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窑洞在陕北很多,大都依山靠崖,一孔孔,一排排,一层层,这种窑洞冬暖夏凉,极易隐蔽。正是有这“生命之瓮”称誉的窑洞,才温暖强壮了一路跋涉、精疲力竭的中央红军,进而“窑洞里有马列主义”,窑洞里造就成熟了中华民族一代领袖人物和一代英才。
美国记者斯特朗曾描述道:“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是的,这些领袖和战士们一样吃小米饭,一样穿补丁衣服,一样用纺车纺线,朱总司令还到马路上捡牛粪。
这种“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群体,是真正来自于民而又服务于民的优秀群体。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奠定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基础。
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毛主席救小孩,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给枣园乡亲们拜年,为枣园乡24位老人举行祝寿宴;过节了,枣园的群众扭着秧歌,带着米酒、热油糕,拿着“为民谋利”的锦旗来到枣园。在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的那一年里,只有16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直接参加支前的竟达218万人次:边区妇女手工做的军鞋达92万余双。
二
随着参观的人流,我流连忘返于凤凰山麓、杨家岭、清凉山、宝塔山、延河畔……这遍及延安城的革命旧址,至今流传着许多极有感染力的故事。听到这些,使我更深一层地理解那个年代和那一代共产党人。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的一次大会上,公开向因整风扩大化而被错整的同志赔礼道歉。他讲道:“这个党校犯了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我是校长嘛!整个延安犯了这许多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我是负责人嘛!”他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高明之处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立即改正……”说着,毛泽东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在帽沿下,向被错整的同志赔礼道歉。只有我们这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才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941年春,朱德同志到南泥湾某部视察,他看到院内挂着豹子皮,摸了摸,连连说:“好皮子,好皮子!”并关切地询问部队打猎情况。大家听说朱总司令铺的、盖得很单薄,就决定送一张豹子皮给总司令。不料,朱总连忙说:“你们这是做啥子嘛!给我进啥子贡嘛!我们党是不兴这一套的。”
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感慨地说:“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50元者革职,600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据说当年流传过一副很有意思的对联: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尽管有些夸张绝对,但总是一种写照。
当年的延安有着严明的法纪,如今,这块圣洁的土地也不容任何人玷污。延安地委的同志告诉我:在子长县,有个县委书记被权、钱、利搅昏了头脑,他看淫秽录相,动用扶贫款游山玩水,10个月不缴党费……这个愧对地下先辈的人,成为建国以来延安地区第一个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的县委书记。
延安的老百姓拍手称快:“这是在延安,共产党的王法厉害。喝延河水的官,更不能违背共产党的规矩!”
三
一天,汽车迎着朝阳飞驰。我心里一遍又一遍吟唱着郭兰英唱遍九州的《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
翻过几座山,汽车行驶,存越走越宽的川道里。两边连绵起伏的青山,怀抱着川道那一块连…块黝黑肥沃的水稻田。
还不到插秧季节,农民们正在秧田中忙碌。这“陕北江南”已没有当年到处开荒种地的人影,当然也听不到大生产运动那火热的劳动号子。但留下默默积蓄生机的大片大片稻田,年年以金灿灿的稻穗向每个来访者诉说当年。
走进简陋的南泥湾展览馆,似乎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
吃的:野杏、山楂、水芹菜、树叶;
住的:草棚、土窑;
用的:沙盘、纺车、老镢头、用桦树皮做的饭盒、写字本。
贫穷已危及剑人的生存,容不得半点幻想,一切靠自己动手。没有黄牛,他们就人拉犁;没有鞋穿,就自己编草鞋。一个叫李位的班长,挥舞六斤半的镢头,以1分钟落地46次的速度,11个小时开荒2.67亩,而后来者还有一天开荒4.28亩的纪录……
那时,革命斗争何其残酷,距离胜利的曙光何其遥远!然而,他们充满乐观精神,将渺茫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荒原上,硬是靠一镢头一镢头开出了赛过江南的南泥湾。难怪海伦·斯诺一直认为中国革命是“奇异神话”。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又该怎样透过历史的烟云,探寻那一代人执著不屈的精神信念,一步步创造出的人类历史的奇迹呢?
