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杨风骨
6131100000045

第45章 起点(4)

他眼中闪烁着自信,扳指头数说着:“第一件事买了两列火车,一列油罐,一列货运,与他人合作经营,两三年便收回成本,以后每年以280万元的净收入只管往腰包里装了;第二件事,在西安买一块地,盖一幢中低档的多功能综合楼。还有几件,是与外商合资干的,还请各位保密。”

这几辈人习惯了土地上刨食的老实农民,如今已大步迈向城里,双眼瞅向海外!他们已不再是为节约5分钱去挨饿的“梁生宝”了!

如此走出黄土地,进军大城市,奔向国际市场的宏伟计划,能得到大伙儿的赞同么?他倒答得干脆:“这事儿,我老婆先拉后腿,说我头发都白了,还往大整啥哩,我说不整不行啊,小平让咱整理,有小平撑腰,怕啥?!”

说话间,只听村道一阵阵摩托声飞过。

是啊,没有好政策,哪有袁家人的富裕,袁家人的气魄,袁家人的胆识。去年分配,全村户户过万元,连残疾人也存款几万。羡慕得周围村里的姑娘,争抢着要嫁到袁家,可这还要看袁家人挑剔的眼光。

袁家人提前跨入小康,可在他们“领袖”的带领下,步子仍疾如流星,眼光瞄到下个世纪。

郭裕禄给我们说了这样一件感人事:江西一位80多岁的老革命,在报纸上看到地处黄土高原上的袁家村人没有分地到户却家家富裕,他不信。写了封信,他想来亲眼看看。如果真那样,他愿死后,把骨灰洒在袁家的土地上当肥料。

袁家人感动了,他们将以十分的热情,欢迎这位老革命,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早已渗透到袁家人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每一块骨头里了。

我们也感动了。袁家人从起步至今,硬是憋着“别人能办到,我们为什么办不到,外国人能办到,我们也能办到”的这股中国农民的犟劲儿。他们不唯上,不唯虚,只唯实,硬是一个笑的拖着一个哭的,一个能行的拉着一个愚笨的,艰难地拓出一条适合袁家人自己走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袁家大放异彩。

是的,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太阳不一样,明天的太阳将会更新更美。我们期待着袁家的明天……

牵手跨越

笔直的柏油路,剪开关中平原一片深秋景色。两辆淡黄色的面包车在飞驰……

车上坐着全国劳模——府谷县前石畔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长张侯华,他领着全村干部及部分企业的厂长经理一行10多人,不远千里,奔赴全国劳模、礼泉县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裕求的村上去取“经”。

耿直、厚道的陕北汉子们心中清楚,张侯华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会,这是前石畔村民从未有过的荣耀!张侯华不仅从北京带回会议精神,而且带回来大包小包的礼物——他用党中央奖给他的1000元,买了一身衣服,送给培养他多年的老支书:买了21双皮鞋,送给支持他工作的村干部和各企业的厂长、经理们:买了15把手电和15把筷子,送给了全村的党员。张侯华分文未得,反倒贴了50多元。当干部党员们手捧着这特殊的礼物时,个个喜泪盈眶,他们深知这其中的含意。干部们耳边似乎还回响着侵华在全体党员工部会上铿锵有力的声音:“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只是前石畔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跟人家比,我们还差得很远。不信,咱到礼泉县袁家村去看看。”候华的一席话,无异于在党员干部心头烧起一把火!大家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决意走下黄土高坡,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就是花它三五千元,值得!

