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座投资近亿元的焦炉,这对积蓄甚微的西焦来说,风险和困难极大。一些求稳、求安,只顾眼前利益的职工不理解:为国家搞技改,为啥要让我们受损失?为此,厂领导班子利用各种机会引导职工大讲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加快技术进步,发展规模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最终被职工所接受。于是,围绕技术改造,全厂上下打开了一场攻坚战。
为了申请贷款,厂领导带上专家论证材料跟踪追击地跑,理由一遍一遍讲,关口一个一个攻,只要能放贷,提壶倒水,抹桌子扫地什么都干;为了挤资金,厂里所有部门缩减办公费用,千方百计为工程积累资金,去年仅节约开支和修旧利废两项就积累资金两个100万元;为了降费用,苯库搬迁、电缆铺设等,能够自己干的,决不请民工,拆下来的钢材、砖瓦等材料,能够使用的继续使用,新材料的购置,采取集体考察、货比三家的办法,将投资降到最低限度……
一座现代化的焦化系统,在两焦高高矗立,工程建设仅15个月就完成了总投资的92%。新焦炉采用了较为先进的JN33—91型,与原焦炉比,在机械装备水平、操作条件、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工程实施后,将较大幅度提高西安市管道煤气气化率,这不仅拥有了更多的用户,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后顾之忧。
一座新型焦炉,改变了他们的生存命运。
龙门“鲤鱼”跃潮头
韩城龙门,流传着鲤鱼跃龙门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陕西龙门钢铁总厂这条鲤鱼靠强劲的内功跃上改革开放的潮头。
1996年春节,千家万户喜气洋洋过大年。这正是列车货运的一个空档。龙门钢铁总厂运输公司和供销公司的所有职工没有放假,正忙突击春运。风雪交加,路泞道滑。六七十辆卡车紧张而有序地穿梭于工业站、焦化厂、炼钢厂之间。几天工夫,共装运焦炭、生铁、钢坯386车皮,卸运矿石5000吨。是什么力量在激励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创造奇迹,是高额奖金吗?不是!在龙钢谈钱没有市场。答案却是:龙钢人几十年来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爱厂,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滚雪球
1995年3月23日,这是龙钢人既感伤、又振奋的日子。被誉为“功臣炉”的2号炼铁炉燃了23年要停水熄火,重建一座更高更大的炼铁炉。许多昔日奋战在2号炉身旁的炉长、炉前工、铸铁工、看水工,纷纷来到炉前合影留念。这座炉,伴着他们默默奉献几十年。
在大炼钢铁的疯狂年代,一座容积只有2.5立方米的县办炼铁炉在沟壑纵横的黄河岸边矗立。可命运不济,一个地方小厂“两下”“三上”五易其名,厂子要死不活。直到80年代初,亏损亏得连同国家投资算上近半个亿。濒临破产的威胁,激起龙钢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责任和勇气。
不要国家一分钱,用勤劳的双手,靠艰苦奋斗的精神,龙钢当年扭亏为盈。有了一点钱,他们就开始“滚雪球”战略,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去奋斗。
炼铁恢复后,为了配套生产,肥水不外流,他们又办了洗煤厂;为了解决焦炭、生铁、精煤的拉运问题,他们又成立了运输公司;为了给炼钢做准备,他们又创办了制氧站;上炼钢是几代龙钢人的愿望,他们把这愿望早就规定进龙钢的厂名之中,1995年12月28日,当第一炉钢水伴着钢花绽放时,在场的干部职工热泪盈眶……他们奋进的步伐没有停滞,一座18万吨的轧钢厂已开始筹建……
勒紧裤带求发展。一个小炼铁炉发展到有7个分厂的龙钢总厂,固定资产达4.7亿元,年产值1.5亿、年销售收入2.5亿。小雪球滚成大雪球。
塑形象
塑形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他们每年在精神文明上出新招、出实招。1990年底,推出第一个战略目标:奋斗3年,把龙钢建成省级文明单位。1993年底,龙钢果真跨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他们趁热打铁,提出“继续苦战3年,争取建成花园式企业,重塑龙钢新形象”的第二个战略目标,如今又制定了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的规划……
“面对黄河滩,背靠无名山,平房百十间,四季风不断”。这是70年代在龙钢流传的顺口溜,也是当时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
条件差,环境恶劣,更应该抓精神文明建设,共产党的专利不能丢!纵横交错的沟壑。用炉渣一点点垫起;高低不平的荒滩,他们年年平整;不长树木的煤灰沙地,拉来黄土改造。焦化厂,有毒废气熏得植物难以生长,顽强的万年青也憔悴枯瘦,可职工们年复一年铺设绿色的希望。如今,试种十几种花木终于种植成功。焦化厂花坛里舒展着一簇簇喜人的剑麻。
随着净化、绿化、美化、定置化、规范化活动不断深入,偌大的厂区,在常年和煤炭、矿石、油气为伍的环境中,他们硬是要做到“四无”,即厂区地面无积灰、积料,无油泥积水,无垃圾、死角,无烟头、纸屑。这些看似小事,但他们却把这当作事关龙钢形象、知名度和投资环境的大事来抓。