一副黑红脸膛、诚恳朴实的南泥湾镇党委书记陪同我时,给我讲了一个人称“杨疯子”的人,在南泥湾矢志不渝探寻石油的故事。这个人叫杨毅刚,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他是被《南泥湾》歌声吸引到陕北的。可真正容他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已是1977年。他在掌握大量资料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写出了开发南泥湾高产油田的报告,众人都摇头。10多年来,他不停地搞试验、写论文,最后还辞去延安油矿总工兼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发誓要拿下南泥湾。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第一口井终于打成了,否定了这里没有储油的推断,可是没出油,各种嘲讽又来了:杨毅刚瞎逞能,打了个黑窟窿。可他不甘心,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进行对比研究绘图,一日三餐由妻子送。1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拿着对比结果,找市委书记和市长立军令状:“在南泥湾找不出高产井,就开除我的党籍,撤销我的高级工程师职称!”市长被感动了:“我们要的是油!是油!咱延安穷,赢得起,输不起,这是背水一战啊!”1988年,十几年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汾3井喷油了,汾5井、汾8井也喷油了。其油质、油量是一流的,南泥湾第一批高产油井诞生了!总书记江泽民来南泥湾视察时,紧握着杨毅刚的手,感谢这位开拓者。
那一代人,不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垦出了后人享用不尽的“聚宝盆”,同时,也播撒了一代又一代汲取精神能源的南泥湾精神。这些用南泥湾精神开发南泥湾的人,又何止杨毅刚一人!还有张玉萍、杨爱荣……
告别南泥湾,我感到一种沉沉的义务、责任。我想,一种精神,不能只用苍白的文字抽象地概括,而应理解为活生生的一代人身上焕发出的前所未有的无私、求实、进取、奉献的全部能量。他们用血汗乃至躯体铸就了人类永恒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融化于后来人血脉中的应是整整一代乃至几代,这才无愧于那一代缔造者。
车回到延安城,一下被山城的万家灯火所淹没。只见街道两边,那丰富多彩的商场,那林立的各种店铺和餐馆,那闪烁着霓虹灯的影剧院和卡拉0K舞厅,那衣着华丽熙攘的人流,一下把我拉回到90年代。这块土地曾被胡宗南变成一片瓦砾;70年代,一场大水几乎淹没全城。如今,只见灯光勾勒出的一幢幢楼房和一排排窑洞布满了三山两川,那山头的灯火遥接无垠的星空。这块曾用血汗和生命浇灌的土地,已今非昔比。
宝塔山巍然屹立,延河水滚滚长流……
一位农妇凭着对伟人的记忆
一踏上这群山环抱、松竹葱茏的韶山冲,便被一种圣洁、温馨、自然的氛围所浸染。瞻仰完故居,似乎还不尽情,不尽意,不少人便随着人流,穿过伟人早年种过的稻田和游泳过的池塘,慕名探访那因伟人而红火的毛家饭店。
在这里,或品味一顿价廉物美的湘味菜,或在当年伟人坐过的地方沉思片刻,或欣赏一番像伟人一样浓重的韶山话,即就是握一下曾与伟人握过的老板娘的手,也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即使无缘一睹伟人风采,也感到极大的欣慰与满足。
一步一步拾阶而上,便进入可凭窗俯视故居的毛家饭店。木板结构的饭店并不大,仅可摆放五六张餐桌,然而引人注目的却是侧面墙上玻璃镜框那张人们所熟悉的照片。
主席坐在小桌旁,手里夹着香烟,靠门口站着或坐着村里的乡亲。主席一句幽默的话,引得大家笑逐颜开。那抱小孩的年轻妇女,便是今天毛家饭店的老板娘——汤瑞仁。
当年29岁的女主人,如今已年过花甲。岁月的风霜无情地在那兴奋的脸庞上刻下道道印痕。然而,当她滔滔不绝地讲起那曾讲过千百遍的当年伟人回故乡的情景时,那昏黄的眼珠,便连连闪着光亮……
随着那动听的湘音婉转起伏,时光仿佛倒流到1959年夏的一天清晨,主席给父母坟上敬献了一束鲜活松枝,从后山下来,没有去看阔别27年的故居,却径直步入邻居汤瑞仁家。在这里,主席问寒问暖,问吃饭问生产,一幅伟人与民同忧乐的历史镜头便定格在那年、那月、那天……
叫化子出身的汤瑞仁,能有这一天,已是托了大福,何况一国的主席能到家看她,在旧社会,那可是万人之上的皇上啊!一个普通的农妇又何曾享过这样的殊荣!在这之前,当主席听到儿子毛岸英回韶山了解到老百姓“有饭吃,缺衣穿”,曾寄给女主人8丈蓝卡叽布;当女主人率先办起互助组时,主席还亲自写信鼓励……每每讲起这些,她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凭着这幸福而又难忘的记忆,从此,伟人的教导便一字干金地刻在她心窝,她的言行框限在伟人的思想理论中而不越雷池一步;凭着这个记忆,她以她老倌子是毛主席本家人的身份,烧好凉茶免费招待来韶山的毛主席的客人;凭着这个记忆,她便将宣传伟人、维护伟人声誉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一位普通妇女的命运就这样与伟人有了不解之缘。
