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36招摆脱身心痛苦
6106600000002

第2章 精神痛苦解除术(2)

疑病症患者,在发病前常常伴随着过分关注自身健康的状况,他们具有对自己要求十全十美抑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性患者常常带有强迫性特点,而女性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约有1/3的患者是由躯体疾病所诱发,有多数患者源自医生的诊断。而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强化作用也在疑病症持久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这方面的因素主要为:

①心理和社会因素。比方说,婚姻的改变、朋友交往减少、子女的离别、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等,均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导因素。在这里有一部分病人是医生诊断导致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词、态度和行为均会引起患者的多疑心理。或者是医生的诊断不确切,反复令病人做身体和精神上的检查,因而使病人产生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想法。还有一部分病人,会在躯体得了某种病以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怀疑自己得了其他疾病。

②素质因素。一些人的易感素质也是重要的发病基础,基本上在患有疑病症的人的家庭里,其家庭成员也存在有相同的特征。

疑病症的人格特征表现为敏感、多疑、主观臆断、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并要求做事要十全十美。

[案例1]李山同学,在高中毕业前夕,体检时正巧感冒发烧。医生在为他听心脏时,低声自语说:“心尖区有点风吹一样的杂音……”李山就紧张地问医生是不是有心脏病?病情严重不严重?医生回答说,这是生理性的杂音,是不要紧的。但李山还是放心不下。

他联想起上“生理卫生课”时,老师曾说过心脏得病的时候是有杂音的,而现在医生的话只不过是安慰自己罢了。于是就坚信自己患上了心脏病,从此,他就到处求医。虽然许多医生都认为他心脏正常,但他总认为医生是在安慰他。

后来,他甚至离开了居住的城市,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四处求医。医生都说他是自己瞎猜疑。他很生气,并且说:“我难道还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还不清楚?”最后,经心理医生诊断,李山同学患的是疑病症。

[案例2]有一个乡村教师,三年前就自觉身体有点不正常。在发病之前曾经在回家途中被自行车撞了一下,跌倒在地,碰破了头皮,左手腕关节也肿了。他当时没有昏迷,就去乡卫生院,搽了点红药水,配了点消炎药便回家了。回到家后,他就一直觉得头痛、头昏、颅骨也凹下了一块,甚至感到身上血液加速流动,一度认为自己大脑被摔坏了。

一周过后,他去县医院内科门诊就诊,一位年轻的医生诊断后对他说,可能是轻微脑震荡,并开了些内服药。可是,在他回家服药后,病情也没有好转的迹象,从此他就认为自己脑子坏了。接着他又出现了腹部不适等症状,因此便认定自己是得了癌症,于是终日惶恐不安。他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向家人交代后事,并且写了遗书。

在此期间他先后去了七八家市内医院的内科、神经科、脑科看过病,并做过B超、脑电图、脑CT以及其他多项化验。经常是看一两次病就换个医院,还认为医生开的药都没有用,并且很少按医嘱坚持服药。另外,他还经常买些医学书籍和杂志,将自己对号入座,钻牛角尖,无论别人向他解释什么都不管用。

后来,他又经人介绍进行心理咨询。从他的个性测试结果看,他在忧虑性、怀疑性和敏感性等方面得分偏高,这个结果说明他遇事比较容易敏感多疑和忧虑烦恼。此外,他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使他有能力自查许多医学书籍、杂志来验证核实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正因为如此才把他诱入误区,把那些为了丰富医生学识与交流学术经验而写的典型个案照搬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了不良的自我暗示。

