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
6136700000035

第35章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产生和基本内容(1)

保加利亚“暗示学和特异心理学研究院”的格奥尔吉·洛扎诺夫博士创立了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比传统方法进度快倍。并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记忆力,而且对低能者和聪明的学生,对青年人和老年人都适用,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辅助设备。数百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只用20天的时间就成功地学完了一般需要两年多时间才能学完的语言教程。小型试验班只有几周时间就掌握了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洛扎诺夫博士解释:“这与催眠术和睡眠教学法无关。它是非常实用的,学生是完全清醒的并完全能控制自己。”这是师生间的一种精神联系,其基础是瑜伽术,洛扎诺夫博士把它称为“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自1966年在保加利亚问世以来,实验过暗示教学法的有苏联、东德、匈牙利、美国、古巴、加拿大、奥地利、英国、法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

暗示教学法开始实验的对象只是成人,现在已经普及到各个年龄阶段,它开始实验的学科只是外语,而现在也已经推广到其它各个学科。

暗示教学法的实践结果:五个星期管教成人说外语,一个月定使儿童读文章。这一成绩证明暗示教学法在开发人的心理潜力方面,确是有异常功效的。

我国也取得了一批实验成果。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第四中学教师赵义泉在1981,1982,1986年进行了三轮初中英语暗示教学实验。

江苏南通中学教师宋方在1983年进行了初中语文暗示教学实验。

苏州大学外语系教师刘俊于1985年在苏州市十中进行了初中英语教学实验。中山医科大学进行了“超级学习法”的研究。有人还在物理、珠算、算术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尝试。另外,有些教学整体改革实验,如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实验在理论上与暗示教学法思想一脉相承。现在已清楚地表明,暗示不仅对感知、记忆等有效,而且对想象,思维也存在积极影响;暗示教学即适用于成人,也适用于青少年;既适用于外语,本国语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仅能帮助有效地掌握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教学哲学”有人认为它是“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一种新的教学论。”有人认为暗示教学法实验必将引起一场教学论革命。

(一)基本含义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简言之,暗示现象就是“不加批判地服从。”“望梅止渴”就是暗示在起作用。给个体创设一定的暗示环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暗示可以由人施授,也可由情景施授;暗示可采取言语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体位动作及其它暗号等方式来进行,暗示的种类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从功能上又分为暗示正效应(正暗示)、暗示负效应(负暗示)。某名医师给一无器质性病变的偏头痛患者注射蒸馏水,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这是进口的最新特效药,结果病痛居然解除。这就是名医师的权威性暗示,以及就诊、挂号、处方、注射等一套医疗仪式的情景暗示,作用于患者的无意识系统,激发了人的生理潜能,振奋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靠自身内部内量的积聚消除了病症。这是直接暗示,也是暗示正效应。反暗示则必须引起被暗示者的反抗,才能达到暗示施行者的目的。如某人本来主张一种观点,但是在发言时却提出相反的观点,听众中立即有人起来反驳、辩论,于是某人的本意得到了证明,这就是一种反暗示手法。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在埋银之处写:“此地无银三百两”;及其后偷银者又写了“隔壁阿二不曾偷”等等,则是负暗示,即暗示的结果与预期的目的违背,起了帮倒忙的作用。

暗示学有时也被译作启发学、揭示学,它研究暗示手段、暗示效果以及暗示手段如何引起暗示效果的规律。暗示学在医疗、司法、体育、文艺、教育、管理等各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暗示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则产生了暗示教学法,或称用“洛扎诺夫法。”由于暗示教学法用于外语教学能使学员短期速成,故又称之为暗示速成教学法(SALT-Suggestive-accelerativelearningandteaching)。

洛扎诺夫为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的组织起来。”所以暗示教学法的要点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内在动机;要求从人脑活动的整体来设计教学过程,不仅考虑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在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把人的各种无意识的功能调动起来,并使之相互谐调,使成人脑潜能的发挥。

