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杨风骨
6131100000040

第40章 黄土情丝(2)

“一把手”的人格与示范效应是凝聚人心的磁石。这是采访叱干镇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上行下效,是简单的道理。叱干镇党委书记刘辉就是叱干镇干部心目中公仆的标杆。记者采访众口皆碑:刘辉有思想、有能力、有品德。他的一句口头禅是:“不能让群众失望。”这位农家子弟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农民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贫困农民看病无钱,他慷慨解囊:农民储存鲜奶难,他带头并号召镇干部每天订奶喝;为说服农民种红提葡萄,他在自家承包地先种,示范带动;为千万亩花椒沟,他昏倒在现场……无言的行动最具号召力。干部群众说:人家书记带头干,我们还有啥说的?在干事上、作风上、廉洁上、品德上,刘辉堪称榜样。原镇长王天良、现任镇长巩向阳对刘辉服气、敬佩,他们由工作的好搭档继而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情同手足的兄弟。于是,他们就在叱干镇带出好党风、好作风、好民风,全镇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合力干实事,促进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危难之际的感动

废墟上,党员干部就是村民的主心骨

从汉中出发,穿过略阳县城,记者直奔灾情最重的许家坪镇的许家坪村上坪组。触目惊心的是17户房屋歪七扭八倒塌的惨状。在搭建的几顶蓝色帐篷旁的一小块空地匕村民们述说着地震发生的那一刻。

当时山摇地动,房屋轰然倒塌的尘土,像蘑菇云一样聚拢在山村上空。面对几辈人积累的财富一下子变成废墟,村里妇女、老人绝望地一片嚎哭。村党支部书记蹇军与包村干部马芳萍紧急商议分工后,就与村组干部、党员冒着余震不时飞下的瓦砾,先冲进危房救出老人。组里5位党员挺身而出,成了村民的主心骨。无家可归的村民被党员们招呼到家里吃、住,蹇军的家一次有五六十村民吃饭,以党员为核心与村民组成几个“大家庭”,大家同甘苦共患难。包村干部马芳萍的8岁儿子因地震放假无人看管,丈夫也在另一乡镇忙着救灾,她干脆把儿子带到村里,放心地与村民抗震救灾。很快,他们又把村里青壮劳力组成抗震救灾抢险队,帮村民抢出被埋的三分之一的粮食。党员干部的无声行动,鼓起了村民战胜大灾难的决心和信心!

忘我负重,村支书是顶梁柱

猫儿沟村坐落在狭长的沟谷里,地震后房屋倒塌,土路变形,高低不平,窄路上有散落的瓦砾、飞滚的石头。

村支书李平家的6间土房已倒塌。倒塌房的旁边,是一堆从屋里抢出的生活用品。

李平向记者介绍,地震那天他拼命连沙发抱出偏瘫的妻子往树荫下一甩,心急火燎地就去救助村民。村民没有危险了,他又扒出被倒房掩埋的摩托车,骑上摩托疯了似的直奔镇政府报灾。路上土块滚石砸倒他,小腿鲜血直流,一只脚被砸得拧了向,无法行走。此时,他不顾一切忍着剧痛,自己用手使劲猛地一扳把脚扳正。4公里路他开60码到达镇上。

说着,他提起裤角,只见左小腿又红又青,两只脚的脚腕肿得有碗口租。回来后他只是在村里私人诊所简单处理了一下,又忙碌在村上的工作中去。他说他心急呀!全村211户,93户重灾。这几天他忙着组织村民修复自救,眼看要收麦了,把溜落的瓦苫上要放粮食。每天离家前,他给下身不能动的妻子放好开水瓶、袋装奶、方便面,让她自己凑合着屹,他就一股劲地忙村里的事。

李平儿子在宁夏当兵,女儿在广东打工四年音信全无。我们劝他去找。他无条地说,家里、村里离不开,因给妻子看病家里经济紧张。这样的光景让人发愁,他却笑着说:“不愁是假话,但自家房塌了只是一户,全村800多号人可都是你的人,这可是个大头,我是当家人更要顾大家。”

