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36招摆脱身心痛苦
6106600000019

第19章 职场痛苦解除术(13)

夜晚本来就不需要特殊的光照,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而人造光线恰恰能使自然规律陷入混乱状态,这种规律控制着动物及植物循环不停的生物进程。自然规律受到破坏会抑制降黑素在夜晚的正常分泌。降黑素的分泌,主要集中在晚上9点至早晨8点之间。莱特教授称降黑素的减少,与癌细胞的生长及增生有关系。莱特教授说:“我们在一个要么亮要么暗的环境中生长。降黑素会在夜晚急剧增加,这有助于人体休息和新陈代谢。如果人们夜晚暴露在人造光线下,那么他们分泌降黑素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一旦上床睡觉,就应该把灯关掉,直到第二天早晨醒来。如果没有降黑素,癌细胞的生长就会加快,对DNA破坏的速度也会加快。作为一种抗氧化剂,降黑素能够保护DNA免受氧化作用的破坏,而降黑素的分泌一旦受到破坏,DNA就可能会出现变异,导致癌变。”

莱特教授称,尽管不能证明人造光线是造成白血病发病的主因,但也是一个非常可能的原因。他还说,人们认为使用电光是理所应当的,但他们却没有想到电光也是“毒品”,能污染环境。而且在电光环境下工作的人,患乳腺癌的概率要比常人高许多。

总之,开着灯睡觉,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危害。若想保持健康的体魄,获得舒适安稳的睡眠,就应当注意为睡眠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

开灯睡觉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影响人的睡眠质量。人体是有生物节律的,这种节律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天黑睡觉”也是人类生活的常规。如果破坏这一常规,夜间开灯睡觉,或在强烈的阳光下睡觉,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种光压力,影响到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包括体内正常的生理反应,甚至出现心跳、脉搏、血压等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

最近,医学科研人员研究证实,入睡时开灯,将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医学家还警告说,经常值夜班的人,如,护士、空姐、医生等,癌症的发病率要比正常人高出两倍左右。

对婴幼儿来说,开灯睡觉更不利于其健康。因为,任何人工光源都会令人体产生一种很微妙的光压力。由于这种光压力的长期存在,使人、尤其是婴幼儿表现得骚动不安、情绪不宁,以致难以成眠,睡眠质量不好。同时,让婴幼儿长久在灯光下睡觉,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眼部网状激活系统,令宝宝们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深度变浅,容易惊醒。长久在灯光下睡眠,对孩子的视力发育也很不利。在睡觉时,眼球长期暴露在灯光下,光线对眼睛的刺激会持续不断,眼球和睫状肌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于婴幼儿来说,极易造成视网膜的损害,影响其视力的正常发育。

[案例1]一位21岁的男大学生,夜间无论何时都不敢走进屋内的地下室。白天他无所谓,但一到晚上就控制不住,他也承认这样毫无道理。后来,就渐渐地发展到不敢关灯睡觉,即使跟别人同住一室也要开灯。只要睡觉时一关灯,他就吓得哇哇大叫。一次,父亲强迫他去地下室,他竟晕倒在石阶上……

原来在他幼年时,在邻居家听小朋友讲了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10岁以下孩子的心,喝他们的血,挖他们的眼睛。听完故事后,他就满怀恐惧地回家去了。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虽然离家很近,但要经过一条荒僻的山道。当时,他的内心仍在惊恐着,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他顿时吓得两腿发软,晕倒在地。

实际上,他所遇见的只是一个由城内归来的普通农民,只是背了个箩筐,所以在黑暗中显得特别巨大。加上这位农民喝了几杯酒,步履蹒跚,看起来更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巨人。而他的晕倒并未惊动这位农民,他躺在地上足足昏睡了半个多小时,才被家人发觉抱回家,从此他便对黑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夜晚也不敢关灯睡觉。后来,他又听说在某家住宅的地下室里,曾有一对男女做了丑事,被人发现,结果女的羞愤自杀。不道德的行为和罪恶的感觉以及黑暗、地下室等连在一起,使他加剧了对黑暗的恐惧。

[案例2]有一位女患者,在她16岁时的一个夜晚,她一人在卧室里关了灯,刚准备躺下睡觉的时候,突然从一扇打开的窗户前,出现了一双闪着绿光的眼睛,她尖叫着跑到了妈妈的房间里,胆战心惊地缩成一团。后来才知道是一只野猫在那个晚上光顾了她的房间,但是这件事情却使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从此她惧怕黑暗,害怕夜晚关灯睡觉,而且到了夜晚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酷热的夏天,都是紧关门窗且开着灯睡觉。偶尔醒来,看到灯被家人关了就会因极度恐惧而大哭大闹。

如何矫治开灯睡觉癖这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摆脱对灯光的依赖呢?

第一,多学习科学知识,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从认知上、潜意识里消除恐惧。

第二,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根据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系统的训练,不断强化,直到能够关灯睡觉为止。例如,由家人陪着关上灯聊天,再到一起关灯睡觉,直到一个人能够关着灯睡觉。

第三,灯泡选择度数低些的,以及能调节亮度的台灯等,直到能慢慢地适应无光的睡眠。

第四,临睡前做些运动,或看些有益身心的书籍,让身体累些,然后关灯就睡,能够更容易的入睡。

24社交恐惧痛苦解除术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见人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惧症病人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在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都会感到强烈的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可能需要社交或表演的场合,表现出一种显著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引起难堪等。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内向、害羞而痛苦,因而不善于交际,这与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不是一回事。

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对群体的看法都是负面的,除了几个亲近的人之外,很难与外界沟通。这些人无法主动走出自己的世界,也不愿意加入人群。而且在人多的地方会觉得不舒服,担心别人的注意、批评等。症状轻微的还可以正常的生活,但症状严重的,就会造成生活上的障碍,导致无法正常的求学或工作。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尤其在公共场所,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事情。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的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参与。严重的将导致无法承受的恐惧,患者可能会长时间的把自己孤立起来。

(1)从社会和生理方面,看社交恐惧症的成因。

①社会原因。患者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较多。

②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在受到打击后的过分的自我反省。

③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自尊心一般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

④生理原因。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说,社交恐惧症的产生,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它的含量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2)从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精神分析方面,看社交恐惧症的病因。

①一直在过去的泥潭中重复挣扎徘徊。社交恐惧症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根据患者的经历不难发现,这些患者从小就有一些适应不良的表现,在社交上有一些潜在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解决,总是在重复旧有的模式,令患者十分痛苦。就像人的口腔溃疡一样,总会习惯性地用舌头舔它,即使一舔就痛,但还是做了,只是为了想修复它,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样。有社交问题的患者,之所以一遍遍重复旧有的模式,也是因为他们在想:“再这样做一遍可能就会成功吧!”可是再这样做一遍往往还是失败。要走出过去的泥潭,就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对自己的生活模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领悟,这样才可以使伤疤早日愈合。

②潜意识里不容忽视的压抑。有个比喻,说人的心理就好像是一座冰山,露在上面的只是一小部分,在水面以下的才是最大的部分。就是说,人们常把一些自己不愿接受的东西,压抑到潜意识里,就好像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那样。那么,压抑的是什么呢?是一些自己不愿面对,甚至根本意识不到的东西。这些被压抑到水面以下的东西,暗中对人们的心理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认识到这些潜意识,也就不会再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交恐惧症患者,假如能够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使潜意识的东西浮现出来,社交恐惧就会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