借着侯华在西安开会之机,全村一班人马,从地处陕西版图的最东北角出发,穿沙漠,翻塬岭,下关中。

车在飞驰。大片大片翠绿的麦田甩到车后远去了,一座座埋葬着汉唐帝王将相的古冢,在车窗外一闪而过。

到了,袁家村。老远就看到那青灰色的水泥厂楼房和那高高的伞式水塔。绿树掩映的村民居住的幢幢楼房渐渐显出。到了,你看,袁家村绝对有权威的领袖郭裕录及村干部已在村头等候迎接。

“欢迎,欢迎,你这牛犊子!”郭裕录伸出双手握住张侯华,还没忘记前不久在北京一起开会时给侯华取的绰号。因为这一个操着关中腔,一个操着陕北腔的中国农民,在北京开劳模会16天,同吃同住同行16天,在人生道路上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精神境界,将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今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又携起手来。

这一行人走进袁家仿唐式牌楼门,只见正中宽阔的街道两旁,低层,是金黄金黄的玉米辫子缠绕在一排排整齐的木桩上;高层,是古色古香的青砖卷窑式楼房,临街门一排是安装着茶色玻璃的新楼房。这布局,俨然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大家庭,气魄不凡!

他们随便走进门开着的一家,这是老式楼房,但室内摆设却相当时髦。楼门道的西边,一边住着老两口,一边住着小两口,中间似小花园般的院子,后排房有灶房、客房、鸡舍、猪舍等。郭裕录告诉大家,这些老式院落都在更新翻修。

他们又走到新楼一家,水泥外粉墙壁,彩色贴画装饰,室内设计更趋合理、方便、现代。增设了卫生间,安装了暖气,采光良好的新式大窗户,他们还准备用壁纸裱贴内墙壁。新婚两口每户住宅最少120平方米,人口多的户可达180平方米。陕北黄土坡来的汉子,越看越佩服。他们连走几户,户户大彩电、收录机、席梦思软床,有的还用上了电冰箱、窗式空调器,楼道放着高档摩托。家家住房宽敞、舒适、明亮、整洁、优雅。真是让城里人往死哩羡慕,乡下人往死哩眼红!

从村民富裕美满的生活中,便可感知全村工农副业可观的收入。这些陕北汉子看着,听着,摸着,比着,心里翻腾着,带着赞叹,带着渴望来到郭裕录家,想讨出真“经”。

进了客厅,一圈沙发,十五六个人也能容纳下,四壁墙上挂着中央领导人赠送的条幅,其中有一句是“袁家大队代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

郭裕录给每人拿了一本详细介绍他们改革和建设情况的《九宗山下袁家村》的印刷精美的书,说道:“想起那几年,‘白天干一天,晚上加一班,一日三顿饭,两顿在田间’,确实把苦吃扎了。如今好了,村民8小时以外,啥心不操看电视。”

“你这村子富裕,我早给村干部说了,可来了一看,还是吓了一跳。”张侯华快人快语说道。

“哎,差得码子大着呢。”郭裕录有他更高远的想法和追求。

大家一边喝着茶,一边听郭裕录介绍。

“要说经验,只有一条,就是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看风头、浪头、领导眼色;不搞浮夸,不假报产量和成绩:公平合理地分配和积累;办企业不依赖国家,基建上不盲目听信他人;在执行政策上不搞‘一刀切’,甚至不怕告谎状,不怕流言蜚语,不怕上级查账。”

郭裕录呷了一口茶,接着说道:“作为咱干部,给村民当桥梁,当火车头,千万不能打小算盘。你干部能胡来一下,群众就能胡来十下。群众是好群众,要拿领导干部的实心换群众的实心。领导,这权是组织给的,但威信要靠自己树立,要靠自己干,你干部拉出来是块铁疙瘩子,群众不服也得服。我们村如果开群众会,5分钟人就召集齐了。要记住,当干部过不了亲属关弄不成事。”

“郭书记,听说你到北京开会之前,把亲哥的运输队长给免了?”张侯华插话问道。

“这就是干部不能有私心,才能达到九牛爬坡,人人出力。”郭裕录补充道。

“所以,袁家村人对干部施心、信任。”村支委孙元小等人赞叹道。

张侯华最后说:“看到袁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你们不愧是全省的一面旗帜,我们一定要向你们学习,也欢迎你来前石畔指导。”

“当然,肯定要去。你们来,对我们也是很大的促进,请你们留下宝贵意见。”郭裕录也诚恳地说道。

“噢,挺好的!”老支书孙侯怀接了上去。

告别了,真还有点恋恋不舍。这些木讷、憨厚、直爽的陕北汉子,心头已暗暗埋下挑战的种子——这些种子,是一颗颗将要熊熊燃烧的火星!

