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濂学”、“象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6135000000031

第31章 《观物篇》选读(7)

在人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物则乾道成阳。坤道成阴。

神无方而易无体。滞于一方则不能变化。非神也。有定体则不能变通。非易也。易虽有体。体者象也。假象以见体而本无体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无声无形。不可得而见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为名。人之有行必由乎道。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者也。

事无大小皆有道在其间。能安分则谓之道。不能安分谓之非道。显诸仁者。天地生万物之功则人可得而见也。

所以造万物则人不可得而见。是藏诸用也。

正音律数行至于七而止者。以夏至之日出于寅而入于戌。亥子丑三时。则日入于地而目无所见。此三数不行者所以比于三时也。故生物之数亦然。非数之不行也。有数而不见也。

月体不黑。受日之光而白。

水在人之身为血。土在人之身为肉。

经论天下之谓才。远举必至之谓志。并包含容之谓量。

六虚者六位也。虚以待变动之事也。

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

天主用。地主体。圣人主用。百姓主体。故日用而不知。

胆与肾同阴。心与脾同阳。心主目。脾主鼻。阳中阳。日也。阴中阴。月也。阴中阳。星也。阳中阴。辰也。柔中柔。水也。柔中刚。火也。刚中柔。土也。刚中刚。石也。

法始乎伏羲。成乎尧。革于三王。极于五霸。绝于秦。万世治乱之迹无以逃此矣。

日为心。月为胆。星为脾。辰为肾。藏也。石为肺。

土为肝。火为胃。水为膀胱。府也。

易之生数一十二万九千六百。总为四千二百二十四。

此消长之大数。演三十年之辰数即其数也。岁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以三十乘之得其数矣。凡甲子甲午为世首。此为经世之数。始于日甲月子星甲辰子。又云此经世日甲之数。月子星甲辰子从之也。

鼻之气目见之。口之言耳闻之。以类应也。

倚盖之说昆仑四垂而为海。推之理则不然。夫地直方而静。岂得如圆动之天乎。

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体。

循理则为常。理之外则为异矣。

风类水类。小大相反。

震为龙。一阳动于二阴之下。震也。重渊之下有动物。岂非龙乎。

一十百千万亿为奇天之数。二十百二十千二百万二十亿二万为偶地之数也。

天之阳在东南。日月居之。地之阴在西北。火石处之。

身。地也。本乎静。所以能动者气血使之然也。火以性为主。体次之。以体为主。性次之。

阳性而阴情。性神而情鬼。

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错而成六十四也。

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

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尧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去日之余盈也六。则月之余缩也亦六。若去日月之余十二则有三百五十四。乃日行之数。以十二除之则得二十九日。

五十分之则为十。若三天两之则为六。两地又两之则为四。此天地分太极之数也。天之变六六其六得三十六为乾。一爻之数也。积六爻之策共得二百一十有六。为乾之策。六其四得二十四为坤。一爻之策积六爻之数共得一百四十有四。为坤之策。积二篇之策乃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

素问。肺主皮毛。心脉。脾。肝筋。贤骨。上而下。外而内也。心血贤骨交法也。交即用也。

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

乾为天之类。本象也。为金之类。列象也。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天地并行则藏府配。四藏天。四府地也。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自咸常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火生湿。水生燥。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反复归于神也。

复至乾凡百有二十阳。至坤凡八十阳。至坤凡百有二十阴。复至乾凡八十阴。

乾。奇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耦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震。起也。

一阳起也。起。动也。故天下之动莫如雷。坎。陷也。一阳陷于二阴。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

一阳于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阴入二阳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风。离。丽也。一阴离于二阳。莫卦错然成文而华丽也。天下之丽莫如火。故又为附丽之丽。兑说也。一阴出于外而说于物。故天下之说莫如泽。

火内暗而外明。故离阳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而内明。故坎阳在内。水之用。用内也。三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人谋人也。鬼谋天也。天人同谋而皆可。则事成而吉也。