在对这位教师的病情进行诊断,特别注意到搜寻他以往遭受的生活挫折和心理创伤时发现,他小时家境贫穷,从小就很懂事,帮助父母干活、照看弟妹。可是9岁时他的母亲就离开了他们;后来,父亲又突然逝世,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由此可见,这位中学教师早年的坎坷经历,特别是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猝死所带来的痛苦和艰辛,使他内心产生了不安全感、无助感和孤独感,同时缺少温暖、关怀和爱。而他对头部和腹部病症夸大的结果,则可以使他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来继续扮演病人的角色,暂时逃避作为一个健康人所应承担的各种义务并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疑病症患者中,病程迁延者居多,且疗效不佳。因为一般的简单解释说服很难奏效,而且过多的检查,以及不当的解释还会造成医源性的暗示。假如患者自己去查阅有关书籍,也很容易造成自我暗示,这些做法都容易使患者的病症变得复杂难愈。因此,大家一定要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即使患上疑病症,也不要着急,只要事先做好了自我调节工作就行。这里介绍几种调节的方法。

(1)通过心理咨询法加以调节。

当患上疑病症后,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看了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就可以“对号入座”,根据自己身体某些部位的不适或与书上描述症状的相似,就武断地认为自己患上了某种疾病。实际上许多症状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能出现,就算是正常人有时也会有类似的症状。因此,有病还是要到医院去看医生。当然,一定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相信医生,相信他们的各种检查,相信他们的解释和劝告,相信医生经过反复多项检查后所作出的无器质性疾病的结论。

②要如实客观地陈述病情,不要妄自夸大和做出不切实际的解释,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诊断,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医生。

③要正确对待不同医生的诊断可能不一致的情况。

(2)通过心理调整法加以调节。

疑病症患者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把精力、精神集中到其他与“病”无关的事情上,使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彻底的调整。患者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以调整心理。

①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因为它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上的疾病。要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从个人“疾病”的小圈圈中跳出来,轻装前进。

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自己对“疾病”的过分关注。无所事事和长期休养是无益的。

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视野要宽广,度量要大,平时要多为周围的人考虑。

(3)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

自我暗示可以这样想:“我的身体其实是很好的,这种说法已被所有检查和化验过的结果所证实。以前自己感觉这儿痛那儿痛,这儿不舒适那儿不舒适,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缘故,这在以后是要注意的。”“其实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病,这只是一种正常人的‘不正常’现象,很快就会过去的。同时不舒适的感觉也会消失。”暗示语一定要毫不犹豫、直截了当,使自己接受“不必怀疑”的观念。

疑病症的诊断必须十分慎重,不应乱下结论。原因是:第一,疑病症是一种功能性神经症,必须对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客观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疑病症的诊断。第二,不少患者对疑病症诊断有反感,常将疑病症与装病等同起来,导致对医生的不信任,不利于患者的心理治疗。对可疑病例,宁可继续观察,或者边诊治,边观察。第三,确立准确诊断,这样做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对确诊为疑病症的患者,应以心理治疗为主,然后结合其他综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其恢复健康,消除疑病观念。其中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掌握下列的对抗疑病症四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心理治疗措施。

①不要看有关医学卫生的书刊和其他宣教资料。这是疑病症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②改变四处乱投医的习惯,除非确实有某种疾病,才需要接受必要的医学诊治。

③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

④只要不是器官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一切功能性症状和不舒适要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要结合门诊治疗的特殊性,制定生活体验的内容和目标,再结合定期的门诊治疗,按拟定的专题进行交谈启发和分析。对于患者的不适、担心与恐惧等疑病心理,应让其明白这是常人都有的“生的欲望”的反映。不过,因病人求生欲望过高、内省力过强、完美欲过盛等个性心理因素,就会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产生疑病症状,对此要做到顺其自然,与“不安、担心、恐惧”和平共处,让自己认识到并降低过高的不恰当的欲望。

要使患者从顿悟到实践,通过对生活的体验过程,调整内在的外向行为,收到“调整外在,内在自熟”的效果。应该做到对症状“顺其自然”,对生活“为所当为”。不要带着痛苦生活,要用自己的力量战胜自我,在生活体验过程中领悟自我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解除精神上交互作用的禁锢,症状最终会消失的。