朴素、本真的命运抗争

五月初的一天晚上,由西部电影集团与旬阳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的电影《支书和他的媳妇》在人物原型所在地旬阳县首映。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台下不少观众眼里噙满了感动的泪水。面对记者采访,一位妇女说:当好干部真不容易呀!而另一位观众陈守敏说:“电影情节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这是一部教育党员干部的好教材,也是一部教育新型农民的好教材。”

挖掘本士先进典型资源

电影《支书和他的媳妇》是根据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书陈分新和他媳妇刘忠群的真实事件创作的。陈分新是2001年本刊记者以《郭秀明式的好支书》为题采写和宣传的先进典型,后被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十一届人大代表。

该片编剧兼导演莫伸是位涉足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的多栖作家。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东方潮》、《郭秀明》等相继在央视一套和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并获得多项大奖。2003年,莫伸在安康拍摄电视剧《万立春》,负责摄制协调工作的安康市纪委常委刘全学和他闲谈时说:“我看过你拍的《郭秀明》,我们安康有一个人的事迹不亚于郭秀明。”

刘全学告诉莫伸,陈分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员回村的军人,他和本村姑娘、他的同学刘忠群结了婚。甜蜜的婚后生活仅半年,刘忠群的腿便由于患骨癌而被高位截肢。在人生的大难面前,陈分新认真履行了一个丈夫的责任,还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好评,又被党员们齐刷刷地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的媳妇刘忠群自觉地承担起家庭的重责,她拖着一条假肢,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刘全学讲述了许多细节,让莫伸很受感动,他将这对夫妇的故事牢记于心。

2007年初,西部电影集团筹拍十七大献礼片,莫伸提出以陈分新和其妻子刘忠群为原形,创作拍摄一部电影的想法。在西部电影集团和旬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莫伸很快赶往大山深处的王院村进行实地采访,他接触了多位村民、干部,与陈分新夫妇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莫伸深深地感动了,尤其是刘忠群身上所折射出的道德水准和认知价值,却是这个时代所稀缺也极需要的。

回到西安,莫伸不歇气地开始了剧本写作。应当说,创作主旋律的电影剧本本身难度就很大,创作这样一部反映真人真事的剧本难度就更大。四易其稿后,莫伸仍不满足,又专程赶到安康和旬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剧本进行修改。

2008年初春,旬阳县委书记马赞看到了这部剧本,他很快与莫伸通了电话,态度坚定地表示,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剧本。尽管贫困地区筹资相对困难,但拿钱拍摄这样一部基调昂扬,弘扬正气的电影是值得的。

让生活中真实的先进,成为社会人效仿的样本,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一直是莫伸艺术人生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制作完成后,先在西影厂举行小型放映,放映刚一结束,所有看片的人便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莫伸站起身感谢大家对影片的肯定,同时也诚恳地告诉大家,真正了不起的是生活中这对真实的夫妇。

业界不少人评价他:“莫伸是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笔头、镜头总是投向社会底层,总是关注普通先进人物身上难能可贵的真善美。他挖掘本上资源拍摄的邱磊、万立春、郭秀明等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受到观众普遍欢迎。”《陈分新与他的媳妇》将是他的义一部力作

精神动力也是生产力

这些年,演艺圈很少有人能够潜心地去深入生活和钻研角色,莫伸认为,这是艺术创作的大忌。因此,《支书和他的媳妇》演员选定后,他首先安排两位主要演员深入王院村去体验生活,他强调:能不能上好体验生活这堂课,是能不能演好这陈分新和刘忠群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