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西南丝绸之路
6126400000023

第23章 爨乡碑寻

南行,五尺道进入味县。味县今名曲靖,为珠江源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是云南粮仓和烟叶的主产地。先秦时期,曲靖已成为农耕社会,冶铁业也早有发展。据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出现了“鼎立鼓群”的罕见现象。

鼓即铜鼓,是西南夷民族有代表性的器物,主要用于节日祭祀和公共集会,是统治权利的象征物。而鼎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岛,既是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物。而味州的古代各民族,在祭祀和庆典的大型仪式中,用铜鼓也用陶鼎,这种鼎立鼓群的现象,是中原文化传人边地的佐证,也是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象征。

曲靖市区以东6千米,有8个椭圆形土堆,人称八塔台。咸丰二年的《南宁县志》载:“八塔台——汉诸葛武侯建以镇地脉。”当地的百姓则认为这是诸葛亮与孟获大战时构筑的点将台。人们敬仰祖先崇拜圣贤,对八塔台也倍加尊崇,因此它们存在千年,完好无损。

从1977年开始,云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用5年时间对八塔台一号、二号堆进行了7次开掘,认定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古墓群。已发掘的墓葬中,有30余座属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土堆,220座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土坑坚穴墓,304座宋、元、明时期的火葬墓。发掘出土了从青铜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物1000余件,有兵器、贝币、礼器,生活用品,装饰品等等。八塔台的出土震惊了考古界,这是一个丰厚的文化堆积层。这些文物既有中原文化的因素,又有滇文化和夜朗文化的风格,具有文化交融显著的特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其旁东北,南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正因为这里多民族聚居,又处于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导致了古墓形制的多样性和殉葬品的多样化。表现了不同时期丧葬风俗和多元文化观念的变迁。包容、互补,这种在古道上最为珍贵的文化传统,在八塔台古墓群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北边进入曲靖,可以看到巨型浮雕《诸葛亮与孟获》,全长20多米。这是一段古代史说了千年不衰的故事。三国时,曲靖为南中大姓雍闿、孟获所据。当时的南中,是蜀国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金银宝货”的主产之地。刘备死后,孟获等人起兵反叛,225年,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在曲靖、陆良一带,孟获与蜀军大战,诸葛亮用攻心怀柔之术,对孟获七擒七纵,便使他彻底叹服,立下了“南人不复反矣”的誓言。此后,诸葛亮大军一直深入滇池地区,整拓道路,以利物质运输,达到了他南平的最终目的。与诸葛亮有关的典故和遗迹在古道上还有很多,甚至在边远的国境线上,仍然可以听到孔明当年的故事。古驿道是当年的资讯网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来自礼仪之邦的蜀国丞相,成了汉文化的化身,在古道的传说中栩栩如生。

曲靖又称“爨乡”,因为这里有全国闻名的“二爨”,即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1778年出土于曲靖越州镇杨旗田乡,现存曲靖一中内。碑首为半椭圆,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全碑共400字。爨氏曾是南中统治者,爨宝子曾任建宁(今曲靖)太守,世袭“振威将军”职。他19岁“弱冠称仁”,23岁驾鹤西归,但因政绩卓著,外服中原,内行平等而得百姓之心。碑文书体在隶楷之间,结构古朴,笔力拙中带巧,有很高艺术价值。因与另一爨碑相比字数较少,碑体较小,称为“小爨碑”。

另一块爨碑耸立于陆良县薛官堡斗阁寺内,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我没想到石碑处在一条杂乱的小街之中,正赶上“街子天”,我们的车夹在路中寸步难行。下车行至斗阁寺,却见一把铜锁把门。立于炎炎烈日下不得要领,看热闹的人中有人好心指点,让我到对面杂货店里买门票。票价10元,一位业余看碑人将我领进亭,却一字未能解说。

好在高大的古碑自会说话。碑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长方形,额半圆。上部有青龙、白虎、朱雀浮雕,下部有一圆洞,左右为日、月浮雕。碑阳正书904字,碑阴313字。碑文详尽叙述爨氏渊源,为研究南中大姓提供了宝贵史料。碑文书法雄强茂美,笔力道劲,康有为称“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1961年,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有趣的是,我在寺内寻求资料未果,却意外买到拓片一本,神妙之物,仅售8元。

曲靖碑多,且有名,1679年在城北石城旧址出土的段氏与37部分盟碑,为大理国时的遗物。会盟为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互相7"T-盾和与中央王朝派驻官吏会谈的方式,惯常在月下进行。937年,大理国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兵讨杨干贞,建立大理国。37部助段氏建国,段氏即对37部加以优抚。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为平息边远部族的反叛,段氏率37部东征大军讨平求州三邑,又讨伐了曲靖、富源、盘县的叛乱。平叛后,段氏对37部首领封官赐爵,并在石城歃血盟誓,立碑为记。和二爨一样,会盟碑也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

五尺道的终点,习惯的说法是在陆良。陆良以下,称昆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