一个瘦小精干的硬汉,他嘶哑着嗓子。笑着诉说这一切。正是有像李平这样许许多多忘我负重的基层干部的坚守、挺立,才立起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才凝聚起了一方群众跟着党一呼百应。

危难之中,职业精神被放大

一下午,记者接连采访了略阳二中、略阳县医院和略阳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人们都各自坚守着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他们的职业精神、人性光辉在危急之中被放大。

走进略阳二中的第一教学楼,只见墙壁四处呈“X”状裂缝,一边地基下沉成危楼。党员闫建华老师介绍地震时的情景像在眼前发生:当时正给学生发试卷,地震时楼体嘎吱嘎吱剧烈晃动,闰老师拼命用身体撑住不断扭曲变形的门框,先女生后男生组织撤离,60名惊慌的学生从三楼教室撤出,他深情地望了一眼站立了30年的讲台,边下楼边自语:我可能出不去了……

“任何人都会那样做的。”当时在教学楼上课的有1100多名学生,地震时全校47名党员和教师本能地扑向学生,确保了全校没有伤亡。“这是职业道德支撑着,必须让学生先走。”学校校长如是说。

来到县医院,医院大楼前蓝色的救灾帐篷一顶挨一顶,病人、家属、医护人员在其间奔忙,俨然一个战地医院。

医院工会主席裴志祥、院党支部书记游志强给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情况。震后通讯中断,支部成员口头通知两委成员立马开会分工,启动紧急预案。震后半小时,145位住院病人伞被抬出大楼:两辆救护车在县城内搜救19名重伤病人:16时前,在职党员全到,部分退休党员也到了:全院迅速搭建检验室、临时产房、搭建帐篷1400平方米,最大限度保证了医疗活动安全。救死扶伤,一个个党员先锋岗成亮点,党支部就是彰显先进性的旗帜。

“我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一天的。”在县委院子,标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帐篷里,略阳县委书记胡平安如是说。

5月12日14时,县委中心组及四大班子成员110人正在5楼会议室讨论,学习怎样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实现完成高于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大震袭来,楼体猛烈震荡,玻璃破碎,尘土飞扬,房塌、人哭,像是世界末日到来。第一次强震后的间隙,所有干部撤下楼,震后20分钟,在院内的玉兰树下,县领导干部紧急歼会,很快发出第一道用毛笔书写的公告,实行紧急治安管理,武警巡逻。

第二次召开县委领导会议,要求所有干部分5条线查灾救灾。每组由一名县级领导带队,连夜出发下到岗位。到12日19时,县城照明、通讯、自来水及309国道基本抢通。

略阳县在紧急时期制定非常措施:如有干部在抗震救灾中怠懈,副科以下就地撤职。机关干部也是生活无常,晚上休息自行解决,组织不安排,因宿舍、住宅楼不能住,干部、党员晚上流落街头;几天不换衣服不洗脚大有人在。机关干部吃饭是顿顿一碗臊子面,一碗面汤。

胡平安书记告诉记者,我们全县干部群众,一定能打赢抗震救灾这场战役。

走出指挥部,只见县委各部门都在院子里搭建的帐篷里办公,紧张而忙碌。非常时期,这些干部居无定所,生活无常,不计安危,不计条件,全身心地为受灾群众的利益奔忙。想必受灾群众会对他们的公仆角色有较高认同感的。

没有逃离,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

记者到达宁强县广坪镇已是中午。这里距四川青川县仅10多公里,地震灾情严重。一条主街满目疮痍,许多两三层楼房被撕毁坍塌,临街铺店、医院,几乎全被震裂、塌陷,伤痕累累,成为危房。进入镇政府,镇干部叮嘱记者从楼顶已被撕毁半拉的危楼楼门疾步穿过,这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可镇干部每天都要从这危楼中走出走进。