(二)理论根据

1.人脑巨大潜力人脑大约有1010(一百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周围几千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共可建立1014个“开关电路”,即大脑信息容量为1014比特(信息量单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们估算大脑信息容量,认为可贮存5亿本书的信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一千万册)的50倍。现代大型电子计算机只有几十万个电子元件和几百万个记忆单元,信息容量仅有107-108比特,而人脑拥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其部件比大型电子计算机多了一万倍,其复杂程度相当于数以万计的计算机联在一起。现代人学习终身,也只动用了人脑容量5-10%,大部分脑细胞的功能都未得以发挥。如果能找寻到适当的途径,把这些巨大的人脑潜能开发出来,人类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将成百倍地增长。而暗示学(Suggestology)和暗示教学法乃是人类为开发人脑潜力所作的有效的尝试之一。

2.人脑功能的单侧化及相互协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神经心理学教授斯佩里(R.W.Sperry),揭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的奥秘:左半球控制右半身的活动,主要具有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等机能,主管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等活动;右半球则控制左半身的活动,具有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机能,主管识别图形、感知音乐旋律、节奏和理解隐喻、想象、综合、创造以及态度、情感等非言语活动。两半球的功能不仅有分工,而且有一定的互补能力。长期以来,人们根据言语中枢在左脑,而言语又同人类思维等高级机能密切联系,一直认为左半球是大脑中占支配、统治地位的优势半球,而右球则被称为处于从属地位的劣势半球。最新脑科学成果推翻了这一观点,证明了右半球在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想象、直觉、发散、整体综合等都是右脑的机能,而暗示教学法则正是通过无意识的暗示手段,力图将右半脑功能激发起来,并使左、右半脑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快速学习。

3.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之不能超脱环境而成长就如人之不能离开空气而生存。环境和空气一样,它无时不在我们周围。它是不知不觉中,意识不很清楚的情况下,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我们形成观念、行为和习惯的一种因素。它犹如“酵素”作用于我们无意识,起催化剂的功能。所谓“熏陶”或者“潜移默化”。

4.人的可暗示性可暗示性即可教育性。譬如颜色、语言、声音、嗅味等等都可对我们构成某种暗示,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一定的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这是人类固有的本能。但是人的这种可以接受暗示的能力却是因其人的体力、智力、职业能力、社会地位等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异的。

在社会关系中,暗示信息的价值视接受人对这种信息的态度而转移,接受人的态度又是受许多因素来决定的。如果暗示信息来自权威,则暗示信息的价值就高,那么,接受人的社会地位愈低,他的接受暗示能力就愈大。

5.理智和情感的统一人既是理智的动物,又是情感的动物。理智是在情感的参与下活动的,感情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人的见解、动机、记忆受感情这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影响很大,而且理性的发明,逻辑的构思,这类理智的活动,也必然是在无意识活动的合作下来完成的。同时这种无意识知觉可以转化为有意识知觉,外围知觉又可以转化为注意的中心。所以理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带着感情倾向的想象能力在个人身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6.非特定心理反应和特定心理反应二者是始终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协同活动这就是说,对来自环境中个别人的影响,对其讲话内容的评价往往是大脑左半球理性的评价,即“特定心理反应”。(也就是他所谓的“交流的第一个水平。”)而这种左半球有意识的、理性的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他语调、姿态、表情、体貌、社会地位、也就是右半球感情作用、无意识活动,即“非特定心理反应”(也就是他所谓的“交流的第二个水平”)所制约,它们也是协同作用的。所以教育要特别注意语言内容和身体各部表情、态度之间的谐调一致性。它俩最和谐的状态,也就是教学效率最高之时。尤其对于儿童,因为他们的逻辑机制的不发达,所以非特定心理反应就特别大。

洛扎诺夫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它是通过非理性知觉来打动人的全身心。所以说,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

7.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是历来的一个误解。动脑筋实在是不需要用肌肉帮忙的。这是精力上的莫大浪费。

当我们舒舒服服地坐着听音乐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也在音乐,在享受旋律的美,并不在理解和记忆上特别用力,我们的身心处在松弛状态。其实这是表面现象,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过程,超级的内心活动,就是这个时候正以惊人的节约精力的方式在我们身上展开:精神状态在形成,自由联想在翩翻,观念、情绪在起伏,创造力在活跃,这时候得来的信息,又可能成为长期记忆的基础。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

有音乐的伴随来介绍教材比没音乐伴随介绍记忆率高2.17~2.50倍。

除音乐外,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则是暗示教学法的技术。