自己明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没必要的,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只要符合这几个基本特征,只要把那个客体换成汽车,就是乘车恐惧症的特征。

对于乘车恐惧症产生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尚不太清楚。但是许多心理专家认为,乘车恐惧症可能与患者曾经有过的某一特定经历有关,这一特定经历产生的后果,直接诱发了乘车恐惧的病理机制。

但有些医学专家根据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当乘车恐惧症患者遭遇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时,这一事件就会成为恐惧性刺激,并且情境中其他并非恐惧性的刺激,也会同时作用于乘车恐惧症患者的大脑皮层,这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物,使人体形成条件反射。因此,以后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即使只有无关的刺激,也是同样能够引起患者强烈的恐惧情绪。比如,有一位患者曾经历了一场车祸。导致恐惧的条件刺激是车祸,其他类似的汽车则是无关的刺激,但正是由于这一恐怖情境的泛化,其他类似的汽车自然也就成了恐惧源。

对于乘车恐惧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遗传因素。

根据资料调查显示,遗传因素与精神症发病有关。当然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证据表明,遗传会对乘车恐惧症起作用。

(2)性格特征。

由于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内向,从而导致了乘车恐惧症。

(3)精神因素。

这在发病中常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遭遇车祸后,就对乘车产生恐惧。也许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这一情境,或在某一情境中发生的急性焦虑而对之产生恐惧,固定下来就成为恐惧的对象。

对特殊物体的恐惧,还可能与父母教育、家庭环境及亲身经历等有关。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惧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焦虑的象征作用和取代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和学习机理,对本症产生原因的解释,是比较具有说服力的。

[案例1]张某,男,某企业会计,40岁左右,经心理医生诊断为乘车恐惧症。其实,张某的家离他上班的公司乘车只有半小时的路程。在患病以前,他都是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也没有发生过晕车、恶心的现象。但有一次在他归家的途中,车前方有一男青年骑自行车抢道拐弯,公共汽车被迫采取紧急刹车,车上乘客都因惯性作用被弄得东倒西歪。而张某当时就在车上站着,他的身子也不由自主地往前猛冲,差点摔倒,当时他吓了一大跳。自那以后,只要张某一上公共汽车,心里就感到莫名的紧张和恶心。渐渐地他害怕起乘车了,直到后来只能步行上班。

[案例2]王先生,男,40岁左右,一直做司机,他很喜欢汽车驾驶工作,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服务态度也很好,从未发生过任何交通事故。但是,有一天一场惨烈的车祸在他的车前方发生了,王先生可以说目睹了整个车祸的全过程,看到当时的场面后,王先生就吓得不行。

自从那场车祸以后,王先生就开始出现害怕开车的感觉,就算开车也没有以前那样得心应手了,常常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手脚不听使唤等焦虑症状,还差点因此发生车祸。后来,严重的时候,王先生就开始逃避上班,甚至完全不能开车。刚开始,他还怀疑自己是患了心脏病,期间多次到各大医院进行检查,但结果均表明他的心脏正常。不过,王先生还是整天的忐忑不安,寝不眠,饭不思。直到后来严重到不敢坐汽车,因为不敢坐车而再没出过远门,因此受到单位同事的嘲笑。他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但就是无法控制那种恐惧。王先生非常烦恼,最后,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咨询了心理医生,被确诊为乘车恐惧症……

[案例3]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患上了乘车恐惧症。老两口都是离休干部,他经常陪伴老伴上街购物或锻炼身体。一次,他陪老伴上街购物后,上了公共汽车,当时他站在老伴身旁说话。忽然之间,一辆出租车出现在前方抢道,公共汽车司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搞了个措手不及,情急之下来了个急刹车,全车乘客无一例外向前猛扑了一下。当时他的老伴坐在座位上,没什么大碍,但是,他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身子向前猛扑了一下,然后他的头部又被猛地扭了一下,顿时脖子就僵住了,同时还感觉异常头晕,想呕吐。

他的儿女们就带着他去了医院。医生诊断为“颈椎关节错位”,经过简单的治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但是,那才是刚刚开始而已,自从那次受伤以后,他就很害怕乘车。只要一上公共汽车,他就会浑身颤抖,呼吸急迫,心跳加剧。最后,他的儿女们在无奈之下,带他来到了心理专家那里,经专家诊断,他已经患上了乘车恐惧症。目前正在治疗中……

乘车恐惧症,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严重。患者明知那些担心是没必要的,但却无法控制恐惧,整天烦躁不已。其实,乘车恐惧症说白了就是害怕乘车,并伴有预期的焦虑病症。

在对乘车恐惧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心理医生一般都会采用行为疗法。根据心理专家的介绍,利用行为疗法,乘车恐惧症的治愈率可以在90%以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首先要知道乘车恐惧症患者产生恐惧的病因,尤其是发病时的情境,详细分析造成其精神刺激的因素以及个性特点等,然后再寻找适当的治疗方法。现在医学和心理学上,比较常用的疗法是暴露疗法,又可细分为漫灌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以及暴露冲击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