广坪镇金山寺村第7组,是陕西版图的最西南角,与青川县应盘乡的永红村连畔种地,距青川县城60多公里。汶川地震,金山寺村70户400多间房屋倒塌了200多间,受灾面100%。

大震袭来,一些村民被震得昏倒、呕吐,村里老少哭成一片,身为村支书的王显勤不顾自家新楼房坍塌,跌跌撞撞走在余震时拧麻花的路上,跑了7个小组组织农户撤离,又与村主任借一家金矿的汽车,把5名塌伤村民第一时间送到广坪卫生院;对两名死者善后事宜进行了妥善处理。

紧急关头党员就是栋梁。各组组长就是党小组长,他们以组为单位成立党员抢险队,晚上轮流值班,安全巡逻。全村33名党员冲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头。包村干部朱晓武说:现在33名党员在村里威信特别高,一呼百应。

可谁知,王显勤的两个女儿地震时还在绵阳重灾区打工。他置自家私利于不顾,隐忍着对血肉亲情的牵挂,一直为村民忙到13号凌晨,他这才联系到两个女儿的下落。

王显勤几天几夜为村民奔忙,几乎靠吃方便面充饥:一些村民看在眼里,他们冒着楼房再坍塌的危险,帮他们的支书抢出了家具,抢出了一些生活用品。王显勤说着眼圈都红了。

党员与群众,在地震重灾区,他们没有恐惧,没有逃离,而是互相帮扶,互相温暖,互相支撑着共同奋力战胜这突如其来的大灾难。

记者本想采访广坪镇党委书记万春荣,但被他“婉言谢绝”。

记者从镇干部了解到,万春荣在地震后连续奋战了近80个小时。他忘记饥渴,忘记疲劳,始终在第一线指挥,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在这次大灾难中,万春荣是许许多多基层干部的代表。

读宝塔山

像基督徒朝圣耶路撒冷一样,这块神奇而独具魅力的圣地,她不论是在经历造神运动的狂热,还是信仰危机的颓丧,当她真正从大红大喜、大灰大悲中走过来后,人们从困惑、迷惘中,蓦然回首,那曾经被人们熟视无睹而又在心中矗立已久的宝塔山才真正显出其光彩。于是,一群群、一批批的信徒,不辞千里迢迢去仰慕她,拥抱她,去翻阅她,去诵读她……谁也不曾想到,这不高的土石山,这曾经被箭镞枪弹袭击得伤痕累累的塔,还有那身旁一条曾经清澈如今混浊而又时断时续的河,因了一段岁月而变得神圣而蕴义无限。

然而,当每一个走近她的人,离开时,都会自信而深沉地说:这是一部《圣经》,一部红色的《圣经》,一部革命的《圣经》。

登宝塔拾阶而上,每登高一层,便如同翻阅一卷经书,整整九卷啊,九九归一……

曾几何时,那高高矗立的宝塔与山,却像一个硕大的感叹号,伸出长长的手臂,像是在昂首问天,又像是在叹天。

那摩崖石刻、那范公井、那三圣门、那烽火台、那摘星楼、那嘉岭书院、那孟良寨如果是《圣经》中长长的序言,那为之铺叙的人物便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民族豪杰,韩琦、范仲淹、庞籍、狄青、沈括、杨家将。如果说因纪念观世音菩萨而立的宝塔没能显灵保佑的话,如果说序言没能结束中华民族屈辱的血泪史,那么这问天,便是空虚、茫然的发问;这叹天,便是无可奈何、颓丧消沉的悲叹……

只有那一天,那红色铁流汇合在这偏僻荒凉的山川,那红色的脚印织遍这黄土高原,一部鸿篇巨制便从这里开题,一本续了再续的红色《圣经》便从这里起笔——大气磅礴的起笔!