3孤独症痛苦解除术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孤独症患者数量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多年搜集的资料,从1966-1991年间,孤独症的患病率为0043%,而1992-2001年达到0123%。引起孤独症患病率上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诊断标准的变迁、公众对疾病认识的增加、早期诊断的普及等原因所致。目前,被公认的合理的数据认为孤独症的患病率为01%。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简称,是一种起病在五岁以前的严重的发育性障碍,多以社会交往和沟通模式的损害情况为常见;还以局限、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为临床特征,尽管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质的损害是个体在所有情景下功能的普遍性特征。而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个常见亚型。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典型孤独症、Aspergers综合征、Retts综合征、Hellers综合征和多动障碍伴发精神发育迟滞和刻板动作等亚型。

生活中不乏孤独的人,这些人不喜欢与人交流,一个人可以静静地坐上半天,那么造成心理孤独的原因有哪些呢?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环境因素。

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

(2)自我意识太强。

有些人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这样就很容易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3)自我评价不当。

当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过低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严重时,会因为缺少朋友,产生孤独感。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导致他人的不满。因此,自负心理严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

(4)缺乏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由于不具备这些技巧,有的人就会陷入孤独。

(5)情绪情感障碍。

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狂妄等。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有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障碍。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因而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这是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共同发展作用的结果。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这两种矛盾的意识造成的心理冲突,极易导致青少年产生特别的闭锁心理,在情绪低沉的孤独感中出现挫折、寂寞、狂躁的心理反应,严重时会意志消沉以致轻生。

孤独,是人们不愿接受的状态,它给人们带来的是种消极的体验,如沮丧、无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的死亡率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高出一倍。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死亡率与吸烟、肥胖症、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一样高。所以,孤独者应对自己进行冷静、客观、合理的估计,特别要留意发现自身的一些长处,以增强自信。

心理学家发现,孤独者的一些行为,常常使他们处于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地位。比如,他们很少注意谈话的对方,在谈话中只注意自己,同对方交谈得很少,且常常突然改变话题,不善于及时填补谈话的间隙。但当这些孤独者受到一定的社交训练,如学会如何注意与对方谈话后,他们的孤独感就会大为减轻。

孤独症患者,要多注意培养自己的生活乐趣,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平时应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加强自己的参与感,这样就能够发现许多有趣的人和事,并不知不觉地与他人融为一体。

苏南是某校大三的一个男生。他在给医生的信中写道:“我因为一次误会挨了一位同学的打,我反映给老师,老师叫我‘私了’这件事。我咽不下这口气,便又持刀砍伤了那个同学,因此受到‘拘留15天’的处罚……我回到学校后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以前的耻辱,可周围的人对我都投以冷漠的眼光。我试图和以前的一些同学交往,但他们对我都敬而远之。现在我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感到非常孤独……

“有时候我幻想自己是白马王子,正坐在春光明媚的森林中,清澈的小溪从我脚下欢快地流过。这时候我的白雪公主走过来,轻轻地拥着我飞过小溪,远方有一匹引颈长嘶的骏马在等待着我们……

“有时候我也幻想自己成了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奖,无数的鲜花向我抛来,家人和亲友们簇拥在我的身边,到处是欢迎的人群,幸福极了……

“我以前很活泼开朗,现在却越来越怕见人,一个人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没有意义。我想改掉总是幻想的毛病,可怎么也摆脱不了。我很害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对大家来说,心理的或社会的孤独并不是陌生的,恐怕每个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尝过它的滋味。有的人在觉察到自己处境很孤立时,能够及时采取对策,拆除横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的“柏林墙”,重新进入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避免被社会抛弃;有的人则修身养性,豁达心胸,跳出心理孤寂的陷阱,免受其害。因此真正陷入孤独的人比例并不是很大。

卡耐基说过:“寂寞的人永远不明白,爱和友情,是不会像包装精美的礼物那样被送到手上的。受欢迎和被接纳从来也不是那么能轻易到手的。人应该努力去赢得别人的喜欢;爱、友情和美好的时光是不能通过谈判获得的,我们要面对这些现实!因此对我们来说,想要克服寂寞,就不能继续自我怜悯,应该走进光明,结识新的朋友,和他们一道分享快乐——虽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很多人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