企业形象的主体是人。他们将龙钢人标准的出行坐卧,言谈举止,拍成电视录像片,在职工中推行。龙钢人,有龙钢人的气质和风度。
铸灵魂
企业的作为在于人,人的作为在于魂。一切须从铸魂始,这是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是龙钢人在几十年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总厂要求职工要找准“角色”,在塑造各自形象上精雕细刻。干部应是“公仆”形象,党团员应是先锋形象,职工应是主人翁形象,领导干部应是表率形象。
龙钢几十年来有传统,就是义务劳动。他们把这当作锻炼职工队伍的有效办法。龙钢的干部职工都有一套劳动用的锨、镐,平时就放在办公室里,以备植树种草、平整场地、拣拾焦块铁块以及围绕生产攻坚开展的突击性义务劳动。
1992年5月,炸倒了5幢旧楼房,遇农忙找不下民工清理场地。厂领导动员全厂干部职工义务劳动拣砖、斫砖。机关干部每人1000块,一线职工每人500块。总厂厂长李天锡、党委书记吴建智星期天领着妻子、孩子带头干,全厂干部、工人、家属纷纷利用工余饭后和节假日义务拣砖。在较短时间内回收废砖92万块,厂长李天锡深有感触地说:“一万块旧砖价值不到1000元,但职工从中表现出的主人翁精神,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在1号高炉改造和3号高炉新建时,因施工量大,工期紧,总厂号召全体职工全力以赴投入会战。整整3个月,职工没有休一天假,除土建、安装由施工队承担外,拆迁、挖沟、搬运、装卸、平场、修路、拣拾装卸耐火球,都由职工义务劳动承担。苦干250多天工程即告竣工,创造了龙钢的“深圳速度”。他们靠这样的义务劳动大会战,5个月新建一座150立方米的高炉,用75天改造过一座75立方米的高炉。
龙钢人磨炼出来了。在煤价上涨成本增大的情况下,龙钢人却千方百计研制出用弱粘煤炼优质焦的绝活。同行厂家来学习的不少,知道了配方,学会了技术,可就是炼不出优质焦。龙钢人回答道:这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
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小厂,一跃而为省属中型最佳效益明星企业、国家级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原副省长概括得好:“龙钢有一种精神,叫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龙钢有一个战略,叫作发挥优势,量力而行,快速建设,滚动发展。龙钢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出效益的路子。”
村路连起众人心
24孝中,郭举埋儿以孝父母的典故就发生在今天的户县光明乡孝义坊三村,而居中的孝中村,98户、481口人,却没有被老祖宗撼人的孝举所感染,歪瓜裂枣式的不肖之子随处可见,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
干群相见似仇人,宗族争斗家常饭,庄基规划难进行,眼看着肥沃的耕地一天天被蚕食,靠土地吃饭的群众痛心道:“孝中村不得了咧!”样样工作拖全乡后腿,上级两次来检查,小车还未进村,就被粪堆挡道而告吹,下派干部一次次被气走,有的干部恼恨地说:“干脆造拳头大个原子弹,把这村子炸了算咧!”
1997年3月,“双万”工程实施,乡干部高珠背着铺盖卷儿进驻孝中村,他心里暗下决心:扎扎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从此,他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干在村里。白天,他走家串户摸情况:晚上,与村干部谈心、谈村情,常常到半夜一两点。走访中,他发现特困户齐占瑞吃、住困难,他一边联系救济,帮忙摆卖菜摊,又带头捐款200元;他还调解干部、户族之间的矛盾纠纷,使多年的积怨化干戈为玉帛。很快,村民怀疑的眼光变成了一种期待。
一个月,高珠吃透了村情、户情、人情。要叫这老大难村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一定要走稳、踏实、“踩出印子来”。
党员会开起来,瘫痪多年的党组织发挥作用了。干部会上群情高涨,一致决定,先修村路,给村民一个告别过去的新感觉,理顺民心再致富。
重新规划修村路,牵一发而动全身。夹在两村之中的孝中村自古形如桶状,街道参差不齐,曲里拐弯,狭窄处,娶媳妇车无法到门前,送葬抬棺无法出村到坟前。要在过去折腾的基础上再折腾一次,群众干不干?得几十万元,钱又从哪里来?一连串的难题,干部们一筹莫展,高珠及时开导大家说:“认准的事,一定要干,困难再大也不能退缩。群众中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早晨5点钟,高珠摸黑来到村广播室开机预热,哑了多年的高音喇叭在孝中村的上空又回响起来。高珠那沙哑的声音,讲修路,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一时间,广播喊,标语宣传,逢人说,遇事讲,修路成了孝中人的热门话题。终于有人组织大伙干了,人们冷却多年的热情高涨起来。
3月27日,本村在西安交警大队工作的方和生,调来了装载车、自卸车,开始了对全村东西5条街推挖一期工程。发动机轰鸣的吼叫声,震动着脚下的七地,也振奋着一街两行观看的男女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