那有力的棱角,粗犷的线条,勾勒出宝塔山的雄姿,在那黄土丘陵的连绵起伏中,凝固成一尊永恒的雕像。晨曦最早送来秋波,晚霞依依不愿抹去恋情。时而山花为她争春,时而白雪为她洗礼,时而夏荫与她衬景,时而秋香为她飘溢。这便是四季变化着的活的封面。

那么内容呢?便是那小米加步枪,便是那土窑洞、纺车、马兰纸、大红枣、南泥湾、羊马河、青化砭……还伴以那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那情扯不断的信天游,那酣畅苍凉的唢呐声声。

西方那厚厚的《圣经》,弃恶扬善的劝世之说,没有熏陶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和群体。然而,在这块偏僻贫瘠的圣地上,却活跃着一群自觉的美好社会的追求者和实践者。那种灼人的热情,那种拼命精神,那种纯真的关系,那种无限的创造欲,创造着人生的奇迹。平凡与伟大、贫穷与富有、卑微与崇高,许多矛盾的哲学命题,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印证,组成了一个和谐、融洽而富有活力的群体,这是另一种人间圣景——桃花源,传说向往的地方一香格里拉。

一段有一段的文采,一章有一章的风格。以少胜多,以弱制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在这红色热土上奇迹般地绵延滋长。每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便柳暗花明又一村。直念到书的高潮:天安门城楼的庄严宣告!

宝塔山,凝聚着升华了的一种精神。像灯塔,感召着被吸引到这里寻根探源的每一个虔诚的信徒,照亮着通向未来的大道。

每当行进队伍中步履杂乱时,人们便默念一下这硕大的“圣经”,统一步调;每当队伍偏离航向时,人们便以这“圣经”为准,来校正弥补。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印满了解说文字;这里的每一捧黄土,都饱含着汗与血的深情,这里的每一棵山丹丹,都能向你倾吐一个艳红艳红的故事。

这博大精深的经书,通俗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唱出信天游“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通俗易懂的经书,也神秘深奥得让外国记者斯诺采访几年也难以探寻到那简单而又伟大的谜。这经书,每念一次,便有一次新意,每念一次,便有一次新的感受。她总是那样地让人难以读透,她已被念过几辈辈人,她还将会一代一代地念下去……

延河水长流

飞机在美如梦幻般的片片白云中穿行,给我向往的延安平添一层神秘与圣洁的光环。

这块贫瘠、浑厚的黄土地,一度是那样强烈感召着中华民族无数热血志士千里迢迢扑向她,甘愿用生命供奉她……这到底是怎样一块神奇的土地!

飞机贴近了,脚下的延河缓缓流淌,那棕褐色的千沟万壑似袒露出历史曲折艰难的走向。我仿佛坠入精深博大的革命历史殿堂内,沉迷于那艰苦而又令人振奋的岁月……

逆延河向枣园行,距城约15里处,便来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当年的驻地。只见矮矮的土墙围着园内那高大的枣树、柳树、槐树。一株株根深叶茂,怕是因了这片土地的滋润。

步入大门,脚踏柔软而细腻的土地,吮吸那沁人心脾的桃花、梨花的清香,感觉时光仍凝固在往昔的那个时刻。

穿过曾经摆满200架纺车嗡嗡比赛纺线的院落,跨过干部和战士帮当地群众修筑的“幸福渠”,站在山坡上眺望那曾为张思德举行隆重追悼会的土平台,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当年一幕又一幕……

来到山坡上毛泽东住过的几孔窑洞中,只见中间的一孔窑摆放着几把简陋的木椅和长凳,这就是毛主席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进行两天两夜谈判的地方;左拐进去,只见这孔窑洞中有简陋、粗糙的床、桌、椅;白粗布床单、棉被:白洗脸盆、白毛巾。靠窗的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笔、砚。毛主席在这里写下28篇光辉著作,指引根据地的人民和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办公居住的条件?一种对伟大领袖的钦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