不料,改革的春风吹到了这块风水宝地,农村实行责任田,这个一贯忠于毛主席的人,疑惑、迷惘、绝望,竟捧着与主席的合影照,对着故居哭了3天3夜,诅咒了3天3夜,发了3天3夜的牢骚。她认定,今天太阳落下去,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没人理会她的痛苦。可承包后短短一年韶山冲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一颗颗有力的石子在她那僵固的心湖荡起层层涟漪,她那循规蹈矩的思想渐渐松动了,她想起毛主席的教导,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怎么能老守着旧套套过日子呢?最后还是毛主席的话给她作了定心丸。
觉醒是痛苦的,起步更难。当她第一次战战兢兢作生意时,怕见熟人,挑着绿豆稀饭竟大路不走走山路,近路不走绕远路。她悄悄将稀饭和碗筷摆在故居路边石桌上,人却远远躲在小山坡的柴草里,心跳得好厉害。游客看到稀饭,却不见主人,便高声喊问:“这稀饭卖不卖?”“想吃你就自己舀吧!”她远远地轻声回答。客人吃完了又问多少钱一碗,她说你给多少算多少。有的便留下1角,也有的留下5角,还有嘴巴一擦溜了的。这样一天下来,竟赚了5元钱,这可是过去生产队出10天工得不到的啊!就这样,她夏天卖稀饭,冬春卖纪念品,3年竟赚了一万多元。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越穷越革命,越光荣,越能忠于毛主席的思想,便被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变韶山贫穷落后面貌才能对得起主席的思想所代替。
当她决心在自家旧址上开饭店大干一场时,各种各样善意诚恳的劝说却纷至沓来:“老汤,你可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标兵,这样会给人金钱挂帅的感觉”,“你是老典型、老模范,还和毛主席合过影,这仃损于主席的形象”,“你在故居对面开饭店,房子盖得比故居高,还取名毛家饭店,这可关系到韶山人在国际国内的声望呀。”一句句话像利剑刺得她好痛苦,好委屈哟!可她认定了,这是为群众提供方便,是为了接待好毛主席的客人。最后省上领导发话,风波才得以平息。
饭店办成了,她就在满足各地客人的口味上做文章。毛主席爱吃火焙鱼,她就在烹调上下功夫;客人口中无味,她就搞些泡菜开胃;有时,碰到一些年轻人吃饭不给钱,她也不计较。在她收存的11本硕客留言簿上有人写道:“毛家饭店一餐,三年不思酒肉”,“走遍天涯海角,韶山人感情最真”,“伟大的家乡,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客人们从一顿饭中,悟到的却是伟人的家乡也伟大的道理。
短短三四年,毛家饭店接待客人5万多,有人要求与老板娘合影,有人要认她作亲人,更多的人把对故居的浓情厚谊滴落在留言簿上。当客人走时,她总要赠送与伟人的合影照,赠送韶山的纪念章。
一位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西德记者,来到毛家饭店,当老板娘得知他想写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时,便热情款待,并且拿出一把筷子说道:“大革命时,毛主席曾拿筷子打比方说,1双筷子易折断,10双筷子折断难。我送您一把韶山的筷子,也就是说全世界人民要团结起来。我代表韶山人,也代表中国人,谢谢您研究毛泽东思想,愿您早日写好书。”那西德记者感激地说:“OK,我一定把书写得很好,很好!”
来饭店的人很杂,有善意学习的,也不乏刁难的。常常有外国客人不怀好意地发问:“毛泽东好不好,邓小平好不好,毛泽东好还是邓小平好?”听到这噎人的问话,这位已练就出“阿庆嫂”的精明机智的老板娘对答如流:“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穷人翻身得解放;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生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你说他们好不好?”这一反诘,使得外国客人尝到伟人家乡的辛辣味儿,伸出拇指连称“OK,OK!”外围客人看着这农妇装束的老板娘,怀疑她的口才,老板娘却理直气壮地说道:“因为我住在毛主席的对面,受到毛主席的影响,也得到你们的启发和帮助。”这一“将”,“将”得外国人连连点头。
毛家饭店一天比一天红火,老板娘在外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至引得扮演毛泽东的演员古月和扮演青少年时期毛泽东的演员吴刚多次来毛家饭店体验生活,老板娘免费热情招待食宿,给他们介绍韶山的风土人情和毛主席的故事。她把能为毛主席做一点事,看作莫大的光荣和幸福。十天半月过去了,感动得古月硬要认她作姐姐:一有空,他还不辞劳苦地为顾客端菜送饭,老板娘不失时机幽默地给顾客介绍道:“你们真幸福,瞧‘毛主席’亲自为你们送饭菜来了!”大家看到长相酷似主席的古月端着饭菜过来,连忙起立,心里一阵欣喜,一片掌声。只有在毛家饭店才能享受到这样的殊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迎来一批批,送走一批批,汤瑞仁就是这样不停地向中外游客介绍一位伟人,宣传一位伟人的思想。
一位伟人永远永远地走了,走了。但是在这里,在这伟人曾经诞生和生活过的韶山冲,却没有人去楼空、人走茶凉的感觉,相反却有无数崇拜者在不断地被吸引到这块土地上;不,伟人没有走,他的功德与这里的松竹长存。瞧,毛家饭店的老板娘和那无数普普通通的韶山人,正满面春风地为伟人招呼着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