汤放桀。武王伐纣。而不以为弑者。若孟子言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权也。故孔子既尊夷齐。亦与汤武。夷齐仁也。汤武义也。唯汤武则可。非汤武是篡也。

诸卦不交于乾坤者则生于否泰。否泰。乾坤之交也。

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极。

自泰至否。其间则有蛊矣。自否泰。其间则有随矣。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变从时而便。天下之事不失礼之大经。变从时而顺。

天下之理不失义之大权者。君子之道也。

朔易之阳气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尽。谓变易循环也。

春阳得权故多旱。秋阴得权故多雨。

元有二有生天地之始太极也。有万物之中各有始者。

生之本也。

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也。

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天地之情者情状也。与鬼神之情状同。

天有五辰。日月星辰与天而为五。地有五行。金水火与土而为五。

有温泉而无寒火。阴能从阳而阳不能从阴也。

有雷则有电。有电则有风。

木之坚非雷不能震。草之柔非露不能润。人智强则物智弱。

阳数于三百六十上盈。阴数于三百六十上缩。

人为万物之灵。寄类于走。走。阴也。故百有二十。

雨生于水。露生于土。雷生于石。电生于火。电与风同为阳之极。故有电必有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是鱼乐也。此尽己之性能尽物之性也。非鱼则然。天下之物皆然。若庄子者可谓善通物矣。

庄子着盗跖篇。所以明至恶虽至圣亦莫能化。盖上智与下愚不移故也。

鲁国之儒一人者。谓孔子也。

老子。知易之体者也。

天下之事始过于重犹卒于轻。始过于厚犹卒于薄。况始以轻始以薄者乎。故鲜失之重。多失之轻。鲜失之厚。

多失之薄。是以君子不患过乎重。常患过乎轻。不患过乎厚。常患过乎薄也。

庄子齐物未免乎较量。较量则争。争则不平。不平则不和。

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当仁不让于师者。进人之道也。

秦穆公伐郑败而有悔过自誓之言。此非止霸者之事。

几于王道。能悔则无过矣。此圣人所以录于书末也。

刘绚间无为。封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此所谓无为也。瞽瞍杀人。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圣人虽天下之大。不能易天性之爱。

文中子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或曰。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若此之类。礼义之言也。心迹之判久矣。若此之类。造化之言也。

庄子气豪。若吕梁之事言之至者也。盗跖言事之无可奈何者。虽圣人亦莫如之何。渔父言事之不可强者。虽圣人亦不可强。此言有为无为之理。顺理则无为。强则有为也。

金须百炼然后精。人亦如此。

佛氏弃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岂自然之理哉。志于道者。统而言之。志者。潜心之谓也。德者。得于已。有形故可据。德主于仁。故曰依。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意也。

晋狐射姑杀阳处父。春秋书晋杀大夫阳处父。上漏言也。君不密则失臣。故书国杀。

人得中和之气则刚柔均。阳多则偏刚。阴多则偏柔。

人之为道。当至于鬼神不能窥处。是为至矣。作易者其知盗乎。圣人知天下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

大美。可和。玄酒可漓。则是造化亦可和可漓也。

有一日之物。有一月之物。有一时之物。有一岁之物。有十岁之物。至百千万皆有之。天地亦物也。亦有数焉。

太极。道之极也。太玄。道之玄也。太素。色之本也。太一。数之始也。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则一也。

易地而处则无我也。

阴者阳之影。鬼者人之影也。

气以六变。体以四分。

以尊降卑曰临。以上观下曰观。

母意。母必。母固。母我。合而言之则一。分而言之是二。合而言之则二。分而言之则四。始于有意。成于有我。有意然后有必。必生于意。有固然后有我。我生于固。意有心。固不化。我有已也。

记问之学。未足以为事业。

智哉。留侯善藏其用。

思虑一萌。鬼神得而知之矣。故君子不可不慎独。

时然后言。言不在我也。

学在不止。故王通云没身而已。

诚者主性之具。无端无方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